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本体论哲学:传统与变革
哲学分为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
![哲学分为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3ba7e6ea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47.png)
哲学分为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是哲学的三个重要分支,它们分别研究的是存在、认识和道德伦理的问题。
本文将依次介绍这三个分支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一、本体论本体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存在的本质和实在性问题。
本体论关注的是宇宙、事物及其本质,探讨存在的形式、结构和原理。
本体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存在?”和“存在的本质是什么?”。
本体论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自然界、人类以及思维等诸多领域。
在自然界中,本体论关注于物质的属性和本质,研究物体的存在形式和规律。
在人类领域中,本体论关注于人的存在状态和精神活动,研究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
在思维领域中,本体论关注于思维的本质和思维的对象,研究思维的结构和逻辑。
二、认识论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人类的认识过程和认识能力。
认识论关注的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方式、方法和限制。
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和“我们能否真正认识世界?”。
认识论的研究对象包括感觉知觉、概念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
感觉知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初阶段,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感觉经验。
概念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形式,通过概念的抽象和推理的运用,人们能够建立起更加深入和广泛的认识。
语言表达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通过语言的运用,人们能够将自己的认识表达出来并与他人交流。
三、伦理学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人类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规范。
伦理学关注的是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探讨人类行为的善恶和伦理规范。
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道德?”和“人类应该如何行为?”。
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道德原则、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
道德原则是指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如公正、善良、诚实等。
道德价值观是指人们在道德判断中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如幸福、自由、公平等。
道德行为规范是指人们在具体行为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如尊重他人、不伤害他人等。
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是哲学的三个重要分支,分别研究存在、认识和道德伦理的问题。
哲学概论第2讲本体论
![哲学概论第2讲本体论](https://img.taocdn.com/s3/m/18077c6e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71.png)
哲学概论第2讲本体论本体论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探讨了宇宙和存在的本质、实体的性质以及人类的存在方式等问题。
本体论关注的是存在的问题,即存在什么以及它们是如何存在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体论进行介绍。
首先,本体论关注的是实体的存在和属性。
实体是指一切存在的事物,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实体。
本体论试图揭示实体的本质和实质,而不仅仅是它们的现象或表象。
例如,柏拉图认为,真正存在的是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世界,物质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体的本质在于其形式和物质的统一、在现代哲学中,存在论思想家如黑格尔则将实体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其次,本体论关注的是实体之间的关系。
实体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包括因果关系、空间关系、时间关系等。
本体论试图揭示这些关系的本质和结构。
例如,笛卡尔将身心的关系看作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一种单一实体的两个方面。
而卢梭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自由意志的思想。
再次,本体论关注的是存在的方式和条件。
存在的方式可以是实体的存在形式,如物质的存在和非物质的存在。
存在的条件可以是实体存在的先决条件,如时间、空间、因果等。
本体论试图探索存在的方式和条件对实体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我们对于现象的先天的直观形式,我们只能通过它们来理解和认识世界。
而海德格尔则认为,存在的方式和条件是我们对于存在的理解和解释的根本。
最后,本体论也关注人类的存在方式和经验。
人类作为一个存在的实体,有着自己的存在方式和经验。
本体论试图揭示人类的本质和实质,以及人类的存在方式和经验对于实体的意义和影响。
例如,萨特认为人类存在是自由的,并强调人类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而哈贝马斯则强调了人类的语言和沟通是实现人类存在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本体论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实体的存在和属性、实体之间的关系、存在的方式和条件以及人类的存在方式和经验等问题。
哲学本体论流派
![哲学本体论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1e0e096d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2a.png)
哲学本体论流派
哲学本体论流派是哲学领域中对于本体论问题持有不同观点和理论倾向的一系列学派。
