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区自然区域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区自然区域特征
一、位置、范围
1、位置:
(1)经纬度位置:74 ºE-104 ºE, 25ºN-40 ºN
(2)地形上:位于横断山区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

(3)邻国: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

2、范围:
(1)地形上: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次一级地形区主要包括藏北高原、柴达木盆地、雅鲁藏布江谷地(藏南谷地)和一系列山脉。

(2)政区上: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
二、自然区域特征
1、地貌特征
(1)世界最高的大高原
青藏高原旧称青康藏高原(北纬25°~40°,东经74°~104°),是亚洲中部的一个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为4000~5000米(4000米以上),有许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逾6000(或7000)~8000米的山峰,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2)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
跨15个纬度,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3)青藏高原的周围及内部有许多山脉
大多数呈从西北向东南的走向,相对于高原外的地面陡然而起,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8米)。

同时高原内部除平原外还有许多山峰,高度悬殊。

(4)高原上还有很多冰川、高山湖泊和高山沼泽。

(5)亚洲许多主要河流的发源地。

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

2、内部地区差异:三个不同自然区
(1)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占全自治区面积的三分之二。

具有“远看成山,近看成川”的特点
(2)藏南谷地:在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方。

是西藏的主要农业区。

(3)藏东高山峡谷区:
是一系列由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系著名的横断山脉的一部分。

西藏地面以辽阔的高原作基础,高原面是低山、丘陵和宽谷盆地的共同组合体。

总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从平均5000米以上渐次递降至4000米左右。

因高差大,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对面可对话,握手要一天”的特点。

3、主要山脉
在青藏高原之上,纵横延展着许多高耸山系,构成了高原地貌骨架。

近东西向山系从南而北有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唐古拉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等。

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往东延伸发生转折变向,形成了藏东南近于南北向排列的横断山:从东向西分别有芒康山、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岭。

在这些平行的山脉之间,分别挟持着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的深切峡谷,构成世界上有名的平行岭谷地貌。

此外,在东西向和南北向山脉之间,还有许多次一级的山脉存在,如阿隆冈日等。

4、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湖泊群分布区
(1)湖泊众多
青藏高原全区湖泊面积约占我国湖泊总面积的一半。

高原上有两组不同走向的山岭相互交错,把高原分割成许多盆地、宽谷和湖泊。

这些湖泊主要靠周围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这些湖泊大多是内陆咸水湖,盛产食盐、硼砂、芒硝等矿物,有不少湖还盛产鱼类。

在湖泊周围、山间盆地和向阳缓坡地带分布着大片翠绿的草地,所以这里是仅次于内蒙古、新疆的重要牧区。

(2)著名湖泊:
①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境内,为断层陷落湖,面积为4456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3175米,最大湖深达38米,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

②纳木错湖:其次是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纳木错湖,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46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

③西藏的三大圣湖:A、玛旁雍错,B、羊卓雍错,C、纳木错。

5、高大的青藏高原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冰川广布,并直接影响亚洲河流
①成为河流发源地:高原上的巨大山岭普遍发育着现代冰川。

冰川的融水是长江、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印度河等主要大河的源泉。

②影响水系特征:在高原面以下,交织着内外流水系。

藏北高原以内流水为主,并形成一些以湖盆为中心的向心状水系。

在高原的东、南、西外围地区,主要是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外流水系。

③周边河段落差大,水能丰富:青藏高原东、南、西外围河流水流湍息,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2)气候高寒,形成高原农牧业
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冬寒夏凉、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大;冬季气温一般比同纬度的东部平原低18~20℃,夏季气温一般在8~18℃,是我国盛夏气温最低的地区。

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干湿季节变化明显,每年的4-9为雨季,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高原内部减少。

10月至次年3月为干季,降水量非常少,不及全年降水量的1%。

形成了典型的高原河谷农业和高寒畜牧业。

(3)形成我国最丰富太阳能资源
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使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4)形成丰富的食盐、钾盐、石膏等矿产。

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地区还是海洋,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形成了许多内陆咸水湖,并随气候变干,湖水蒸发,形成丰富的食盐、钾盐、石膏等矿产。

(5)加强东亚季风势力:
青藏高原隆起,与其周围大气的热力差异形成了冬夏相反的盛行风(或高原季风);即冬季高原面上出现冷高压,气流从高原向四周流动;夏季高原面上出现热低压,气流从四周流向高原;高原季风环流方向与东亚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方向一致,两者叠加,使得东亚季风势力特别强盛。

