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隐喻的认知互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很多隐喻理论旨在解释隐喻的实质及意义构建过
程,即隐喻的运作机制,来揭示隐喻的奥秘所在。

本文探讨了情感隐喻的运作机制。

试图说明:情感隐喻的认知互动运作,即情感隐喻实质和意义构建过程是涉及两个不同概念领域之间多方面综合因素互动的结果。

互动是由两个不同概念域的语义冲突激起,通过映射的方式进行,结果引起两个甚至三个以上心理空间概念之间的整合,最终形成一种新的概念,即情感隐喻的意义。

关键词情感隐喻认知互动
On the Cognitive Interaction of Emotional Metaphor //LiaoShijun,YueHaoping
Abstract Manytheoriesexplainmetaphorbystudyingitsnatureandworkingmechanism.Thispaperdiscussesdeeplyabouttheworkingmechanismofemotionalmetaphor,andtriestoillustratethatthenatureandworkingmechanismofemotionalmetaphorcomefromtheinteractionofvariousintegratedfactorsintwodif-ferentconceptualdomains.Interactionisbasicallyarisenbythesemanticcollisionoftwodifferentconceptualdomainsandprogressbymappingtocausetheconceptualblendingoftwoormorementalspace.Finally,itformsupanewconception—theactualmeaningofemotionalmetaphor.
Key words emotionalmetaphor;cognition;interaction
Author 's address InternationalCollege,Hu'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410128,Changsha,Hu'nan,China
1引言
两千多年前,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Aristotle视隐喻为语言的修辞手段。

Richards(1965)和Black(1979)的“相互作用理论”(InteractionTheory),与古典修辞学意义上的隐喻研究截然不同,开创了隐喻认知研究的新局面。

其后,Lakoff&Johnson[1]等人提出“映射理论”(MappingTheory),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是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结构映射。

隐喻意义是“来源域的部分特征向目标域的映射结果”。

Fauconnier&Turner[2]等人提出“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BlendingTheory),揭示自然语言中的意义在线构建及连接各心理空间的映射过程。

至今,关于隐喻研究人们提出很多理论:Aristotle的比较理论、Quintillian的替代说、Richards&Black等人的互动说、Ortony的突显失衡说以及当代认知科学界提出的概念隐喻说等[3]。

这些理论,大部分集中在阐述隐喻的实质和意义理解过程,即隐喻的运作机制上,实际上这也是解释隐喻的奥秘所在。

本文试图探讨隐喻中重要的一种———情感隐喻的实质和意义构建的过程,即探讨情感隐喻的认知互动过程和特点,具有一定的意义。

2情感隐喻的研究现状
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人类经验最中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无论什么民族,无论什么人种,都有情感。

认知可以影响情感,也可以被情感影响,所以人类情感研究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情感是抽象、模糊或难以表达的感觉,看不见摸不着,缺乏物质形象特征和联系,属于抽象概念范畴。

因此,为了生动形象地描述和理解人类的抽象情感,人们经常将其具体化、范畴化,即隐喻化,这就形成了情感隐喻。

Lakoff&Johnson是情感隐喻研究的鼻祖,他们认为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情感概念大部分是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隐喻化过程而概念化的。

人类喜、怒、哀、乐四大基本情感感觉器官直接作用于周围世界感知和体验的结果,并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如欢呼、咆哮、哭泣、鸣唱)得以表达和宣泄。

其后Kovecses(1990,2000)、Matsuki(1995)等许多学者对英语和跨语言情感概念做了大量分析。

认知语义学认为,
用来谈论情感的词语可以成为探索情感概念结构和内容的一个重要工具[4]。

认知取向心理学家Ortony[5]认为大多数情感来自认知解释。

认知体验促成人们生理与心理上的反应,为不同民族、文化、语言的人们表达情感时所共享。

郭熙煌[6]用动力图示解释了情感隐喻,他认为“愤怒”具有破坏力,也就是当物质在封闭的空间里产生足够的气体时,物质形成流体向外迸发,甚至爆炸。

这与力学原理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一致的。

张辉[7]在“概念隐喻”的层次上,对比研究了汉英情感概念形成和表达上的异同。

陈家旭[8]对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2)36-0042-03
42
根溯源,人们发现,它们既互相重叠,又互相补充,都属于广义互动观的大范畴。