本体论是探讨存在本质和基础的哲学分支,它涉及到世界的本质、万物的起源、存在与本质的关系等一系列核心问题。
由于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的哲学家和学派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本体论观点。
在哲学本体论流派中,有一些主要的派别值得提及。
首先是古代的本体论流派,如始基本体论、属性本体论、理念本体论、实体本体论和神学本体论等。
这些流派在古希腊哲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对于后来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哲学本体论流派则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其中,人学本体论强调人的主体性和精神的重要性,认为人的存在和意识是世界的本质和基础。
物质本体论则重视物质的存在和作用,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和基础。
精神本体论则强调精神的存在和重要性,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质和基础。
现代哲学本体论流派则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其中,语言本体论认为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本质,强调语言对于世界认知和理解的重要性。
生存本体论则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意义,认为人的存在和生存是世界的本质和基础。
实践本体论则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和作用,认为实践是世界的本质和基础。
这些哲学本体论流派虽然各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倾向,但它们都试图探索和回答世界的本质和基础问题。
这些流派的发展和演变也反映了哲学思想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趋势。
总的来说,哲学本体论流派是哲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对于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体论基本概念与原理
![本体论基本概念与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8db7dd4b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d6.png)
审美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性
审美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体现了本体论 对主体性的强调。
审美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
审美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作用体现在其客观属性和特征上,要 求主体在审美活动中遵循客体规律。
美学视角下本体论发展趋势预测
本体论基本概念与原理
汇报人: 2024-02-06
目 录
• 本体论基本概念与原理 • 现实世界本体论解读 • 语言、符号与意义问题探讨 • 认识论视角下本体论问题思考 • 伦理学视角下本体论问题思考 • 美学视角下本体论问题思考
01
本体论基本概念与原理
本体论定义及发展历程
本体论定义
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本质、本原和规 律的哲学理论,探讨存在者的存在方 式和存在结构。
本体论与认识论密切相关,本体论对于认 识世界和形成知识具有重要意义,认识论 则研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与伦理学的关系
与美学的关系
本体论对于理解道德和伦理问题具有一定 作用,伦理学则研究道德和伦理的规范和 实践。
本体论对于理解美的本质和审美活动具有一 定意义,美学则研究美的规律和审美经验。
02
现实世界本体论解读
意识的起源与发展
分析意识从无到有的过程,以及意识在人类 进化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同时,探 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意识的差异和共性 。
科学知识体系中应用
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
分析本体论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如解释自然现象、预测自 然规律、推动科技创新等。
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
探讨本体论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如分析社会结构、理解 人类行为、制定政策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9cfa21ee08a1284ac8504352.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仍然是一种富有解释力和影响力的哲学理论。
同时,它也面临许多重大的时代性课题,有些甚至具有根本的挑战性,需要结合新的实践经验和时代条件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丰富和发挥。
这里,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1.本体论问题是当代世界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人们甚至认为,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也不过是在拒斥传统本体论的同时所实现的一种当代的“本体论复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不仅是研究本体论需要加以讨论和澄清的一个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理解。
这里首先需要研究和探讨的是马克思本人的本体观。
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与本体论的关系,学者们见解不一。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有其“本体论”(“存在论”)。
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变革就源于对传统本体论首先是传统本体观的变革。
马克思的本体论是一种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
这一本体论构成整个马克思哲学大厦的基石。
同时,它也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逻辑起点。
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概括为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具有下述三层含义:其一,它表明了生产力的观点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主要特征;其二,它揭示和展现出物质对象与人类实践活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内在关联,即将物质和实践这两者视为同构一体和密不可分的。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而作为客体的物质则是实践化的物质。
