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公开课(课堂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史记》的理想人格
管仲列传
1
教学目标
❖ 1.基础积累。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 提高文言阅能力。
❖ 2.“文化”研读。了解管仲的人生经历及从 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 3.知识迁移。学习传记表现人物精神品格的 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2
指出下列红色字的活用并说出词意
❖富国强兵 任政相齐 贵轻重 ❖管仲因而信之 然孔子小之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
司马迁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人救 援的冷酷世界里,他多么希望身边有鲍叔 那样的知音!
24
1. 对于朋友相知、君臣遇合的赞叹与企盼; 2. 隐含着孤独、痛苦及对自己遭遇的感慨。
2. 对管仲“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的 人生观、价值观的欣赏。
25
千古一朋——鲍叔10牙
《<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
《史记·管仲列传》:“鲍叔既 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 齐①,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 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 叔能知人也②。”
①世禄:世代享受俸禄。 ②多:推重,赞美。
11
(二)显著政绩
❖ ①管仲被用,大显身手,取得了哪些政 绩?用文中原句作答。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
如其仁!”
译文:孔子说:“齐桓公多次与诸侯会盟而不凭借武力,这是管
仲的功劳。谁有这样的仁德啊,谁有这样的仁德啊!”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
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
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把天下纳入了正规,
15
孔子是如何评价他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6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 “管氏
有三
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 仲知礼乎?”曰:
“邦
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
(diàn),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文:
——《论语·八佾》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真小啊!”有人问:“管仲节俭吗?”
❖ ①管仲“任政相齐”以前曾做过哪些事情?结 果如何?
经商、谋事、做官、作战、事君
8
②鲍叔牙是如何对待管仲的?
❖不以为贪、愚、不肖、怯、无 耻,反而知贤荐贤
9
《<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
【成语】管鲍分金 管鲍之交 人们用“管鲍分金”比喻
情谊深厚,相知相悉;用 “管鲍之交”来表示知心朋友。
唐代杜甫的《贫交行》里 就有这个典故:“君不见管鲍 贫时交,只道今人弃如土。”
也
3
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 岂管仲之谓乎? ❖ 分财利多自与 ❖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 管仲囚焉 ❖ 齐桓公以霸
4
(三)重要句子理解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之谋也。 管仲被任用之后,在齐国施政,桓公因他的辅佐而称霸, 多次召集诸候会盟,完全控制了天下,这全是管仲的谋划。
孔子说:“管仲有三个住处,各事都有专人负责,哪里能
说节俭呢?”有人问:“那么管仲懂得礼制吗?”
孔子说:“国君在大门外树立屏风,管仲也在大门外树立屏风;
国君为了接待其他国君而设置了(diàn)器,管仲也
材有料坫器中,,管孔仲子懂是得怎礼样仪,评谁价会管不仲懂的礼?制呢?” 17
子路、子贡关于管仲问孔子——《论语·宪问》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12
②管仲的执政思想是什么?
❖与俗同好恶,令顺民心 ③他的施政才能如何?
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13
文中哪句话高度概括了管仲助桓公 获得政治上的巨大成功?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14
合作研讨:
❖管仲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客观上有鲍叔牙的无私举荐,主 观上有“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 政指导思想,有“善因祸而为福, 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2.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会因为小节而感到 羞辱,而是以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为可耻。
3.……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执政者按法度办事就会使六亲团结起来。礼义廉耻 如果不能成为社会共识,国家就会灭亡。
5
4.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这可能是孔子认为在周王朝衰败的年代,桓公如此贤明,
民众到如今还受到他的好处。没有管仲,我辈大概要沦为
野蛮人了。他哪会像普通人那样恪守小节,在山沟里自杀
而不为人知吗?”
材料中,孔子是怎样评价管仲的?
