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脆弱生态环境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三角洲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地区。黄河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不断增长的土地和巨大的新生湿地、丰富的油气,形成了我国第二大石油基地,适宜的气候有利于作物生长,广阔的浅海和滩涂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和
1.2资源概况
黄河三角洲蕴藏着丰富的油气、盐卤、湿地、动植物以及土地资源,概括来讲可分为以下几类。
1.2.1水资源
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进行精确评估,掌握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特征,对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区域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1区域概况
1.1自然环境概况
现代黄河三角洲的位于山东省北部地区,是在1855年以后发育形成的,其中心城市是东营市,区域的范围是37-38.5°(N)、118.5-119.5°(E),地域范围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毗邻且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山东省的1/6,包括陆地部分和海洋部分。总人口约985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近1/10。
图2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性空间分布格局[2]
2.3生态环境脆弱性因子
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实质是生态系统形态结构和物能结构的不协调,即由生态环境系统中各因子的类型、数量和空间配置以及基于此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不匹配造成的波动性和易变性。如土地沙漠化、湿地的干涸、草原的退化、温室气体的增加等。生态环境脆弱性因子是指生态环境系统中不匹配、不协调致使脆弱的因素,生态环境脆弱性是其系统中各脆弱因子的综合,脆弱因子可分为自然脆弱因子和人为脆弱因子两类。
1.2.3动植物资源
黄河三角洲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三角洲保护区是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自然保护区。据初步调查,该保护区内有海洋浮游植物116种,有各种植物393种,海洋浮游动物,79种,陆栖动物331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该地区有鸟类269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护鸟类的有7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34种;世界上鹤类共有15种,中国有9种,该地区已观察到灰鹤、丹顶鹤等5种。
Analysis ofecological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InYellow RiverDelt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esent situation,the vulnerability evaluation related theory method,vulnerability factors,vulnerability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For reaso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protect the environment,promoting region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黄河三角洲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卤水、盐矿和地热资源,是我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现今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8.3×108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295.95×108立方米、卤水资源储量9.5×108吨、盐矿面积1057平方千米、可采热水储量750×108立方米。其独特的黄河入海景观和极富特色的动植物景观,是开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所在。大量天然和人工湿地的存在,不仅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徒的重要越冬地,而且湿地的部分水域更是水产养殖的良好场所。
但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该区域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海平面上升、入海水沙锐减、环境污染、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水土流失、海岸侵蚀和海底侵蚀等。其环境表现出一定的脆弱性,相对黄河三角洲天然不稳定性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共同作用。直接导致了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不断蚀退、大部分湿地退化、环境的污染和三角洲沉积体不稳定性的加剧[4]。
该地区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101.52×108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年可利用量为1.8×108立方米,地下水年平均可开采量为0.85×108立方米,。客水主要是黄河、小清河、支脉河,年可利用水量分别97.8×108立方米、0.71×108立方米和0.36×108立方米[6]。
1.2.2湿地资源
黄河三角洲共有天然和人工湿地402071公顷。其中以浅海湿地面积最大,有167940公顷,占湿地面积的41﹪。其次是滩涂湿地,有101913公顷,占25%;再次是沟渠湿地,有35150公顷,占9%;沼泽和草甸湿地,有101913公顷,占25%,其它类湿地所占面积均不超过5%。黄河三角洲湿地分布是沿海区(县)湿地面积广阔,分布集中,随着向内陆的深入。
黄河三角洲脆弱生态环境浅析
摘要:在分析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现状、脆弱性评价的相关理论方法、脆弱性因子、脆弱性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黄河三角洲存在的生态问题,并提出了生态保护对策建议。对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区域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脆弱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世界上大约25﹪的人口居住在三角洲海岸和湿地[2],国际上非常重视大河三角洲环境脆弱性及其灾害的调查研究。目前,国内外所进行的相关研究从内容上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生态环境的单一或特定脆弱性评价,它是针对某一特定系统对某一个或某一类环境压力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另一类是生态环境综合脆弱性评价,是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综合性全面衡量,评价指标既包含自然脆弱因子也包含社会经济因素[3]。
