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教学教材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doc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全文;(2)了解柳宗元的生平背景及文学成就;(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分析课文,提炼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3)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3)领略古人山水之乐,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2. 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3.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理解;2. 文言文句式的辨析;3. 对课文内容深入剖析,提炼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柳宗元及《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感知文本;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分享学习心得;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及文言文句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5. 翻译练习: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2. 整理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查字典释义;3. 写一篇关于《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2. 对课后作业进行批改,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在课堂上抽取学生回答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4.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读后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典型文言文句式,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特点;2. 情景创设:引导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西山美景,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3.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4. 对比分析:通过对比现代文和文言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魅力;5.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游踪和所见景物。
(2)学会文言文断句,提高朗读和理解能力。
(3)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理解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情感表达。
(2)学会对比分析,将《始得西山宴游记》与其他山水游记进行对比,体会其独特之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体会作者对山水之景的喜爱,理解其通过山水抒发内心的情感。
(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游踪和所见景物。
2. 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情感表达,体会其独特之处。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断句,提高朗读和理解能力。
2. 对比分析《始得西山宴游记》与其他山水游记的异同,体会其独特之处。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简介、相关山水游记等。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生平和文学成就。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和作者柳宗元。
2.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对西山之景的喜爱。
4. 学生合作探讨,对比分析《始得西山宴游记》与其他山水游记的异同,体会其独特之处。
5.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能够“宴游”于西山,探讨其内心情感。
6. 学生进行文言文断句练习,提高朗读和理解能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8.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总结作者的游踪和所见景物。
9. 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柳宗元的其他山水游记,加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游踪和所见景物。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能够对比分析《始得西山宴游记》与其他山水游记的异同,运用文言文断句技巧。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全文。
(2)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2)学会通过注释、字典等工具书,理解文中的难点词语。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西山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领会文章所传达的“物我相融”的哲学思想。
(3)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文学的兴趣爱好。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
2.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理解文中的难点词语。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词义的古今变化、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2. 理解并把握文章中的哲学思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柳宗元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注释、字典等工具书,理解文中的难点词语。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描绘手法、结构布局等。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西山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领会文章所传达的哲学思想。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子。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文学的兴趣爱好。
六、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作业中课文背诵、课后练习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测验成绩:定期进行文言文阅读测验,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案设计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作者及背景。
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美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作者简介: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韩愈并称为“韩柳”。
作品背景:《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在被贬至永州期间所作,描述了他游历西山的经历和感悟。
1.3 教学步骤:1. 介绍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第二章:文本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文意和主题。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文本内容分析:通过对文中描述的西山景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主题探讨:探讨作品中的自然与人文、孤独与自由等主题。
2.3 教学步骤: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阅读文本,分享对文中景色、人物和事件的感受。
2. 集体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第三章:创意表达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3.2 教学内容:以《始得西山宴游记》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写作主题:自然景色、人物描写、情感抒发等。
3.3 教学步骤:1. 启发学生从作品中汲取灵感,选择一个或多个元素进行创作。
2. 提供写作指导和素材,鼓励学生进行创意表达。
3.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交流。
