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问题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第二章商品经济一般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商品内部的矛盾及货币的形成、本质和职能,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问题是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商品价值量的确定,商品价值量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运用本章基本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了解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和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问题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及意义;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第四章资本积累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不断地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明确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问题是资本积累及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资本有机构成和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相对人口过剩;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贫困化。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产业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理论。
理解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以及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问题是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高校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选修课)
高校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选修课)一、基本情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开放的一门选修课。
课程内容总体上分为三大板块:(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问题;(2)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3)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二、课程挖掘的思政资源分析分析1:课程设计宗旨(1)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的办学方向,以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为契机,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弘扬优良传统、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的专业学位教育,为国家培养大批“永远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人民共和国建设者和接班人”。
(2)传承红色基因,突出理想信念培养和学识技能培养、理论素养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国内教育与国际视野培养并重;突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数字化教学支撑服务体系建设、案例教学方法推广与教师案例教学能力培训、教学案例课程建设与教学案例库建设并重。
(3)以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向学生传授凸显中国特色、人文社会科学特色、世界一流的专业教育。
分析1:课程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继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老一辈教育家们在《政治经济学》的数十年的教学与科研活动积累。
通过不断的教学探索和改革,立足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方法与教育体系。
分析3:前期积累与课程筹备为了更好地规划和组织课程教学,教学团队于2018年初开始组建筹备工作。
在刘伟校长的关怀和亲自组织下,在谢富胜副院长的亲自带领下,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组建了教材编写团队,开启了教材的编写工作。
教学团队根据教材的研究与编写思路,起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草稿)》,并广泛征求意见。
团队成员主要从课时设计、学生研讨主题选取、原理文献的阅读和经典著作选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论证,经过反复修改与研讨,使教学方案不断成熟与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过程。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到1956年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繁荣时期,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逐步建立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地主阶级,使农村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
同时,在城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国有企业的行业并购和改造,并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阶段是1956年到197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由中央计划和统一领导逐步向着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演变。
196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曾经给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带来很大的破坏和障碍。
但是,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改革措施,例如开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农村经济效益;实行工厂调整、企业分属等措施,提高企业的业务活动灵活性和生产效益,并通过加强物资流通过程的管理,抑制了劳动力的流失和物资的浪费。
第三阶段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一系列的关于农村、城市、国有企业等方面的新的经济改革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这一时期,中国大力推行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全面开展经济结构调整,使中国经济逐步走向现代化。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社会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这个特定的初级阶段起始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从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得以确立的50年代中期(1956年),终结于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8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① 1984年前,“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② 1984年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的理论创新
(1)正本清源--1992年南巡讲话
(2)科学概括--1992年十四大
•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 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①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③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 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①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已 占社会统治地位,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确立了我国社会 的社会主义性质。
②政治体制还有待改革,民主和法制两个方面都还有待进 一步完善。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2、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现阶段我国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
3)作为分配尺度的劳动,既非劳动者实际付出的个别 劳动,也非社会必要劳动,而是劳动者在平均熟练 程度和平均劳动强度下生产单位使用价值所耗费的 社会平均劳动。
(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基本要求:
1)参与分配的主体是要素所有者,分配依据是要素所 有权
2)分配的客体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创造出来的 财富
动关系的私有制经济
中外合资
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在华独
资经营企业
16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过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曲折
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批判
