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论文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数值模拟文献综述——地质工程

数值模拟文献综述——地质工程

滑坡数值模拟研究文献综述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在山区常常有较高的发生频率。

基于滑坡对人类安全和生产资料的威胁,国内外学界和机构都积极投入到对这类地质灾害的研究和治理工作当中来。

尤其是近数十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更新升级,数值模拟方法被广泛运用到了滑坡这一领域。

本文就发展较快的有限元和离散元等方法成果作简单的收集和整理,并简单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数值模拟研究现状1.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针对滑坡的研究起源于瑞典,起初的研究较为零散。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遇到的滑坡逐渐增多,这使得对滑坡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和系统化。

再到上个世纪后半叶,学者借助计算机开发出了各类数值模拟技术,尝试分析滑坡演变的原理和治理方法。

Bernardie S等[1]结合统计学和力学方法,利用一个计算降雨与位移的传递系数的脉冲响应模型和一个反映地下水压力的一维力学模型耦合,成功再现了滑坡在一般运动状态下的位移模式。

根据降水数据,对某一段时间内的滑坡位移进行了模拟,获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

Marcato G等[2]针对在地震波地面效应下陡山斜坡的碎屑堆积层进行了建模,并着重关注可能触发的潜在滑坡运动。

研究采用离散元方法和UDEC代码来研究斜坡的运动。

结果证明,地震波的垂直分量对系统的变形影响很小,而水平分量则对变形的影响显著,即使是很小的地震波在水平方向上也可能使斜坡发生显著的运动。

Chryssanthakis P等[3]结合挪威西部的一个岩质滑坡,应用二维非连续介质代码UDEC 和BB(Barton-Bandis联合模型)分别构建了滑坡模型。

其中UDEC模型并不考虑孔隙水压力,结果显示坡体稳定;BB模型则在运行中使滑坡边界上的孔隙水压力递增,在水位上升的过程中斜坡的下部发生了滑坡。

数值研究的成果早前的报告吻合,说明孔隙水压力是发生岩质滑坡的主要因素。

Harada E等[4]通过使用三维离散元法对滑坡进行数值模拟,并从不同角度对模型性能进行分析,建立了一个动态可视化的灾害预警模型以降低山侧城镇的受灾损失。

边坡治理文献综述精选.

边坡治理文献综述精选.

文献综述一.概述随着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在工程活动中涉及边坡工程问题,通过长期的工程实践,工程地质工作者已对边坡工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并通过理论对人类工程活动,进行有效地指导。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加及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来的开展,人类已认识到:边坡诞生不仅仅是其本身的历史发展,而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人类在进行生产建设的同时,必须顾及到边坡的环境效应,并且把人类的发展置于环境之中,因而相继开展了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研究领域,在这些领域中,边坡作为地质工程的分支之一,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边坡一般是指具有倾斜坡面的土体或岩体。

边坡处治,首先要进行稳定性分析,然后根据稳定性分析的结果,决定是否要对其进行加固处理。

边坡稳定分析的方法很多,目前在工程中广为应用的是传统的极限平衡理论。

近几年,基于不同的力学模型而建立起来的各种数值分析计算方法也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重视。

由于坡表面倾斜,在坡体本身重力及其他外力作用下,整个坡体有从高处向低处滑动的趋势,同时,由于坡体土(岩)自身具有一定的强度和人为的工程措施,它会产生阻止坡体下滑的抵抗力。

一般来说,如果边坡土(岩)体内部某一个面上的滑动力超过了土(岩)体抵抗滑动的能力,边坡将产生滑动,即失去稳定;如果滑动力小于抵抗力,则认为边坡是稳定的。

二.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内在因素包括组成边坡的地貌特征、岩土体的性质、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岩体初始应力等。

外部因素包括水的作用、地震、岩体风化程度、工程荷载条件及人为因素。

内在因素对边坡的稳定性起控制作用,外部因素起诱发破坏作用。

三.边坡稳定分析与评价随着人类工程活动向更深层次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大量的边坡工程,且规模越来越大,其重要程度也越高,有时会影响人类工程活动;并且人们更注重由于边坡失稳造成的地质灾害,故边坡稳定性研究一直是重中之重。

地质灾害论文

地质灾害论文

地质灾害论文以下是关于地质灾害的一篇论文的示例:标题:地质灾害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风险管理措施摘要:地质灾害是全球范围内威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论文以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分类和定量分析,探讨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以减轻地质灾害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首先,本论文对地质灾害进行了分类和定量分析。

基于历史灾害数据和现有的灾害模型,我们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定量化评估,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通过分析灾害的发生频率、强度和分布特征,我们得出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的威胁程度。

其次,本论文研究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往往会导致土壤侵蚀、地貌变化和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

我们探讨了这些环境问题对城市生态系统和人类居住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如土壤保持、植被恢复和补给水资源等。

接下来,本论文研究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地质灾害常常导致建筑物损毁、基础设施瘫痪和生产力损失等经济问题。

我们通过对历史灾害事件的案例分析,评估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经济的损失,并提出了相应的经济管理措施,如风险投保、抗震建筑设计和基础设施维护等。

最后,本论文探讨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社会的影响。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常常导致人员伤亡、居民流离失所和社会紧张等社会问题。