因此,就此而言,物质的实践和实践化的物质在马克思那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其三,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称为“存在论”,不仅符合“本体论”一词的固有含义,而且也更切合马克思哲学的主旨和本质精神(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之所以在多数场合沿用“本体论”这一概念,仅仅是考虑到既有的通行习惯用法)。
人们对本体论概念的理解颇具歧异。
哲学“本体论”的历史形态演变及其本义
![哲学“本体论”的历史形态演变及其本义](https://img.taocdn.com/s3/m/3bad4d20eefdc8d376ee3298.png)
迫切和必要 了。 于是 , “ 存在论 ” 形 态的本体论就顺应历史发展 的
需要而出现了。
教授 的《 论 中西本体论 的差异》 、 沈 阳师范 大学副教授贾 玉明的
“ 存在论 ” 本体论的 出现初级阶段的哲学“ 本体论 ” 的深入发 展开辟 了一条 暂新 的道路 , 也 为“ 本 体论” 哲 学思 维形态 的不断 发展注入了新鲜 的血液 。 巴门尼德在哲学史上 第一次提出了“ 存 在” 的哲学本体论 的新观点 。 “ 巴门尼德是本体 论思维的奠基 人 , 他将 ‘ 存在 ’ 作为认识 的对象 , ‘ 存在 ’ 乃是逻辑上先在 的东 西。所 以, 认识事物就是认识其 ‘ 概念 ’ 或‘ 定义 ’ 。 实际上他就确立 了通
由 “ 本 体论 ” 作 为一个形
而上 的抽象概念开始登上哲学 的舞 台。这是一个 巨大 的哲学 思
在中国哲学界 , 在涉及到与“ 本体论 ” 相关的问题时 , 总难 以 维 的进步。 虽然“ 本原论 ” 揭穿 了神话传说时代 , 将虚拟 的神灵看 避免要讨论 “ 本体” 、 “ 本 体论” 、 “ o n t o l o g y ” 这些 专业术语 , 以及这 做世界及其万物得 以产生 的那个源头是一个非 常荒 谬 的做法 的 些专业术语之于学术文化 的基石性重要意义。但是 , 直至今 天为 观点 ,从而为世界及其万物 的发展变化和运动 找到 了一个能够 止, 对于这些争论仍然存在很大的分歧 , 没有达成一个令学界较 解释和说 明的基点 ,这就是用物质的观点来解 释和认识 自己所 “ 本原论 ” 的哲学形 态 , 毕 竟出于人类 为满意的结论 。为此 , 理清“ 本体论 ” 在哲学史上的来龙去脉 , 弄 生活 于其 中的世界 。但是 , 清楚它的本来涵 义 ,以及 它作 为一个独立 的学术 问题 出现之后 开始用 区别于神话神灵 的观点来重新打量和认识 自己周 围的客 它的缺陷还是非常明显的。最 大的缺点在 于 , 这 的本在所指内涵 ,对 于为解决长久 以来一直争论不断 的 “ 本体 观世界 的尝试 ,
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及其变革——兼论马克思的历史生成性
![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及其变革——兼论马克思的历史生成性](https://img.taocdn.com/s3/m/d955a4cf9ec3d5bbfd0a745c.png)
也不会 生成 。因为它如果在过去 或在将来 生成 , 么它现在 那
就不在 , 以生成是子虚乌有 ,灭亡同样 不可言名 。生成和 所 灭亡, 存在和不在 ,位置的转移 和色彩 的变化 , 这些常人信
以为真 的东西 , 不过是人为 的名称 。虽然极力主张存在 的无 生无灭 , 巴门尼德并不完全拒斥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 , 但 他 也承认现象界 的生灭变换 。 他指出 , 由于 存在 着光明与 黑暗、 热与 冷、轻与重 、稀与浓 、左与右等对立面 ,这些对立面的
变 的、最高存在 的第一实体和最终始基 ,“ 这种始基无论是 作为凌驾于世界之上的创世主 ,还 是作为 自然 的本质原 因, 或再抽象一步作为存在 , 都形成 了一种视角 ,由此看来 ,世 界 内部的事务和事件尽管丰富多彩 ,但还是能够整齐划一 , 成为特殊 的实体 , 同时也可 以理解为整体 的各个部分”1凹 [ 。 ] P 于是 ,预成论者认为 , 只要把握终极实体 , 便有 了世 间万物 的存在根据 ,世界的运行 和发展便有 了确定 的答案 ,因为 , “ 它们乃是其他 一切东西的基础 , 而其他一切东西 或者 用来
第 3卷 第 6 3 期
21 6 0 2年 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 u n l f n n Un v ri f ce c n n i e rn o r a a i e s yo in ea dE gn ei g o Hu t S
V l 3No 6 03 _ - .
成思维不 同,生成思维不是把事物和过程孤立起 来考察,而是从联 系中去进行考察 ;不是从静止状 态, 而是从运动状态去考
本体论
![本体论](https://img.taocdn.com/s3/m/7118aa2f0066f5335a8121c5.png)
编辑词条本体论目录什么是本体论本体论的研究本体论其他表述如何构建一个简单的本体本体论的基本问题编辑本段什么是本体论ontology本体论:Ontology(本体论)一词是由17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Goclenius,1547-1628)首先使用的。
此词由ont(όντ)加上表示“学问”、“学说”的词缀——ology构成,即是关于ont的学问。
ont源出希腊文,是on(όν)的变式,相当于英文的being;也就是巴门尼德的“存在”。
“本体”的研究,在希腊哲学史上有其渊源。
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希腊早期哲学家就致力于探索组成万有的最基本元素——“本原”(希腊文arche,旧译为“始基”)。
对此“本原”的研究即成为本体论的先声,而且逐步逼近于对being 的探讨。
之后的巴门尼德深刻地提出,“是以外便无非是,存在之为存在者必一,这就不会有不存在者存在”。
并且认为存在永存不变,仅有思维与之同一,亦仅有思维可以获致此真理;而从感觉得来者仅为意见,从意见的观点看,则有存在和非存在,存在既非一从而有变灭。
巴门尼德对being(是,存在)的探讨,建立了本体论研究的基本方向:对于被“是者”所分有的“是”,仅只能由思维向超验之域探寻,而不能由感觉从经验之中获取;此在超验之域中寻得之“是”,因其绝对的普遍性和本原性,必然只能是一。
不过,这一点只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才能真有领会,与他同时的希腊哲人或多或少地有所忽略。
因而,如原子论者虽然也区分了真理认识和暗昧认识,认识到思维与感觉的不同;但其探寻的“本原”可否由经验获致却极模糊,因而实际上并未能区分超验和经验。
而在苏格拉底那些没有最终结论的对话中,已破除了经验归纳方法获取真理的可能性;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则鲜明地以超验世界的“理念”为真理之根本。
编辑本段本体论的研究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
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
本体论的定义
![本体论的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1211cfe8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7b.png)
本体论的定义本体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探讨存在的本质及其性质。
在不同的哲学流派中,对本体论的定义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分步骤阐述本体论的定义,解释这些定义的含义和背景。