第四章:文化探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所体现的唐代文化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当代的意义。
4.2 教学内容:探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所体现的唐代文化特点,如自然观、人生观等。
分析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当代的意义。
4.3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体现的唐代文化特点。
2. 分析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当代的意义。
2023最新-《始得西山宴游记》优质教案优秀5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质教案优秀5篇1。
导入,标题能不能改为“西山宴游记“?不能,还写到西山以外的游览,“始”,开始。
“得”,原义获得,引申为发现。
字面意思是开始发现西山的奇特,获得宴游之乐的游记。
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5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优质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设计篇一教材简析《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为《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此文记叙了作者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描写了西山的怪特,抒发了对怀才不遇愤懑和现实丑恶的无奈之情。
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如惴栗、隙、趣、徒缘、斫、箕踞、际、志以及而、乎、其等;2、疏通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第一段不直接写西山的妙处;3、领会西山之怪特美与作者遭遇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及二者是如何相互映照的,感悟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教学重点即目标3。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景物和作者情感的关系。
课前准备学生上网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和被贬永州的情况。
老师做好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于当年还是穷乡僻壤的黄州,驾一叶之扁舟夜游赤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感悟到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终于从被贬谪的苦难中解脱出来。
同样是被贬谪的柳宗元,游览山水时是否也有感悟呢?若有,那他又有什么感悟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首篇《始得西山宴游记》,跟随作者去看看,他当年看到了永州什么样的山水?看到这些山水后会有什么感悟?二、听师范读,整体感知。
听老师范读,把握下列字词的正确读音,思考首段写了什么?是否写西山的山水?若不是,文章哪些文字是写西山的山水?(PPT)僇(lugrave;)人惴(zhuigrave;)栗(ligrave;)施施(yiacute;yiacute;)斫(zhuoacute;)榛(zhēn)莽茅茷(faacute;)衽(regrave;n)席岈(xiā)然垤(dieacute;)攒(cuaacute;n)蹙(cugrave;)培塿(pǒu lǒu) 颢(hagrave;o)气明确:首段主要是写作者游览永州的其它山水,第二段才写游览西山。
高中必修三《始得西山宴游记》精品教案(精选5篇)

高中必修三《始得西山宴游记》精品教案(精选5篇)高中必修三《始得西山宴游记》精品篇1【教学目标】1、学生自行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教师释疑,帮助学生掌握部分文言学习方法,;2、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因声求气,学生能够解读情景交融之处;3、理解文本丰富情感,体会作者寄寓山水游记中的人生万象。
【预习要求】1、了解作者生平及成就,做文字简介(200字);2、正字音,读文本:僇人恒惴栗施施而行斫榛莽焚茅茷箕踞而遨衽席岈然洼然若垤若穴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不与培塿为类颢气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与万化冥合3、解释字词:僇人梦亦同趣始更相枕以卧异之踞、席地而坐莫得其涯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缘染溪4、翻译句子:(1)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5、诵读文本,梳理内容:游诸山和游西山两类游玩,过程结果截然不同,请制表,分不同方面呈现两类游玩的不同之处;6、质疑:关于字词、文意理解方面,可提出疑问。
【教学过程】一、导入阅读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见识唐宋八大家中的“游记”。
记叙游踪或描摹物件为主要目的,且文学性强的散文作品都可以归属为游记散文。
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可谓唐宋八大家游记的标志。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所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
”何以“牢笼百态”?借助《始得西山宴游记》一窥其一二。
二、初读文本,识文断字。
1、请学生自读文本,注意字音、断句;2、反馈预习情况:梳理字词、疑问之处;教师补充: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乎、始)、古今延续(涯崖、缘木求鱼)重点补充:定语后置句“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引入初中所学内容“金十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马之千里者”等。
3、诵读文本,概括文意:各小组上黑板,展示概括情况,并做介绍。
或文字,或图形。
例学生表格:例学生绘图:四、再读文本,因声求气。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文意,掌握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 深入理解文本,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文本的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本的音韵美。
2. 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文中的案例,使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与自然景观有关的诗文,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深入理解文本,探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分析文本的深层含义。
5. 案例分析:分析文中的案例,使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6.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相关的练习。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体验大自然的美好。
2.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短文。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如何改进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九、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所学。
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优秀3篇

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优秀3篇高一语文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篇一【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自余为僇人(通“戮”,引申为有罪)(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2.古今异义(1)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承接,接着(2)颓然就醉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3)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承接,就这样3.一词多义(1)穷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2)梦卧而梦(动词,做梦)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3)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始指异之(副词,才)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4.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
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穷回溪(走到尽头)/萦青缭白(青山,白水)(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始指异之(以……为异)(3)形容词用作名词。