我们分析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社会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社会管理措施,如灾害救援、安置重建和心理疏导等。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对城市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包括环境管理、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以提高城市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这将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地质灾害,城市可持续发展,风险管理,环境影响,经济影响,社会影响。

地质灾害文献综述

地质灾害文献综述

地质灾害文献综述一、引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

汶川大地震不仅震级高、释放能量大、破坏力强、波及面广,而且由于强震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地质环境原本就比较脆弱的中、高山地区,因而触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类型之复杂、破坏之巨大,举世罕见。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20%以上,直接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976 年,前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主席Arnould 教授在发表的题为“地质灾害—保险和立法及技术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地质灾害(geological hazard)”一词,他把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灾害看成是一种地质灾害。

1987 年12 月11日第42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169 号决议把20 世纪的最后十年确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IDNDR)行动计划之后,地质灾害一词频繁出现于专业文献及新闻媒体。

地质灾害一词共有三种表达方式:geological disaster,geological hazard,geo-hazard。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地质灾害是指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地质事件,上世纪中叶以来,我国工程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发生频率以及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等都呈明显上升趋势。

二、国外地质灾害研究概况20世纪60年代以前,地质灾害研究方法及理论不很成熟,地质灾害工作主要局限于灾害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及趋势预测研究,重点调查分析灾害的形成与活动过程,具有浓厚的工程地质色彩。

基本以地质灾害调查及风险评价居多,重点通过地质历史背景,地质灾害详细情况分析研究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形成机理;由地质灾害历史及地质灾害遗迹恢复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演化规律及其影像范围。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论文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论文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论文第一篇:土木工程防灾减灾论文(一)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种加固工程如支档、锚固、减载、固化等,并附以各种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工程,其简易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体上的裂缝或修地表排水渠。

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要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入渗,对已有塌陷坑进行填堵处理,防止地表水注入。

崩塌是岩土体的突然垂直下落运动,经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壁。

过程表现为岩块顺山坡猛烈翻滚,跳跃,相互撞击,最后堆积在坡脚,形成倒石碓。

降雨、融雪、河流、洪水、地震、海啸、风暴潮等自然因素,以及开挖坡脚、爆破、修筑水库、开矿泄洪等人为因素,都有可能诱发崩塌。

崩塌会损害农田、厂房、水利设施和其他建筑物,导致人员伤亡。

铁路、公路沿线的崩塌,会造成交通堵塞、车辆损毁、行车事故。

滑坡是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局部向下滑动的现象。

发生破坏的岩土体以水平位移为主,除滑动体边缘存在为数极小的崩离碎块和翻转现象之外,其他部位相对位置变化不大。

泥石流是一种包含大量泥沙石块的固液混合流体。

常发生于山区小流域。

泥石流爆发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山谷雷鸣、地面震动、浓烟腾空、巨石翻滚,浑浊的泥石流沿着料峭的山涧峡谷冲出山外,堆积在山口。

由于突发性、凶猛性、迅时性以及冲击范围大,破坏力度强等特点,泥石流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地质灾害的主要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采矿论文8篇(采矿过程中地质灾害论文)

采矿论文8篇(采矿过程中地质灾害论文)

采矿论文8篇采矿过程中地质灾害论文采矿论文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峻形势下,采矿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在不断完善。

采矿企业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对策也在不断变化,如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进行管理创新、实施名牌战略、建立学习型企业等,这些都是我国采矿企业所要考虑的。

总之,在当前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采矿企业想要求得生存空间,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采矿论文采矿采矿论文:采矿过程中地质灾害论文一、矿山地质灾害的几大类型1岩土体变形灾害(1)岩爆是极易发生在采矿区的一种常见事故,通常在地下井巷开采作业是造成是地面坍塌高频发生的区域2。

在采矿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采空区,在这样的区域尤其要注意,要保留足够的矿柱,因为矿柱提供了主要的支撑力。

很简单的例子在一些采煤的矿区,经常会由于开采过程出现的问题造成开采区坍塌的现象。

在开采作业进行过程中,要时刻分析采矿区的现况,在矿体较深的采矿区,作业者要求要能够及时回填开采区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能够在某些程度上减小大面积坍塌的事故发生。

(2)采矿过程中采矿区边缘容易出现滑坡和岩崩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没有合理的开采矿山所造成的,不合理的开采会使边坡的角度发生严重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在一些非金属矿山和建材矿山易见。

(3)矿山冲击主要是因为采矿区矿坑周围和一些底板围岩,在受到地壳运动过程中的应力所造成的,在受到应力的时候其会受到强烈的压缩,在采矿过程中岩石由于受到地应力的骤然释放,岩石一下子就会破损成碎片,同时大量的喷射会直接喷向坑内,是非常危险的。

(4)采矿过程中极易引发地震,发生在采矿过程中的地震往往危害是非常大的,小级别的地震都有可能引发矿井之内和地表层发生严重的损坏。

(5)在采矿过程中的矿尾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一旦矿尾发生崩塌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回事泥石流的出现。

不但给周围人们日常的生活引来极大地麻烦,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以及破坏的程度是不容小觑的。

