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合集下载

基层枢纽型社会组织的现状检视与未来发展-以北京市X区为例

基层枢纽型社会组织的现状检视与未来发展-以北京市X区为例

基层枢纽型社会组织的现状检视与未来发展以北京市X区为例一研究的背景、方法和概念(一)时代背景首先,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已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战略。

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进程与国家顶层设计紧密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其发展取决于国家发展战略和顶层制度设计。

社会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为其他建设提供社会环境和条件,而社会组织则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十九大报告五次提及社会组织发展,涉及民主协商、社区治理、环境治理等诸多方面,从顶层设计上力促社会组织发展进入新时代。

其次,发展枢纽型社会组织是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系的题中之意。

整体来看,我国社会组织总体发展较快、进步明显、成效突出,但依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数量有限、质量不高、管理分散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北京市委、市政府在2008年出台了以《北京市社会建设实施纲要》为基础的相关配套文件,从制度设计入手着力推动枢纽型社会组织发展。

时至今日,北京市枢纽型社会组织已初成体系,市、区、街三级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并尝试积极推进社区层面的枢纽型社会组织,逐步形成了社会组织服务管理的“北京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比如,聚合了社会组织服务力量、扩大了其服务范围、提升了社会组织的规范化水平等。

当然,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亟待改进,比如基层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构建还较为乏力、区域发展不平衡等。

最后,枢纽型社会组织是政社互动的桥梁。

政府职能转变和转移需要社会组织的深度参与,但在政府相关部门分工协作不力、人力有限且专业性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统筹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培育发展枢纽型社会组织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选择。

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一种重要平台,在积极推动和落实政府政策的同时,也可以凝聚社会组织的发展力量,发挥聚合效应,积极建设社会组织发展的生态体系,还可以作为对外窗口实现公众监督从边缘走向常态。

(二)研究方法及选择本文以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法为主,将个体深度访谈和小组焦点访谈相结合,辅以文献法、实地参访和小型研讨。

推进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工作总结及下步工作计划

推进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工作总结及下步工作计划

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部分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服务水 平和专业能力有限,不能满足
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内部管理不规范
部分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内部管 理存在漏洞,如财务管理不透
明、决策机制不健全等。
面临的困难
政策支持不足
政府对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支持 政策不够完善,导致其在发展 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政策保障。
资金筹措困难
枢纽型社会组织筹措资金渠道 有限,难以获得稳定的经济支 持,制约了其发展壮大。
经验总结与启示
经验总结 建立有效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确保组织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加强资源整合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经验总结与启示
01
关注市场需求和变化,不断创新 服务内容和方式。
02
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提升 组织的执行力和竞争力。
经验总结与启示
01
启示
02
03
04
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需要注重 实际效果和社会效益,切实解
02
下步工作计划
工作目标与任务
目标一:完善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体 系
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登记、年检、评估 等制度,完善社会组织管理流程。
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 在枢纽型社会组织中的引领作用。
目标二:提升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能 力
加大对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培训力度, 提高其专业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引导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发挥其在社区服务、公益慈善等方面 的积极作用。
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枢纽型社会组织在人才引进、 培养和留用方面存在困难,导 致其人才储备不足。
社会认同度不高
由于枢纽型社会组织在社会治 理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认识
,导致其社会认同度不高。

“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思考——写在上海市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成立五周年之际

“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思考——写在上海市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成立五周年之际
管理部 门和社会组织之 间,通过 类似于社会组织联合体 的实 践载体 ,服务和管理一个 系统 、一个领域 、一个地域 的社会 组织 。这 个实践 载体 以章程 为纽 带 ,在 政治上 发挥 引领作
用 ,在 业 务 上 发 挥 引导 功 能 ,通 过 政 府 委 托 , 以购 买 服 务 的
作实行 电算化软件管理 、加快我区养老机构建设、在静安寺
式 的构想并及时付诸实践。
二、 “ 枢纽型” 社会组织的定 义
“ 枢纽 型 ”社会 组织最 主要 的功 能是在 党和 政府 与各 类 专业 性公益类社会组织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它把同类
社团管理 研究 I 1 1
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
别、同性质、同领域 、同地域的社会组织联合起来 ,在政府
2 0 年 ,静 安 区在 上海率 先成 立 了 区社 会 组织 联合 07
会 (即 静 安 区 “ + + 1 5 ×” 社 会 组 织 枢 纽 型 管 理 模 式 中 的 “ ” , 以 下 简 称 “ 社 联 会 ” ), 之 后 又 相 继 在 5 街 道 1 区 个
(即 “ ” ),和劳 动 、文化 、教 育等 系统 (即 “ 5 X” )成 立社 会组织联 合会 ,形成 了静 安区 “ + + 1 5 ×”枢纽型 社会 组织 管理模 式。 “ ’ 1.和 “ ”是属于 地域 类的枢纽 型社会 5 组织 , “ X”属于领 域类的枢纽型社会 组织 , “ + + 1 5 ×”称 之为混合类枢纽型社会组织。 由于混合类枢纽型社会组织把 “ 地域类 ”社会组织和 “ 领域 类”社 会组织两者 的优势在 区 级层面上整合在一起 ,其政府 的主导 力、支撑 力更 强 ,体 制 优势更加 凸显。 以这种 混合 类枢 纽型社会组织 为依托 ,开辟 高。五年 多来 ,静 安区枢纽型社 会组织 管理模 式发挥桥 梁和 纽带作用 ,坚持 “ 党建”引领 “ 建”,提升新社会组织 党 社 建工作 的有效性 :坚持 以章程 为行动准则 ,大力培 育发展公 益类专业性社会组织和领军 人物 ,加 强以公信 力为核 心的能 力建设 ;坚持搭 建服 务平 台 ,承 接服务 项 目 ,倾听 反映诉 求 ,推动 政府 购 买服 务 ,在惠及 百姓 民生 ,在维 护社会 稳 定 ,建 设和谐 家 园等 方面 发挥 了不 可替代 的作用 。实践 证 明 ,静 安区 “ + + 1 5 ×”枢纽型社会组织联合会是具有时代特