自远而至(远处)(4)数词用作形容词。
四望如一(相同)(5)名词用作动词。
外与天际(连接)/卧而梦(做梦)/故为之文以志(写作文章)(6)名词用作状语。
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箕踞而遨(像箕畚一样)/四望如一(向四面)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修饰。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2)连词,表承接。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自远而至(3)连词,表转折。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而莫得其涯/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4)连词,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2.之(1)助词,的。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2)代词,它。
始指异之(指西山)/故为之文以志(指宴游西山这件事)(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知日之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3.为(1)介词,为了。
故为之文以志(2)动词,成为。
自余为僇人/不与培蝼为类三、文言句式1.省略句(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2)以(之)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省略宾语“之”,指代是州之山水)(3)(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4)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5)(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6)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宴游西山这件事)2.判断句是岁元和四年也高中必修三《始得西山宴游记》精品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2、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023最新-《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优秀10篇)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该页是编辑帮大伙儿整理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
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
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
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
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
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
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
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
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
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两篇)

教案一:《始得西山宴游记》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理解《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意图。
2.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文本内容和作者意图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语言特色的把握。
【教学难点】1. 文本深层含义的解读。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语言特色的归纳。
【教学准备】1.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文本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学生举例并进行讨论。
4. 深层含义解读: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如作者对西山的态度、对人生的思考等。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5. 文学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文本中的优美语句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批判性思维: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7. 总结: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强调文本解析和文学鉴赏的重要性。
教案二:《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作技巧分析【教学目标】1. 理解《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写作技巧和风格。
2. 分析文本中的描写、对话和叙述等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写作技巧和风格的理解。
2. 描写、对话和叙述等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教学难点】1. 写作技巧的运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本。
2. 相关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的资料和参考文献。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始得西山宴游行记》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写作技巧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描写、对话和叙述等手法,如细腻的景物描写、生动的人物对话等。
高中必修三始得西山宴游记精品教案(优秀9篇)

高中必修三始得西山宴游记精品教案(优秀9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优质课篇一《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必修一教材第三专题中的一篇课文。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重点考虑要处理好以下四组关系:一、文言与文学。
对于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很多老师苦于在文言与文学之间找不到一个平衡点,有的纯粹当作文言文来教,有的纯粹从文学角度来讲。
前者似买椟还珠,后者则囫囵吞枣。
我的处理方式是先扫除文言障碍,进行文言积累,再重点研读文学文本,不让疏通文意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
二、工具与人文。
人文性与工具性应该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语文教学正是通过语言文字修辞等手段达到提升学生思想层次与精神境界的目的。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在教学设计时一方面紧紧抓住本文教学重点——通过文本研习领会作品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关联,一方面也强调要引导学生品味作品在行文上的特色。
其实,有关作品行文特色的品味最终还是指向了作品的人文主题。
三、引导与开放。
新课程强调对话与开放的理念,但一味的对话讨论容易造成教学时间的延缓,信马由缰式的开放也容易“跑野马”而不可收拾。
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既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以开放的思考空间,也注意到要体现教师的引导性,对于学生的学习给以适当的点拨和调控。
四、独立与整合。
语文新教材中的课文,既相对独立,又从属于板块与专题。
所以,在进行单篇课文教学时还要注意整合。
就本课而言,板块内的整合主要就是与《赤壁赋》的比较。
对此,我找到了一个整合的“抓手”——贬谪文学与贬谪文化。
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适当延伸,不宜过分展开,稍做点拨即可给学生打开一个认识文学现象的窗口。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处境,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2、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独特的韵味,品味其语言特色。
3、通过文本研习领会作品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关联。
教学重点与难点1、结合作者的身世处境和人格特色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2、通过文本研习领会作品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关联。