国内外地质灾害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综述

国内外地质灾害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综述

国内外地质灾害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趋势综述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国内外地质灾害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趋势这样一个问题,论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的历程与现状、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的发展趋势;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的发展历程、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地质灾害;研究历程;现状及进展;发展趋势1.引言地质灾害是指因为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导致的,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现象。

最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地裂缝、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火山等。

一直以来,地质灾害就是困扰中外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地质灾害不仅对人类的生命造成威胁和迫害,还会对经济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地质灾害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下面,就分别从国外、国内两个方面对地质灾害的研究进行论述。

2. 国外地质灾害研究2.1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的历程与现状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对于地质灾害的研究仅仅局限于预测研究与灾害机理,重点研究方向是分析活动过程以及灾害形成原因。

七十年代之后,随着地质灾害次数增加以及带来的损失突增,对于地质灾害的研究领域深入到灾害评估以及重点性灾害类型比如泥石流、崩塌和地震灾害的危险区划分研究。

wi.garrison学者在1965年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就是gis理论。

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地理信息系统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被广泛应用于包括地质灾害在内的多层次的地理研究领域中。

地理学家finney.micheal.a在分析美国滑坡灾害中就应用到地理信息系统。

mario等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分县评估地质灾害,划分地质灾害区域。

daniel将工程模型与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深层次评估滑坡灾害。

而随后,c peter keller 和trevor j.davis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开展了可视化技术的虚拟再现滑坡形态。

崩塌地质灾害的研究与分析综述

崩塌地质灾害的研究与分析综述

崩塌地质灾害的研究与分析综述摘要:危岩体的崩塌伴随着巨石块的跳跃、弹跳现象,携带能量巨大、运动速度快,对运动路径上的阻挡物有强大冲击力,往往造成道路交通不便、经济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

本文依据文献资料对崩塌地质灾害进行研究,重点对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分布区域、调查与分类方法、预测和治理措施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阐述,并总结崩塌地质灾害研究的局限性,希望对有关部门管理和治理提供帮助。

关键词:崩塌地质灾害发育特征防治预警1引言所谓崩塌,主要指陡峭斜坡岩石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与斜坡脱离,高速度向斜坡底部滚落的现象[1]。

危岩体本质上是指由岩体结构面、临面及地面构成的稳定性较低的结体,是多因子耗散耦合的必然结果[2]。

由于崩塌产生时伴随着巨石块以及携带大量碎石块的移动,其中巨石作为一种大体积、大质量的滚石,其崩塌失稳及高速、高能远程运动往往导致沿途建筑物和交通线路的毁灭性灾难[3],对社会交通、人民财产及生命安全等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危岩稳定性态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及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

重视崩塌防治工作,并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掌握其分布区域和形成条件,了解灾害形成机理与发育特征,使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对其进行全方面的分析与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2研究现状2.1分布区域崩塌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4]、褶皱和断层构造地带,尤其是褶皱的核部和断层破碎带两侧,岩体破碎,构造活动强烈,若再配以陡峻的地形,则易发危岩[5],如地震频发的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第一、第二级阶梯艰险山区[6],以及坡度在30°<g<70°的边坡[7]和g>50°的黄土地区[8]。

2.2形成条件科学有效的认识到危岩体的形成条件,才能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进行灾害防治。

为此,国内外学者展开大量研究,并得出不同的结论。

陈洪凯、叶四桥[9-11]等人认为,危岩体的发育有其特定的环境条件,只有在水环境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地质构造与地震、地层与岩性条件等内外因同时具备时,才有危岩发育的可能,并可能激发条件的作用下发生失稳崩落,而带来危害。

边坡治理文献综述

边坡治理文献综述

边坡治理文献综述第一篇:边坡治理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一.概述随着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在工程活动中涉及边坡工程问题,通过长期的工程实践,工程地质工作者已对边坡工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并通过理论对人类工程活动,进行有效地指导。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加及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来的开展,人类已认识到:边坡诞生不仅仅是其本身的历史发展,而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人类在进行生产建设的同时,必须顾及到边坡的环境效应,并且把人类的发展置于环境之中,因而相继开展了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研究领域,在这些领域中,边坡作为地质工程的分支之一,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边坡一般是指具有倾斜坡面的土体或岩体。

边坡处治,首先要进行稳定性分析,然后根据稳定性分析的结果,决定是否要对其进行加固处理。

边坡稳定分析的方法很多,目前在工程中广为应用的是传统的极限平衡理论。

近几年,基于不同的力学模型而建立起来的各种数值分析计算方法也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重视。

由于坡表面倾斜,在坡体本身重力及其他外力作用下,整个坡体有从高处向低处滑动的趋势,同时,由于坡体土(岩)自身具有一定的强度和人为的工程措施,它会产生阻止坡体下滑的抵抗力。

一般来说,如果边坡土(岩)体内部某一个面上的滑动力超过了土(岩)体抵抗滑动的能力,边坡将产生滑动,即失去稳定;如果滑动力小于抵抗力,则认为边坡是稳定的。

二.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内在因素包括组成边坡的地貌特征、岩土体的性质、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岩体初始应力等。