对于隐喻机制的研究应该把“相互作用理论”
、“映射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加以整合完善,才能解释隐喻的工作机制[9]。

因此,本文以广义的互动观为理论基础,通过整合和完善互动观的理论来指导情感隐喻的研究,揭示情感隐喻的认知互动运作。

笔者认为情感隐喻运作模式是一个“语义冲突、映射、概念合成”的连续互动过程。

3.1语义冲突
相互作用理论首见于1936年英国批评家Richards发表的《修辞哲学》,他把隐喻的内部机制描述成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出隐喻的意义是本体和喻体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

Black(1979)在互相作用理论的基础上对隐喻中
“焦点”和“框架”之间互相作用的方式作出了具体描述。

如在情感隐喻“爱情是旅程”(loveisajourney)中,爱情(love)是“框架”,而“旅程”(journey)是“焦点”。

焦点与框架的意义处于冲突之中。

焦点是解决意义冲突的核心。

由此可见,
“相互作用”实质关注的是语义差异性,即语义冲突。

语义冲突也可称为语义偏离,指在语言意义组合中违反语义选择限制或常理的现象。

既然是冲突,就有两方或者两方以上的参与者。

基本情感概念隐喻常采用“AisB”这样一种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1)喜悦是向上;2)愤怒是火;3)哀伤是下;4)爱情是旅程。

这类隐喻直接把
“本体”和“喻体”放在了一起,使语义间的对比和冲突更为直接和显著。

如情感范畴A“喜、怒、哀、爱情”,其他不同范畴B
“上、下、火、旅程”,很明显“AisnotB”,但是用“is”将两者等同起来就出现了矛盾,产生了语义冲突。

正因为这种冲突的存在,才激起人类在A与B之间展开思维,作出想象、推理等回应,即产生互动,最终形成非A非B的新的情感隐喻概念。

情感隐喻是一种互动,它从一个自我毁灭、自我矛盾的陈述,激起所涉及的两方事物之间的关系互动,引起人们对该隐喻实际意义或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进行推断,构成一个有意义的看似自我矛盾的句子。

所以说语义冲突是构成情感隐喻互动的首要步骤。

3.2映射
如果说Richards和Black的“相互作用”只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对隐喻“互动”的方向性、系统性和依据性解释
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Conceptualdomain)或称认知域(Cogni-tivedomain)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的结构映射,即从“始发域”(Sourcedomain)向“目的域”(Targetdomain)的映射。

在概念化过程中,喻源概念的一些特定的蕴涵在人类经验的基础上有选择地
“投射”到目标概念上去,形成新的概念———概念隐喻。

情感隐喻的映射主要有系统性和方向性两个重要特征,我们可以通过情感隐喻的实例分析来看互动观中对情感隐喻映射机制特征的解读。

英、汉语言中都有“爱情是战争”(loveisawar)的情感隐喻:1)Hefledfromheradvances.2)Heisoneofherconquests.3)她最终成了他的俘虏。

4)他打败了所有的情敌等等。

那么在这个
“爱情是战争”(loveisawar)的概念隐喻中,目标域“情场/love”衍变为源域“战场/war”;战争的概念结构系统地映射到爱情结构中。

爱人们/Lovers可以被看作是参战者;心仪的人/Lover被看作是堡垒,战争的结果可以是占领堡垒Gainlove;也可以是战败Loselove;“追”同一位女士的男士或“追”同一男士的女士被称为情敌/Therivals,其中一人在对手失利的情况下而获胜,这个人的回报是由对手的代价作为基础的。

因此,映射具有系统性,即源域的结构系统地映射到目标域中。

情感隐喻意义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将源领域的经验系统地映射到目标领域,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领域特征的目的。

至于具体选择哪一种隐喻意义,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理解。

此外,一个范畴赖以得到解释的概念域是用另一个概念域来解释的。

情感隐喻中,人们通常是把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抽象的概念域上,以便于对后者的理解。

看几个例句:
1)Thebossisinasunnymoodto-day.老板今天心情很好。

2)“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语细如愁”《浣溪沙》(细雨是愁)。

3)Butinmineisthewindofautumn,/andthefirstfallofthesnow.(H.W.Longfellow:children)但是在我心里却是萧瑟的秋风和冰冷的冬雪(朗费罗,H.w:《儿童》)。