(6)加强我国西北内陆干旱
青藏高原隆起,阻挡南亚西南季风的深入,使印度洋水汽难以到达我国西北地区,形成了我国以塔里木盆地为中心的最干旱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

青藏高原区人文区域特征
一、面积、人口与民族
1、面积:面积24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25%。

2、人口:总人口800多万,不足全国人口的1%。

其中西藏是全国人口平均密度最小的省区,每平方千米不足1人。

3、民族:是我国藏族主要聚居区。

少数层族还有珞巴族、门巴族等。

二、人文区域特征
1、高寒(高原)农牧业
(1)耐寒的三大牲畜
青藏高原是我国的高寒牧区。

由于青藏高原地势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寒气候:冬寒夏凉,太阳辐射强烈。

冬季气温一般比同纬度的东部平原低 18~20℃,夏季气温一般在8~18℃。

主要牲畜有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高原环境的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青藏高原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高寒
(2)喜温凉的三大作物与河谷农业
本区虽然海拔高、气温较低,但是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适宜喜温凉的青棵(位于西藏聂拉木县海拔4700米处的阳坡还种植了青稞,这是因为那里日照强而成为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处的农业)、小麦、豌豆等作物的生长,并且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因为日照时间长,蛋白质含量高,单位面积产量高)。

雅鲁藏布江谷地、惶水谷地是高原上的重要农业区。

(因河谷地区海拔相对较低具有风小,气温较高,地形平坦的点)。

2、能源资源宝库
(1)太阳能丰富:
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拉萨是“日光城”。

原因: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加之空气污染少、洁净,尘埃和水汽含量少,透明度好,太阳光在透过大气层时能量消耗和损失少,加上纬度较低,白天多晴天,日照时间长,直接辐射强,所以太阳能丰富。

拉萨因晴天多,阳光灿烂,有“日光城”之称。

(而同纬度的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空气污染严重,太阳辐射能量损失多,加上阴雨天多,太阳能资源不丰富,特别是四川盆地,太阳能资源最少。

例如拉萨年日照时数达3005.3小时,而上海仅1932.5小时)
(2)地热能丰富:
雅鲁藏布江谷地位于亚欧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热资源特别丰富。

羊八井有地热电站。

青藏高原既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又有可供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

青藏高原是我国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占我国高温地热资源量的80%。

随着青藏铁路的建设,2004年我国启动了对青藏铁路沿线高温地热资源考察工作,为青藏铁路建成后沿线经济建设所需的能源提供资源保障。

从目前考察情况来看,青藏铁路沿线,自拉萨一尼木一羊八井一那曲一错纳湖一温泉一带,蕴藏有丰富的高温地热资源。

是西藏地热储量最集中的地带,这为将来铁路沿线客站供电及对沿线地区供电、供热提供了条件,并将有效改善和缓解藏中电网用电难的现状。

地热资源是目前全球倡导的绿色可再生的安全资源,具有技术成熟、利用方便等优势,它不受昼夜和季节变化的限制,不仅可供电、供热,还可以用于旅游、温泉保健、养殖热带鱼等,西藏地热资源开发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3)水能丰富:
①雅鲁藏布江的水能仅次于长江,而单位面积蕴藏量全国第一。

雅鲁藏布江干支流的水能资源几乎占全国的1/4,2/3的水能集中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东经95°附近)。

②青海省东部黄河上游水能资源丰富,建有龙洋峡等大型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水电站。

③拉萨西南面的羊卓雍湖水电站是我国海拔最高的水电站。

3、矿产资源丰富(柴达木盆地-“聚宝盆”)
(1)7种储量全国第一的矿产:现已探明的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镁、锂、碘、
溴和石棉等矿的储量均占全国第一;
(2)4种储量全国前茅的矿产:天然碱、钙、芒硝及硼矿等的储量在全国也都名列前茅。

(3)油气资源丰富:柴达木盆地是高原内陆沉积盆地,生油、储油条件好,目前已发现几十处油气田,并探明了大量油气贮藏构造。

(4)著名矿:①察尔汗的钾盐:(附近有我国最大的钾肥厂);②锡铁山的铅锌矿: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东北边缘,是我国著名的三大铅锌矿床之一。