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批判
自马克思以来,政治经济学都被视为一门批判性学科。
马克思通
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的批判,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并指
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路线。
社会主义批判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使
财富和权力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剥削的扩大。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利润动机下推动生产和消费,并通过地租和利息
等机制向少数人的口袋输送巨额利润,这进一步加剧了财富和机会的
不平等,增加了劳动者的贫困和无权。
社会主义认为,将生产资料公
有化,实现平等的分配控制和资源的共享,是创造更公平、更公正社
会的关键所在。
社会主义批判不仅限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同样面临资本主义
的问题。
在发达国家,资本主义使得富者更富、贫者更贫,社会分化
更具现代性,而普及平等的经济和政治权利不仅需要巨大的政治改革,也需要建立一个可行的经济模式。
社会主义通过政治权力对经济加以
改造,控制市场,以确保劳动者的生活品质和财富分配更为平等,并
对有组织的生产和分配进行激励,以实现社会公正和经济增长。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批判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反思,试图从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多个方面提出可行的解决之道,最终创造一个更平等、更和谐和更公正的社会。
政治经济学主体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主体、主义、主题、主张的根据和核心:以劳为本还是以资为本政治经济学是阶级经济利益和一是的理性概括,是以特定阶级意识对经济矛盾的规定和探讨。
主体、主义、主题、主张是以政治经济学得意形成并建构体系的基础和要件。
主体就是所要概括其利益和意识的阶级。
主义是这个阶级利益和意识的集中概括。
主题是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主张是实现其主义和主题的方式。
承续马克思的基本理念,从现代经济矛盾的实际出发,正本清源,从中国的特殊性,分析世界的一般性,以劳动为根据和核心明确主体、主义、主题、主张,就成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首要环节。
一、劳动:并非“生产要素”,而是人本质的核心只有从劳动者阶级利益和意识的理性概括,才能正确规定劳动。
劳动者是劳动的主体。
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
劳动作为人本质的核心,劳动是人类形成和发展的本源,也是人类世界的本源。
劳动者阶级的经济意识及其理性概括的政治经济学,也就将劳动作为出发点、核心和根据。
二、资本:劳动异化的体现及其对劳动的控制劳动虽然是人类形成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和根据,但由于阶级统治,作为劳动主体的劳动者却没能成为经济主体和社会主体,而是在严酷的阶级统治之下,以其劳动为统治阶级生产物质财富或提供服务。
资本已成为经济生活的主导,从生产的目的、出发点,到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再到消费,这一系列的经济过程都受资本的支配,并作为资本增殖的手段。
资本作为经济关系和制度,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的体现。
资本的历史局限、矛盾、缺陷及其灭亡的必然性,已经是理论上可以明确规定的。
三、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所有者经济利益和意识的理性概括资本作为经济关系和制度,其对人类社会的统治是全方位的,不仅控制人们的经济行为,还控制人们的经济意识。
资本主义哲学的基本观念是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唯物主义在政治经济学的开展和具体化。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题是是在对资本所有者阶级经济利益和意识概括的基础上,对经济关系和制度的规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回答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回答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之一。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回答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加强创新驱动。
高质量发展需要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经济体系。
在新时代,中国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其次,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益。
要通过深化改革,推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再次,加强绿色发展。
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环境,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要推动能源革命,减少污染物排放,优化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此外,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要加强教育、培训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最后,加强开放合作。
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开放合作来实现。
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坚持多边主义,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推动形成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经济格局。
同时,要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扩大国际市场的开放度和广度。
总之,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任务。
在实践中,要加强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开放合作等方面的工作,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从产业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开放合作等方面入手,推动经济实现更快、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程新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程新编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程新编第一部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述1.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背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对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
在我国的领导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紧紧围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着眼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提出了一系列的基本原理和理论观点,如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
第二部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涵和特点3.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涵及其特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起来的,其内涵主要包括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和开放政策等内容。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与国际社会主义经济学相比,更加注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更加贴近我国实际情况,更加注重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部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4.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我国的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是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全国智慧,自觉地适应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而发展起来的。
5.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等,这些创新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第四部分: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个人观点和理解6.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和价值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和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武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政治经济学部分重难点问题解析[社会主义部分]
私 营 经 济 又 有 它 的 消 极方 面 剥 削关系
,
,
比如存 在
状 况 就 从根 本 上 决 定 了 我 国 的 所 有 制结 构
收 入 分 配悬 殊
,
有些 私 营 者 有 不
是 多 种 所有 制 并 存
3
.