外部因素包括水的作用、地震、岩体风化程度、工程荷载条件及人为因素。

内在因素对边坡的稳定性起控制作用,外部因素起诱发破坏作用。

三.边坡稳定分析与评价随着人类工程活动向更深层次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大量的边坡工程,且规模越来越大,其重要程度也越高,有时会影响人类工程活动;并且人们更注重由于边坡失稳造成的地质灾害,故边坡稳定性研究一直是重中之重。

滑坡文献综述

滑坡文献综述

滑坡治理的工程背景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运动的岩(土)体称为变位体或滑移体,未移动的下伏岩(土)体称为滑床[1]。

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地质现象。

滑坡的机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2008年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地矿部地质灾害勘察规范)。

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常常会掩埋村庄、摧毁厂矿、破坏铁路和公路交通、堵塞江河、损坏农田和森林等,从而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家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损失。

滑坡常常给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

滑坡对乡村最主要的危害是摧毁农田、房舍、伤害人畜、毁坏森林、道路以及农业机械设施和水利水电设施等,有时甚至给乡村造成毁灭性灾害。

位于城镇的滑坡常常砸埋房屋,伤亡人畜,毁坏田地,摧毁工厂、学校、机关单位等,并毁坏各种设施,造成停电、停水、停工,有时甚至毁灭整个城镇。

发生在工矿区的滑坡,可摧毁矿山设施,伤亡职工,毁坏厂房,使矿山停工停产,常常造成重大损失。

滑坡给我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了以上的破坏,这便赋予了研究和治理滑坡的意义。

滑坡的研究程度滑坡的组成要素:滑坡体一指滑坡的整个滑动部分,简称滑体;滑坡壁一指滑坡体后缘与不动的山体脱离开后,暴露在外面的形似壁状的分界面;滑动面一指滑坡体沿下伏不动的岩、土体下滑的分界面,简称滑面;滑动带一指平行滑动面受揉皱及剪切的破碎地带,简称滑带;滑坡床一指滑坡体滑动时所依附的下伏不动的岩、土体,简称滑床;滑坡舌一指滑坡前缘形如舌状的凸出部分,简称滑舌;滑坡台阶一指滑坡体滑动时,由于各种岩、土体滑动速度差异,在滑坡体表面形成台阶状的错落台阶;滑坡周界一指滑坡体和周围不动的岩、土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滑坡洼地—指滑动时滑坡体与滑坡壁间拉开,形成的沟槽或中间低四周高的封闭洼地;滑坡鼓丘一指滑坡体前缘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丘;滑坡裂缝一指滑坡活动时在滑体及其边缘所产生的一系列裂缝。

地质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地质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地质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绪论地质工程是应用地质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工程问题的学科,主要包括土壤力学、岩土工程、地下工程、岩石力学等研究领域。

本文将综述地质工程领域相关文献,包括历史回顾、研究进展、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一、地质工程历史回顾地质工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由于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地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文献综述中可以引用早期地质工程案例,如纽约地铁建设、巴尔干半岛地震破坏等,重点描述这些案例对地质工程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二、地质工程研究进展2.1 土壤力学土壤力学是地质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土壤的力学性质和行为。

文献综述中可列举历年来的土壤力学研究成果,如孔隙水压力理论、固结与压缩行为、土体侧向应力等,突出土壤力学在地质工程中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2.2 岩土力学岩土力学是研究岩石和土壤复合体的力学行为和特性的学科。

地质工程中常常涉及岩土界面问题、岩石的强度与变形特性等。

综述中可以引用岩土力学领域的关键进展,如弹塑性本构模型、岩石裂隙扩展机理、固结体与饱和体介质的渗透特性等。

2.3 地下工程地下工程是地质工程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建设地下隧道、地下通道等地下结构的设计与施工。

文献综述中可介绍地下工程方面的关键研究成果,如地下隧道开挖与支护技术、地下水对结构的影响、地下通风系统等。

三、地质工程理论与方法3.1 数值模拟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在地质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模拟软件(如FLAC、ABAQUS等)的开发与使用为地质工程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综述中可介绍数值模拟方法在地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如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地震作用下的土壤动力响应等。

3.2 室内试验与现场测试室内试验和现场测试是地质工程理论验证和工程设计的重要手段。

文献综述中可展示试验与测试方法的发展历程,包括承载力试验、剪切试验、地应力测量等,突出实验与测试在地质工程中的重要性。

结论地质工程作为应用地质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工程问题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工程地质专业滑坡灾害设计毕业论文