第一步:定义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本质、属性、关系和结构的哲学分支。
它关注存在事物的特征和本体,讨论存在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存在的结构和关系。
这使本体论成为哲学界最基础的领域之一,同时也是许多其他哲学领域的理论基础。
第二步:各种定义在不同的哲学思想流派中,对本体论的定义会有所差异。
下面列出几个流派的定义:1. 传统本体论:传统本体论关注研究存在和非存在事物的本质和属性。
这种本体论通过探究普遍性和共性性来寻求对存在真正的理解和解释。
2. 实在论:实在论强调事物的存在和其在世界中的实在性。
实在论者认为存在的事物是真实、具体和独立的,它们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外,并且不存在相对性。
3.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关注的是实在的形式和本质。
它关注研究存在事物的必需条件和特定结构,它旨在探讨万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4. 辩证唯物主义:这种哲学对世界的理解强调物质性和客观性。
它认为真正的存在只有物质存在,它强调事物和系统的发展和变化。
第三步:解释各种定义的背景和含义1. 传统本体论:这种本体论主要出现在中世纪欧洲哲学中。
在那个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存在世界是有秩序的,它们的本质也可以被识别和理解。
传统本体论认为,存在事物的本质是可以被系统性的分析和分类的。
2. 实在论:实在论主要强调存在的事物的真实性和独立性,它们不受主观意见或人类知觉的影响。
这种本体论强调世界上确实存在着事物,它们可以独立于人类意识或想象的存在。
3.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中,强调世界的本质和本体。
它认为存在事物的本质和结构可以被系统性地研究,同时也强调世界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结构和联系。
4. 辩证唯物主义:这种哲学强调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客观性,它认为世界上唯有物质存在。
该哲学也强调事物和系统的发展和变化,这使得它成为文化、政治和经济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基础。
第三讲西方认识方法论
![第三讲西方认识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a6dfca71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75.png)
第三讲西方认识方法论(从古代到近代)一、本体论思维方式及其基本构架(本体论向本质论转向)从古希腊到近代19世纪两千多年的西方思想发展历程中,本体和本体论问题一直是整个西方传统哲学关注的最为基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之一,可以说传统西方哲学就是以本体论为基本理论形态的哲学,西方社会认识理论的发展,无论是认识论、伦理学、神学还是政治学等无不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的、按照它的思想方式和基本原理引伸出来的。
以本体论为核心内容的西方传统哲学,也是西方人独有的一种理论思维模式,在人类早期诸民族之中,只有希腊民族创立了以存在(Being)为研究对象的本体论以及与它相辅相成、互相支撑的演绎推理的逻辑体系,同样,也只有西方人继承了希腊人这一理论思维传统。
因而可以说,对世界本体问题的关注一直是传统西方哲学探讨和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所谓本体就是标示“是”的范畴,即标示世界的存在、本质存在、终级存在的哲学范畴。
本体论就是以本体(是)为研究对象和核心范畴、逻辑地构造出来的哲学理论,它是传统哲学用以理解和把握世界及其事物的一种特有的理论方式,同时也是对对象世界的一种解释原则,它以提出和回答“世界是什么”和“世界怎样存在”为其核心问题。
作为哲学的第一种自觉形态,本体论的基本观念是:人们的感官经验所接触到的对象并非存在本身,即感官经验中所呈现的是“是者”,而非“是”,隐藏在现象后面的作为其基础的超感官的对象才是真正的存在。
哲学的任务就是要排除现象的纷扰,超越当下经验事实的认识,钻到事实后面去发现掩藏在现象世界背后的真实存在,这种真实的存在就是本体,它是关于真理的存在。
简而言之,本体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何物存在”,或者说本体论是“存在之作为存在的科学”,它研究何物存在以及以何种方式存在等问题。
通过以上对本体和本体论的界定,我们可以肯定存在(Being,是)是本体论同时也是整个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范畴。
其反映在语言形式上与印欧语系中的系动词“是”的概念密切相关。
本体论——精选推荐
![本体论——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c2a61399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33.png)
本体论邓晓芒/论中西本体论的差异据说⽤“本体论”⼀词来译西⽂的ontology的最初是⽇本学者,由此影响到中国⼈,但20世纪30年代以后,⽇本学者已逐渐放弃‘本体论’⽽采⽤‘存在论’⼀词,⼤约从50年代⾄今便⼏乎完全⽤‘存在论’代之,‘本体论’这⼀术语已经消失。
””⽽中国⼈则沿⽤“本体论”⼀词直到今天,虽然已经有许多⼈提出这个词不能对应地翻译西⽅ontology⼀词,并提供了多种选择,如“存在论”、“存有论”、“是论”、“本是论”等等。
但不论他们说得多么振振有词、多么在理,然⽽⼀到要⼀般地谈论西⽅的ontology时,往往不知不觉地顺从了原来的“本体论”的译法,反⽽觉得⾃⼰所提出的新译法很“别扭”。
为什么别扭?⽆⾮是觉得在中国语境中,“存在论”和“是论”以及任何其他译法都不如“本体论”那样能够表达⼀种最⾼、最根本、最真实的⼤学问,反⽽显得像是⼀种咬⽂嚼字的雕⾍⼩技。
然⽽,这样⼀种感觉或语感⼜是从哪⾥来的呢?。
这就要涉及到中国传统哲学和⽂化的⼀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了,这就是对经验事物的执着和对语⾔本⾝的根本性忽视。
我们先来看看这种习惯对中西本体论的起源的影响。
⼀、中西本体论的由来中国古代“本体”⼀词是由“本”和“体”两个字合成的,这两个字⼤概属于中国最原始的造字之列,它们代表了中国⼈对世界和⼈⽣的最朴素的看法。
“本”字据许慎《说⽂解字》:“⽊下⽇本,从⽊,⼀在其下。
”与此相关的有“柢”:“⽊根也,从⽊,氐声’;‘‘株”:“⽊根也,从⽊,朱声”;“根”:“⽊株也,从⽊,⾉声”;与之相对的有‘末”:“⽊上⽈末,从⽊,⼀在其上。
”显然,“⽊”是植物,是农业民族赖以为⽣的“根本”,⽽⽊的根本则是在⽊之下的“本”,⽊死本存,本在末荣。
《诗·⼤雅》云:“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论语·学⽽》云:“君⼦务本,本⽴⽽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易·系辞》云:“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本体论——精选推荐
![本体论——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25be93af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b9.png)