高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烟台大学为例

高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烟台大学为例

Vol.28No.9Sep.2012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第28卷第9期(上)2012年9月党的十七大从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高度,提出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要“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2008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北京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了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思路,并确定共青团、妇联等10个组织为“枢纽型”社会组织.“枢纽型”社会组织,是指由负责社会建设的有关部门认定,在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的发展、服务、管理工作中,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业务上处于龙头地位、在管理上承担业务主管职能的联合性社会组织.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对于加强高校团员青年中的思想政治引导、对于加强各种高校社团等自治组织的管理和引导、对于增强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意义.1高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面临的共同挑战1.1高校共青团团员人数众多、团员意识不明显,存在群体覆盖面广与“枢纽型”先进性不足之间的矛盾根据共青团中央组织部数据,截至2008年,全国团员总数7858.8万名.学校在最初发展团员过程中,学业成绩成为最现实甚至是最主要的评价标准,结果在高校这样高学历的青年群体中,甚至呈现出高校新生中“全民皆团”的现象.团员数量众多为高校共青团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感觉都是一样的身份,没有了团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无法感受到先进性的存在.同时,高校团员青年活动区域相对比较单一,局限于校园中,缺少与社会其他青年群体、社会组织的联系与比较,缺乏群众性,其先进性也难以显现.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商品经济的大潮也冲击着校园,部分高校团员产生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或是深陷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而无法自拔,呈现出团员青年组织观念淡薄,团员身份意识逐渐淡化的现象.这些也导致了学生政治意识淡化,先进性不足,高校共青团的工作由此变得更加复杂.1.2高校共青团组织对广大团员青年的“枢纽型”吸引力和控制力有待提高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以及社会多元意识形态的日趋突出,高校团员青年的思想价值观也更加多元、视野更加开阔、兴趣更加广泛、业余活动的选择更加多样、需求层次不断扩展,高校共青团常规的组织生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团员青年的需求,团员青年对共青团组织的认知度和归属感呈下降趋势,团组织的宗旨、信念对青年的实际影响呈递减的态势,团组织内部成员的凝聚力,特别是组织意识方面的聚合力也逐渐递减.突出表现在现有团组织的活动形式、内容已不能满足青年学生多元化的需求,部分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群体利益自发构建新的组织,尤其是随着网高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烟台大学为例郭金玲,毕潇潇,唐安志,丁晓丹(烟台大学机电汽车工程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摘要:高校共青团通过“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想上的桥梁纽带作用、服务上的龙头聚合作用、管理上的集约服务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随后以大量的事例和数据从“平台”和“核心”角度说明了烟台大学共青团在“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中的具体实践.关键词:“枢纽型”社会组织;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2)09-0179-04179--络社区、论坛、微博、网络游戏等交流方式的兴起,以及以大学生为主要工作对象的各种社会组织不断涌现,一大批依托网络等方式走到一起的大学生,形成自发性的组织.这种“新兴社团”新颖、实用、自由,成为时下大学生表达思想、组织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平台,甚至在资源共享、保障合法权益、机会供给、困难援助等方面都能给予他人帮助与支持,有意或无意地引导着广大青年学生的行为和思维模式,迅速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新的组织形式和集结方式.这些情况加大了高校团组织对个体成员的教育管理的难度,甚至有可能出现管理上的空白,导致高校团组织对青年学生的控制力减弱、青年学生的组织意识淡化、一部分青年从原有的组织逐步分离.高校共青团的“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得不到体现,试想如果高校团组织在联系青年学生时就缺乏吸引力,那么在面向社会时就会缺乏影响力,最终在服务大局中就会缺乏战斗力.2高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实践———以烟台大学为例高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实践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平台”,即搭建一个开放型、社会性、多样化的平台,学生组织和学生群体在此平等沟通、共享资源、创造价值;二是“核心”,即体现高校共青团在这些平台中的牵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在学生组织服务管理方面体现为在思想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日常管理上发挥枢纽功能的核心作用.烟台大学共青团建立了以校团委为核心,各学院分团委为支柱,各院系班级团支部为基础,全校团员为纽带的共青团组织网络.以“平台”和“核心”为切入点,积极在高校团员青年中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2.1在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搭建“平台”,发挥引领团员青年的“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近年来,校团委按照目标牵引式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将团的工作全面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作用.指导各学院团组织紧紧围绕本学院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认真规划设计素质拓展体系,通过开展科技创新与创业、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和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团组织的枢纽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服务.高歌时代主题,关注社会民生,践行科学知识,社会实践“知行合一促成长”.近年来,校团委通过完善“社会实践工作评比考核细则”,实现对社会实践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化”管理运作,推广“校地合作,共建基地”的“基地化”建设新模式;注重将社会实践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与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服务社会磨砺优秀品格,培养高尚情操,提高专业本领.2009年至2011年,共组建各类实践团队533支,其中山东省重点实践团队30支,全国重点团队2支.建立全省“百校千村服务计划”高校结队服务村52个,入围“调研山东”社会调查活动项目12项.每年以各种形式参与实践的学生数量近15000人.实践内容涉及主题宣讲、教育帮扶、文化宣传、科技支农、基层医疗卫生、灾后重建等各个方面.我校团委连续四年被评为山东省实践优秀组织单位.志愿精神薪火相传,“微志愿”理念深入人心,123模式不断健全,志愿服务“于无声处孕芳华”.始终围绕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这“1条主线”,在以“3.5”学雷锋志愿服务日和“12.5”国际志愿者日“2个时间点”为契机集中声势开展活动的同时,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青年志愿者注册制度,注重志愿服务工作的“日常化”、“专业化”、“品牌化”3方面的建设,全面推进我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近年来,通过不断完善招募、选拔、培训工作各项机制,组织志愿者参与大型赛会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海外服务计划、关爱农民工子女、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应急救援等各方面志愿服务,并运用微博等新媒体发布志愿服务信息,宣传志愿服务理念、典型,“微志愿”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学生志愿服务热情不断高涨,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据统计,2009年至2011年,我校共派出“西部计划”志愿者58人,“海外服务计划”志愿者1人、“第十一届全运会”志愿者81人、“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志愿者5人,“第三届海阳亚洲沙滩运动会”志愿者410人.参与国际葡萄酒节、动漫节、中韩马拉松赛、知识产权保护、交通消防宣传、法律咨询等志愿服务9900余人次,服务小时数超过18000小时.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提高能力、砥砺品格、奉献爱心、增强责任的广阔平台.畅开言路,爱心传递,帮扶贫弱,枢纽组织“让阳光照进梦想”.近年来,校团委畅开言路,爱心传递,帮扶贫弱,致力于发挥枢纽型团组织的作用,倾听学生各项诉求,解决学生实际困难.通过指导校学生会开展各层次的面对面活动,倾听学生各种意见和建议、健全学生诉求表达机制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架起贴近学生的桥梁.通过建设爱心超市和大学生勤工助学信息服务中心,关心和帮助经济困难同学.2010年大学生信息服务中心举办兼职招180--聘会135场,为贫困生争取兼职岗位1409个.2011年,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信息1200余条,提供岗位1821个.通过联络各级团组织、企业单位和社会爱心人士,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帮助青年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争取“溢满中华”谷歌奖学金,资助5名学生,2名学生获全国“自强之星”提名奖.2个基层学院团组织积极发动广大师生为患病同学捐款,累计捐款近20万元.设立大学生励志基金,现已募集捐款7万元用于资助自强不息的贫困学生.围绕学风建设,传承科学精神,三个基地三层覆盖,创新创业“激发潜能育人才”.近年来,校团委始终将增强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核心任务,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联通青春未来创业社、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三个基地”为平台,用金字塔型的“三层覆盖”工作体系,不断推动我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第一层,大力实施“蒲公英计划”,浓厚创新创业氛围,引导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扩大创新创业活动覆盖率;第二层,继续规范化、科学化运作大学生科技基金,以每年10万元的力度,着力支持有创意、有潜力的学术科技项目;第三层,通过“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和各级各类学科竞赛,重点打造精英项目,提高学校学生科技水平.2009年以来,科技创新基金共立项400余项,资助结题项目243项,发表论文32篇,《千帆竞发—烟台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成果汇编》编辑成册;在全国及山东省“挑战杯”大学生系列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4项,省级奖励57项;共建“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27个,累计进站人2100余人,站内就业130余人;邀请社会知名人士、优秀校友代表举办各类青年就业创业大讲堂、创业论坛、励志沙龙近30期;学校团委连续三年获全国及山东省“挑战杯”大学生系列竞赛“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深化内涵,提升品位,唱响校园文化活动主旋律.近年来,校团委坚持深化内涵,提高品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活动,注重传承创新,精心策划一系列既富有思想和学术内涵,又适合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文化活动,努力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推动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满足青年学生素质拓展和成长成才需要.学校开设“美育讲堂”,建立校级审美教育实践基地,强化审美实践环节,广泛开展审美型校园文化活动,积极为学生搭建认识美、实践美、创造美的舞台.大力开展学习类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学习竞赛、读书征文、学习交流、课题研讨等活动,积极倡导“多读精品”读书活动,为学生推荐课外必读书目,不断提高知识素养,以周末讲堂、学子论坛、英语沙龙等活动载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广泛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加强大学生艺术团建设,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不断增强学生身心素质;指导学生社团结合自身特点开展活动,提升社团文化品位,社团文化节以其多样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广大同学的喜爱.近年来,校团委一直致力于打造品牌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形成了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读书节、体育文化周、迎新晚会、青春歌会等校园文化品牌,尤其是在活动中注重发挥典礼仪式对大学生的特殊影响作用,并加入大学生喜欢的青春时尚元素,在同学中产生良好反响.近年来,校团委共组织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百余项,参与学生5万余人次.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全国、山东省大学生文化艺术展演、山东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0余项,省级奖励200余项.2.2在思想引领方面,凸显“核心”,发挥引领团员青年的“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近年来,我校共青团组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紧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部署要求,把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作为中心任务,以分层分类引导为原则,以创新模式、丰富载体、增强实效为重点,努力做到“五个坚持”,实现“五个到位”,团组织思想引领工作不断取得新发展.坚持分层分类引导,思想引领工作的针对性到位.近年来,我校各级共青团组织通过实施“四步走”战略,深入调研摸清“底子”,理清思路压“担子”,探索创新寻“路子”,最终全面开花“结果子”,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立足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实际需求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和具体的思想实际,确定不同层次、不同侧重、不同形式的引导服务内容和方法,将思想引导和成长服务的目标要求具体化地落实到不同学生群体身上,取得显著成效.迎新晚会上增加新生成人礼宣誓仪式,毕业典礼学校领导集体参加,为每位毕业生授予学位,教育内涵得到提升,教育效果更趋明显.圆满完成团中央首批分类引导大纲转化工作单位工作任务,《我的未来不是梦》学业规划小组案例入选团中央学校部编写的《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宝典》.181--坚持实践体验,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到位.近年来,学校各级团组织紧密结合时代主旋律教育青年,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紧紧抓住改革开放30周年、五四运动9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有利契机,深入推进“我与祖国共奋进”、“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学习雷锋榜样,点亮青春理想”等一系列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实践体验中激发青年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干劲.同时,积极动员和组织青年学生广泛参加“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了解国情民情、磨练意志品质、增长才干本领,促使青年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逐渐达到明理、动情,将爱国主义转化为自觉行动,增强了为祖国刻苦学习的自觉性,激发了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人民日报》以《烟台大学学生社团注重学党史注重实践》为题报道了我校学生组织学习理论、重视实践体验的情况.坚持典型育人,榜样示范效应到位.近年来,全校各级团组织积极探索典型引路的新做法和新模式,通过烟台大学十大优秀学子、感动烟大人物、青春榜样等评选活动,深入挖掘、积极选树青年先进典型,形成了学校有典型、学院有先进、身边有榜样的校、院、团支部三级典型群落,用学生身边的励志故事和典型事迹弘扬主流价值,引导学生形成学习先进、争做表率的良好风气.不断丰富典型育人载体,打造了“青年领袖论坛”、“优秀学子论坛”、“励志讲堂”等活动品牌,充分发挥典型在青年学生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坚持文化引领,审美型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到位.近年来,我校共青团组织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借助山东省审美教育研究基地落户烟台大学的优势,大力打造审美型校园文化.不断深化美育讲堂、《美苑》、美育教室、美育网站“四位一体”的美育实践机制,在人文学院、机电汽车工程学院等六个学院分别建立生命美育、汽车美育、建筑艺术等六个美育实践基地,对实现以美引善、以美导真、以美促智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涌现出了话剧相声小品大赛、舞蹈大赛、校园主持人大赛、社团文化节、科技文化艺术节等一大批既富有思想性和学术内涵、又适合广大青年学生参与的文化活动品牌.我校学生在参加的两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全国二等奖两项,山东省一等奖七项,由校团委指导并支持拍摄的校园励志电影《我们》参加各类大学生电影节并多次获奖.坚持创新引导模式、引导手段,团组织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到位.主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项目,推行参与式教育,全校各基层团组织和各级学生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活动的设计、组织,把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活动的设计权、承办权、参与权交给学生,增强学生在思想引领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实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将思想引领目标与学生思想零距离对接,基层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丰富了教育内容,提升了教育效果,涌现出了“美从餐桌绽放”、“红色人物宣讲”、“励志人生讲坛”等一批与时代相适应、与党的要求相衔接、深受广大青年学生喜爱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项目.围绕实现两个“全体青年”的目标,以推进红网工程为基础,不断探索利用新媒体方式引导青年,不断完善“烟大青年网”的理论学习、推进工作、文化熏陶、青春风采展示四大功能建设,建立起各类飞信群、QQ群400余个.利用作为团中央微博体系建设试点单位的优势,陆续开通新浪官方微博、腾讯官方微博,建立起涵盖学校、学院、团支部三级团组织和专职团干部的微博体系,并实现了官方网站新闻信息在这些网络平台上的同步及时更新,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得到有机结合,实现了思想引领工作的有效覆盖.结合烟台大学共青团的实践可以看出,新时期的大学生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主体,高校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体现能够与时俱进地进行组织功能的积极更新和及时转型,随时承担重要使命,以适应时代对高校共青团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从而不断开创高校共青团工作新局面.———————————————————参考文献:〔1〕张勤,吕涛,王海燕.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研究———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研究对象[J].福建论坛,2011(2):81-82.〔2〕王健明.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1(12):10-12.〔3〕冯志明.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浅探[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85-89.〔4〕孙莉娟,李胤.浅析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6):160-162.182--。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内容简介: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制度环境逐渐完善,管理体制不断创新,自身建设不断加强,社会组织发展步伐也逐步加快,但还存在对社会组织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到位、法规体系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发展的结构不平衡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制度环境逐渐完善,管理体制不断创新,自身建设不断加强,社会组织发展步伐也逐步加快,但还存在对社会组织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到位、法规体系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发展的结构不平衡等问题。