③冷湖的石油;④鱼卡的煤。

4、森林蓄积量大,但采代困难:
西藏森林资源的蓄积量仅次于黑龙江省,但林区集中分布在东南部深山区,采伐、运输困难。

5、交通运输输的巨大变化
(1)历史上交通特别落后
(2)建国后的交通建设。

先后建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川藏、青藏、新藏、滇藏等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还修建了中尼公路,从西宁、格尔木到拉萨青藏铁路,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正式通车。

(3)目前,主要交通线:
①五条通往拉萨的公路干线:青藏公路(青海西宁-拉萨,承担进藏物资的85%)、川藏公路(四川成都-拉萨)、新藏公路(新疆喀什-拉萨,海拔最高)、滇藏公路(云南昆明或大理-拉萨),中尼公路(拉萨-尼泊尔的加德满都)。

②一条铁路:兰青线(兰州-西宁)、青藏线(西宁—萨)。

③定期航空线:有拉萨--北京、成都、西宁、广州等。

(4)青藏铁路的建设难题与方案选择
①青藏铁路修建的主要难题:多年冻土(最大),生态脆弱,高寒缺氧。

②进藏铁路的几个方案中,选择青藏铁路的原因:地形较平坦,投资少,工期短,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较少。

进藏铁路的选线最初有三个方案(上图):北线(青藏铁路)、中线(川藏铁路)、南线(滇藏铁路)。

(4)建设青藏铁路的意义
①促进旅游业的大力发展:青藏铁路构成一道跨越青藏高原的独特旅游风景线,青藏铁路沿线分布着青海湖、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纳木错湖、布达拉宫等9处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包括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金银滩原子城、察尔汗盐湖、玉珠峰、拉萨古城、八廓街等在内的23处国家级旅游资源以及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193处普通级旅游资源。

②加快西藏社会经济发展,青藏铁路的开通加速了青藏地区资源的开发,必将书写青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③促进西藏同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团结等
6、青藏地区人民的生活
(1)民族构成:青藏高原是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藏族在人口总数的46%,其他少数层族还有珞巴族、门巴族等。

(2)饮食:由于青藏高原盛产青稞,高寒牧业发达,藏民的日常主食主要是青棵面作的糌粑,焦烤或煮熟的牛羊肉也是他们比较普遍的食物。

为了抵御严寒,藏族的男女老少都喜欢饮酒。

酒是用青棵酿造的,味淡醇香。

(3)居住:青藏高原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太阳辐射强烈。

为了防止严寒和烈日照射,
牧区的藏民一般居住在可以自由移动的、用厚重的牛毛毡搭成的帐篷中;非牧区的藏民大多居住在用石块和土坯砌成的墙体厚实的房屋中。

但是,这种现象仅出现在农牧区。

(4)运输:牦牛是主要交通工具。

被称为“高原之舟”。

(5)娱乐:蒇民男女老幼都能歌善舞,“锅庄”和“弦子”是高原世代流传的大众舞蹈。

7、特殊区域与重要聚落
青藏高原上的聚落大多分布在深切的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形成明显的条带状。

因为这里海拔相对较低热量较充足,而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宜聚落的发展。

(1)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头地区位于青海省境内,被誉为“中华水塔”,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

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

然而,由于长期不合理的伐林、放牧和耕作,这里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径流量减少、草地严重退化,土地沙漠化发展迅速。

藏羚羊、藏野驴等青藏高原特有物种的数量也在急剧减少。

三江源头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关系着三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江源头地区的人们也意识到了保护三江源头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正在积极恢复林草植被、治理退化草场,改善三江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

(2)柴达木盆地一“聚宝盆”
①位置:柴达木盆地位于阿尔金山一祁连山和昆仑山之间的青海省西北部,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大盆地。

②矿产资源丰富: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的美称。

“柴达木”蒙古语的意思是“盐泽”。

察尔汗钾盐:青海省钾盐储量占全国的97%,而以柴达木盆地中的察尔汗盐湖藏量最富,建有全国最大的钾肥厂。

盐湖表面有一层厚而坚硬的盐盖,铁路通过察尔汗盐湖地段的32公里路面就铺在盐盖上。

当地盖房用盐块砌墙,还有用盐块铺设的飞机场。

茫崖的石棉是我国重要产地。

鱼卡的煤田,冷湖的油田。

锡铁山的铅锌矿带,是世界少有的富矿,有“铅都”之称。

③矿产成因:柴达木盆地是个古老的陆块,几千万年前这里就是一个大湖盆了。

原先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生物繁盛,生物遗体不断堆积,后来气候变干,湖水蒸发,形成丰富的食盐、钾盐、石膏等矿。