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欧阳康张明仓“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近来我国哲学界讨论的重要热点问题,这种研讨必将对我国哲学研究产生全面、深远的影响。
不过,对于马克思哲学有没有自己的本体论,人们的理解仍然很不一致。
有人甚至认为,从本体论方面解读马克思哲学,既看错了对象,也找错了问题。
那么,从本体论方面理解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变革意义是否恰当?如果没有自己的本体论,马克思哲学何以奠基与立足?如果有,马克思本体论与历史上的本体论有何异同?其特色和合理性何在?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直接影响到对马克思哲学本性的准确理解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合理建构。
本文认为,本体论问题是马克思哲学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而批判和超越传统本体论,则是马克思实现哲学伟大变革的最重要基础。
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显著特点在于,它坚持实践论思维方式和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本体问题,强调以社会存在和人的生存发展来统摄自然本体,并把合理性追求融入本体问题的探索之中,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本体论批判的价值取向,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以及探索建构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形态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此谈些初步看法,与识者共同探讨。
一、本体论探究的深层根据对于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我国哲学界近年来做了很多具有启发意义的探讨,尤其是从词源学等各方面对于“本体”、“本体论”等基本概念和译名的辨析,[1]对于正确理解本体论问题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在我们看来,对于本体论及其当代意义的探讨还可以换个角度并有所深化,这就是将其与人性和哲学本性探讨结合起来,寻找其深层依据。
从这个角度来看,本体论问题之不可回避和不可抛弃,在于它是一种真正的和最基本的哲学问题;本体论探究之所以具有近乎永恒的意义,在于它有着深刻的人性根据和哲学思维根据。
本体论追寻的意义在于它根源于又体现着人的超越本性和哲学思维的致极性、超越性方面。
中国哲学本体论
![中国哲学本体论](https://img.taocdn.com/s3/m/e7d66b24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a3.png)
中国哲学本体论中国哲学本体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所探究的一个经典主题,它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对本体的理解和发展。
本体论是一种主要研究以及讨论实体之间关系的理论,它可以说是必须的知识的基础。
本体论是把世界中不同形式的实体分成不同的类别,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本体论一直是保持着持久传统的一种深入研究。
中国古代哲学家也关注了本体论,认为它对做出正确明智的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孔子曾指出,“要懂得什么是本体,它才可以被称为一种智慧”。
因此,他们将诸如“善”和“恶”等主题视为相对而非绝对的,它们必须以更深入的思考来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家思考本体论也牵涉到宗教信仰。
比如,“道家”学派认为,“道”是本质上的绝对真理,而“物”则是有形的,是“道”的一种非本质的外在表象。
“道家”学派将“道”作为一种理念,把它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以期做出正确的决定与行为。
中国古典哲学家们也将本体论应用到思考“是”与“非”的关系上。
墨家的哲学思想认为,“是”与“非”不是完全相容的,而是彼此之间有着一定的矛盾性,差异性和吸引力。
“是”“非”之间的关系可以形容为“无常”。
孔子认为,拒绝客观实在,找寻其之间的和谐,会令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把握道德真理。
在古代,本体论的概念也应用到艺术和文学的理论框架中,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比如,唐代宋人张九龄在他的《诗经》中提出了把“诗”作为一种实体的理念,用以讨论它和“文”之间的联系。
他后来也把“诗”和“乐”理解为是有差异的,并提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唯物论、唯心论也牵涉到本体论的概念。
唯物论认为,物质本身有着客观的存在,而人类理性的认知只能获取实在的知识;唯心论则认为,实践是唯一能够获得真理的途径,而理念才是完全真实的。
从现代观点来讲,它们仍然有着相当的价值,对今天的社会科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所探讨的本体论是一个持久而又重要的主题,其理论仍然可以今天作为借鉴和参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da47dab7998fcc22bcd10dc7.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到国内80年代中后期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学术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行整体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了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激烈论争。
现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的由来分析"本体论"是我国最为流行的对()n tofogy一词的译名,但中国哲学乃至中国语文中都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概念。
马克思在叙述自己的哲学时,也从未正面使用过这一概念。
中国哲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不使用"本体论"这个概念的。
80年代初在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
这样,"本体论"这个术语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从正面去使用。
基本生命形式的生态系统又成了派生的生命形式。
由于我们不能明确地确定什么样的关系是"适当的",比多的定义就变得很任意(〕不同的人可能说出不同的关系故事,来说明某物是不是有生命的。
当然,比多的确定是有意义的。
他对传统生命定义的批评以及对生命定义的一些方法论原则的强调对我们关于生命本质的进一步思考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在自己的哲学思考中,并没有对物质的本体论地位进行论证,这一论证首先是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来的。
