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上)课程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东师范大学
本科专业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上、下)(China Ancient History)
一、课程目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过程,掌握中国古代史的主要线索,认识中国古代史的客观规律,以帮助学生构筑必备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教学,让学生了中国历史既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又在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中,扮演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不可替代的角色。

因此,中国古代史教学应当重视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一方面把中国历史放在与外部世界的比较中去考察,另一方面把中国历史放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去考察,认识到中国历史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历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认识到世界历史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以及中国历史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

本课程教学要突出重点,关注历史上那些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关注中华传统的形成和演变,围绕重点问题开展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认识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

本课程教学要关注历史学理论的发展,在教学中,切实增强课程的理论色彩,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并帮助学生尽早接触学术前沿。

本课程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对重点史料要进行演示性的教学。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于本科生一年级上下学期开设,共144课时。

绪论为何学习中国古代史,如何学习古代史。

第一章介绍部族时代的历史,重点是人类起源、农业文明、农业聚落的形成与演进等内容。

第二章讲解三代的历史,结合考古材料,重点说明夏商的方邦聚合运动和西周的封建。

第三章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变动。

第四章讲解秦汉帝国的大一统创制,重点是帝国创制、汉武帝的有为政治以及秦汉思想和学术的演进。

第五章介绍自东汉开始至隋统一之间的合与分的历史及其原因。

第六章介绍隋唐两代的历史,重点是盛唐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以及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变迁。

第七章讲解两宋时代的文明,重点是北宋的制度创制与改革、南方经济的跃动以及北方民族的崛起。

第八章介绍元朝的大一统和大融合的历史。

第九章讲解明朝,重点是开国祖制、明中期的政衰和外患以及白银资本所带来的问题。

第十章讲解1840年之前的清朝历史,重点是康雍乾的盛世以及中西文化的冲撞等内容。

三、教学方式和实践环节的特色
1,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

2,本课程在重大问题上除正常教学外,拟组织学生讨论或以组织读书的方式进行辅导性教学的重点:考古发现及其在中国古代史学科中的应用,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性问题,转型期的社会思想和学术思想及其与社会演进之关系,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构造、集团、分层及利益冲突整合问题等等。

3,指导学生重点阅读一两部经典著作,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

组织读书会,让学生们按兴趣选择一本古文献进行逐字逐句阅读。

组织课题兴趣小组,主讲教师每周答疑一次,或参加一次学生们的课余讨论。

接收和回答学生们通过网络方式所提出的问
题。

对于普遍存在、共通性的问题进行集中式的商讨。

通过基地班同学的传帮带,让学生们学会查找和阅读相关资料,学习相关学术动态的综合和评论。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
自编讲义。

参考书目如下:
♦钱穆著:《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思勉著:《吕著中国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邓之诚著:《中华二千年史》,中华书局1983年版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王家范著:《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日]内藤湖南著:《中国史通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白刚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李学勤等著:《中国古代史导读》,文汇出版社1992年版
♦胡如雷著:《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三联书店1979年版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8册),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1982--1987年)
♦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版
♦谢维扬著:《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孙淼著:《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杨宽著:《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许倬云著:《西周史》,三联书店1994年版
♦徐中舒著:《先秦史论稿》,巴蜀书社1992年版
♦金景芳著:《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童书业著:《春秋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杨宽著:《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杨宽著:《古史新探》,中华书局1965年版
♦张光直著:《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版
♦李学勤著:《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葛兆光著:《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郭沫若著:《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吕思勉著:《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林剑鸣著:《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翦伯赞著:《秦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1993年版
♦吴荣曾著:《先秦两汉史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版
♦张传玺著:《秦汉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阎步克著:《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高敏著:《秦汉史论集》,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韩连琪著:《先秦两汉史论丛》,齐鲁书社1986年版
♦王仲荦著:《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吕思勉著:《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陈寅恪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1954年版
♦周一良著:《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周一良著:《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
♦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版
♦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三联书店1959年版
♦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版
♦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何兹全著:《读史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田余庆著:《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1993年版
♦田余庆著:《拓跋史探》,三联书店2003年版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陶懋炳:《五代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日)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陈振:《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何忠礼等:《南宋史稿》,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聂崇岐:《宋史丛考》,中华书局1980年版
♦邓广铭:《邓广铭治史丛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漆侠:《宋代经济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988年版
♦(日)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朱瑞熙:《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张邦炜:《宋代婚姻家族史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王曾瑜:《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年版
♦(法)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李桂芝:《辽金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德)傅海波、(英)崔瑞德:《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刘浦江:《辽金史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上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孟森著,《明清史讲义》(上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
♦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费孝通著,《中国绅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杨志玖,《元史三论》,人民出版社,1985版
♦韩儒林,《穹庐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版
♦陈高华,《元史研究论稿》,中华书局,1991版
♦陈垣,《陈垣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62、1980、1982年版。