。
法 行 为等
要的
,
。
但是
,
私 营 经 济的 积 极作 用 是 主
。
是 利 大于 弊
:
。
,
生 产 关 系的 成 熟
配为 主 体 多 种分 配方 式 并存
社 会 主 义 初 级 阶段 的 主要矛 盾
。
,
是
社 会主 义 初 级 阶段理 论 提 出的重 大
,
人 民 日 益增 长 的物 质文 化需 要 同落 后 的社 会 生产 之 间的 矛盾
,
意 义是
第一 第二 路线 含义
、
它发展 了马 克 思主 义关于共 产主
力更 生
。
艰 苦 创业
,
为把 我 国 建 设 成 为 富 强
第 二 我 国 的 社 会 主 义 还 处 在初 级阶 段
,
民主
、
文 明 的社 会 主 义 现 代化 国 家 而 奋 斗
”
我 国 社 会 主 义 初级 阶段 的 经济 特 征
这 条 基 本路 线 的 主 要 内容是 以 经 济 建 设 为 中
。 。
多 层次
(
全民
形 成现 实的 生产力
所 有制 和 集 体所 有制
( 个 体经 济
、 。
以 其 他 形 式 的 所有 制
第 二 私 营经 济可 以 增 加 社 会 就 业 岗位 第三
天津政治学原理考研题库及答案
天津政治学原理考研题库及答案天津政治学原理考研题库及答案政治学原理是政治学研究的基础课程之一,对于考研学子来说,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点至关重要。
天津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其政治学原理考研题库及答案备受考生关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考题,并给出相应的答案,希望对考生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无产阶级专政为最终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2.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概念有哪些?答: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包括阶级、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法治等。
3.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方法论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揭示社会的本质和规律,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科学指导。
二、西方政治学的基本理论1. 自由主义政治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答:自由主义政治学的核心观点是以个人自由和私有财产权为基础,主张限制政府权力,保护个人权利和自由,强调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
2. 实用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实用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政治决策的实用性和效果,注重实证研究和政策分析,强调政治行为的理性性和实践性。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本质和阶级矛盾,主张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
三、中国政治学的研究内容1. 中国政治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方面?答:中国政治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中国政治制度、中国政治文化、中国政治发展道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理和运行规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发展阶段,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并结合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和现代经济发展经验,形成的一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
该理论体系强调:
1. 立足中国实际:植根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实践经验,分析研究中国经济运行的特殊规律和问题。
2. 坚持基本原则:包括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3. 融合创新:既借鉴吸收西方经济学有益成分,又坚决摒弃不适合中国国情的部分,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理念与政策主张,如“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
4. 目标导向: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 注重制度建设: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制度安排。
6. 服务国家战略: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旨在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运动规律,为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战略策略。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建 设和实践
重大理论突破: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基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 科学发展观。
重大实践:
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首先要解决发展问题,需要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推进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 在一个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需要解放思想,推进改 革。创新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 在一个长期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的国家需要全方位开放建立开 放型经济,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背景变化
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写《资本论》时,尚处于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机器 大工业的初期阶段,企业制度处于工厂制阶段, 股份制经济才开始萌芽。 时代背景:
《资本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研究资本主义,而且 当时还没有出现社会主义国家。当时资本主义和社 会主义时间上继起的两个社会, 现时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空间中并存。有共同的 经济活动背景。许多经济组织、方式、规则和秩序 都有趋同的趋势。
三:如何看待实践中的社会主义
所处时代: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 阶级革命的时代。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处于和平与发 展的时代 现实中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不仅是时间上继起的两 个社会,也是空间中并存的两个社会。许多经济组织、 方式、规则和秩序都有趋同的趋势。两种制度的竞争 本身包含互相学习的过程, 马克思当年所预想的未来社会的要素在两种制度中生 长:人民富裕、社会公平、资本社会化 只有当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起来后,才可能推进社 会主义事业,建立起成熟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 任务