列宁则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对恩格斯的思想从认识论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正是通过恩格斯与列宁的分析,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原则与物质本体论获得了逻辑的统一性,并且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以自然为本体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
而在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对物质本体论的地位进行了最为系统的表述:第一,它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是对自然对象的唯物的、辩证的理解;第二,"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自然界、存在、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等都是从物质中派生出来的;第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本体论”源流考(上)
![“本体论”源流考(上)](https://img.taocdn.com/s3/m/3de13e03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1a.png)
“本体论”源流考(上)【摘要】本文将从二元论与一元论的关系入手,探讨本体论的古代根源及古代哲学中的实在与本质。
随后从古典到中世纪的转变,分析本体论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本体论在哲学史上的重要性及其对后世思想的影响。
在引言中,我们将对本体论的概念进行简要介绍,引出后续内容的关键点。
在结论中,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并对后续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对本文内容的阐述,读者将能够对本体论的源流有更清晰的认识,为深入探讨本体论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关键词】本体论、古代哲学、二元论、一元论、实在、本质、古代根源、转变、发展、演变、结论、引言1. 引言1.1 引言本体论是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涉及对存在的本质和实在性质的探讨。
本体论探讨的是事物的存在方式、本体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哲学史上,本体论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被众多哲学家探讨和辩论。
本文将从二元论与一元论的关系开始,探讨本体论的古代根源,从古代哲学中的实在与本质入手,到古典到中世纪的转变,最后分析本体论的发展与演变,希望能够对本体论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2. 正文2.1 二元论与一元论的关系二元论和一元论是本体论中的两种基本观点,它们对于世界的本质和存在的理解有着不同的取向。
二元论认为世界是由两种不同的实体构成,即物质和精神、身体和灵魂等。
在二元论的看法中,物质和精神是完全独立的存在,彼此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和影响。
一元论则认为世界是由一个统一的实体构成,一切现象都是这个统一实体的表现和体现。
二元论和一元论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二元论强调了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独立性,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要忽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一元论则强调了事物的统一性和整体性,让我们更加意识到世界的一体性和整体性,从而帮助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实质。
在实际理论和实践中,二元论和一元论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和结合的。
本体论研究综述
![本体论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a461dc7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b6.png)
本体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本体论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和深入探讨。
本体论作为哲学的一个核心分支,关注于研究存在、实体、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基本问题。
通过回顾和分析本体论的历史发展、主要观点以及当前的研究动态,本文力求呈现本体论研究的全貌和最新进展。
在本体论的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和不同流派的哲学家提出了各自独特的本体论观点。
古典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于存在和实体的理解,为后来的本体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哲学家则试图通过新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传统本体论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本体论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
我们将回顾本体论的历史发展,探讨各个时期本体论观点的演变和变革。
我们将分析不同哲学家对于存在、实体和本质的理解,以及他们如何构建各自的本体论体系。
我们还将关注当前本体论研究的前沿动态,探讨新兴理论和方法对于本体论研究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本体论研究框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本体论的基本问题和最新进展。
我们也希望本文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对于本体论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推动本体论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二、本体论的哲学基础本体论,作为哲学的一个核心领域,其哲学基础深厚且多元。
从古至今,哲学家们对于本体论的理解和研究,始终离不开对存在、本质、实在等基本问题的探讨。
这些基本问题构成了本体论研究的核心,也为本体论的哲学基础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提出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可以说是本体论哲学基础的初步形成。
柏拉图认为,真实的世界是理念的世界,而我们所感知到的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则强调实体的存在,认为实体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是存在的本质。