2023最新-《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最新9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最新9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9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为法篇一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讨论分析写学时“概写”和“特写”的不同以及其相互关系。
3.联系现代文抒情散文的有关知识,分析体会本文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4.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篇二学习重点: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意图2、概写与特写相结合的写法3、采用比照和映衬的手法描写景物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柳州”。
其山水游记的代表作品是———“永州八记”⑴《始得西山宴游记》⑴《钴姆潭记》⑴《钴姆潭西小丘记》⑴《小石潭记》⑴《袁家渴记》⑴《石渠记》⑴《石涧记》⑴《小石城山记》。
“永州八记”都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痛苦感受和激愤心情。
今天将要学到的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开始,这八记是一组文章,是一个整体,首尾呼应,它是柳宗元在永州时所作。
柳宗元因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
司马是个闲职,没有具体事务,柳宗元心中抑郁,故写了永州八记,反映了自己的苦闷心情。
二、由学生朗读文章,自己翻译。
三、对照翻译,就艰难字词进行解释。
第二课时课文写法研讨一、文章题目“始得”定下了全文叙事基调,同时表露了第一次游赏的欣喜。
二、翻译课文注意以下词语“恒惴栗”中的“恒”,经常之意,我经常感到恐惧不安。
“梦亦同趣”这“趣”旨趣。
“意有所极”之“意”是想的意思。
“皆我有也”都被我游历领略了。
“因坐法华西亭”之“因”于是之意。
“始指异之”之“异”是以⑴⑴为奇,觉得不同一般。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及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文章;(2)了解和掌握文中的一些重要词汇和句式;(3)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和文学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如何从文中抓住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纳;(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然和人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熟悉文本,理解大意。
2. 生词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3. 文本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手法和风格,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4. 合作探讨:分组让学生讨论文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纳。
5.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欣赏和评价这篇文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3)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和文学风格。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抽象和深刻的句子;(2)作者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背景和文学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初步理解大意。
3. 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4. 合作探讨:分组让学生讨论文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纳。
5.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欣赏和评价这篇文章。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2. 整理并背诵文中的重点句子;3. 写一篇关于这篇文章的学习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教学

一、教案基本信息1.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教学2. 课文作者:柳宗元3. 适用年级:高中4.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全文;(2)了解作者柳宗元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美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文言文写作技巧,进行课堂练笔。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西山之美的热爱与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2)领悟作者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人生观;(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3)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2)句子结构的分析;(3)作者观点的提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柳宗元及其文学地位;(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生僻字词。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实词、虚词及其意义;(2)分析句子结构,翻译重点句子;(3)提炼作者的观点及情感态度。
4.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3)教师点评并指导。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文言文写作技巧,进行课堂练笔;(2)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3)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知识面。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阅读推荐材料,了解柳宗元的其他作品。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西山美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2. 互动教学:采用提问、回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案例分析:以具体句子为例,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4. 启发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宴游”、“西山”、“始得”等。
(3)掌握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运用想象力,描绘课文中的景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体会作者对友情的珍惜,学会珍惜身边的朋友。
(3)懂得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快乐,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2)描绘课文中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始得”是什么意思?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节奏和韵律。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地方可以同桌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切入点,如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等。
(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讲解课文:(1)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详细讲解。
(2)解释文言文中的特殊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5. 描绘景象:(1)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课文中的西山景象。
(2)分享描绘成果,互相欣赏,教师点评。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
2. 写一篇关于课文内容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设计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能够自主翻译课文。
3. 分析并欣赏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 学会如何从文中提炼观点,并进行有效论证。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 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2.1.1 作者简介: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2.1.2 作品背景:本文写于唐宪宗元和年间,作者因贬谪而游西山,感慨万千,遂作此篇。