以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为对象, 不是批判旧制度的经济学,而是建设新制度的 经济学。 目标定位:增进社会财富富裕人民,解放和发 展先进社会生产力。 研究领域:生产关系,经济运行,经济发展等 方面的规律性问题。 理论创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 的基础上,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 文明的有益成果,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政治经济学的问答题
1、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经济规律有何特点?(为什么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答:(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或改造规律。
(3)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遭到经济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
例如,违背了货币流通规律,纸币发行过量,就会引发通货膨胀.经济规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它是随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离不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
2、为什么说私人(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答:(1)私人劳动是指具有私人性质的劳动,社会劳动是指具有社会性质的劳动。
(2)在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矛盾的,其主要表现为: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社会劳动是间接表现出来的,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表现为社会劳动。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它的产生和解决,决定着商品经济内在的其他两对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的产生和解决。
3、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单个企业为什么还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呢?答:(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是就整个行业来说的。
(3)个别企业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在于,在同一个行业内,个别企业着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使他生产单个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他在出售商品时,仍然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去出售,从使他可以获得一个额外的收入。
(4)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得额外收入,是一切商品生产者极力提高劳动率的内在动力。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回复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回复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和政治
制度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实现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和公有制的运行。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的核心原则是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公有
制是指社会主义国家中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通过计划经济来组
织和管理资源分配和生产活动。
计划经济强调国家的积极干预和指导
作用,通过制定计划来调节生产、分配和消费,并推动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课题包括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社会主
义国家的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等方面。
它关注的重点是
如何通过调节经济的运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民的福祉。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政治
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
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
的基础上,针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和政治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了一系列研
究成果,形成了一套适应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
这些研究成果旨在解
决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经济和政治问题,为社会主义建
设提供理论指导。
总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和政治
制度运行的学科,其主要对象是如何实现社会生产力和公有制的发展。
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政治经济学重、难点解析(续)[社会主义部分]
、 , 。
.
产 值 水 平或速 度 题
是
一
个十 分重 要 的 l 讨
,
只有 使 物 质 资 料 的 生 产 得 到 相 应 的 增 长
。 .
第 三 资 金占 用 要 少
! 6
.
。
既 定 的 劳 动 昔的 需 要 才 有 可 能 得 以 实 现
经 济效 益 是 劳 动 消 耗 ( 包 括 劳 动 占 用
.
我 国 要 走 以 内涵 扩 大 再 生 产 为 主 的 道 路 ( 第
( l ) 从 直接 影响 扩大 再 生产过 程 中的 生
。
18
宏 观 经 济 管 理 的 目的 必 要 性 和性质
,
、
产 要 素 的 质和 量 的 角 度 来看 扩 大 再 生 产 区
)
。
内 涵 扩 大 再生 产 和 外 延 扩 大 再 生 产
, ,
同劳 动 成 果 的 比较
, ,
,
或 者 投 入 与产 出 的 比较
, . , ,
的 关 系 在 当前 和 今 后 一 个 相 当长 的 时 期 内 十章 )
劳动 消耗 少 劳 动成 果 多 也 就是 投 入 少 产 出多 经 济 效 益 就 好 反 之 经 济 效 益 就 差
,
有 用成 果 的 比 较 也 就 是 投 入 与 产 出 的 比 较
当 代电大
`
l, , }
年第
`$
库 灯 1
2 ) 在商 品 经 济
.
条件 l; 要 使经 济 活 动真
:
、
.
(
2 ) 经济
.