♦南炳文、汤纲,《明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991年版
♦谢国桢,《南明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中华书局,1982年版
♦萧一山,《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
♦顾诚,《南明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顾诚,《明末农民起战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孟森,《满洲开国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王戎笙主编,《清代全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1993年版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
♦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4年第二版
♦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续编》,中华书局,1959、1986年版
♦梁方仲,《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王其榘,《明代内阁制度史》,中华书局,1989年版
♦栾成显,《明代黄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三联书店,1995年版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考试与平时学习表现相结合。

学期终了进行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

学生每学期须提交一至两篇作业。

学生须参加课余讨论,每人至少发言一次。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

六、讲授大纲
第一章多中心起源:部族时代
中华民族列祖列宗从遥远的源头出发,绕过高山峡谷,穿越荒原平川,向我们走来。

咀嚼先祖们由原始猿人历数百万年而演进为晚期“智人”,由氏族、部落进至部族方邦林立、“天下万国”,最后成就为名符其实的大一统“帝国”,其间历尽无数历史悲喜。

中国传统社会之所以如此这般,迥异于西方,与它从遥远的源头走来的早年经历,必有着某种特殊的关联。

唯有循迹探源,方可能对其逶迤曲折的走向,以及后来积淀而成的种种神姿风韵,有一种返本归宗的体验。

第一节人类起源的历史追踪
古人类体质演进轮廓演进中的古人类化石代表中国原始居民的种属
第二节多中心的早期农业文明
原始农业的起源早期农业代表性文化遗存早期农业文明的多中心起源
第三节早期农业聚落及其演进
早期农业聚落遗存早期农业聚落的内部结构中心聚落、宗邑的演进
第三节部族方邦林立与兼并征战
集体性记忆中的“部族”考古发现中的部族、方邦
第二章上古三代:夏、商、西周
自春秋战国以来,古来的政治家、思想家无不把上古三代――夏商周看作中国理想政治的楷范。

如同西人言必称希腊、罗马,对三代的恋情,成为中国传统政治家始终摆脱不了的童年情结。

有关三代的文献借着浓浓的自恋传承转述,不断添加许多主观色彩,为后世辨识历史原貌增加了重重迷雾。

其中,殷商、西周的历史已获得考古、文献双重落实,而夏则若隐若现,仍在寻觅之中。

考古学家对此倒颇有信心。

这段长达千年以上的上古历史,现代史家认为都属于青铜时代。

那时的中国是平行发展而相互竞争的列国时代。

它虽异乎后来帝国统一时的社会情景,但中华文明的神韵则源流清晰,一脉而相承。

特别是起于殷商“四方”、“四土”的“中国”概念,以及华夏族的凝集融合,更对中国历史往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寻觅中的夏王朝
历史文献中的夏王朝考古追踪中的夏王朝
第二节东亚雄邦:商王国
商王国与商族史的地下证实“大邑商”下的方邦聚合运动商文化及其东进南渐
商王国的覆灭
第三节文明的奠基:西周“封建”
周族迁歧与武王伐纣分封与“中国”井田制下的宗族式农业社会华夏“世界模式”:周易八卦
第三章历史的大变动:春秋战国
周幽王死后,经二王并争,犬戎势力张大,西周王室已无法立足渭水流域,平王在晋文侯、郑武公的拥奉下,于公元前770年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历经22王,550年。

东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渐失天下共主地位,沦为一诸侯小国,逐步从政治舞台上退出。

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实现大一统前,历史上又分东周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第一节政治经济形势变迁与列国兼并
铁器、牛耕与耕地拓殖高潮各地域政治、经济发展态势
第二节上层、中层的急剧变动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各国向集权体制的转化
第三节“大一统”的前奏:各国变法
列国变法潮流秦后来居上
第四节诸子竞起与“百家争鸣”
儒家学派法家学派道家学派墨家学派儒、法、道对人生存困境的认识
第四章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秦汉帝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随后悉废封国,改为郡县,并宣称“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西涉流沙,南尽北户。

东有江海,北过大夏。

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全国设置36-48个郡,县、道1000个以上,“封邦建国”时代结束。

中央集权体制的大一统帝国终于崛起东亚。

公元前221年作为时代的界标,不论过去、现在或将来,所有学习中国历史的人都会记住这个年份:“大一统”时代的开端。

从这以后的历史,与我们贴得越来越近,有一种似乎触摸得到的感觉。

但我们不可能再像上一世纪的谭嗣同那样,为“两千年之政,皆秦政也”非历史主义地愤激不已。

今日我们从历史长河的整体考察角度来看,西周“封建”的蜕变,一开始就植根于体制内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二元对峙,彼长此消,演变到春秋战国时代已
经轻重倒置。