④重要城镇:盆地南部的格尔木(交通枢纽)有青藏、青新等公路和在建中的青藏铁路在此交汇,有航空线联系拉萨、西宁、西安,通往西藏的物资80%经此转运,成为戈壁滩上的一座新城。

(3)“西藏江南”-喜马拉雅山南坡的热带、亚热带风光
我国西藏境内的喜马拉雅山南坡,纬度较低,位处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沛,一些地势较低的谷地上,气候暖湿。

察隅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下,在缓坡、山岗和谷地间,分布着香蕉园、茶园、橘树林和水稻田,一派亚热带的景色,被称为“西藏江南”。

三、农牧业生产特点
高寒牧区:这里有大面积的高寒草原,特别在河湖沿岸牧草尤为丰美。

青海和西藏均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以牦牛、藏绵羊为主。

河谷农业:本地区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在一些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气温较高,风力较小,有利于发展耕作业。

如: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和青海的湟水谷地等。

主要种植青稞、小麦和豌豆等。

四、能源和矿产资源
太阳能:本区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是我国太阻能资源最充足的地区。

地热:本地区是我国大陆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

羊八井有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蒸汽田,现已建成发电站。

水能:在雅鲁藏布江和黄河等河流的峡谷地段,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但目前开发甚少。

矿产资源:青海省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矿藏丰富,煤、石油、铅锌、盐都在开采利用。

察尔汗盐湖附近建起了我国最大的钾肥厂
五、交通与城市
以公路和航空为主的交通运输。

主要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滇藏公路、新藏公路、中尼公路
主要铁路:兰青线、青藏线
青藏铁路建设需克服的主要困难:空气稀薄;气候条件恶劣;地质条件复杂;冻土层分布。

(4)雅鲁藏布江谷地
①拉萨。

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畔,是西藏首府和世界著名的高原城市。

光照充足,有“日光城”之称。

拉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古城,有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名胜古迹。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商业、交通、旅游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有青藏公路通往青海省的西宁,川藏公路通往四川省的成都。

新藏公路通往新疆喀什、滇藏公路通往云南昆明,中尼公路通往尼泊尔平首都加德满都。

青藏铁路的全线开通使拉萨能够直通全国铁路网。

拉萨已开辟通往成都、西安、北京、西宁、广州等航空线。

极大地改善西藏对外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西藏的资源开发和经济的加快发展。

②羊八井地热电站: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与冈底斯山脉之间、地处亚欧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热资源特别丰富。

③“布达拉宫”:梵语;意思是佛教圣地。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气势雄伟,金碧辉煌,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

近年来几经修缮,焕然一新。

1995年竣工的布达拉宫广场,改善了拉萨的城市面貌。

④羊卓雍湖水电站:位于拉萨西南面的是我国海拔最高的水电站。

⑤林芝:毛纺工业,位于拉萨东面的是。

(5)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
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的祁连山脉(是西北一东南走向)的东南部。

是青海省最低的地区。

这里年降水量比较多,有300—400毫米,无霜期有三个多月。

土质较肥沃,是青海省的主要农业区。

西宁是青海省的政治、经济(毛纺织工业突出)、文化、交通等中心。

二、“高”、“寒”的自然景观
①雪山连绵、冰川纵横、大河源地(三江源);
②藏北高原波状起伏,草原、荒漠广布。

东部山高谷深;
③湖泊星罗棋布,由冰川作用形成;
④农田、村镇、城市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

三、独特的高原气候与高原农牧业
1、农业生产有利条件:
①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河谷地带(黄河、湟水、雅鲁藏布江)积温较高,有水灌溉。

②草场广阔,柴达木盆地宜农荒地多。

2、农业生产不利条件:
海拔高,气温低,无霜期短。

3、农业活动特点:著名的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

4、农业在全国的地位:
我国重要的畜牧基地(青海、西藏)。

5、主要农产品:
种植业-青稞(春小麦)、小麦、豌豆。

畜牧业-牦牛、藏山羊、藏绵羊
四、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
五、交通和旅游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