发 展 战 略 目标 是 由劳 动 打的 斋
政治经济学讨论报告
一、简述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突出问题(一)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没有真正形成1、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了其他商品进入本地市场,当地政府通过行政手段从各方面限制外来商品,从而减少了本地市场的竞争力,增加了市场交易的不公平性,也导致市场之间很难统一开放。
2、现行的财税体制和财权事权划分,使地方利益刚性;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考核机制,强化了地方保护和市场封锁。
(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1、一些重要领域的市场准入机会不均等,民营经济进入一些垄断行业仍面临“玻璃门”、“旋转门”问题。
2、用行政手段限制竞争,具体表现为拒绝开放市场和强买强卖。
各类市场主体并不是真正平等的关系,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不是同等的待遇。
比如对这二者的审批制度、在融资等方面都有不公正的待遇。
3、在平等使用要素资源方面,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有明显差别,从贷款、融资、财政扶持到土地等要素资源的获得,国有企业都具有明显优势。
4、在监管力度和法律环境方面,民营企业还不能与国有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三)各类市场发育不平衡,要素市场发育滞后1、资本主义发展还不能满足时常经济发展的需要,土地要素不能根据价值规律来确定价格,政府干扰因素比较大,使得土地价格不合理,土地无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劳动力过剩,而相反,另一些地区、另一些行业却劳动力短缺;在劳动力市场还存在户籍、工种、性别等方面的歧视。
(四)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还不完善1、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关键是建立有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市场价格扭曲,还不是由市场来决定的。
比如,我们常说的“三高”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即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
投资者在二级市场,炒新、炒小、炒差现象仍然比较普遍,造成资源配置的乱配和错配等扭曲的现象。
2、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就必须让价格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上下浮动,那么价格就会成为市场主体的信号,让市场主体可以根据信号决定要进入还是退出市场,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大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期末复习简答题汇总
政经(社会主义部分)期末复习简答题汇总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前提?答:1、经济前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它的建立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化大生产为经济前提。
2、政治前提——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2、社会主义的本质?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答:1、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为主导、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并存和发展;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必须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商品经济;4、在共同富裕的目的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4、为什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答:1、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和国情决定的,具体来说:第一、是由我国生产力状况决定的;第二、是缓解我国现代化建设各种矛盾的需要;第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同我国目前这种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必然是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和共同发展,这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所决定的。
5、为什么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答:1、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劳动者共同战友和支配的一种新的所有制,它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2、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劳动者作为主人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
3、可见,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从而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6、为什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答: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2、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真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快速高效的增长;4、公有制是保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经济条件。
政治经济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标志是什么?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有哪些?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什么?4.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是什么?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有哪些?二、商品与货币1. 商品的二因素是什么?2. 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如何形成的?3.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4. 货币的职能有哪些?5. 货币流通规律是什么?三、资本与剩余价值1. 资本的本质是什么?2.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什么?3. 剩余价值的源泉是什么?4. 剩余价值率是什么?5. 剩余价值的实现形式有哪些?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有哪些?2.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什么?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4.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地位是什么?5.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有哪些?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1.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2.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5.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六、国际政治经济学1.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产生背景是什么?2.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4.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有哪些?5.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七、中国政治经济学1. 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产生背景是什么?2. 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 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4. 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有哪些?5. 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八、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1.