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光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水性能及膜污染机理

膜-光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水性能及膜污染机理
膜-光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水性能及膜污染机理

膜-光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水性能及膜污染机理

摘要

微藻不仅是一种生产生物柴油的最佳原料,而且在污水处理方面也具有优势。但是,目前影响其在污水处理领域广泛应用的主要难点是如何高效的分离和富集微藻,因此,本论文将开展膜分离技术与微藻联用进行废水处理并实现藻-水分离的试验研究。

本研究首先合成了不同孔径的聚氯乙烯(PVC)与聚偏氟乙烯(PVDF)共混膜分离材料。选取成膜性能较好的三种平板膜,微滤膜样品(M-10)和超滤膜样品(M-0、M-12),在不同压力条件下对微藻溶液进行了短期过滤试验。研究表明:微滤膜和超滤膜对溶液中的微藻都具有高于99.9%的截留率。微藻在膜表面形成的滤饼层是导致膜污染的主要原因,在较高过滤压力下,膜表面形成致密的滤饼层,导致膜的出水通量恢复率下降,在较低压力条件下,膜表面形成的滤饼层容易被反冲洗下去,因此通量恢复率更高。相对于微滤膜,超滤膜表面更容易形成由胞外聚合物形成的凝胶层污染。

本研究进一步制备了微滤、超滤膜组件,并构建了微藻-超滤/微滤膜联用的膜-光式生物反应器(MPBR),考察其长期运行条件下污水处理性能及膜污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微滤、超滤膜组件对微藻有高于99.9%的截留率。超滤膜-光式生物反应器比微滤膜光式生物反应器具有更高的COD去除率,而在脱氮除磷方面,二者性能接近。

长期运行条件下,超滤膜表面膜污染一直处于快速污染期,其主要原因是大量胞外聚合物在膜表面形成凝胶层,膜污染不断累积,过膜阻力增大,过滤通量下降。微滤膜表面污染可分为缓慢增长期、加速增长期和快速污染期三部分。通过膜污染机理分析认为:在过滤最初的0-15d内,膜表面以微藻细胞体形成的滤饼层污染为主,大部分胞外聚合物可以透过微滤膜,膜通量恢复率较高;但随着过滤时间的延长(15-25d),胞外聚合物会附着在膜内部,过膜阻力增大,导致严重的膜内污染,膜污染加速,过滤通量降低;过滤末期(25-40d),膜表面存在的微藻细胞体和胞外聚合物会分别堵塞膜表面和内部膜孔,微滤膜表面同超滤膜表面一样形成了致密的凝胶层污染,进入快速污染期。

关键词:超滤膜;微滤膜;微藻;截留;膜污染

ABSTRACT

Microalgae are not only a kind of the best raw material that can produce biodiesel, and also have a remarkable advantage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However, at present, the difficulty of influencing the extensive use of microalgae wastewater treatment is how to effectively separate and enrich of microalgae. Therefore, this study is concerned with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 and micro algae combination such that the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reject of micro algaecan be achieved.

Different aperture of polyvinyl chloride (PVC) and poly (vinylidene fluoride) (PVDF) blend membranes were first synthesized in the study. The three membranes samples of good performance, microfiltration membrane (M-10) and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 samples (M-0, M-12) were selected and short-term filter micro algae test was carried out at different transmembrane pressure (TMP). Research shows that Ultra-filtration (UF) and microfiltration (MF) membranes of microalgae filtration have high reject rate, reach 99.9%. The cake layer on membrane surface is a major reason that causes membrane fouling during filtr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ow TMP, the cake layer density of membrane surface was higher, which result in a declined flux recovery rate. While under low TMP, cake layer formed on the membrane surface was easy to back wash down, so the flux recovery rate is higher. Compared with MF membranes surface, UF membranes surface can easily produce more extracellular polymer gel layer during micro algae filtration, which results in the decrease of membrane flux recovery rate.

This study further prepared microfiltration and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 modules, and builds membrane-photobioreactor (MPBR) and examines its sewage treatment performance and membrane fouling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l the MF/UF membrane modules can reach 99.9% reject rate. UF membrane bioreactor has higher COD removal rate than MF membrane bioreactor. The performances of both bioreactors were similar, ammonia nitrogen, total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removal rate.

The fouling of UF membrane surface had a rapid growth under long-term running condition. There was a large amount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 (EOM) formed gel layer on the membrane surface, which can cause the increaseof membrane resistance and membrane fouling accumulation, and eventually result in the serious flux decline of filtration microalgae. The fouling of MF membrane surface can be divided into slow increase period, rapid increase period, rapid pollution period three parts. Membrane fouling mechanism analysis shows that:

in the first 0-15 d, theMF membrane surface is mainly covered by the cake layer whichwas produced by many micro algae cell body, and most of EOM would cross through membrane, flux recovery rate was higher; But at filtration 15 d-25 d, parts of the micro algae cell body can adhere to the membrane surface, and some EOM would adhere to internal membrane. Thus, membrane resistance would increase and membrane fouling would aggravate, moreover filtration flux decreased; Further filtration at 25 d-40 d, the MF membrane surface was blocked seriously by micro algae cell body and internal membrane aperture have been plugged by EOM. The MF membrane surface as well as UF membrane surface formed dense gel layer, all the MF/UF membranes reached rapid fouling period.