工程地质专业滑坡灾害设计毕业论文

⼯程地质专业滑坡灾害设计毕业论⽂⽬录第⼀章绪论 (3)1.1滑坡研究⽬的及意义 (3)1.2滑坡研究国内、外现状 (4)1.2.1国内研究现状 (4)1.2.2国外研究现状 (5)1.2.3滑坡的常⽤治理⽅法 (6)1.3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9)1.3.1研究内容 (9)1.3.2研究思路 (10)1.4 滑坡防治技术理论 (10)第⼆章熊家梁1#隧道左线出⼝段滑坡⼯程概况 (12)2.1⼯程简介 (12)2.2场地条件 (12)2.2.1 区域⾃然地理、地质条件 (12)2.2.2⾏政地理位置、公⾥桩号位置 (13)2.2.3 ⽓象、⽔⽂ (13)2.2.4 地形地貌 (14)2.2.5地层及岩性 (14)2.2.6地质构造 (15)2.2.7地震 (15)2.2.8⽔⽂地质条件 (16)2.3滑坡形成条件 (19)2.3.1 滑坡特征 (19)2.3.2 滑坡成因 (21)2.3.3滑坡的滑动机理 (22)2.3.4 滑坡危害性 (23)第三章滑坡稳定性计算 (24)3.1稳定性定性评价 (24)3.2极限平衡法计算稳定性 (24)第四章⽀挡结构设计 (36)4.1 设计原则 (36)4.2 设计标准 (36)4.3滑坡推⼒计算 (36)第五章结论 (37)致谢 (38)主要参考资料 (38)第⼀章绪论1.1滑坡研究⽬的及意义滑坡是⼀定地质地形条件下,斜坡部分岩、⼟在⾃重作⽤下,受⾃然因素或⼈为因素影响失去稳定,沿着内部某⼀软弱⾯(或带)产⽣滑动变形的现象。

滑坡是在⼭区兴建公路、铁路、⽔利、矿⼭和⼯⼚时经常遇到的⼀种⼭坡变形现象,它威胁着各种⼯程的顺利建成。

我国是世界上滑坡⽐较严重的国家之⼀,幅员辽阔,地质构造复杂,三分之⼆的国⼟为⼭地,从客观上决定了我国有⼤量的⾃然滑坡。

因此每年⾬季我国都会发⽣若⼲滑坡,它⼏乎遍布各省区,特别在我国西南地区,滑坡更为频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加⼤了基础设施的发展⼒度,如⽔电⼯程、⼤型矿⼭、铁路、公路交通⼯程等向复杂环境、复杂地质条件推进,与之相关的滑坡稳定问题变的愈发突出,这些滑坡的稳定性将会对⼯程的可⾏性决策起到控制性的作⽤,并在很⼤程度上影响到⼯程的投资和经济效益,同时滑坡的稳定性与崩塌等地质灾害密切相关,给国民经济建设造成重⼤损失,甚⾄危及⼈民的⽣命和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论文文献综述

地质灾害论文文献综述

地质灾害论文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引言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

据统计,舟曲“8·8”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造成1501人死亡、264人失踪,造成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

泥石流冲进县城,并形成堰塞湖。

以前舟曲山上多是郁郁葱葱的大树,很少发生泥石流,由于乱砍乱伐和毁林开荒之风的盛行,舟曲周围的山体几乎全变成了光秃秃的荒山,加上民用木材和倒卖盗用,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平方米的速度减少,植物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超限度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又遇突如其来的强暴雨,导致较严重的泥石流发生。

据专家介绍,引起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有:突发强降雨是这起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砍伐,使得森林覆盖率从67%降到了20%。

1981年舟曲就曾因此发生了一场特大泥石流灾害。

从1985年开始,砍伐数量递减,同时加强了造林计划。

但由于常年干旱,加上防风林在先前被砍伐掉了,新栽种的树木成材率非常低。

从2001年开始,舟曲开始在白龙江及其支流上大兴水电站。

而修水电站要炸山征地,岩体被松动,植被被破坏,会引起新的滑坡,弃渣堵塞河道,在沟道中胡乱堆放为泥石流提供了松散固体物质。

与此同时,金矿的采掘也随之跟进。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各种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由此产生的地质灾害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地质灾害的发生通常较为突然,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破坏,还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地质灾害概述定义地质灾害简称地灾,根据产生因素不同可以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一般我们见到的地质灾害大部分都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主要的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特点与规律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巨大,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地质灾害的各种特点和规律,以便更好的防治地质灾害。

岩石深部活动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岩石深部活动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岩石深部活动文献综述范文模板岩石深部活动文献综述范文模板1. 引言岩石深部活动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涉及到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对于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以及资源勘探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相关的研究文献,系统梳理岩石深部活动的基础知识和热点研究领域,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的了解。

2. 岩石深部活动的基础知识2.1 岩石的形成与类型岩石是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地质作用形成。

根据成因和结构,岩石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地壳深部熔融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如花岗岩和玄武岩。

沉积岩是由岩屑物质沉积堆积而成,如砂岩和泥岩。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如片岩和云母片岩。

2.2 岩石的内部构造与运动岩石深部的构造和运动是地球内部物质变化和能量传递的重要表现形式。

地球内部由地幔、地壳和地核组成,岩石在内部流动和变形过程中产生应力和应变。

岩石的断裂和变形引发地震、地壳运动和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损失。

3. 岩石深部活动的热点研究领域3.1 岩石变形与地震活动岩石变形与地震活动是岩石深部活动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研究岩石的变形规律和应力释放机制,可以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降低地震灾害的风险。

也可以为深部岩石工程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力学参数。

3.2 岩石开采与资源勘探岩石深部活动对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岩石深部活动的规律和过程,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岩石的变形特征和物理化学性质,可以判断矿床的形成机制和资源潜力,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效率。

4. 对岩石深部活动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岩石深部活动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的表现,对地球的演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岩石深部活动的基础知识和热点问题,可以提高我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预测和防范地质灾害,探索和利用地球资源。

