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生存力分析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遗传随机性(Genetic stochasticity) 由奠基 者效应(Founder effect)、随机固定(Random fixation)或近亲繁殖等导致的基因频率变化引起。
8.1.5 统计、环境和灾害随机性综合分析
统计随机性:对平均存活时间的作用,随种 群大小增加,呈几何级数增长。
这说明统计随机性只对数量在几十至几百只 的种群起作用。这种关系还取决于种群增长率, 增长率越低,平均存活时间增加越慢。当种群 数量或增长率超过中等水平后,平均存活时间 就变得很长。
估计自然保护区最小面积分为3步:
①鉴别目标种或关键种,它们的消失或灭绝会 明显地降低保护区价值或物种多样性 ;
②确定保证这些物种以较高概率存活的最小种 群数量(最小可存活种群);
③用已知密度估计维持最小种群数量所需的面 积大小,以此作为保护区的最小面积。
8.1.2 起源和发展
PVA的思想起源很早,在上世纪初,保护主义 者提出了保留面积(setting aside of areas)技术, 即建立自然保护区。目的是想保持整个自然生态系 统、群落、栖息地和物种的健康和多样性。
种群生存力分析
8.1 概述
种群生存力分析是将实际调查数据与 模拟技术相结合,运用分析和模拟手段来 预测种群在一定时间内的生存概率(或灭 绝概率),并提出相应的挽救措施的过程。
广义的MVP概念有两种:
广义的MVP概念有两种:
一种是遗传学概念,主要考虑近亲繁殖 和遗传漂变对种群遗传变异损失和适合度下 降的影响,即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一定遗传 变异所需的最小种群大小;
Pi At1Bt2
8.2.4 有效种群数量(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的计算
8.2.4.1 有效种群数量(Ne) 有效中群数量为:种群中可生殖个体的有效数量。 最小生存种群:无论环境随机性、自然灾害、统计
随机性、遗传随机性等如何影响,使一个物种在 1000年之内,有99%的概率存活下来的最小有效种 群数量,称为最小生存种群。
▪ 任何环境变化都能导致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正反馈,这些 正反馈将进一步损害种群,有可能导致种群灭绝。这一系列 事件称灭绝旋涡(Extinction Vortices)。
8.2.2 自然灾害
8.2.2.1 灾害对遗传学的MVP 的影响
设种群有nN 个个体,分成大小为N 的n 个亚种群。 在每一代中,k 个亚种群随机灭绝。重新占居这些灭绝的 亚种群的栖息地的个体,来自剩余的n-k 个亚种群中的任 一个,此过程是独立的和随机的。每个亚种群的灭绝过程 和再定居过程是种群基因库的随机样本。在t 代,两个基 因随机地从种群抽出且是不同等位基因的概率为:
按Shaffer分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随机因素分为4类:
①统计随机性(Demographic stochasticity) 由一定数量个体存活和繁殖中的随机事件产生;
②环境随机性(Environmental stochasticity) 由栖息地常数和种间的竞争、捕食、寄生和疾病随时 间的变化而引起;
③自然灾害(Natural catastrophes)如洪水、大 火、干旱等,以随机时间间隔的方式而发生;
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对于一个大种群, 如果平均每个基因位点上有两个等位基因,且 所有生殖个体都具有相同的将所含有的遗传因 子遗传给下一代的机会,则经过每个世代繁殖, 新产生并能保存下来的遗传变异是现有遗传变 异的1%。
考虑理想条件或特定条件下的灭绝过程;
模拟模型:用计算机模拟种群真实动态;
岛屿生物地理学:方法则是研究岛屿物 种的分布和存活,证实分析模型和模拟模型 的正确性。
PVA侧重研究的物种
▪ ①其活动为其他几个种创造关键栖息地; ▪ ②其行为增加其他种的适合度; ▪ ③调节其他种群的捕食者,而且它们的消失
会导致物种多样性下降; ▪ ④对人类有精神美学和经济价值; ▪ ⑤稀有种或濒危种。