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区别是什么?2. 不同经济制度下的资源配置方式有哪些?3. 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4.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5. 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有哪些?九、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1. 经济发展的内涵是什么?2.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3. 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有哪些?4.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是什么?5.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什么?十、宏观经济调控1. 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是什么?2. 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有哪些?3.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什么?4. 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什么?5. 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评估方法有哪些?十一、国际经济关系1. 国际经济关系的特征是什么?2.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是什么?3. 国际贸易的作用是什么?4. 国际投资的特点是什么?5. 国际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什么?十二、劳动价值论1.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2. 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关系是什么?3. 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发展是什么?4. 劳动价值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是什么?5. 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十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什么?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是什么?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是什么?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行为是什么?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什么?十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是什么?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是什么?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什么?十五、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1. 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是什么?2. 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原则是什么?3. 经济发展规划的目标是什么?4. 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措施有哪些?5. 经济发展规划的评估方法是什么?十六、收入分配与消费1. 收入分配的原则有哪些?2. 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是什么?3. 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4. 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关系是什么?5.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有哪些特点?十七、对外经济关系1. 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有哪些?2. 对外贸易的作用是什么?3. 外汇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4.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是什么?5. 对外经济政策的调整策略有哪些?十八、财政与税收1. 财政的职能有哪些?2. 财政收入的来源有哪些?3. 财政支出的构成是什么?4. 税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5. 税收制度的设计原则有哪些?十九、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1. 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有哪些?2. 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什么?3. 银行体系的运作机制是什么?4. 证券市场的运行规则是什么?5. 金融监管的目标与手段有哪些?二十、国际经济组织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是什么?2.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有哪些?3.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主要任务是什么?4. 国际能源署的职能是什么?5. 亚洲开发银行的目标是什么?二十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什么?2.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什么?3.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4. 环境保护政策的效果评估方法有哪些?5. 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关系是什么?二十二、经济全球化1.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2.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是什么?3.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有哪些?4. 经济全球化中的风险与挑战是什么?5.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策略有哪些?二十三、区域经济一体化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是什么?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有哪些?3. 欧洲联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是什么?4.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目标是什么?5.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与机遇有哪些?二十四、劳动与就业1. 劳动市场的特征是什么?2. 劳动就业的影响因素有哪些?3. 失业的原因与类型是什么?4. 劳动保障制度的内容是什么?5. 劳动与就业政策的效果评估方法有哪些?二十五、人口与城市化1. 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有哪些?2. 城市化的进程与特征是什么?3. 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4. 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哪些?5. 城市化政策与规划的原则是什么?二十六、农业与农村发展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什么?2.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什么?3. 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哪些?4.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是什么?5. 农村扶贫政策的效果评估方法有哪些?二十七、工业与产业政策1.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什么?2. 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是什么?3. 产业政策的目标与手段有哪些?4.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5. 产业政策的效果评估方法有哪些?二十八、能源与资源1. 能源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是什么?2.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原则是什么?3. 能源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什么?4.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什么?5. 能源政策与资源管理的效果评估方法有哪些?二十九、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1. 