当前,应提高认识、深化改革、健全法制、加大扶持力度等几方面入手,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社会组织、法制、人才、体制社会组织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上,是指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广义上,还包括中介组织、群团组织和社会企业等。

社会组织在世界各国名称不同,比如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志愿组织、慈善组织、非营利组织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其意义基本上是相同的,具有五个特点:非政府的、非营利的、自愿的、独立的和公共福利性质。

一、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状况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建设在我国取得了长足进步,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1、社会组织建设步伐逐步加快2、社会组织制度环境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视,有关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初步形成了以《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三个条例、若干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框架的登记管理制度。

同时,社会组织方面的配套政策法规如《公益事业捐赠法》、《企业所得税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也不断健全完善。

3、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不断创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新型政社关系实践取得新进展,行业协会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不断完善基金会的管理方式和监督机制,不断探索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北京市构建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的实践与策略

北京市构建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的实践与策略

北京市构建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的实践与策略卢建,杨沛龙,马兴永[摘要] 2008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1+4”文件,明确提出构建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的工作思路,形成了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统筹协调“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工作的新机制。

“枢纽型”社会组织承担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职责:一是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负责在所联系和管理的社会组织中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党建工作;二是在业务上发挥“龙头”引领和聚合作用,团结带领本领域社会组织形成合力、共同发展;三是在日常管理和服务上发挥平台作用,承担有关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职责,负责业务指导,进行日常联系、服务和管理。