基于一个隔离的种群存在2个等位基因这一普遍现象, Wright提出方程:
F12Ne
其中:△F为种群每个世代杂合性降低的估计值; Ne为有效种群数量。
根据该方程,一个有50个可生育成体的种群,每个世 代由于稀有等位基因的丧失,其杂合性将下降1%,且Ne越 小,种群杂合性下降越快。该方程说明,孤立的小种群其 遗传变异的丧失非常快。
Shaffer(1987)总结了统计、环境和灾害随机性的 行为特征(图8-1)。
图8-1 种群存活时间T(N)与种群大小 N之间的一般函数关系
8.1.6 物种的灭绝旋涡
▪ Gilpin 和Soule‘(1986)提出: ▪ 旋涡效应(又称灭绝旋涡、Vortex effect):种群变得越小,
越容易受统计随机性、环境随机性和遗传随机性等因子的影 响,这些因素又使种群数量更加减少,并驱使种群走向灭绝。 小种群衰退直至灭绝的这种趋势被看作一种旋涡效应。
一种是种群统计学概念,即以一定概率 存活一定时间所需的最小种群大小。
8.1.1 PVA在保护生物学中的作用
①预测濒危物种未来的种群大小 ; ②估计一定时间内物种的灭绝概率; ③评估保护措施,确定哪个能使种群的存活时间 最长 ; ④探索不同假说对小种群动态的影响; ⑤指导濒危物种野外数据的搜集工作 ; ⑥通过PVA可以估计保护区所需面积大小。
近十几年PVA的研究迅速发展,已成为保护生 物学的研究焦点之一。上世纪80年代,PVA和MVP 研究对象是脊椎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和鸟类。进 入90年代,此研究已扩展到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目 前已进行过PVA研究的物种超过150多种。
8.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PVA主要从3个方面来研究种群灭绝过程: 分析模型:主要是一些数学模型,一般
环境随机性:对种群平均存活时间的作用, 随种群大小增加呈线性增长。
自然灾害对种群平均存活时间的影 响,随种群大小的对数形式增加而增长, 这种关系不仅依赖于种群增长率,而且 依赖于灾害的严重程度和频率。
根据三者对种群灭绝的影响来看, 自然灾害对种群存活的重要性大于环境 随机性和统计随机性,环境随机性对种 群存活的重要性大于统计随机性。
8.1.5 统计、环境和灾害随机性综合分析
统计随机性:对平均存活时间的作用,随种 群大小增加,呈几何级数增长。
这说明统计随机性只对数量在几十至几百只 的种群起作用。这种关系还取决于种群增长率, 增长率越低,平均存活时间增加越慢。当种群 数量或增长率超过中等水平后,平均存活时间 就变得很长。
估计自然保护区最小面积分为3步:
①鉴别目标种或关键种,它们的消失或灭绝会 明显地降低保护区价值或物种多样性 ;
②确定保证这些物种以较高概率存活的最小种 群数量(最小可存活种群);
③用已知密度估计维持最小种群数量所需的面 积大小,以此作为保护区的最小面积。
8.1.2 起源和发展
PVA的思想起源很早,在上世纪初,保护主义 者提出了保留面积(setting aside of areas)技术, 即建立自然保护区。目的是想保持整个自然生态系 统、群落、栖息地和物种的健康和多样性。
种群生存力分析
8.1 概述
种群生存力分析是将实际调查数据与 模拟技术相结合,运用分析和模拟手段来 预测种群在一定时间内的生存概率(或灭 绝概率),并提出相应的挽救措施的过程。
广义的MVP概念有两种:
广义的MVP概念有两种:
一种是遗传学概念,主要考虑近亲繁殖 和遗传漂变对种群遗传变异损失和适合度下 降的影响,即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一定遗传 变异所需的最小种群大小;
Pi At1Bt2
8.2.4 有效种群数量(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的计算
8.2.4.1 有效种群数量(Ne) 有效中群数量为:种群中可生殖个体的有效数量。 最小生存种群:无论环境随机性、自然灾害、统计
随机性、遗传随机性等如何影响,使一个物种在 1000年之内,有99%的概率存活下来的最小有效种 群数量,称为最小生存种群。
▪ 任何环境变化都能导致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正反馈,这些 正反馈将进一步损害种群,有可能导致种群灭绝。这一系列 事件称灭绝旋涡(Extinction Vortices)。