4)他眉眼粗,汗毛重,一望也不是个好惹的,他顿时火冒三丈(刘心武:《公共汽车咏叹调》)。

映射关系:在晴朗(sunny)的天气里,阳光普照,万物生辉,人们的户外活动非常方便,这种天气会令人身心舒适,因此晴朗往往具有开朗、乐观、令人愉快的喻义。

“风吹雨打、风里来雨里去”等天气给人们的活动带来诸多不便,诗人用细雨烘托忧愁的氛围。

萧瑟的
43
映射具有由具体概念向抽象概念的方向性特点。

值得说明的是,不排除有从抽象概念映射到具体概念的。

如:她细细地品味着这一刻的幸福(幸福是酒)。

总之,情感隐喻所涉及的两个领域之间的语义冲突激起互动,互动通过映射这个重要步骤进行,映射过程具有“系统性”和“方向性”两大特点。

3.3概念合成
Fauconnier[3]在《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一书中,详尽论证了各心理空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勾勒出了一个“四空间”交互作用的自然语言意义构建模型,即“概念合成理论”,解决了单一映射的问题。

该模型的主旨就是揭示自然语言中的意义在线构建及连接各心理空间的映射过程。

按照Fauconnier的空间理论,隐喻涉及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space)、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space)和一个合成空间(Blendedspace)。

Grady[10]等人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认知主体有选择地从两个输入空间喻体(始源域)和本体(目标域)中提取部分信息和结构,投射到合成空间;类属空间包括两个输入空间中所共有的轮廓结构,以保证映射能正确而顺利地进行。

在融合过程中,可能会形成一个新创结构(Emergentstructure)。

此时,就可以生成始源域或目的域中所没有的新的隐喻意义。

这样,隐喻意义不仅仅是源空间和目标空间之间的“互动”,更是源空间、目标空间、类空间和合成空间之间的多重“互动”。

下面通过具体分析“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来整理出这个情感隐喻意义的产出过程。

在心理空间投射映射及概念整合过程中,两个输入的心理空间为源域(流水)和目标域(夜色)。

输入空间中的各具体元素或特征选择性地投射进入合成空间。

经过空间投射以及不同感知域之间的功能转换,夜色与流水被抽象化为悲凉冷落的概念投射到类属空间。

最后,合成空间接纳了类属空间中的抽象信息及从两个输入空间提取的部分结构或元素,并通过借助背景框架知识、认知文化模式完善、组合、扩展,进行概念整合,从而获得核心的新创结构,最终形成了完整的输出空间: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夜色像水一样透着寒意,描写了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幽怨的心情。

以上情感隐喻意义的构建就是使一个心理空间中的概观世界的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以认知为前提。

语言中的各种表达与人类的认知息息相关,反映了人对外界世界的感知与认识,因此从语言中我们很容易看到人的经验的影子。

4结语
本文从互动观的视角,对人类体验最基本的方面———情感隐喻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情感隐喻实质和意义构建过程,即情感隐喻的认知是涉及两个不同概念领域之间等多方面综合因素的一种互动。

互动的首要步骤是语义冲突,它能激起互动;互动通过映射的方式进行,在映射过程中,属于某一领域的相关概念和结构被转移到另一领域;映射的结果是引起两个甚至三个以上心理空间概念之间的整合,最终形成一种新的概念意义,即情感隐喻的意义。

在情感隐喻互动过程中,不可忽视人类直接或间接的情感体验的重要作用,情感体验是贯穿情感隐喻互动运作背后深层次的根基(ground),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挖掘。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12A 068)“拟人隐喻的认知研究”
参考文献
[1]Lakoff,G.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M].Chicago:TheUni
versityofChicagoPress,1987.
[2]Fauconnier,G.,MarkTurner.MappinginThoughtandLanguage
[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Kovecses,Z.EmotionsConcepts[M].NewYork:Springer-Verlag,1990.[5]Ortony,A.,G.Clore.TheCognitveStructureofEmotions[C].Cam
bridge:CUP,1988.
[6]郭熙煌.情感隐喻的动力图式解释[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
(2).
[7]张辉.汉英情感概念形成和表达的对比研究[J].外国语,2000(5).[8]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9]束定芳.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428-435.
[10]Grady.J.T.Oakley,S.Coulson.BlendingandMetaphor[A]//R.Gibbs,
G.Steen(eds.),1997.
编辑李少华
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