[关键词]北京;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实践;策略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是维护社会和谐运行的有效载体。

2008年以来,北京市以人民团体为骨干积极构建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着力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背景及主要做法(一)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截至2010年底,北京市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有7216家。

其中,社团3235家、民办非企业单位3824家、基金会157家。

此外,还以备案等形式存在着数量众多的社区社会组织、“草根”社会组织以及高校社团组织等,总量近3万家。

这些数量众多、形态各异的社会组织,分布在首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协调行业关系、提供公共服务、保障改善民生、发扬基层民主、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参与抗震救灾、应对金融危机、开展奥运服务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展示了良好素质,已经成为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市社会组织经过多年的发展,总体上进步明显、成效突出,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质量不高、能力不强、管理分散、发展无序等问题,还不能完全满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推进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工作总结及下步工作计划

推进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工作总结及下步工作计划

定期举办枢纽型社会 组织建设培训,提升 社会组织的管理和运 营能力。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建立健全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相 关的政策法规,提供法制保障。
完善政策支持手段,通过项目资 助、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组
织发展。
建立政策评估机制,定期对社会 组织政策支持的效果进行评估和
反馈。
提升社会组织自身建设水平
为规范和责任义务。
2. 设立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 金,为社会组织提供资金支持
和技术服务。
3. 搭建社会组织交流平台, 推动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
流。
时间表与责任人
时间表
计划用1-2年的时间,分阶段实施各项重点任务和措施,逐步推进社会组织建 设工作。
责任人
成立由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社会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 协调和推进工作。同时,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具体责任人和联系人,确 保工作计划的顺利实施。
加强社会组织培育
完善政策法规
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法 规,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 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和支持 。
加强培训指导
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座 谈会等方式,提高社会组 织负责人的综合素质和专 业水平。
提供资金支持
设立专项资金,对社会组 织开展的符合条件的活动 给予资金支持,推动社会 组织发展壮大。
03
目的
通过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加强对社 会组织的引导、支持和监督,推动社 会组织更好地发挥作用,为经济社会 发展做出贡献。
工作进展情况
制定实施方案
宣传发动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措 施。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发动,提高社会组织和 公众对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认识和参与 度。

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总结词
该公益组织通过创新战略和实践成果的紧密结合,实 现了从“传统公益”到“创新公益”的转型升级。
详细描述
该公益组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采取了多种创新 措施,如运用互联网思维拓展公益服务范围、运用金 融工具创新公益项目融资方式等,同时注重实践成果 的总结和分享,为其他公益组织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 益的借鉴。
案例三
总结词
国际社会组织在中国开展了一系列合作与交流项目, 为中外社会组织间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详细描述
这些项目包括中外社会组织间的合作协议、联合开展公 益项目、互派代表团访问等,为中外社会组织间搭建了 友谊的桥梁,促进了中外社会组织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案例四
总结词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丰富的经验,为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加强风险管理
针对社会组织面临的各种风险,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 ,包括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应对等环节,降低组织 运营风险。
管理的绩效评估
制定绩效评估标准
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标准,包括组织的项目实施效果、社会 影响力、财务管理等方面,为绩效评估提供依据。
定期进行绩效评估
定期对社会组织的绩效进行评估,了解组织的运营状况和成果,发 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未来社会组织的功能拓展与价值实现
功能拓展
社会组织需要不断拓展自身的功能领域,满 足社会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提升服务社会的 价值。
创新发展模式
创新社会组织的发展模式,探索新的合作机 制和治理模式,增强社会组织的创造力和活
力。
06
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 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治理模式
数据分析与运用
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社会组织 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为组织决策提供科 学依据,优化资源配置。

枢纽型

枢纽型

“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思考——写在上海市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成立五周年之际张大明[摘要]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下,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模式,是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

枢纽型社会组织以调查研究、指导咨询、交流合作、反映诉求等为主要功能,在政治引领、培育社会组织和领军人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资源共享、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静安区枢纽型社会组织是具有时代特征、富有静安特点、行之有效的社会组织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枢纽型社会组织;社会管理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社会协同”的主体和基础是社会组织,因此,培育社会组织健康成长是实现“社会协同”的重要前提。

对此,上海市静安区认真贯彻中央和市委、市府对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适应新情况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创建了“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模式,从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组织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

一、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背景为着力推进静安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2006年底,区委、区政府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调研显示,与经济建设相比,静安的社会建设还相对滞后,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情况。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民生需求日益多元,但资源供应方式相对单一;二是,社会矛盾复杂多样,但化解方法相对单一;三是,城市现代化进程加速,但城区管理方式方法相对单一。

要改变这种状况,仅靠政府行政力量不够,仅靠体制内的力量也不够,还必须整合社会资源,让“第三方力量”——社会组织更加深入全面地参与社会管理和创新。

这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求,从而实现社会需求与提供服务更好对接的有效方式,也是静安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口。

“枢纽型”社会组织发展中问题的探讨及路径分析

“枢纽型”社会组织发展中问题的探讨及路径分析

“枢纽型”社会组织发展中问题的探讨及路径分析作者:王卫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8期摘要:“枢纽型”社会组织在我国的完善发展,不仅能够强化现有社会组织内部的凝聚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社会组织创新的活力。

通过政社分开、管办分离的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

通过对现有“枢纽型”社会组织发展中显现出来问题的探讨,给予相应的问题解决路径分析,保证其桥梁枢纽作用的有效发挥。

关键词:“枢纽型”社会组织政社分开枢纽一、“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内涵与特征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组织,又称“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等。

社会组织的概念对传统的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等称谓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并在一定程度上科学地概括了这类组织。

“枢纽型”社会组织主要涵盖的是那些能够代表其他组织并在其中发挥协调、引导、支持、平台等各方面作用的重要的社会组织。

在此,总结出“枢纽型”社会组织主要包含以下三大特征:一是合法性。

“枢纽型”社会组织是在合法程序的监督下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实体组织,并且要有国家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制。

二是代表性。

“枢纽型”社会组织在同一领域相对于其他社会组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为政府在特定领域的代表组织,服务的领域应该是较为宽广的,否则也难有经验与能力管理、指导同领域的社会组织。

三是资源整合性。

主要表现为“枢纽型”社会组织不仅要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还要有能力有权力对其他社会组织进行管理、指导与服务。

二、“枢纽型”社会组织发展中显现的问题(一)“枢纽型”社会组织“官办性质”浓厚“枢纽型”社会组织在发展历程中始终被赋予较为浓厚的“官办”色彩。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体的不公平性。

“枢纽型”社会组织不够关注民众的需求,在与其交流中存在优越感,对于“枢纽型”社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受到了一定限制。

第二,活动参与度低。

部分“枢纽型”社会组织渐渐脱离群众,民众不能参与工作,究其原因是政府埋单,没有迫切的社会化、市场化需求。

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组织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社会组织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凝聚着各行各业的人才和资源,协同推进社会事业的发展。

因此,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成为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在此,本文将从社会组织的定义、建设、管理等方面,介绍几点思考。

一、社会组织的定义社会组织是指由自愿加入的个人或组织,共同从事公益事业、社会服务等活动的非赢利性组织。

这些组织多数是为了达到公益、社会福利或公共目标而组织起来的。

社会组织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如非盈利组织、民间组织、基督教组织等。

他们的成员来自各个社会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等。

二、社会组织的建设1、明确目标和定位社会组织建设中,需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定位。