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流派有哪些?2. 国际贸易政策的目标是什么?3. 关税与贸易壁垒的作用是什么?4. 贸易自由化的影响有哪些?5. 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有哪些?三十、国际金融体系与政策1. 国际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什么?2. 国际货币体系的作用是什么?3. 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是什么?4. 外汇市场的风险管理方法有哪些?5. 国际金融政策的效果评估方法有哪些?三十一、国际贸易法规与协定1. 国际贸易法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协定有哪些?3. 区域贸易协定的作用是什么?4. 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有哪些?5. 国际贸易法规的实施与监督方法有哪些?三十二、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1. 国际投资的基本形式有哪些?2. 跨国公司的特征与作用是什么?3. 国际投资政策的目标与手段有哪些?4. 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是什么?5. 国际投资的效果评估方法有哪些?答案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标志是《资本论》的发表。
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批判
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批判
社会主义批判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并寻求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批判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社会主义批判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源在于资本与劳动的剥削关系,这种剥削关系导致贫富分化、社会不公平、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2.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社会主义批判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顾及社会和环境的成本,导致生产过程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同时也会压缩工人的薪酬和福利。
3. 对资本主义市场的批判:社会主义批判认为,资本主义市场是自由竞争的市场,只有少数优胜者能够在这个市场中生存下来,而绝大多数人则被迫接受市场规则的压迫和剥削。
4. 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批判:社会主义批判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是贫富分化的产物,它不仅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而且对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无所顾忌,甚至会迫使人们接受不合理和不公平的政策。
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社会主义批判也提出了建立一个新型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案,包括公有制经济、计划经济、社会福利
和政治民主等。
这些方案旨在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问题,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问题——中国后改革时代的理论与实践攻坚及基石杨凡天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商品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果,社会主义事业,不仅仅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类社会理论,而且还是一个更具现实主义作用的人类社会实践的话,那么,就必须客观、系统而科学地完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如果,我们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去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而却“捂”着政治体制改革的盖子的话,那么,社会主义的、包括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在内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就不是一个客观、系统而科学的人类社会活动;就不是从社会生产关系的角度或高度,以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去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在我们看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诞生,就存在着“先天”的不足。
其最主要的三个问题就是:一、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问题;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如何建立、完善客观、系统而科学的社会主义的社会价值体系问题;三、在生产资料所有权公有(注意:不是国有)的条件下,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资料的社会生产关系的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从理论上,客观、系统而科学地解决了这三大问题。
那么,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也就有了它基本或核心的思想脉络;也就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就使得马克思主义及其政治经济学,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和充实;也就从理论与实践上,推动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包括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在内的社会体制改革同步、系统的发展。
第一,中国经过逾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终于确立了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对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系统认识,至今还不是十分明确的。
最突出的,就是对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计划经济,这三个范畴的关系的认识上,经常存在概念上的混淆和认识上的模糊。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并列关系,而是一种从属关系。
即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从属于商品经济。
对人类的商品经济社会最根本的诠释,就是物质——生产资料和生产力——尤其是生产力、以及生产力的物质与社会核心——劳动力——人(下同),利用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来进行自身的、以及社会的价值创造、价值实现和价值享有。
在这个商品生产(价值创造)、交换(价值实现)和消费(价值享有)的过程中,充分反映着物质——生产资料与生产力——尤其是生产力,对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作用和价值地位的诉求。
而所谓的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则是这些物质——生产资料与生产力——尤其是生产力,为实现这个诉求,而在人类的商品经济社会中,赖以或借以使用的手段或方式。
在人类的商品经济社会里,是使用计划经济手段或方式,还是使用市场经济手段或方式,以维系、推动其自身的社会的发展方向、秩序、节奏和规模,一直被人们从所谓的“意识形态”,来视为是区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还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的重要“标准”。
而事实上,则是二者根本就不存在因这个“标准”的“对立”,而对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在人类的商品经济社会里,如何认识和使用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手段或方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非常”注重商品在交换领域的“自由贸易”,来对其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秩序、节奏和规模的作用;而后者则是以“极力”淡化商品在交换领域中的作用,而试图以对商品在生产领域——甚至是消费领域“调控”,来对其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秩序、节奏和规模的进行影响。
在所谓自由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计划经济手段的使用与盛行。
典型的就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在冷战之中,利用政府、国家手段,来维系和推动其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