也需要加强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岩石深部活动研究的发展。

5. 总结与回顾本文通过梳理岩石深部活动的基础知识和热点研究领域,对岩石深部活动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综述。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调查报告一、引言地质灾害是指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活动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损害或破坏的突发事件。

本调查报告旨在对某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二、背景⑴研究区域描述研究区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等。

⑵研究目的明确本次地质灾害调查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三、调查方法⑴文献综述对研究区域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了解其地质情况、历史灾害等。

⑵实地调查详细描述实地调查的过程、采取的调查方法以及所获得的数据和样本。

⑶数据分析对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包括统计分析、图表展示等。

四、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⑴滑坡对滑坡的定义、成因、发展阶段以及对人类活动和财产的影响进行描述。

⑵泥石流对泥石流的形成机制、流动特点以及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性作用进行详细说明。

⑶地面塌陷描述地面塌陷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可能引发的灾害性后果。

五、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基于调查数据和相关分析,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价,包括灾害概率和可能的影响范围。

六、风险管理与防灾措施⑴风险管理分析当前地质灾害的风险程度,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等。

⑵防灾措施针对各类地质灾害,提出具体的防灾对策和技术措施,包括工程控制措施和生态修复方法等。

七、结论根据调查和分析结果,对研究区域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并提出对应的建议和措施。

八、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实地照片、图表等。

九、法律名词及注释⑴法律名词1:解释说明。

⑵法律名词2:解释说明。

2024年地质工程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2024年地质工程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0]张国辉,胡闻达,李慧智.基于GDI+的缓冲区建立及边界描述方法[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0,27(3):292-232.
[11]冯花平,连文娟,卢新明.求缓冲区算法[J].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3):57-59.
[12]张欣,陈国雄,钟耳顺.优化栅格细化算法的线状地物提取[J].地球信息科学,2007,9(3):25-27.
[2]陈学工,张文艺,张驰伟.一种GIS缓冲区矢量生成算法及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7,17(3):13-16.
[3]王家耀.空间信息系统原理[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4.
[4]刘耀林.从空间分析到空间决策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7,32(11).
[5]朱霁平.基于GIS的城市火灾应急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和仿真模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4.
[13]潘瑜春,钟耳顺,刘巧芹.土地资源数据库中线状地物面积扣除技术研究[J].资源科学,2001,24(6):12-17.
[14]唐原彬,张丰,刘仁义.一种维护线状地物基本单元属性逻辑一致性的平差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36(7):853-856.
[15]尹为华,刘盛庆.ARCGIS在地类面积统计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29.
[14]王家耀.空间信息系统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5]李德仁,王树良,李德毅.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6]郭仁忠.空间分析(第二版)[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17]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024年地质工程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地质灾害论文汶川地震重灾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重要意义和方法

地质灾害论文汶川地震重灾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重要意义和方法

地质灾害论文:汶川地震重灾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重要意义和方法摘要: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等问题一直国内外研究的重点。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方法很多,各有优劣。

采取什么评价方法,怎样进行快速评价和制图,在减灾防灾中,特别是应急救灾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是进行风险评价的主攻方向。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在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和遥感解译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评判方法利用GIS技术对重灾区14县市地质灾害进行的快速定量的危险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评价。

这种方法可以进行快速评价和制图,为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中重建规划、特别是场地选址、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急需的次生灾害方面的基础资料,为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一)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体系构成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对风险区发生不同强度地质灾害活动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的定量化分析与评估。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目的是反映评价区地质灾害总体风险水平与地区差异,为指导国土资源开发、保护环境、规划与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危险性分析———通过对历史地质灾害活动程度以及对地质灾害各种活动条件的综合分析,评价地质灾害活动的危险程度,确定地质灾害活动的密度、强度(规模)、发生概率(发展速率)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区的位置、范围。

二是易损性分析———通过对风险区内各类受灾体数量、价值以及对不同种类、不同强度地质灾害的抗御能力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承灾区易损性,确定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人口、工程、财产以及国土资源的数量(或密度)及其破坏损失率。

危险性分析和易损性分析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通过这两方面分析,确定风险区位置、范围以及地质灾害活动的分布密度与时间概率,进而确定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人口、工程、财产以及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布与破坏损失率。

这二方面分析相互联系,形成具有层次特点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系统。

国内外地质灾害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趋势综述

国内外地质灾害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趋势综述

国内外地质灾害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趋势综述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

近年来,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

通过对国内外地质灾害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趋势的综述,可以更好地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提高灾害防治的能力。

一、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的进展近年来,国内的地质灾害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首先,研究者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例如,通过对滑坡的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预测和预防措施;对于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和危害特点进行了深入探究,建立起相应的预报监测体系。

其次,国内的地质灾害研究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

例如,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开展的地质灾害研究获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广泛传播。

二、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的进展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的进展和国内相比,在某些方面可能会更为先进。

首先,国外研究者在地质灾害预测和预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例如,美国地质勘探局开发了一系列高科技设备,可以对地质灾害进行较为精准的预测和监测。

其次,国外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也比较成熟,例如,针对火山爆发等灾害,国外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方案和技术手段,能够较为有效地减轻灾害影响。