如何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公益组织,如何让人们看到这个组织的价值和意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加强组织架构建设社会组织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组织架构。

这个架构要注重内部管理和运营,能够让组织更加高效地运行。

3、招募优秀人才优秀的人员是社会组织成功的关键。

招募到高素质、有经验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在招募人才时,除了看重其能力外,还要看重是否认同组织的价值观和使命感。

三、社会组织的管理1、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管理制度越完善,越能够有效地规范组织运作,确保组织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规章制度的建设应该包括多方面,如管理人员的选任程序、组织制度、规范会员的行为规则等。

2、加强组织文化建设组织文化的建设是组织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组织文化有助于增强组织凝聚力、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同时也能提高组织的凝聚度和协作性,增强其生命力和活力。

3、推动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比如,在人员管理方面,可以运用信息化手段来记录和管理员工的个人信息和工作情况,实现员工工资管理的自动化。

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浅探

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浅探

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浅探冯志明(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 共青团通过‚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可以更好地发挥政治上的桥梁纽带作用、业务上的龙头聚合作用、管理上的集约服务作用。

共青团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具有明显的政治、组织和人才优势。

在新时期,共青团要确定好‚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原则和思路,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不断强化社会职能,提高服务能力,发挥好关键载体的作用。

把握好志愿服务、公益事业、创业就业、成长成才四个方面的着力点是共青团加强‚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路径选择。

[ 关键词] 共青团;枢纽型社会组织;组织建设一、共青团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背景当前,以志愿、自治、公益和非营利为主要特征的各类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并正以崭新、醒目的形象进入政府和公众的视线,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积极力量。

但由于缺乏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制度和治理技术,因此由社会组织引发的问题也不断凸显。

在当前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大背景下,有别于传统的双重管理体制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应运而生。

笔者根据自身的工作实践,对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一)‚枢纽型‛社会组织释义‚枢纽型‛社会组织是指由负责社会建设的有关部门认定,在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的发展、服务、管理工作中,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业务上处于‚龙头‛地位、管理上承担业务主管职能的联合性社会组织。

‚枢纽型‛社会组织在一定意义上是经授权承担国家规定主管单位职能的‚联合型‛组织,其实质是在某一领域带领同性质、同类别社会组织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一个组织者,组织这些社会组织共同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出现,是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创新,其对加强社会组织分类管理,不断促进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核心思路就是通过改变治理主体改进治理方式。

(二)政府主导的‚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分类及发展枢纽型‛社会组织可以大致分为政府主导型和社会自发型等形态。

枢纽建设调研报告

枢纽建设调研报告

枢纽建设调研报告枢纽建设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间交通需求不断增长。

为了满足人们对快速、便捷、高效交通的需求,枢纽建设成为了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了解当前枢纽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次调研对多个城市的枢纽进行了详细调研。

二、调研目的1. 了解当前城市枢纽的基本情况,包括枢纽的规模、功能和服务水平等。

2. 分析目前枢纽存在的问题,包括规划不足、交通瓶颈、服务设施不完善等方面。

3. 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改善城市枢纽的建设和管理。

三、调研方法1. 实地考察:调研组深入多个城市的枢纽,观察其规模、布局、设施等情况,了解现有枢纽的建设状况。

2. 采访访谈:与枢纽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了解枢纽的规划、投资、管理等情况。

3. 文献资料收集: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相关政策文件、研究报告等,并对其进行梳理和总结。

四、调研结果1. 规模与功能:大部分城市的枢纽规模较小,功能主要集中在公交和地铁的换乘,缺乏综合性的枢纽规划和建设。

2. 设施与服务:部分城市的枢纽设施陈旧,设备不完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有的枢纽甚至缺乏基本配套设施,给乘客出行带来不便。

3. 规划与管理:一些城市的枢纽规划不完善,导致交通瓶颈和拥堵问题。

同时,部分枢纽管理混乱,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和科学的运营模式。

五、调研建议1. 增加投入:在枢纽建设方面增加投入,并加强对枢纽设施的维护和更新,提高枢纽的服务水平。

2. 加强规划:对于城市枢纽的规划,要充分考虑城市交通发展的需求,合理规划枢纽的规模和布局,避免交通拥堵问题的产生。

3. 改善管理:建立统一的枢纽管理机构,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服务规范,加强枢纽的日常运营和管理。

4. 完善服务设施:在枢纽中增加更多的服务设施,如便利店、咖啡馆等,提高乘客的出行体验。

5. 推广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实时的交通信息和服务,方便乘客获取相关信息和进行出行安排。

基于麦肯锡7S系统思维模型的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分析及对策

基于麦肯锡7S系统思维模型的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分析及对策

【文章编号11670—1323(2010)一02—0030—04基于麦肯锡7S系统思维模型的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分析及对策岳金柱(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摘要】社会组织治理范式变革与管理服务创新,是推进当今我国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关键所在。

文中以美国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构建的7s(S t r at egy,St r uct ure,Sys t em,St yl e,S t ai f,S ki l l,Shar ed val ue)系统思维模型为框架。

从战略、结构、体制、风格、人员、技术和共同理念等方面,分析当前北京市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治理范式变革与创新,探讨北京市今后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治理范式变革和管理服务的对策措施,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组织治理范式变革与管理服务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治理范式;管理服务;改革创新;7S系统模型;枢纽型社会组织【作者简介】岳金柱,博士,就职于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研究室,主要从事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公共利益的维护者,社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成为当前重要而紧迫的现实需要,社会组织治理范式与管理服务也迫切需要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

为此,2008年北京市提出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推进社会组织治理范式变革与管理服务创新;2009年上海市也提出建立枢纽式社会组织体系,加快推动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管理服务创新。

这些对推进我国社会组织又好又快地培育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麦肯锡7S思维模型与枢纽型社会组织(一)麦肯铝7S思维模型美国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构建的7S系统思维模型,是系统思维方法研究的一个著名模型。

该模型包含7个维度要素,即战略(S t r a t e gy)、结构(S t r uc t ur e)、体制(Sy s t em)、风格(St yl e)、人员(St af f)、技术(Ski l l)和共同理念(Shar ed val ue)。

浅谈工会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一点看法

浅谈工会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一点看法
施方案 、开展 系列活动 等,潮州市 工会构 长期性 、艰 巨} 生。
会组 织工作实 施方 案 》 ,着力推动构建 枢 纽型社会组织工作 的开展。市 总工会 还专
门召开座谈会 ,特 邀 近 4 0个有关社 会组
建枢 纽 型社会 组 织工 作体系 走在全 省各
潮州 市各 级工会 组 织 和工 会 干部 ,
织打 造成 为枢 纽 型社 会组 织。对 于工会 工服 务类 社会 组织 形成 完善 的社会服 务 市各级培训研讨,包 括省总工会举办 的构
来说 ,这 是一 个难得 的发 展机 遇 。2 0 1 2 网络。广大 工会 干部 必 须 从顺 应社会 发 建枢 纽 型社 会组 织 工作体 系研 讨会 、高