而在冷战之后,美国以及奉行所谓自由的市场经济的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得不时常为了维系、推动其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秩序、节奏和规模,来使用国家资本所特有的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
而这些政策使用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对其商品经济社会的商品生产领域、消费领域——甚至交换领域的抑制或刺激,来调控其商品经济社会的膨胀与紧缩——更确切地说,是借此以调控其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秩序、节奏和规模。
就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来看,利用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手段,来发展自身的商品经济社会的方向、秩序、节奏和规模,一直是社会主义社会两种思想——甚至可以“上升”为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阶级斗争”的主要诱因。
如因计划经济手段的“废弃”和市场经济手段的“推崇”,而引发的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社会,是否姓“资”和姓“社”的论战等。
而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从这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如“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等——来看,也充分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认识并驾驭商品在交换领域中的物质与社会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的不足——其实,这就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盛行计划经济手段或方式,淡化商品在交换领域中的作用的时期,所为改革开放时期遗留下来的后遗症。
客观、系统而科学地利用计划经济手段,来调控商品生产与商品消费的方向、秩序、节奏和规模;客观、系统而科学地利用市场经济手段,来增加商品交换领域的市场自由度和透明度,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走向成熟的重要途径和标志——二者绝非是对立的。
只可惜,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或思想与行动,总是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障碍;只可惜,在人类的商品经济社会里,无论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还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物质——生产资料与生产力——尤其是生产力,在利用商品进行其自身与社会的价值创造、实现与享有的过程中,总是以自身的价值诉求——不管是政治方面的、还是经济方面的价值诉求——为首要条件的。
因此,不管人类赋予自身多么“伟大”或“大公无私”的品德或情操,这是一种普遍而现实的社会现象与物质行为。
好了!说了这么多,那么,为什么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不能给予构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物质——生产资料与生产力——尤其是生产力,在商品生产、交换和消费领域中——尤其是在自身的商品经济的商品交换领域中,以更多、更大的自由度和透明度呢?这就是因为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还并不是一个客观、系统而科学的商品经济;这就是因为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竟然被从属于它的所谓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手段或方式所影响、所左右。
当然,话又说回来,造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难以利用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手段或方式,来客观、系统而科学地调控自身的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秩序、节奏和规模的,并不是因为社会主义的人——劳动力——生产力,不知道或不理解这个手段或方式,对自身的商品价值——包括资本价值——的社会价值的创造、实现与享有的重要性。
而是在于社会主义的“原教旨主义”者们,由于出于某些“既得利益”集团或个人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利的目的,在认识、利用商品经济来为自身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服务的过程中,没有从政治经济学这一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领域,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包括商品价值及资本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及其价值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的客观、系统而科学的理论准备。
假如是这样的话,那么,问题就极其“麻烦”了——因为,用哲学的价值观和“纯”意识形态的社会价值理论与实践,是不可能取代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价值理论与实践的。
第二,哲学的价值观与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是难以相提并论的。
假如,人们非要把二者的前者比作“天”一样的“神圣”,而把后者比作“地”一般的“庸俗”,那么,也无可厚非。
因为,人的社会存在、发展的“自我”价值,与物质的自然存在、发展的“社会”价值,并不是完全或绝对、永恒对立的。
因此,在人类的商品经济社会里,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就必须依据人类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存在与发展的需要,来建立、完善自身的价值体系。
商品在人类的商品经济社会里,是物质质量的社会价值的价值标的物——或称之为被人类的商品经济社会所用以表现并实现其社会价值的价值工具之一。
因此,任何物质——包括生产资料和生产力,都可以转化为商品。
但是,任何一个商品的价值,都必须由两个以上的物质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
这就是说:商品价值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不是由构成商品的物质的单一行为,就能实现的;这也就是说:商品价值的创造、实现和享有,是由生产资料与生产资料、生产资料与生产力、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假如,人们把自身的生产力或所拥有的生产资料的物质质量的商品价值,看作是“唯我独尊”的自我价值的话,那么,那个物质质量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就荡然无存——它只能成为其个人的资产,而不能转化为资本,以便去同人类商品经济社会的其他物质产生价值对比和价值作用;那么,那个物质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品价值,被人类的商品经济社会所接受,而只能成为你个人的产品;只能是自然社会中新产生的一个物质,而没有人类社会所赋予或所需要的社会价值。
既然,商品价值是由两个以上的物质的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或创造、才能实现,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更接近物质质量的价值工具,来分析、确定一个商品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呢?在我们看来,用资本这个价值工具就再合适不过了。
资本与商品都是人类商品经济社会所需要、所利用的“一脉相承”的价值工具;是人类借以反映并创造、实现其生产力及生产资料的物质质量的社会价值的工具。
资本是物质质量——生产资料和生产力——尤其是生产力,借以反映其物质质量的社会价值的工具。
在前面已经谈到,商品的价值,是由两个以上的物质的物质质量的相互作用而产生、而实现的。
在这个相互作用、并达到其价值产生与实现的过程中,每个物质——尤其是物质的社会化灵魂——生产力,都利用其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中的劳动对象——甚至劳动工具或劳动资料,来强调或夸大自身的物质质量,在商品价值生产、交换和消费中的价值作用和价值地位。
在这种现实、具体的物质与社会条件下,资本就成为了确定“这个”或“那个”商品价值中,谁的物质质量及其社会价值作用和价值地位,更大一些、更高一些的价值工具。
而商品是物质质量——生产资料和生产力——尤其是生产力,或掌握生产资料所有权或使用权的生产力,借以实现其物质质量的社会价值的工具。
在利用商品这个价值工具,来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中,物质——尤其是生产力,总是不遗余力地利用自身所拥有的生产力或生产资料的物质质量,来瓜分更多、更大的社会价值。
从而,为他们享有更大、更多、更高的社会权利或社会地位,创造“必要”的物质与社会条件。
如果,商品在反映物质质量的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是“如此”主观而“不可理喻”的话,那么,我们将用什么去制约它在人类的商品经济社会“造孽”呢?用物质本身?不——!物质的质量,是一种自然的价值。
在人类社会——尤其是在人类的商品经济社会,这种自然价值并不能决定物质质量在人类社会中的社会价值。
因为,在人类的社会里,物质质量的社会价值,常常被物质的社会化灵魂——生产力,赋予很强的主观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