1.2.4后备土地资源
黄河三角洲国土总面积805300公顷,人均占有土地0.48公顷,高于山东省人均水平。拥有未利用地301300公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平均每年携带4.1亿吨泥沙进入河口地区,使该地区每年新增淤地1230公顷,为该地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后备土地资源。
1.2.5矿产等其他资源
1.3发展情况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中国三大三角洲之一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黄河三角洲有近1000万人口,GDP是4000多亿元,石油化工、盐化工、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在省内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预计2015年GDP将达到9300亿元,在山东发挥着很大的总量膨胀推动作用。
图1黄河三角洲湿地区域生态风险综合评价
2.2研究进展
我国许多学者对生态环境脆弱性做了大量研究,建立了一系列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适应于不同区域的评价方法。如朱德明、周鸣歧从生态脆弱带的一般属性出发,分析了太湖脆弱区特征的演变规律,提出湖泊生态脆弱性的评价体系[9];刘振乾等建立的湿地生态区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10];罗新正、朱坦等以河北省迁西县山区为例,建立了适合于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11];王经民、汪有科提出了评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12]。冷疏影、刘燕华提出的脆弱生态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3];冉圣宏在分析环境系统及其子系统的特点基础上,综合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社会经济等子系统脆弱因子建立的多系统指标体系[14]。在评价过程中运用的方法主要有综合加权指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此外,非线性理论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也得到了应用。
该区域属于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濒临渤海,又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2.3℃,年均降水量537mm,年均蒸发量1900mm左右。总的气候特点是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气温适中,但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常有旱、涝、风、霜、雹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尤其是风暴潮的多发区。本地区的土壤主要以潮土、盐土两大土类下的潮土、盐化潮土和滨海盐土三个亚类为主[5]。
2生态脆弱性
2.1相关理论
2.1.1界面理论
生态学家提出的生态过渡带的“界面理论”,认为在生态系统中,凡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结构体系、功能体系之间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过渡带”的空间域,由于受到多种动力体系的作用,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弱、敏感性强。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过渡带”的空间域,即称为生态环境交错带。因为这种交错带一般都较脆弱,所以也有人直接称为生态环境脆弱带[7]。
Keywords:the Yellow River delta;ecological environmentalvulnerability;protection measures
引言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暖温带最年轻、增长最快、景观变化最剧烈的区域,资源丰富,生物多样,生态系统完整独特,尚处于初始开发阶段,开发潜力巨大[1]。黄河三角洲是我国大河三角洲中海陆变迁最活跃的地区,也是也是一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区。
2.3.1自然脆弱因子
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自然因子包括地质地貌特征、土地覆盖特征、气候状况、土壤特性和生物多样性等。
根据“界面理论”,生态环境脆弱有以下特征:可被代替的概率大,竞争的程度高;可以恢复原状的机会小;抗干扰的能力弱,对于改变界面状态的外力,具有相对低的阻抗;界面变化速度快,空间移动能力强;非线性的集中表达区,非连续性的集中显示区,突变的产生区,生物多样性的出现区。
生态交错带有3种存在的方式,即点、线、带3种状态。不难看出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各种生态系统的交错及其脆弱性表现得特别突出。这里宽阔的海岸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带,由于黄河淤积和摆动;河口是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水生态系统的交错点;陆地生态系统与淡水生态系统交接,像宽阔的黄河滩地,坑塘水库的边缘等;农田、草地、湿地生态系统相互交错;城市郊区是城市生态系统与农村生态系统的交接带。以上种种生态环境的脆弱部位错综复杂地交织于黄河三角洲,而每一项都表现得十分突出,所以导致了黄河三角洲总体环境的脆弱性。
如刘连伟等通过构建黄河三角洲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指标量化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GIS软件平台对黄河三角洲区域进行环境脆弱性评价与空间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脆弱性等级主要表现为轻度脆弱(42.7%)、中度脆弱(21%)和重度脆弱(24.9%)。如下图所示,海洋区域脆弱性较轻,陆地区域脆弱性表现为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变轻的趋势。
生态环境脆弱带本身,并不等同于生态环境质量最差的地区,也不等同于自然生产力水平是低的地区,只是在生态环境改变的速率上,在抵抗外部干扰的能力上,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上,在相应于全球变化的敏感性上,包括在资源竟争、空间竞争的程度上表现出其脆弱的一面。而另一方面,许多生态系统交错带是生物物种复杂,活跃和高产的区域,所以,任何开发较好的河口三角洲都充分利用这种边缘效应来改造自然生态系统为合理的人工生态系统,力图制造更丰富,更高的生物生产力,以全面发展三角洲地区的农林牧渔业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长江、珠江三角洲和世界上许多大河三角洲的发达繁荣就是例证。
2.1.2致灾因子理论
地理学家提出的“致灾因子”理论,认为灾害是一种或多种致灾因子对脆弱性人口、建筑物、经济财产或敏感性环境打击的结果,脆弱性通过灾害而被揭露,随着灾害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而变化,人类活动既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脆弱性。
本地区的致灾因子有洪涝、干旱、风暴潮、油田污染和黄河断流等。如许学工[8],通过致灾因子对区域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将该区分为五级分险区。评价结果如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