2.2 课文原文2.2.1 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文本。
2.2.2 对照注释,理解课文难点。
2.3 课文解析2.3.1 字词解释:解释文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3.2 句子翻译:翻译文中的长句,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2.3.3 内容解析: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结构布局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3.1.1 图片展示:展示西山美景,引发学生兴趣。
3.1.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体会文本韵味。
3.2.2 完成练习:抄写并翻译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3.3 合作探讨3.3.1 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3.3.2 分享成果:让学生展示讨论成果,互相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文言文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3 课程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合作探讨成果,给予综合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注释。
5.2 课件:西山美景图片、作者简介、课文翻译等。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优秀9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优秀9篇)初中《始得西山宴游记》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被贬永州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重点难点: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
柳宗元,他的文风没有其他三人的大气磅礴,却有如泉的细致和悠长,情亦然也。
而贬官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趣却又令人无奈的现象。
说令人无奈,是因为数不胜数有才华的人杰,就此被一道道无情的圣旨所埋没。
又说它有趣,乃是因为一个文人在贬官期间所获得的东西,远远比他“居庙堂之高”所获得的要多得多。
柳公十年永州,便有了《永州八记》。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简介作者由学生介绍,补充。
三、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始得、宴游始得:才得到、才能够、才获得宴游:安逸、闲适地游玩四、整体感知(生齐读课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的心境是如何变化的?是什么在起作用?作者的心境变化:由恒惴栗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是西山在起作用记两次所游,有何不同?游诸山游西山宴游过程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枕以卧,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情恒惴栗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五、重点研读(指名生读)1、西山有何独特之处能令作者“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尺寸千里,攒促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
)用来比照映衬的手法写出了西山的高俊峭拔。
2、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自由读)(找出与之对应的句子并讨论回答)明确:作者游山水是想聊以忘忧,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感受。
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及说课稿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全文。
(2)了解作者柳宗元生平及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情感内涵。
(3)分析文章的构思、布局、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通过关键词、句子、段落分析文章主题和作者情感。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增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学习作者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3)提高审美情趣,丰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思想及作者情感。
2. 文章的构思、布局、表达技巧。
3. 重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通假字、一词多义、省略句等。
2. 文章中涉及的地理、历史、文化等知识。
3. 作者独特的观察角度和表达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柳宗元及其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构思、布局、表达技巧,总结要点。
4. 课堂讲解: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解释重点词语,翻译难点句子。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始得西山宴游记》。
2. 分析文章的构思、布局、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
3. 搜集与柳宗元相关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及其其他作品。
4. 参观自然景观,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写一篇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得西山宴游记》公开课资料备课思路:《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一专题的标题是“像山那样思考”,这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大意就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员。
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
所以我认为本专题的题旨是在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审美能力,激发珍爱自然地情感。
而且本专题是由三部分组成: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沉思自然。
这三个板块是相为应答的。
而《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其中的感悟自然系列的,是柳宗元在被贬期间寄情山水时的感悟,所以这篇文章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西山能引起柳宗元的共鸣呢?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文章的主旨大意以及板块的指向和柳宗元个人的志向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所以我在备课时候围绕这个问题,分别设置了一系列的小问题。
通过小问题的解决来引导这个主旨问题的解决。
其中在设置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是解决“始”字的理解和西山的特点。
基于这是一篇文言文,而且是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文言文,所以我决定把字词的理解放在课前预习中解决,为了使预习的效果更加的明确,特意设置了一张预习的练习题。
课中就主要解决文章的主旨——为什么西山能引起柳宗元的共鸣呢?教学目标:1、体会柳宗元滞留永州时的一次心灵苦旅,从“恒惴栗”而麻木于山水到“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的天人合一境界,精神上的自救。
2、了解西山特点和她在柳宗元心中的位置及作用。
教学设计一、导入(采用开门见山式), 今天非常荣幸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像山一样思考”的第三专题“感悟自然”的一篇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请打开课本到86页。
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以填空的形式进行)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齐名,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2、注音:(齐读两遍)僇人恒惴栗施施而行斫榛莽焚茅茷箕踞而遨衽席岈然洼然若垤若穴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不与培塿为类颢气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与万化冥合3、解释字词:自余为僇人:僇,通“戮”。
这里是刑辱的意思。