进入中世纪,经院哲学对本体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奥古斯丁、阿奎那等哲学家,在继承古希腊哲学的基础上,引入了神学的视角,将上帝作为存在的最高本体,认为上帝是世界的本质和根源。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哲学的变革,本体论的哲学基础也经历了重大的转变。
本体论哲学
![本体论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99d5eb63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37.png)
本体论哲学本体论哲学是哲学的其中一大分支,主要研究实体的存在及其关系。
其思考的范围广泛,包括宇宙、人类、生命、物质及非物质等,探讨其本质、存在方式、联系和变化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本体论哲学的分类及其主要思想。
现象学本体论的创始人是宇宙学家胡克,其认为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被认为是由三个元素构成的:物理、生命和意识。
这三个因素是宇宙的三个层面,分别代表无生命、生命和精神的存在方式。
现象学本体论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的本体都是对现象的认识,即对世界各种现象的描绘和理解,而不是事物本身。
2.实在论本体论实在论本体论认为,物质和形式是一体的,物质和形式的统一性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存在方式。
物质是有形的、具体的实体,形式则是无形的、抽象的实体,二者的统一性使得物质存在并表现出其特定的本质和属性。
实在论本体论强调实体本质的不变性和其存在的客观性。
3.实用主义本体论实用主义本体论致力于研究实体的行为和能力,关注人类的经验和实践,主张以实际的需求为基础来研究实体问题。
实用主义本体论強调邏輯、推理和科学知識的重要性,提倡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试图从经验和实践中获取知识。
理性主义本体论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理性来认识宇宙、自然和自身。
主张真知即理,认为真正的知识只能来自理性的分析和推理,强调通过纯理性的推理和思考来了解事物,而不是通过经验和实践。
理性主义本体论对于世界本质的理解通常借助于論理、数學和哲學等学科的方法。
存在主义本体论的根基是强调人自由选择和主观体验的思想。
认为宇宙、自然和人本身并没有固定的存在方式,一切都是随机的、活跃的和不断变化的。
存在主义本体论重视的是人的自主和自由,认为人应该自己掌握他的命运和幸福,自由选择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本体论哲学是探究存在的一种哲学思想,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研究实体的本质、存在方式和联系。
不同的本体论哲学对于存在的认识和解释各有特别之处,都是对于宇宙、自然和人生意义的深入剖析,并为我们探索世界及人类存在的意义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本体论的性质和意义及其重建】
![【本体论的性质和意义及其重建】](https://img.taocdn.com/s3/m/50d9dcd7195f312b3169a5c3.png)
【本体论的性质和意义及其重建】编者按:(希望我们的编者按能说明本体论发展过程中拐弯的地方和主要学派对本体论认识的相似和不相似之处)在目前或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的中国,人的真正价值的内涵被重新发现和肯定应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在人的价值被发现的过程中,对本体论的认识十分重要,这是一个怎样展示人的真正价值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使人的生命更有意义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人的思维和活动怎样和世界的本质相符合的问题,以此为标准,可能很多大人物的一生是没有意义的,也可能让很多小人物发现生命的意义(据说这就是康熙们一定要灭了王阳明的学说的原因),追问意义是令人沮丧的开始,也是令人希望的开始。
有的西方理论界认为中国人为世界提供了人口数量上的贡献,而欧洲人为世界提供了人口质量上的贡献,他们认为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中国缺乏可指导生活的正确的本体论,那么让我们从过去开始也从现在开始找一找原因,以下假设每一种学说的持有者都是哲学家,而不是社会活动家或为某个阶级争取利益的人,假设他们为我们贡献的是思维,而不是向我们展示行为的人。
《道德经》中说“道”是本体,西方哲学界认为中国只有《道德经》中有本体论,孔子大概认为仁义礼智信是本体,程朱理学大概认为“天理”是本体,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要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扼杀了人性,也格不出什么理,他认为“人欲即天理”(注意,简单从字面理解,这半句和萨特《存在与虚无》里的观点相似,和“色”即是本体“空”也类似),独创“心学”,大概认为“心灵”才是本体(所以,王阳明的最终结论和康德类似,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也类似,而王阳明大约早生300年,王阳明的军事才能也很高,明治时期很多日本人和二战时的一些日本战犯很崇拜他),评论认为“心学”是道佛儒结合的产物,佛教大概认为“空”是本体(有些西方人认为佛教的观点最终还是归于“道”),基督教大概认为上帝是本体,现代哲学的主流还是认为本体是抽象的,单从这一点上来说,佛教比基督教高明了一点点,但基督教严禁偶像崇拜,所以又扳回一点点,《道德经》中的“道”一直就是抽象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da47dab7998fcc22bcd10dc7.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到国内80年代中后期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学术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行整体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了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激烈论争。
现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的由来分析"本体论"是我国最为流行的对()n tofogy一词的译名,但中国哲学乃至中国语文中都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概念。
马克思在叙述自己的哲学时,也从未正面使用过这一概念。
中国哲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不使用"本体论"这个概念的。
80年代初在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
这样,"本体论"这个术语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从正面去使用。
基本生命形式的生态系统又成了派生的生命形式。
由于我们不能明确地确定什么样的关系是"适当的",比多的定义就变得很任意(〕不同的人可能说出不同的关系故事,来说明某物是不是有生命的。