嬴秦成就的“大一统”体制,正如“百川异源,皆归于海”,它是汇聚八百年的小变、渐变而终成蔚蔚大观。

凡是历史上的大变局也莫不如此。

第一节“大一统”帝制的确立
秦统一六国大一统帝国体制的确立巩固统一的措施
第二节秦的暴政与第一次农民起义
秦何以短促而亡秦末农民战争
第三节汉承秦制与稳固帝国
汉承秦制,稳固帝制格局重农抑商,确立帝国经济格局武帝“有为”,西汉由盛转衰
第四节经学与史学的隆盛
经学与今古文经学的分途司马迁“史家绝唱”
第五章合与分的历史运动: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大一统帝国的稳固,并没有如秦、西汉帝国统治者想象的那么容易和一帆风顺。

“一治一乱”是一条始终难以摆脱的法则。

帝国的统治不可能始终保持强态,极盛而衰,真正兴盛最多也不过百多年光景。

另一条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一统局面几遭破坏,断裂后重又弥合。

后一条,到宋以后基本摆脱困境。

元、明、清三代算是把大一统局面稳固了下来,再没有出现全国性的分裂。

从公元25年东汉建国,到隋589年再度重建大一统王朝,中间三国分立91年,十六国、东晋分裂至隋大一统,分裂长达285年。

在550多年里,分裂时期竟占去了三分之二时间。

这是帝国成立以来分合合分最剧烈的历史时段。

造成这一时期多次分裂的社会根源,一是统治阶层结构的变化。

由于社会上逐渐形成宗法性、闭塞性和割据倾向很强的门阀世族势力,导致中央对地方权力控制系统的失衡。

最高统治层的内乱往往为地方分裂提供机遇,打开通道。

二是北方少数族的活跃及频繁南下,王朝对周边控制能力的削弱,激烈的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更是造成全国性分裂的重要原因。

然而中国历史就是有特点。

若从宏观的角度看,分裂时期总是在为后来的统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

每次分裂都是两次统一之间的间歇期,更像是由前一次统一向后一次统一的过渡。

民族的融合、地区经济的发展,分裂之中又包含有统一的因素,各地区政权更象是“小统一”,所以往往就是在分合合分运动之中,将大一统提升到新的水平。

帝国大一统的体制在这种历史曲折中补苴罅漏,整理得越来越周密,越来越圆熟。

第一节东汉政权与豪强大族
从王莽“新政”到光武“中兴”东汉豪强世族与庄园经济
第二节三国分立与地区经济的发展
由大一统到“三分天下”西晋短暂统一
第三节动荡中的南北中国
胡汉纷争与民族融合东晋南朝与江南经济发展
第六章如日中天的大唐帝国
从公元581年到906年,经长期分裂后先后出现了隋唐两个统一王朝。

隋王朝虽国祚短促,却具有承前启后,开往继来的过渡性质,首尾将近三个世纪的大唐王朝,则代表着中国帝制时代经历前期曲折的磨难,走向辉煌。

隋唐时期,帝制中国统治层经历了主体阶层的更替。

自东汉以来独占政权的世族门阀在越过两晋时期的巅峰后,非身份性的庶族地主阶层的地位逐渐上升。

这种政治上主体的升降、更替是十分长期复杂的过程。

其中有矛盾和对抗,也有妥协和倒退。

根本性的转向发生在唐太宗、武则天时期,而门阀势力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则要到唐末农民战争之后。

从历史连续的角度来看,隋唐首先是对两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

民族融合为丰
富多彩多采的大唐文化提供了腴土沃壤。

同时,隋唐也是对魏晋南北朝北方劳动力和生产技术大规模南进成果的一次收获。

北方经济在恢复后重又回到帝国中心的地位,而长江中下游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渐有追赶黄河流域富饶地带之势。

与前期帝制时代相比,社会经济与文化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此时的中国,是以一个相当开放的心态度接纳外部世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十分活跃。

第一节隋唐开国,重建统一
国祚短促的隋王朝大唐王朝开创新局面
第二节盛唐的政治、经济、文化
“胡汉融合”的历史底蕴三足鼎立的政治制度框架国力强盛与开放气象
第三节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变迁
由“开元”转至“天宝”动乱前后的社会变迁
第七章文明的成熟:两宋时代
自906年朱温建梁至北宋重建统一王朝前,内地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史称“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时期,既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发展,又是中国由旧的统一走向新的统一的过渡时期,分裂中孕育着新的统一因素。

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多数出身寒门,门阀世族的残余影响不断地清除,为北宋社会风尚的大转变开辟了道路。

地区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特别在南方,由于政治的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往南的大迁徙,为南方经济的加速发展带来了机遇。