届理事会 、监事 会。市职工服务 中心 、
市 职 工服务 类 社会 组织 联合 会 、市 帮扶 困难 职 工社会组 织 孵化 基地 揭牌 仪式也
对此 ,省 委省 政 府和 市 委市 政府 高度 重 职 工 群众 受益 ”的社 会组 织培 育模式 ,
视 ,明确 提 出要创 新 社会 管 理 ,积极 培 为全 省工会系统创造 宝贵的经验 。 育发 眨社 会组 织 ,提 高社 会群 体 自我 管
会组织 的功 能定位 主 要是 立足 工会组 织 展 送 温 暖、送 服 务 、送 知识 、送 法律 、
成联 合会 的早 日成 立。2 0 1 2年 8 月2 4日
特点和优势,切实履 行好维护职能,构建 送 技能 等活 动,并 引领 联 合会 各 团体会 下午,潮州 市 总工会构建枢纽型社会组 织
2 0 1 3 年第0 6 期
浅 谈 工 会 构 建 枢 纽 型 社 会 组 织 工 作 体 系 的 一 点 看 法

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的再思考——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

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的再思考——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

动社会 组织发 展 、 提供社会 支持 、 构 建社会 网络 等方 面的优势 并没有 显露 。从社 会资本 的角度 来看 , 枢纽 型
社会组 织 的价 值主要 体现在 促进社 会共 同体 的形成 、 增 强社会 的 主体 性 和提供 有效的社 会支持 。构建 开放
性的社 会组织 网络 , 通过充 分 的互 动促进 社会 组织 间的信 任 , 以及建 立规 范形成 互惠共 赢 , 是枢 纽型社 会组 织成 为具有本 土特色 制度建构 的有效途 径 。

型” 社 会组 织 工 作 体 系 的暂 行 办法 》 , 把 枢纽 型 社 会组织界定为“ 由负责社会建设的有关部门认定 , 对 同类 别 、 同性 质 、 同领域 社 会 组织 进 行 联 系 、 服 务和 管理 , 在 政治 上发 挥桥 梁纽 带作用 、 在 业务 上 处 于龙 头地 位 、 在 管理 上 承 担业 务 主 管 职 能 的联 合性社会组织” 。上海 的实践主要 以静安区为代 表, 通过 成立 社会 组织 联合 会 的形式 , 发挥 其 在社 会组 织管 理 、 发展 和服务 中 的重要 作用 。广 东省于 2 0 1 1 年底 提 出构 建 枢纽 型社 会 组织 工作 体 系 , 次 年底发布的《 关于构建枢纽型组织体系的意见》 中 明确: “ 构建枢纽型组织体系 , 是指发挥工会 、 共青 团、 妇 联 等 人 民 团体 联 系群 众 的体 制优 势 和人才 优 势 的同时 , 在竞 争 中培育 发展 一批 枢 纽型组 织 , 协 同相关 社会 组 织 参 与社 会 服务 , 形成 既有 竞 争 又有 合作 的社会 组织管 理体 系。” 三地 的实践 在枢纽 型社会 组织 的界定 上 大体 相同 , 是指以促进社会组织发展为 目的, 由政府指 定 或 牵 头组 建 的 , 对 同类 别 、 同性 质 、 同领 域 内其 他 社会 组织 进 行 管 理或 者 服 务 的社 会 组 织 , 它 们 有 以下 几个 特 征 : 一 是资 格授 权 的权威 性 , 指枢纽