8.2.2 自然灾害
8.2.2.1 灾害对遗传学的MVP 的影响
设种群有nN 个个体,分成大小为N 的n 个亚种群。 在每一代中,k 个亚种群随机灭绝。重新占居这些灭绝的 亚种群的栖息地的个体,来自剩余的n-k 个亚种群中的任 一个,此过程是独立的和随机的。每个亚种群的灭绝过程 和再定居过程是种群基因库的随机样本。在t 代,两个基 因随机地从种群抽出且是不同等位基因的概率为:
按Shaffer分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随机因素分为4类:
①统计随机性(Demographic stochasticity) 由一定数量个体存活和繁殖中的随机事件产生;
②环境随机性(Environmental stochasticity) 由栖息地常数和种间的竞争、捕食、寄生和疾病随时 间的变化而引起;
③自然灾害(Natural catastrophes)如洪水、大 火、干旱等,以随机时间间隔的方式而发生;
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对于一个大种群, 如果平均每个基因位点上有两个等位基因,且 所有生殖个体都具有相同的将所含有的遗传因 子遗传给下一代的机会,则经过每个世代繁殖, 新产生并能保存下来的遗传变异是现有遗传变 异的1%。
考虑理想条件或特定条件下的灭绝过程;
模拟模型:用计算机模拟种群真实动态;
岛屿生物地理学:方法则是研究岛屿物 种的分布和存活,证实分析模型和模拟模型 的正确性。
PVA侧重研究的物种
▪ ①其活动为其他几个种创造关键栖息地; ▪ ②其行为增加其他种的适合度; ▪ ③调节其他种群的捕食者,而且它们的消失
会导致物种多样性下降; ▪ ④对人类有精神美学和经济价值; ▪ ⑤稀有种或濒危种。
基于一个隔离的种群存在2个等位基因这一普遍现象, Wright提出方程:
F12Ne
其中:△F为种群每个世代杂合性降低的估计值; Ne为有效种群数量。
根据该方程,一个有50个可生育成体的种群,每个世 代由于稀有等位基因的丧失,其杂合性将下降1%,且Ne越 小,种群杂合性下降越快。该方程说明,孤立的小种群其 遗传变异的丧失非常快。
Shaffer(1987)总结了统计、环境和灾害随机性的 行为特征(图8-1)。
图8-1 种群存活时间T(N)与种群大小 N之间的一般函数关系
8.1.6 物种的灭绝旋涡
▪ Gilpin 和Soule‘(1986)提出: ▪ 旋涡效应(又称灭绝旋涡、Vortex effect):种群变得越小,
越容易受统计随机性、环境随机性和遗传随机性等因子的影 响,这些因素又使种群数量更加减少,并驱使种群走向灭绝。 小种群衰退直至灭绝的这种趋势被看作一种旋涡效应。
一种是种群统计学概念,即以一定概率 存活一定时间所需的最小种群大小。
8.1.1 PVA在保护生物学中的作用
①预测濒危物种未来的种群大小 ; ②估计一定时间内物种的灭绝概率; ③评估保护措施,确定哪个能使种群的存活时间 最长 ; ④探索不同假说对小种群动态的影响; ⑤指导濒危物种野外数据的搜集工作 ; ⑥通过PVA可以估计保护区所需面积大小。
近十几年PVA的研究迅速发展,已成为保护生 物学的研究焦点之一。上世纪80年代,PVA和MVP 研究对象是脊椎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和鸟类。进 入90年代,此研究已扩展到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目 前已进行过PVA研究的物种超过150多种。
8.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PVA主要从3个方面来研究种群灭绝过程: 分析模型:主要是一些数学模型,一般
环境随机性:对种群平均存活时间的作用, 随种群大小增加呈线性增长。
自然灾害对种群平均存活时间的影 响,随种群大小的对数形式增加而增长, 这种关系不仅依赖于种群增长率,而且 依赖于灾害的严重程度和频率。
根据三者对种群灭绝的影响来看, 自然灾害对种群存活的重要性大于环境 随机性和统计随机性,环境随机性对种 群存活的重要性大于统计随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