当然,比多的确定是有意义的。
他对传统生命定义的批评以及对生命定义的一些方法论原则的强调对我们关于生命本质的进一步思考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在自己的哲学思考中,并没有对物质的本体论地位进行论证,这一论证首先是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来的。
列宁则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对恩格斯的思想从认识论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正是通过恩格斯与列宁的分析,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原则与物质本体论获得了逻辑的统一性,并且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以自然为本体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
而在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对物质本体论的地位进行了最为系统的表述:第一,它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是对自然对象的唯物的、辩证的理解;第二,"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自然界、存在、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等都是从物质中派生出来的;第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原先的编纂学
含义却表达了形而上学的根本性质。 第三讲本体论哲学:传统与变革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
• 按照中世纪本体论的讲法,“存在”是个“超越 者……如果有人因此说”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 那并不是指存在的概念是最清楚的,无须进一 步探讨。毋宁说,“存在”概念是最晦暗不明的。 存在的不可定义性并不是叫我们取消对存在的 意义的追问,而是逼使我们去正视它。我们总 已经生活在一种存在的领悟中,但同时存在的 意义又归于晦暗,这一事实说明,完全有必要 重新追问存在的意义。
第三讲本体论哲学:传统与变革
第二节 从宇宙本原学说到本体论之创立
第三讲本体论哲学:传统与变革
1、宇宙本原学说的旨趣
—————————————————————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本原追寻的困境 赫拉克利特对本原问题的扬弃
第三讲本体论哲学:传统与变革
黑格尔:真正的哲学是自西方 开始的。惟有在西方这种自我 意识的自由才得到发展,因而 自然的意识,以及潜在的精神 就被贬斥于低级地位。 在东 方的黎明里,个体性消失了, 光明在西方才首先达到灿烂的 思想,思想在自身中发光,从 思想出发开创它自己的世界。
第三讲本体论哲学:传统与变革
2、 从“数”到“纯粹思想”
—————————————————————————
数的宇宙论及其意义 “逻各斯”观念的起源与意义 “是”的发现:巴门尼德创立本体论
第三讲本体论哲学:传统与变革
• 毕达哥拉斯以一种方式来讲哲学, 以便把思想从它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没有思想,就不能认识和知道任何 真实事物。思想在它自身中听见和 看见一切;别的(感觉)是跛而且 盲的。毕达哥拉斯用数学观念来达 到他的目的,因为数学观念是介于 感性事物与思想(普遍,超感觉的 存在)之间的中介,是自在自为者 的预备形式。
第三讲
————————————
本体论哲学
——传统与变革
第三讲本体论哲学:传统与变革
第一节 本体论释义
————————————————— 本体论:研究存在者的存在规定 康 德:形而上学是人的自然倾向 海德格尔:遗忘存在,人类无家可归
第三讲本体论哲学:传统与变革
如果说形而上学已实际存在,那么,即使不把它 看作学问,也应当是自然的倾向。人类理性并不只 是因为博学多识的虚荣心的推动,而实在是由于其 自身内部的要求所激励,热烈地趋向“理性之经验 的运用及由此引申而来的原理所不能解答的问题”。 所以无论何人,当其理性成熟到可以思辨时,就常 有某种形而上学存在,而且将继续存在。
第三讲本体论哲学:传统与变革
Thales
▪ 不是所有的民族都已产生真正的 思想体系。只有少数几个民族的 思辨可以说具有历史。许多民族 没有超越神话阶段。甚至东方民 族如印度人、埃及人和中国人的 理论,主要是神话和伦理学说, 而不是纯粹的思想体系,这种理 论同诗和信仰交织在一起。
—— 梯利 《西方哲学史》
—————————————————————————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第三讲本体论哲学:传统与变革
至于形而上学这一名称,我们不能相信它是完 全偶然产生的,因为它与科学是那么精确地相 吻合:因为对于被称之为“自然”的这个词,我 们除了通过经验就无法得出自然的概念来,所 以跟随在它后面的这门科学就叫形而上学(由 meta和physics转来)。这是这样一门科学, 它彷佛是置身于物理学的领域之外,在物理学 的彼岸。
第三讲本体论哲学:传统与变革
• 在追问中,我们证实了这样的危机: 当我们全神贯注于技术时,我们还是 不能体会到技术的本质的到场,当我 们沉浸在审美注意时,我们也不再看 守和保护艺术的趋于到场。越是追问 着深思技术的本质,艺术的本质就会 变得愈加神秘。
• 我们越走近危险,通向拯救之力开始 发光的道路就越是明亮,而我们也就 变得愈加需要追问。因为追问是思的 虔诚……。
—— 黑格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三讲本体论哲学:传统与变革
在哲学上,这是从思想与语言来推论整个世界的最早 的例子。……很值得我们看一看其中包含有哪些真理 的要素。 This is the first example in philosophy of an argument from thought and language to the world at large.
—— 古罗马新柏拉图主义者 波尔费留 转引自黑第格三尔讲本《体论哲哲学学:史传统讲与变演革录》第1卷
巴门尼德的重要结论
——————————————————————
1、“是”不是感性的而是思想的纯粹活动。 2、思维规定(范畴)是使存在者得以可
能的前提。 3、思维规定是客观思想,不是个人主观
的心理活动。 4、语言是客观思想的家园。
第三讲本体论哲学:传统与变革
思维规定是一种纯粹的精神 力量。这些思维规定是事物 内在的核心。
—— 黑格尔
第三讲本体论哲学:传统与变革
真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起步了,在这 里面可以看见哲学被提高到思想的领域。 一个人使得他自己从一切的表象和意见里 解放出来,否认它们有任何真理,并且宣 称,只有必然性,只有“存在”才是真的东 西。
—— 罗 素 《西方哲学史》
第三讲本体论哲学:传统与变革
3、柏拉图理念论对本体论传统之确立
—————————————————————————
感性世界与理念世界的二分 柏拉图:学习就是回忆 西方中世纪文化衰微之根源
第三讲本体论哲学:传统与变革
Thought is nobler than sense, and the objects of thought are more real than those of sense-perception.
—— 罗 素 《西方哲学史》
第三讲本体论哲学:传统与变革
后来的哲学,一直到晚近时期为止,从巴门尼 德那里所接受过来的并不是一切变化的不可能 性,而是实体的不可毁灭性。实体被人设想为 是变化不同的谓语之永恒不变的主词。它就这 样成为哲学、心理学、物理学和神学中的根本 概念之一。
the indestructibility of substab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