三、发展趋势未来的地质灾害研究将更加注重综合防治。

例如,应建立及时有效的灾害预警机制、加强地质灾害监测、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等,同时还应加强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学科研究,推进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和防治体系的建立,为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此外,未来地质灾害研究还将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技术与经验,进一步提升我国地质灾害研究的水平。

总之,地质灾害研究的进展与发展趋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在研究中不断积累和总结,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和管理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引言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

据统计,舟曲“8·8”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造成1501人死亡、264人失踪,造成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

泥石流冲进县城,并形成堰塞湖。

以前舟曲山上多是郁郁葱葱的大树,很少发生泥石流,由于乱砍乱伐和毁林开荒之风的盛行,舟曲周围的山体几乎全变成了光秃秃的荒山,加上民用木材和倒卖盗用,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平方米的速度减少,植物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超限度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又遇突如其来的强暴雨,导致较严重的泥石流发生。

据专家介绍,引起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有:突发强降雨是这起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砍伐,使得森林覆盖率从67%降到了20%。

1981年舟曲就曾因此发生了一场特大泥石流灾害。

从1985年开始,砍伐数量递减,同时加强了造林计划。

但由于常年干旱,加上防风林在先前被砍伐掉了,新栽种的树木成材率非常低。

从2001年开始,舟曲开始在白龙江及其支流上大兴水电站。

而修水电站要炸山征地,岩体被松动,植被被破坏,会引起新的滑坡,弃渣堵塞河道,在沟道中胡乱堆放为泥石流提供了松散固体物质。

与此同时,金矿的采掘也随之跟进。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各种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由此产生的地质灾害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地质灾害的发生通常较为突然,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破坏,还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地质灾害概述定义地质灾害简称地灾,根据产生因素不同可以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一般我们见到的地质灾害大部分都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主要的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特点与规律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巨大,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地质灾害的各种特点和规律,以便更好的防治地质灾害。

1、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所谓的突发性就是在短时间内爆发巨大的能量,这是是地质灾害的最大的特点。

2、同时还具有自发性和不可避免性,当人类面对地震的自然地质灾害,人类的力量显得十分渺小,只能被动接受而不能阻止。

3、地质灾害通常还具有群发性,指在某段时间内,地质灾害通常不发生一次,而是多次发生。

4、并发性:地质灾害危害巨大,通常会引起次生灾害,这就是所谓的并发性。

5、地球上有些地区地质灾害频发,有些地区基本不会发生地质灾害,地区差异明显,明显具有区域性特点。

地灾的危害地质灾害作为自然灾害,每年都夺走了数以万计的生命,造成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

对人口、资源、环境带来重大损失,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

地质灾害防治:概况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专门设立的职能机构,用来处理地质灾害相关事宜。

如我国的中国地质调查局,美国的地质调查局(USGS)等。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 滑坡灾害研究中心成立于20 世纪70 年代,是美国研以滑坡、泥石流为代表的地质灾害的最高政府机构。

主要工作方式在地质灾害的防( 预防) 与治( 治理) 两个方面,不同的相关人员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有侧重于灾前监测预防的,有侧重于灾后分区治理的,也有把两者置于同等重要位置的。

对于USGS 而言,他们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灾害发生前的预警工作中。

设计一个有效的运行系统,预测地灾并发布灾害警报有着非常好的前景。

基于此,USGS 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 合作,共同开发了以滑坡、泥石流为主的预警系统。

其他工作内容为了扩大影响,追踪地灾领域最新动态,滑坡灾害研究中心还积极承办或协办各类学术会议,如在USGS 系统内部定期举行的工程地质体计算机模拟交流会;将于2011 年在意大利举行的第5 次泥石流灾害防治国际会议,以及2011 年在加拿大Alberta 举行的第11 届国际暨第二次北美地区滑坡灾害研讨会等。

美国每年都有大量的教研以及工程技术人员投入到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工作之中。

但与中国国内地灾治理措施与基础理论研究所占比重大致相同的局面所不同的是,美国从事地灾基础理论研究的人员占了更大的比重。

随着科学研究揭示地质灾害的真实本质, 国家对建设投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

我国目前的地质灾害防治政策多局限于发现和治理, 并没有调整到预见和防止上来。

要在各省市运用地质灾害影响的评估、发展规划和地质灾害检查等手段, 根据合理利用自然地质资源的发展计划, 形成自然地质资源的计算和预算程序。

可以采用让破坏地质环境者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提供特别基金, 根据 谁破坏谁付款 的原则, 征收地质环境破坏费和罚款等。

征收来的资金可用于资助地质灾害的防治活动。

但从经济效益的观点来看, 这样做又很可能会导致地质资源基础自我毁灭。

勘察地质灾害勘查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地确定地质体的特征、稳定状态和发展趋势,为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危险性, 论证地质灾害防治的可行性和比选防治工程方案, 最终确定是否需要治理、采取躲避方案或实施防治工程等不同对策提供依据。

地质灾害勘查的基本任务查明地质灾害体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 然演化过程或人为诱发因素, 主要包括:(1)查明地质灾害体的特征及其形成的质环境, 自然演化过程或人为诱发因素,查明勘查的对象是什么(What ) 的问题(2)分析研究地质灾害体的成因机制, 建立其地质概念模型和地质力学模型, 即解决为什么(Why)的问题; ( 3) 预测地质灾害体的发展趋势, 评价其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危险性, 即回答未来怎么样( How ) 的问题。