中国经济重心由北往南的转移,在唐中期已露端倪,五代十国时期是转折的关键。

960年-1279年重建的汉族王朝,分北宋、南宋两大阶段。

北宋亡于金。

北宋亡后,高宗偏安南方,与金长期对峙,直至为元所灭,史称“南宋”。

两宋前后共18帝,历320年而亡。

两宋时期,在帝制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从政治形势看,长期来若干周边民族政权与汉族中央王朝对峙,民族斗争频繁激烈,同时民族融合和周边民族的历史进程也在斗争中获得极大的发展。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阶级、阶层关系也日臻成熟,呈现出内敛的典型特性,趋向于守成。

第一节中国再统一
统一的间歇北宋重建统一辽、西夏与北宋对峙女真崛起与宋金分治
第二节北宋的制度创设与改革
北宋“祖宗之法”变法及其失败
第三节繁盛的经济与科技发明
经济关系的变迁城市经济繁华与三大发明
第四节宋代理学与史学
理学脱颖而出史学繁盛似锦
第八章大一统与大融合:元朝
元朝是由蒙古族所建立的统一王朝。

1206年,蒙古族领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各部后,创建蒙古汉国。

自成吉思汗到蒙哥汗,陆续攻灭西辽、夏、金、大理,并在叶蕃建立行政机构。

蒙哥死于攻灭南宋的战事,其弟忽必烈继汗位,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并于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

自忽必烈(元世祖)定元国号起,历11帝,98年;追溯至成吉思汗,凡15帝,163年。

建都大都(今北京)。

忽必烈开国后,在中原汉族士大夫的帮助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缓和了落后游牧领主制的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后可能带来的倒退和破坏,保证了已经高度发展的经济文化基本上得以延续和发展。

与后来清朝相比,元朝具有浓厚得多的民族统治和民族压迫的色彩。

入主中原的蒙古统治者仍具有强烈的民族保守意识,严防“同化”,在政治、军事权力体制上,蒙古、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区别明显,法律制度不完备,司法随意性极大。

除少数帝王外,大部分时间统治能力低下,蒙古特权阶层更是寄生性强,不思治事,对地方的统治甚至到了失控的地步。

地方私人经济势力正是借政权衰弱无力而有隙可钻,大为发展,尤在南方,地方豪富迭起,此种势力到明初方被朱元璋铲除。

在中国历史上,元朝自有它独特的地位。

国内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以及民族间的进一步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是中国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并为明清数百年稳定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在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表现了较以前王朝积极和活跃得多的姿态,明清反呈现出倒退或收缩的倾向。

第一节忽必烈统一中国
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统一中国
第二节元代的政治制度与对外开放
政治制度与行政设施经济恢复与对外开放
第九章君主极权::大明帝国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至1644年崇祯煤山自缢,历16帝,277年。

清军入关后,明残余力量在南方建立若干政权,试图抗清复明,均告失败。

有明一代的经国规模和制度是由太祖、成祖两代奠定的。

丞相制正式废除,行政、军事、司法事权高度集中于君主,而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更表明皇权已达极致。

中国帝制进入极端君权时代。

皇权的极度强化,暴露了它实质上的虚弱和缺乏自信,帝制内部自我调节功能正在衰微。

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达,更是刺激了以皇室为中心的统治集团对财富的贪婪,加速了统治阶层的腐朽。

政治与经济发展趋向的相互背离,是帝制中国衰亡期的明显征兆,两宋已露端倪。

有明一代经济发展受惠于国初七十余年社会稳定和农业基础经济的复苏,向着商品经济、货币经济活跃的方向奔去,渗透并改变着社会生活方式乃至社会心态。

帝制的各级统治层无不受其诱惑。

竭泽而渔以及腐败的加速,汇成一种合力,显示出由两祖列宗维护的政治体制越来越应付不了旧秩序的崩坏。

明朝对外关系变得越来越被动内敛。

郑和前后七次“西洋”之行,除了夸耀大明国威外,多少还表明当时中国外交的主动和具有自信心。

倭寇之患竟一度成为明中期棘手的难题,究其因也还是同封闭自固、无视外贸重要性的传统保守经济观念有关,较之宋元都落后守旧。

随着朝政的腐败,内部混乱的政争,国力的衰弱,明中后期衰象丛生。

第一节两祖开国“祖制”
两祖奠定国基大明“祖制”要旨
第二节中期政衰与外患
瓦刺之患沿海倭患
第三节“白银资本”与明运隆替
张居正改革前后白银诱惑下的“多事之秋”“外患内乱”与明亡
第四节中西文化冲撞前夜
西方世界初次东进中国“治道危机”及其反省
第十章夕阳西下:清帝国
清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制王朝。

从努尔哈赤建后金起,至1911年宣统逊位、帝制结束,计296年。

从改清国号算起,前后11帝,历276年。

入关后定都北京,称京师。

1840年后,史家习惯上将其归入近代史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