19
孔子的王道思想 简单地理解就是王者之道,也就是说尧、舜、禹、汤、 文、武、周公称王天下的道理。据《尚书》记载,尧、舜、禹、 汤、文、武、周公之所以能够王天下,根本原因在于有“德”, 显然“德”是王道的根本。孔子认为学习《尚书》可以“别尧 舜之禅、汤武之伐”,意思是说,尧禅舜位是因为舜有“德”, 汤伐夏是因为夏桀无“德”,武王灭商受命是因为武王有 “德”。可见,孔子的王道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德”。有 “德”就是有“义”,有“德”就是有“仁”,有“德”可以 观“美”,有“德”就有“道”。孔子对“德”的思想进行了 理论的深化和扩展,进一步提出了“仁”、“义”的范畴。可 见,德治、仁义的思想是王道的核心内容。
20
司马迁的态度:
遗憾管仲有“平天下”的才能却未 能辅佐齐桓公称王,高度肯定管仲 的才干。
21
探究写法
❖ 这篇传记,篇幅不长,但是既勾勒了管仲的 生平,也使管仲的为人、从政都给读者留下 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一是剪裁得当,如写鲍叔牙,不写不行 ,写多了又会冲淡主题;
二是抓住了管仲的思想行为特点,用管 仲任政相齐前后的典型材料来写人物。
未仁乎?”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为此而死,
管仲却不去死,能说他不具备仁吗?”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
又相之。” 译文:子贡说:“管仲不是仁者吧?齐桓公杀死了公子
纠,他不能去死,还辅佐桓公。”
从子路和子贡所列举的事实来看,他们说得
有道理吗?
18
孔子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
22
深层次探究: 读完《管仲列传》,你从中能窥探到司马迁
寄寓了怎样的感情?
建议联系司马迁自身的遭遇、学过的《报任 安书》、《太史公自序》中的内容及提供的资料 链接(三)思考。
23
《<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
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 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 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 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多鲍叔之知人, 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 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 妙。”
管仲却不能鼓励和辅佐他建立新朝代,而只满足于称霸吧? 5.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鼓励并顺应好的,纠正并制止坏的,这样一来统治者和 老百姓就能相亲相和。这话说的不就是管仲吗?
6
本篇传记从哪几个角度来为管仲作传的?
❖管鲍之交 ❖显著政绩 ❖高度评价
7
品读探讨 (一)管鲍之交
管仲列传
1
教学目标
❖ 1.基础积累。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 提高文言阅能力。
❖ 2.“文化”研读。了解管仲的人生经历及从 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 3.知识迁移。学习传记表现人物精神品格的 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2
指出下列红色字的活用并说出词意
❖富国强兵 任政相齐 贵轻重 ❖管仲因而信之 然孔子小之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
司马迁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人救 援的冷酷世界里,他多么希望身边有鲍叔 那样的知音!
24
1. 对于朋友相知、君臣遇合的赞叹与企盼; 2. 隐含着孤独、痛苦及对自己遭遇的感慨。
2. 对管仲“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的 人生观、价值观的欣赏。
25
千古一朋——鲍叔10牙
《<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
《史记·管仲列传》:“鲍叔既 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 齐①,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 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 叔能知人也②。”
①世禄:世代享受俸禄。 ②多:推重,赞美。
11
(二)显著政绩
❖ ①管仲被用,大显身手,取得了哪些政 绩?用文中原句作答。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
如其仁!”
译文:孔子说:“齐桓公多次与诸侯会盟而不凭借武力,这是管
仲的功劳。谁有这样的仁德啊,谁有这样的仁德啊!”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
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
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把天下纳入了正规,
15
孔子是如何评价他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6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 “管氏
有三
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 仲知礼乎?”曰:
“邦
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
(diàn),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文:
——《论语·八佾》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真小啊!”有人问:“管仲节俭吗?”
❖ ①管仲“任政相齐”以前曾做过哪些事情?结 果如何?
经商、谋事、做官、作战、事君
8
②鲍叔牙是如何对待管仲的?
