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
发表时间:2011-08-03T15:12:12.093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第38期供稿作者:胡梅金
[导读] 不少中学生对语文课或多或少都有厌学情绪,在课堂上往往以搞小动作、看课外读物、低声讲话和睡觉等形式表现出来。
福建莆田市秀屿区秀山中学胡梅金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课改的浪潮中,如何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我认为,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是关键。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艺术,要把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课堂上如沐春风,如浴夏露,既得到艺术享受,又形成语文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崇高境界,也是语文教师追求的最终目标。
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诸多不足,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突出表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太偏重理性分析,只顾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只晓得加大信息量的灌输,而往往把一篇篇意境优美、情趣盎然的课文肢解为零零碎碎的一串知识点、化成一道道令人生厌的思考题、练习题,因而忽视了内容的丰富深邃、结构的精巧多变、形象的生动传神、情感的跌宕多姿、语言的优美奇巧等特点,把语文课上成纯知识课,把学习语文变成纯技能训练。所以,在如此枯燥乏味、了无生趣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是不可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从而达到“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感性灵,进行审美教育,开发智力,形成创造力”的教学目的。
其次,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备课当成“抄教案”,将上课当成“演教案”,将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加上机械重复式抄抄写写,以及为应付考试而做的大量练习,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学生学习被动,“他主”学习仍占据教学舞台。课堂教学老师包办代替太多,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琢磨的时间少,自己活动的时间少,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是用教材,而是教教材,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只在课本的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参与差。教师唱主角,少数优生唱配角,多数学生当观众。应试教育的阴影作祟。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按照考试的要求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练。甚至有部分自认为教书应考有法的教师将教材中的阅读课文弃之不教,理由是考试根本不会考这些内容。
正因为如此,所以传统的语文教学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语文课让学生讨厌,一上语文课就死气沉沉,学生呵欠连天。如何改变这种“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呢?最重要的就是要营造好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所谓语文课堂教学气氛,就是指语文课上的气氛和情调。也就是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的意趣指向,以及在活动中表现的喜、怒、哀、乐、惧等各种情绪的体验给课堂教学奠定的基调,或活跃或沉闷,或散漫或严谨。初中学生,他们年龄小,头脑单纯,是从儿童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期,具有“动荡性”,他们的兴趣是很广的,但缺乏方向性和稳定性,什么新奇,他就对什么感兴趣,兴趣往往是见异思迁,随心所欲,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而老师的引导必须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课外教学虽然可以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起一定作用,但毕竟它只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所以我觉得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最重要的环节。理想的课堂气氛,才能成就理想的教学效果。而理想的课堂气氛不会随天而成,它离不开教师的有效的组织和精心的营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吸引学生,“粘”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我们教师得练有几“功”。
不少中学生对语文课或多或少都有厌学情绪,在课堂上往往以搞小动作、看课外读物、低声讲话和睡觉等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情绪产生,原因很复杂,但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教师讲课时缺乏一个“情”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和种子就播在这块土地上。”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之间感情的沟通正是由于情感、情趣的感染功能,才能以情动情。艺术的教育价值,正是通过情绪和情感的感染功能来实现的。在教育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自己的思想、情感进行教学,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一个教师冷冰冰地进行知识发售,而没有情感的交流是上不好课的。
以情动人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如果没有课堂上教师富有激情的启发引导、关心鼓励,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充满自信地讨论,观点得以展示,个性得以张扬,一个个难点、重点在这师生讨论的高潮中一一化解吗?如果没有课堂上教师充满感情的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体验情感、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走入作者内心,能让学生深入体会,透彻理解,从而为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力量而感染、而惊叹、而深深陶醉,进而为自己的鉴赏品味取得的成果而自豪而由衷喜悦吗?学生说:从情入手,一改以往语文课的死板、枯燥乏味,激发了情趣,调动了积极性,学习得到了乐趣,学习成了一种美的享受。我们融入了作品,作品提升了我们。
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通过情感交流,去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譬如,当课文的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应以愉悦欢快的讲授心情去感染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怨悱恻时,教师应以沉郁凄凉的讲授心情去影响学生。又如,说明文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清晰的条理性,教师的心情则应平正、舒快;议论文的思维逻辑严密,或深沉,或激昂,教师的心情也必须随之或严肃,或振奋。教师的这些情感借助教材,通过形象的意境语言,传示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带着感情去上课,用自己的感情去感化学生,从而达到调节课堂气氛的目的。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转型期,思维中具体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思考问题往往仍偏向于直观的、形象的思维。而教学中需要学生观察的对象,有的属天涯海角的事物,学生是难以直接观察到的。教师用语言进行描述,尽管讲的有声有色,学生还是感到茫然;而美术是直观的艺术形式,它是用直观的艺术形象打动人的,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特别在诗歌的教学中,古诗只有几十个字,很多学生往往很难把握住其中的内涵,可以尝试让学生用图画表达与诗歌相同的意境。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画,强化对诗的理解,感受纸背的神韵,使他们更深刻地领悟到诗词中用字的传神和内在的精髓。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画和学生画两种方式来营造良好的氛围。
教师边讲解边画,古诗词中,每个字词无不是经过千锤百炼、精雕细琢而成,诗句的凝练就决定了其中的画面的简练而又意味深远,这也正好符合中国山水画的特点。这种随意几笔,就能勾勒出能体现诗境的图画来的方法,我们姑且称之为简笔勾勒法。比如杜甫《望岳》:教师随手用粉笔在黑板上拈点画线,这边一小屋,门前一小溪,此处一田,那处一树,群山一隅,就是一幅山水田园风光图;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