企业工会在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中的职能探讨

企业工会在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中的职能探讨
1 0 5 0 7 )
是工会无法 代表职工群体 。企业工会多数 由党政 领导协商 后报 上级工会 批准而产 生 , 出现人力 资源部 门或办公室 人 员兼 职 和“ 老板工会” 的 情 况 就 不 足 为 奇 。结 果 造 成 工 会 难 以 代 表 职 工 量, 进 而履 行 维护 职工合 法权 益 的基 本 责任 。3 - 会 应 加 强 与 企业 其他 群众维护职工 的合 法权益 , 形成 工会的先天性功能不足 。实际上 , 部 门沟 通与协 调 , 借 助 多方 力量 才能全 面履行 各 项职 责 。 工会成员 为企业 内部职工 , 企业 通过基于成本考虑 , 工会人员 配备 I 关键词 】 企业工会 ; 枢纽型社会组织; 工会职能 不足。有些企业工会组织 编制在 行政办 公室 内 , 造 成 工 会 实 际 地 位逐 渐下降 , 不被 企业 重视 , 专职 工作者 越来 越少 , 年轻 人不 愿从 枢 纽 型 社 会 组 织 的概 念 事工会工作 。 2 0 0 8年北京市提 出 , “ 枢纽型 ” 社会组织 由市 社会建设 工作领 二是工会在履行职能 时 , 与企业方代表地位 不对 称 , 无 法进行 导小组认定 , 在对 同类别 、 同性质 、 同领域 社会组 织 的发展 、 服务 、 平等协商 。有 的企业工会方代表 由基 层车间兼职工会主席 和职工 管理工作 中 , 在政 治上 发挥 桥 梁纽 带作 用 、 在业 务上 处 于龙 头地 代 表组成 , 企业 方代 表 由行 政经 理 、 部 分车 问主 任及 部 室主 任组 位、 在管 理上经市政 府授权 承担业务 主管职能 的市级联合 性社会 成。企业方为各级别 的直接领 导 , 工会方 多为兼 职工会 干部 和一 组 织。并进一步认定 了 1 0家 市 级 “ 枢纽 型 ” 社 会组 织 , 即 市 总 工 线职工 , 两者身份差距太 大 , 企业工会 干部 大多怕 得罪行 政领 导 , 会、 团市 委 、 市妇联 、 市科协 、 市残联 、 市侨 联 、 市文联 、 市社科 联 、 市 职工代表有所顾忌 。 红十字会 、 市法学会 , 分别 负责职 工类 、 青少 年类 、 妇女 儿童 类 、 科 三是企业工会 依附于企业 , 受企业 管理方的直接领导 , 而上级 学技术类 、 残 障服 务类 、 涉 侨类 、 文学 艺术类 、 社会 科学 类 、 医疗 救 工 会 与 企 业 工 会 只 是 指 导 的 关 系 。管 理 方 对 工 会 成 员 有 实 质 意 义 助类 、 法学类社会 组织 的联 系 、 服 务 和 管 理 。2 0 1 0年 淮 安 市 开 展 上 的任 用权和 施加影 响的权力 , 而上 级工会 只是业务上 的指导 和 了“ 清理和规 范 党政 机关 所 属 经济 实 体 、 中介 机构 、 行业 协 会 工 建议权 , 不能直接参与企 业 的管理 , 只能依 法对管 理方施 加影 响 , 作” , 对 行业协会类的社会组织提 出新要 求 , 要求 与党政 机关在 人 具有 间接性和滞后 性。所以 , 企业工会 开展工作 比较 困难 , 无法 充 员、 职能 、 财务 、 场所 四个方 面脱 钩。2 0 1 2年广东 省总 工会提 出枢 分发挥法 律所赋予 的各项职能 。 纽型社会组织 的定位 , 工会要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 的桥 梁作用 , 发 三、 “ 枢 纽型” 社 会 组 织体 系 的 企 业 工 会 职 能 定 位 挥党联 系相关社会 组织纽带 作用 , 其功能定 位主要 是以服务 职工 虽然 工会 具有维护 、 建设 、 参与 和教育 的职 能 , 但 从执 行实 际 群众为 出发点 和落脚 点 , 切 实履 行好 维护 职 能 , 构建 和谐 劳动 关 情况看不 尽人意 。为此在政 府职 能转变 这一 背景下 , 企业 工会 应 系 。对于社会组织 的管理 , 实践 中做 了大量 的尝试 , 为实现政 社分 考虑顺势 而为 , 转变 观念 , 转 变工作 方式 , 才 可能使 工会工 作取 得 开、 管办分离进行 了有益 的探索 , 行政 部 门行使 行业 指导 职责 , 不 预期 的效果 。侯 润天提 出, 枢纽 型组织 应在五个方面发挥 作用 , 即 再作为社会组织 业务主管单位 。 对 所管 的社会 组织倡 导公益宗 旨和 服务 理念 , 并在 政治 上实施 影 在理论研究 中 , 中国人 民大学 学者 崔玉 开指 出 , “ 枢纽 型 ” 社 响和导 向功能 ; 配合登记 管理部 门对社会组 织 的合 法运行进行 监 会组织具有合法性 、 排他性 、 资源整合性和代表性 四大特 征。 由政 管 , 规范运行和发展 ; 引领社会组织参 与公 益活动 , 提供公 益服务 , 府 权 威 部 门认 定 的 , 是 合 法 的正 式 组 织 ; 需 在 现 有 的社 会 组 织 体 系 在社 会 中形 成公信力 的信任 枢纽 , 为社会组 织参与社 会事务 和公 中具有 中枢 地位 , 一 般 同一 领 域只 能存 在 一 个“ 枢 纽型 ” 社会 组 共服 务铺 平道路 ; 指 导社 会组 织 , 提 高它 们 的组织 化程 度 及执 行 织, 且具 有一定的代表性 ; 应具 有相配套的人 、 财、 物等公共 资源分 力 , 完成政府交予 的有关任务 和工 作 ; 整 合来 自政府 、 社会 和所 属 配权 力的资源 整合性功 能 , 从 而代替政府 对其他社 会组织进 行管 社会 组织的资源 , 为社会 组织在购买政府服务 、 承接社会职能等 方 理 与指 导 、 服 务 的 社 会 组 织 。从 实 践 来 看 提 出枢 纽 型 组 织 更 多 体 面争 取更多的机 会和 资源 。广 东省 提 出“ 枢 纽型 ” 组织 的功能 包 现 在职能上的转变 , 其本质是对社 团管理 方式上变革 , 通 过政府授 括六 个方面 , 即推动社会组织党建和群 团建设与机构 建设 、 队伍 建 权 由相 关单位( “ 枢纽 型” 社会组织 ) 对社 团进行管理 , 割 断与原来 设 同步进行 ; 团结带领相 关社会组 织贯彻 执行党 的路线方针政 策 主管的政府 部门的联系 , 打破社 团对业务 主管部门的依附 , 还原社 和 国 家 法 律 法 规 ; 制 定 自律 公 约 、 服务标 准 , 引 导 相 关 社 会 组 织 完 团的独 立性 和社会性 , 促 使社 团 自我管 理 、 自我发 展 , 从而发 挥其 善法 人治理结构 ; 整 合社会组 织资 源 , 共 同提供 公共 服务 , 促进 服 社会功 能。 务项 目品牌化 、 标准 化和专业 化 ; 承接政府 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 项 二、 企 业 工 会 职 能 现 状 与原 因 目, 并组织相关社会组 织共 同实施 ; 发挥 专业优 势和 资源优 势 , 与 工会是职工 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 的群众组织 。企业 工会是企 相关社 会组织优势互补 , 形成合力 。综合理论和实践 的研 究成果 , 业 依照民主集 中制原则建立 的工会 组织 。《 工会 法》 第 六条 规定 , “ 枢纽型 ” 社 会组织 的 职能主 要表 现为理 念 引导 、 组织 建设 、 提 供 维 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 。工会在维护 全国人 民总体 服务 、 指导监督 等职能。在这 一前 提下 , 企业工会 应在 明确 定位 、 利 益的同时 , 代 表 和维 护 职工 的合 法 权益 。《 工 会 法》 第 七 条规 完善组织建设 、 维 护权益 、 加强监督等 方面发挥作用。 定, 工会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参加经 济建设 , 努力完成生 产任务和 ( 一) 明 确 定 位 工 作任 务。教育职工不断提 高思想 道德 、 技术业 务和科 学文 化素 企业 工会 首先要定 位准 确 , 才 能很 好 地发 挥 其功 能 。《 工 会 质, 建设有理想 、 有道德、 有文化 、 有纪律的职工 队伍 。所 以工会 的 法 》 第二条规定 : “ 中华全 国总工 会及其各工 会组织 代表 职工 的利 职 能可 以概括为维护职能 、 建设 职能 、 参与职能 和教 育职能 。其 中 益 , 依法维护职工 的合法权 益 ” 。《 劳 动法 》 第 七条 规定 : “ 工会 代 维 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首要职能 。但现实 的情况是企业 工会职能 表 和 维 护 劳 动 者 的合 法 权 益 ” 。法 律 确 认 了 企 业 工 会 是 企 业 职 工 很难得 到很好的发挥 , 其原 因是 多方面的 。 的合 法代表 , 所以企业 工会的本质是代表和维护企业 职工 利益。

关于“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思考

关于“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思考

作者: 刘轩[1]
作者机构: [1]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北京100006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实践
页码: 104-10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0期
主题词: “枢纽型”社会组织;社会治理;改革;创新
摘要:北京市2008年首次提出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改革思路,三年多来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为骨干,逐步构建了市、区、街三级“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体系。