❖不以为贪、愚、不肖、怯、无 耻,反而知贤荐贤
9
《<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
【成语】管鲍分金 管鲍之交 人们用“管鲍分金”比喻
情谊深厚,相知相悉;用 “管鲍之交”来表示知心朋友。
唐代杜甫的《贫交行》里 就有这个典故:“君不见管鲍 贫时交,只道今人弃如土。”
也
3
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 岂管仲之谓乎? ❖ 分财利多自与 ❖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 管仲囚焉 ❖ 齐桓公以霸
4
(三)重要句子理解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之谋也。 管仲被任用之后,在齐国施政,桓公因他的辅佐而称霸, 多次召集诸候会盟,完全控制了天下,这全是管仲的谋划。
孔子说:“管仲有三个住处,各事都有专人负责,哪里能
说节俭呢?”有人问:“那么管仲懂得礼制吗?”
孔子说:“国君在大门外树立屏风,管仲也在大门外树立屏风;
国君为了接待其他国君而设置了(diàn)器,管仲也
材有料坫器中,,管孔仲子懂是得怎礼样仪,评谁价会管不仲懂的礼?制呢?” 17
子路、子贡关于管仲问孔子——《论语·宪问》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12
②管仲的执政思想是什么?
❖与俗同好恶,令顺民心 ③他的施政才能如何?
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13
文中哪句话高度概括了管仲助桓公 获得政治上的巨大成功?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14
合作研讨:
❖管仲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客观上有鲍叔牙的无私举荐,主 观上有“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 政指导思想,有“善因祸而为福, 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2.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会因为小节而感到 羞辱,而是以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为可耻。
3.……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执政者按法度办事就会使六亲团结起来。礼义廉耻 如果不能成为社会共识,国家就会灭亡。
5
4.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这可能是孔子认为在周王朝衰败的年代,桓公如此贤明,
民众到如今还受到他的好处。没有管仲,我辈大概要沦为
野蛮人了。他哪会像普通人那样恪守小节,在山沟里自杀
而不为人知吗?”
材料中,孔子是怎样评价管仲的?
19
孔子的王道思想 简单地理解就是王者之道,也就是说尧、舜、禹、汤、 文、武、周公称王天下的道理。据《尚书》记载,尧、舜、禹、 汤、文、武、周公之所以能够王天下,根本原因在于有“德”, 显然“德”是王道的根本。孔子认为学习《尚书》可以“别尧 舜之禅、汤武之伐”,意思是说,尧禅舜位是因为舜有“德”, 汤伐夏是因为夏桀无“德”,武王灭商受命是因为武王有 “德”。可见,孔子的王道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德”。有 “德”就是有“义”,有“德”就是有“仁”,有“德”可以 观“美”,有“德”就有“道”。孔子对“德”的思想进行了 理论的深化和扩展,进一步提出了“仁”、“义”的范畴。可 见,德治、仁义的思想是王道的核心内容。
20
司马迁的态度:
遗憾管仲有“平天下”的才能却未 能辅佐齐桓公称王,高度肯定管仲 的才干。
21
探究写法
❖ 这篇传记,篇幅不长,但是既勾勒了管仲的 生平,也使管仲的为人、从政都给读者留下 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一是剪裁得当,如写鲍叔牙,不写不行 ,写多了又会冲淡主题;
二是抓住了管仲的思想行为特点,用管 仲任政相齐前后的典型材料来写人物。
未仁乎?”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为此而死,
管仲却不去死,能说他不具备仁吗?”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
又相之。” 译文:子贡说:“管仲不是仁者吧?齐桓公杀死了公子
纠,他不能去死,还辅佐桓公。”
从子路和子贡所列举的事实来看,他们说得
有道理吗?
18
孔子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
22
深层次探究: 读完《管仲列传》,你从中能窥探到司马迁
寄寓了怎样的感情?
建议联系司马迁自身的遭遇、学过的《报任 安书》、《太史公自序》中的内容及提供的资料 链接(三)思考。
23
《<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
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 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 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 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多鲍叔之知人, 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 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 妙。”
管仲却不能鼓励和辅佐他建立新朝代,而只满足于称霸吧? 5.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鼓励并顺应好的,纠正并制止坏的,这样一来统治者和 老百姓就能相亲相和。这话说的不就是管仲吗?
6
本篇传记从哪几个角度来为管仲作传的?
❖管鲍之交 ❖显著政绩 ❖高度评价
7
品读探讨 (一)管鲍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