地质灾害勘探的方法:1、电法勘探是利用岩( 矿) 石间电磁学性质及电化学性质的差异, 通观测和研究人工建立的或天然存在的电磁场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 以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类勘探方法。

2、地震勘探的基础是地震波在岩石中传播的规律, 而岩石自身的弹性性质决定了地震波的传播。

3、重力法是以地下物体的密度差异作为依据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4、磁法是利用地下岩矿石或岩土介质之间的磁性差异所引起的磁场变化( 磁异常) 来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5、放射性法的实质就是通过探测放射性物质的放射强度来研究环境问题。

6、声波测量是通过探测声波在岩土内的传播特征来研究岩土性质和完整性的一种物探方法, 其信号频率通常可达n @ 103~ n @ 106 Hz。

设计:理论上存在广义设计与狭义设计的观念问题,前者解决工程总体布局,避免原则性错误;后者解决具体结构设计及其进一步优化的问题。

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是广义设计,初步设计是狭义设计,施工图设计则解决工艺设计问题,它是初步设计的细化,往往具有一定的可变更性,而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一旦确定,不能轻易变更,除非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是地质工程设计的组成部分,它是创造一个工程结构系统并将其形成原有地质体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或者笼统地说是满足地质灾害预期防治要求的过程。

这是一个多方面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且常常是反复认识的过程。

它包括地质研究确定目标与规范、分析、综合、反复论证、作图、试验、评估与实施、监测与反馈修改等多个阶段或环节,其中心环节是分析与综合。

原则:查明病因,加强地质分析和地质认识。

分析病理,坡体稳定性分析很关键。

对症下药,设计方案针对性强。

监测预报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发展及应用状况自20 世纪50 年代末期以来, 现代科技成就, 特别是电子技术和计算技术的成就被引用到地质工程及岩土工程中来, 极大地推动了勘察测试技术的进展( 魏道现状:杨志法( 1993) 按照工程地质综合集成理论( EGMS) 提出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建立的原则, 先根据地质条件分析、理论分析和专家群体经验判断来确定( 滑坡) 变形敏感区、应力集中区和可能破坏区; 再在此基础上设计监测系统。

杨志法( 1993) 按照工程地质综合集成理论( EGMS) 提出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建立的原则, 先根据地质条件分析、理论分析和专家群体经验判断来确定( 滑坡) 变形敏感区、应力集中区和可能破坏区; 再在此基础上设计监测系统。

卓宝熙( 1998) 提出以/ 三S0 ( RS、GIS、GPS) 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 三S0 地质灾害信息立体防治系统, 强调立体防治和实用。

在地质灾害发生时间的预测预报方面, 提出不同于传统思路的全新概念, 即地质灾害发生时间的预测不提出具体时间, 而是相对的、随机的时间概念。

陈亚宁( 1998) 针对环境地质灾害以人) ) ) 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灾害成因机理及其防治为其研究内容的特点, 提出环境地质灾害研究本身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应用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采用调查研究、灾害制图、数学计算、系统分析、模型模拟等定量方法, 将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纳入地质灾害信息系统进行研究。

许彦卿( 1999) 针对地下水与地质灾害的相互依存关系, 提出地下水能够影响岩土体的变形和强度, 而岩土体中应力的变化( 自然力和人类工程力) 导致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的改变, 从而成为诱发地质灾害( 地震、滑坡、岩溶塌陷、地面沉降、隧道突水) 的主导因素, 并运用岩体水力学理论分析了地震孕震规律及进行地震预报与控制的可能性。

随着我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高新技术在地质灾害领域得到应用。

比如监测方法及机具本身的进步。

现代物理, 特别是电子技术的成就, 已广泛应用于新型监测仪表器具中, 如各种材料不同形式的收敛计、多点位移计、应力计、压力盒、远视沉降仪、各类孔压计、雨量计及测斜仪等的设计与制作, 优化了仪表结构性能, 提高了精度和稳定性; 二是监测内容的不断扩大与完整,分析方法的不断提高。

大时间尺度的监测主要是以遥感( RS) 为主, 配合中长距离的GPS 监测, 主要了解大范围地质环境演变过程, 为灾害危险性区划服务。

通常数月或几年复测一次, 以便掌握在不同阶段地质环境的演变过程。

小时间尺度的监测主要监测单体突发性地质灾害, 以实时自动监测手段为主, 辅以个别间断监测手段( 如三角测量、水准测量、钻孔倾斜仪测量) 。

根据灾害体的具体情况, 选定监测内容。

主要手段有位移、地电、地应力、微震、地下水位、地下水温、水化学、地球物理探测( 磁法、电法、地质雷达) 等, 但各单体地质灾害所选用的手段不一定相同, 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组合达到最佳效果。

仪器的选用, 要求尽量采用自动监测的智能型仪器, 以便实现实时快速捕捉前兆特征信息。

浙江省内概况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水土流失等。

其中滑坡包括碎屑岩体滑坡,玄武岩体滑坡,淤泥质土层滑坡,基岩风化残疾层滑坡;地面塌陷主要有岩溶地面塌陷和非溶岩地面塌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