新的形势下,需要从顶层设计和重构体系的高度,正确认识“枢纽塑”社会组织的作用及其意义。

对此新生事物,在探索的道路上应该从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外部治理等角度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1
524
328
998
12.83%
5
16.33%
2
100.00%
织的肯定和认可, 能广泛地动员更多的其他组织 参与本组织的项目和活动,才具有真正的“枢纽” 功能。
选项⑤:“联合众多中小社会组织共同承接项 目的组织。 ”130 组次填答(129,12.93%,排序 4)。 从组织发掘和整合社会资源的角度看, 能否联合 众多中小社会组织共同承接政府项目, 提供公共 和公益服务,是枢纽型组织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 不具备者, 政府就不能认定其为枢纽型组织。 同 时, 这也是社会组织承接政府重大项目必备的基 本条件之一。
合计
组次
不同意
同意
很同意
态度差异 赋值后值
有效百分比(%)
排序
137
17
72
48
134
13.43%
3
142
1
81
60
199
19.94%
1
133
15
78
40
128
12.83%
5
130
17
75
38
117
11.72%
7
130
14
75
41
129
12.7
128
136
9
73
54
163
943
二、何以枢纽— ——培育“枢纽型”社会组织 的途径和机制
枢纽型组织的培育是社会组织培育的重要课 题。 课题组询问了培育枢纽型社会组织的途径和 机制, 并下设四个选项供被调查者选择 (单选),
- 81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 年第 6 期
●法律·社会
127 个组织做了选择(单选),填答结果如下。
项是鉴别枢纽型组织的核心品质, 即发挥枢纽作 用。 多数被调查组织对枢纽型组织的认定,最看重 的是能发挥枢纽作用, 能得到多数社会组织和公 众的认可。 这从一个侧面否定了自封的或政府单 方认定的枢纽型组织。
选项⑦:“内部有完整结构及规章制度的组 织。 ”136 组次填答(163,16.33%,排序 2)。 大部分 被调查组织认为, 鉴定一个组织能否发挥枢纽作 用,要看其内部有没有完整结构及规章制度。 这是 组织化程度高、组织成熟的标志,也是执行力高的 保证。
6.控制、职权和沟通的等级结构 7.把实际知识全部放在最高等级以强化等级结构 8.组织成员之间纵向相互作用的趋势
6.控制、职权和沟通的网状结构
7.不认为组织领导者是无所不知的,知识可以放在网状系统的 任何一个位置上,这种位置成为职权的中心 8.组织中的沟通方向是横向的而不是纵向的
9.操作和工作行为受上级支配的趋势
内部的(当地的)知识、经验和技能
效的交往关系和专长
- 82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 年第 6 期
政组织的整合机制, 强调下级服从上级的行政等 级 关 系 ,倡 导 “ 事 本 主 义 ”、 “ 感 情 中 立 ” ( 感 情 不 介 入)等行政文化。
与行政组织的行政整合机制不同, 社会组织 的整合机制是社会网络的有机整合,即社会组织之 间是完全独立、平等的,组织之间的整合机制依靠 的是以人为本的神圣宗旨、公益服务的价值、自助 与互助的精神、积极参与的合作理念和平等自主协 商的民主意识。如果枢纽型组织运用行政机制和手 段对其他组织承担日常管理,就从根本上违背了社 会组织的宗旨和特有的网络有机整合机制。
关键词: 枢纽型社会组织;鉴别标准;建构途径
北京市社会工作委员会制订的 《关于加快推 进社会组织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 见》),论述了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 提 出要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等“枢纽型”社会组织在社 会组织管理、发展、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探索 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管理模式。 以人民团体为骨 干,确认一批“枢纽型”社会组织;在现有人民团体 业务覆盖不到的领域,通过改造、提升、新建等形 式,构建一些新的“枢纽型”社会组织。 根据有关法 律、法规,授权这些“枢纽型”社会组织承担业务主 管单位职责,对相关社会组织进行日常管理、提供 服务;充分发挥其枢纽作用,使之成为党和政府与 社会各界群众广泛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充分发挥 其龙头作用,将性质相同、业务相近的社会组织联 合起来,进一步形成合力、促进共同发展。
3.等级制中的每一等级的不同的工作由其直接上级进行协调 3.通过他人的相互作用调整并不断重新规定个人任务
4.对每一职能角色的权力、义务和技术方法都有明确的规定 4.在一个有限的权力、义务和方法的范围内职责的扩散(问题不 上交、下推或放在一旁)
5.把权力、义务和方法转变为一个职位的职责
5.对组织承担的义务范围超过任何技术性规定
- 80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 年第 6 期
●法律·社会
表 1 被调查组织对识别或认定枢纽型组织的标准选择
具体途径
①政府认定其为枢纽型组织。 ②能发挥枢纽作用、多数组织和公众认 可的组织。 ③在某一系统(领域)长期承接政府重 大项目的组织。 ④承担政府横跨多个领域项目的综合 型组织。 ⑤联合众多中小社会组织共同承接项 目的组织。 ⑥吸纳大量志愿者和公众参与项目实 施的组织。 ⑦内部有完整结构及规章制度的组织。
总体看来, 被调查组织对识别和认定枢纽型 组织的标准的看法不尽相同,与《意见》的提法也 有不同。 课题组对《意见》关于“根据有关法律、法 规,授权这些‘枢纽型’社会组织承担业务主管单 位职责, 对相关社会组织进行日常管理、 提供服 务”的提法,有不同见解。 因为这是把枢纽型组织 行政化的作法。 由某几个“枢纽型组织”承担原来 政府业务主管单位的职责, 对相关组织进行日常 管理的提法,有待商榷。 枢纽型组织与其他中小组 织的关系,是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与协作的关系,它 们之间最紧密的联系应当是共同承担实施项目 (特别是政府项目)的平等协作关系,而不是行政 隶属关系。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 年第 6 期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21(2009)06-0080-04
●法律·社会
关于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
□尹志刚 李 泓
(北京行政学院 社会学教研部,北京 100044)
摘 要: 本文依据对社会组织调查的实证资料,描述鉴别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标准,阐释培育“枢纽型”社会组织的途 径,探索建构“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思路和措施。
织的培育途径。 通过这种途径,才能培育出具有独
选项① “政府建立各种全市性社会组织联合 立性、自主性、网络整合与广泛参与机制的社会枢
会、志愿者协会(协会、行会等),把同类大、中、小 纽组织。
组织联合成枢纽组织,共同承担政府项目”的选择
选项② “政府把多种项目捆绑委托给有明显
数最多,占近四成(38.59%)。 即是说,通过政府在 优势的大型组织,促进大组织联合中小组织,形成
是改组组织,特别是更换领导团队。
行政组织的运行环境属于机械的行政科层
选项④“政府通过项目小组形式,促进大中小 制,其机制是行政组织化,即依靠严格的行政控制
组织自然联合, 形成依据不同项目随机聚散的网 和建立行政秩序来整合组织资源以保证行政效
络型枢纽组织”排序二,占 35.44%。 从社会组织培 率。 其主要特点是严格按照行政法规和秩序运作,
一、何为枢纽— ——鉴别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标准
自上述精神颁布后, 对如何构建枢纽型社会 组织有各种议论和观点。 本课题首先探索识别枢 纽型社会组织的标准,即何为枢纽。 课题组设计了 6 个鉴别枢纽型组织的标准,请被调查组织选择。 选择率由高到低为(详见表 1):
选项②:“能发挥枢纽作用、 多数组织和公众 认可的组织。 ”142 组次填答,态度差异赋值后为 199,有效百分比①为 19.94%,排序 1(下同)。 此选
收 稿 日 期 :2009-10-15 作者简介:尹志刚(1949-),男,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教授;李泓(1981-),女,北京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 本文是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立项的重点课题“北京市社会组织的培育与管理”的成果之一。 本文引用的数据,除特 殊注明外,均来自课题组 2009 年 5 月在西城区所做的“北京市社会组织培育与管理调查”。 ①选项有效百分比的计算方法:本选项选择率除以所有选项选择率之和乘以 100,同时也是该选项在所有选项中的权 数。 态度差异赋值方法:不同意-2,同意+1,很同意-2。
选项①:“政府认定其为枢纽型组织。 ”137 组 次填答(134,13.43%,排序 3)。 对这一选项,大部 分组织也认可。枢纽型组织本来是政府的提法。得 不到政府认定和支持的组织,难以发挥其“枢纽” 作用。 但这不等于说,只要政府认定了,它就是枢 纽型组织。 政府认定的枢纽型组织,也必须是符合 枢纽型组织的标准,关键是能发挥枢纽作用。 在政 府认定过程中,对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社会组织,不 能厚此薄彼、刻意栽培,更不能吃偏食— ——给予其 他组织不能分享的特殊政策和资源。 对人民团体 范围的组织,也不能一味呵护、偏袒。 最忌讳的是, 使其垄断政府的项目和资助。 只有所有社会组织 都能获得平等的发展平台和机会, 通过提升公共 和公益服务的质量和数量, 来赢得公众和其他组
不同社会领域建立各种全市性的社会组织, 把具 枢纽组织”排序三,占 15.76%。 选项③“政府促进
有相同服务宗旨和内容的同质的、 规模不同的组 大中小组织联合申请承担项目, 自然整合成枢纽
织联合起来,通过共同承接政府项目的纽带,来培 型组织”排序 4,占 10.21%。 这是培育人民团体之
育枢纽型社会组织。 课题组认为,这一途径是在整 外的、 承担政府相关领域常规项目的枢纽型组织
9.沟通内容由信息和建议构成而不是由指令决定构成
10.把坚持忠诚于组织、服从于上级作为成员资格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