施施而行:缓慢行走的样子。
披草而坐:用手拨开古今异义更相枕以卧:更,更换交替。
相枕,互相紧靠着。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极,到趣,通“趋”,往。
缘染溪:沿着始指异之:以......为异箕踞,席地而坐,像个簸箕。
攒蹙累积:累积,重叠积压。
萦青缭白: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
萦,缭都是缠绕的意思。
莫得其涯:边际,极限。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释:解除束缚。
冥合:浑然一体。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从前。
未始,未尝。
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从现在。
4、翻译句子:A、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我认为,凡是这永州有奇异形态山水的,都被我领略过,却不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特别。
B、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我的神思悠悠然与天地之气相应,而无法找到它的边际;情怀浩荡与大自然共游,而不知道它的尽头。
C、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此时心神凝定,形体仿佛已经消散和万物融合为一体。
D、是岁,元和四年也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三、进入文本分析(一)解题1、解决了字词问题之后,我们就进入文本来学习《始得西山宴游记》。
先看题目,从题目中我们先确定从文体上来说,这属于哪一类的文章?游记散文2、对于这类文体,大家有没有接触过?(提示)初中时期,也是柳宗元写的,其中有一句:“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是,《小石潭记》,它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同一系列的文章,他们和另外六篇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是中国游记散文的奠基作。
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按照《小石潭记》题目的内容,把《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一题目可以简化为《西山游记》,可以这样呢?不可以,为什么呢?4、那么我们来看《始得西山宴游记》比《西山游记》这一题目多了什么信息内容呢?始得和宴5、这两个词分别作何解释呢?始得:开始发现宴:快乐(提示:宴有三种解释,1、用酒饭招待客人;2、乐,快乐;3、安逸、安闲)6、这两个词做这样解释之后,我们可以从题目中得出哪些信息呢?请同学们把ppt上的填空题补充完整A、这篇文章记载的是作者第1 次游玩西山的所见所遇及所感所想B、这次西山之旅是一次快乐的游玩。
【过渡】:我们从题目中得到了这样两个信息,是第一次的西山之旅是快乐的游玩。
下面我们来看文章。
请同学们边读文章边思考ppt上的问题:1、作者在文章中记载里几次的游玩?2、在游玩之前他的心情是怎样的?3、两次游玩后他的心情一样吗?分别是怎样的?请带着问题诵读全文。
(二)课文内容分析1、作者在文章中记载里几次的游玩?两次。
分别是游诸山和游西山2、作者在游玩之前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悲。
(追问)从哪里看出来的?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因为作者是被贬谪在此地,是待罪之身。
他为何会被贬呢?因为革新失败。
也就说明他的政治理想在这次贬谪中破灭了。
他空有满腔的理想抱负,却报国无门。
PPT:他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
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
但是,永州也给了他一分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
这样的情形我想大家并不陌生。
中国许许多多的文人都曾遭遇过同样的情况——被贬谪。
在我国有这样一句话:诗家不幸文章幸。
柳宗元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
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3、两次游玩的心情分别是怎样的?从哪里看出来?A游诸山后是悲的。
从“觉而起,起而归”中看出,运用顶针的手法,使得三个动作一气呵成,干脆利落。
说明作者对这些景物毫无留恋之感。
B游西山后是喜的。
从“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中看出作者依依不舍、流连忘返之感。
而且作者此时是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仿佛达到了与外物合二为一的境界。
4、可见之前游诸山和游西山两次游玩,结果是截然不同的,那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再次思考试卷上的表格。
(请两位同学起来读)我们两看前三个的比较,我想可以得到我们所需要的答案。
为什么两次游玩的结果截然不方式同呢?(1)、游玩的方式不同A、游诸山是的方式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追问)这一种怎样的游玩情景呢?能否有同学能有你的语言或动作来描述一下这8个字。
缓慢的行走,而且漫无目的。
是不是这个样子,垂头丧气,毫无兴致,旁边的风景与我无关。
所以从这8个字中我们得出柳宗元游诸山是一种消极的,任意的游玩。
这样的游玩结构可想而知。
能发现身边的风景吗?B、游西山的方式是过,缘,斫,焚,穷,攀,遨这7个动词,过是渡过,要穿过河流。
缘沿着,路途不好走,斫是砍,这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攀说明山高,而且没有平整的路。
但是即使是这样的路途,并没有影响作者的兴致。
可见作者是积极主动地去游玩西山。
(做一个示范,其余让学生来谈)(2)、游玩的对象不同A、游诸山,游玩的是高山、深林、回溪、幽泉怪石。
这些游玩对象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提示):高,很高的山,给人一种压抑之感。
深林,很密的林子,幽深之外,给人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回,九曲十八弯,不见尽头……给人一种幽深压抑之感,这在无形间就强化了作者被贬谪之后的孤寂感。
B、游西山,游玩的西山时怎样的?同学们能否用几个形容词来形容一下其高下之势……说明西山之高。
侧面描写,通过在西山山顶上的所见来写西山之高峻。
这里杜甫写泰山之高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说明西山的特立不群。
(3)、游玩时的过程A、游玩的醉态是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这里的“而”字都做承接的解释,一连串的动作,说明到了众山之后,作者是为了游玩而游玩。
没有看身边的风景,其结果可想而知。
“举杯浇愁愁更愁”B、在西山上,作者是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在酒杯里倒满酒,然后身子倾倒,接近于醉倒。
注意这里古今异义。
今义是精神萎靡不振。
这时候的作者应该是心醉了。
老师不由的想起了《醉翁亭记》中的一句话: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所以慢慢的作者就心凝形释了。
5、那么,现在同学们能否回答:为什么西山能排遣作者内心的苦闷之情?A、西山的特立不群,让作者眼界豁然开朗。
(提示)西山与诸山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请同学们在文章找到一个形容词来修饰下西山特立(追问:特立二字做什么解释?独特卓立)B、为什么特立不群就让作者心情由悲变为喜了呢?(提示,登上西山后作者看到了什么?)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C、正因为其高峻不群,使得作者登上山之后眼界豁然开朗,所以作者的心情就愉快了。
但仅仅是这样吗?不是这样的,那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参考老师发现的资料,再来看看西山的特点,作者与西山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呢?都是卓立不群的。
西山高出其他的山,是不与培喽为类,而作者是君子,不与小人为类,所以西山是作者的人格象征,作者游西山能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1)、西山的高峻不群使得作者的眼界豁然开朗。
(2)、全新的西山给了作者全新的生命体验——自由、放松、超越(3)、西山的游玩使作者达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10、那现在同学们能解答在上课之处提出的问题了吗?为什么说游于是乎始?西山之游是游玩的真正开始?因为一方面西山的游玩给了作者不同于以往的信的生命体验——自由、放松、超越、解脱,而且西山之游使作者达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朗读指导】从中我们可以写出第一自然段描述的是作者柳宗元游西山前游诸山的所见所想,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因为贬谪,柳宗元即使游玩也是心情压抑苦闷的。
所以,我们诵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语速,怎么的语调,怎么的语气,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呢?缓慢的,低沉的,带着苦闷的,悲伤的情感来读。
第二自然段作者看到了豁然开朗的西山,心情是愉快的。
读的时候可以轻快,活泼再次基础上我们再次读一遍6、从文中两种游览的情形看,作者为何只在游西山时,才有“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感觉?参禅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因参与中唐时期的政治革新运动,受到保守派打击,被贬为永州司马,开始长达十年之久的谪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