Keywords: Microfiltration; Ultra-filtration; Microalgae; Filtration; Fouling of membrane

目录

第1章绪论 (1)

1.1课题背景 (1)

1.1.1我国水资源危机 (1)

1.1.2 我国能源危机 (2)

1.1.3微藻用于生物质能源的潜力 (3)

1.2微藻 (4)

1.2.1微藻的简介 (4)

1.2.2栅藻 (4)

1.2.3蛋白核小球藻 (5)

1.2.4微藻的用途 (5)

1.3微藻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研究 (6)

1.3.1藻-水分离及收集的研究概况 (6)

1.3.2藻-水分离技术的现状 (6)

1.3.3藻-水分离技术的发展 (7)

1.4膜分离技术 (9)

1.4.1膜分离的原理 (9)

1.4.2膜分离的特点 (9)

1.4.3膜分离技术的材料和分类 (10)

1.4.4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11)

1.5微藻-膜分离联用技术的研究 (12)

1.5.1微藻-膜分离联用的原理 (12)

1.5.2影响微藻-膜分离联用的因素 (12)

1.5.3微藻-膜分离联用的研究进展 (14)

1.6本研究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7)

1.6.1本研究的意义 (17)

1.6.2技术路线 (17)

第2章材料与方法 (19)

2.1实验准备 (19)

2.1.1实验材料 (19)

2.1.2实验仪器设备 (20)

2.1.3藻株 (20)

2.1.4试验用水 (23)

2.2试验方法 (23)

2.2.1水质检测方法 (23)

2.2.2微滤、超滤膜制备 (23)

2.2.3 藻液截留量的测定 (26)

2.2.4 膜清洗 (26)

2.3本章小结 (27)

第3章膜分离微藻的初步研究 (28)

3.1实验室微藻的培养 (28)

3.1.1微藻净化水质原理 (28)

3.1.2微藻的培养 (28)

3.1.3 污水中营养物质的去除 (29)

3.2微滤、超滤膜制备 (32)

3.3 PVC/PVDF共混膜的表征 (34)

3.3.1 PVC/PVDF共混膜铸膜液的粘度 (34)

3.3.2 PVC/PVDF共混膜性能的表征 (35)

3.3.3 PVC/PVDF共混膜渗透性能的表征 (36)

3.3.4 PVC/PVDF共混膜的微观结构 (37)

3.4 藻类截留率的测定 (38)

3.4.1显微镜考察微藻截留效果 (38)

3.4.2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膜法截留藻类效果 (39)

3.5错流过滤方式下膜法截留微藻实验 (39)

3.5.1错流法截留微藻活性实验 (40)

3.5.2错流法截留微藻通量的测定 (41)

3.5.3错流法截留微藻膜污染分析 (43)

3.5.4 错流法截留微藻物质的测定 (45)

3.6本章小结 (47)

第4章膜-光生物反应器运行性能及膜污染机理 (48)

4.1微滤、超滤膜组件的制备及表征 (48)

4.1.1 微滤、超滤膜组件的制备 (48)

4.1.2 膜-光式生物反应器的构建 (49)

4.2反应器内污染物的去除 (50)

4.2.1 膜对微藻的截留性能 (50)

4.2.2COD Cr去除率 (51)

4.2.3TN的去除率 (52)

4.2.4 NH4+-N的去除率 (52)

4.2.5 TP的去除率 (53)

4.3膜组件的TMP变化 (54)

4.4膜组件过滤通量的变化 (55)

4.5 膜污染机理分析 (56)

4.5.1 超微滤膜组件微观结构 (56)

4.5.2 过滤微藻后膜组件污染情况 (56)

4.5.3 过滤微藻后膜组件的微观结构 (58)

4.6本章小结 (59)

结论 (60)

参考文献 (6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章绪论

1.1课题背景

1.1.1我国水资源危机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同时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和利用大大增加。但由于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过度开发,导致水环境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恶化,因此我国出现了水资源危机的现状。2009年10月调查研究表明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而且位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占有量仅有2300m3,约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水平的1/4[1],而且我国的用水需求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年总用水量6170亿m3,人均用水量达到了453m3。同时我国还存在着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严重问题,具体表现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长期以来,环境资源一直承受着粗放型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压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我国开始发展集约型生产模式。因此,为了保护环境,各方都在积极寻求以不牺牲环境的代价的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方法,因此,国家相应的出台了相应的法律制度,各监管单位也制订了严格的管理规定。对于工业企业来说,由于排放废水的管理制度更加严格,因此企业自身也开始加强对工业废水的处理和提高回收再利用的能力。同时,社会上也积极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因此在降低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由于我国复杂的水资源分布和人口等因素的制约,水资源依然存在着过度浪费,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大的问题。从201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统计可知,在检测的4896个地下水点位中,水质较好以上的监测点占总量的38.5%,而较差水质的监测点占总量的45.4%,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16.1%。由此数据可知,我国地下水的现状不容乐观,地下水污染现象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居民正常的生活。而在全国301个近岸海域监测点中也存在污染严重的问题,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水体污染的治理也亟需加强,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一,由于一些污水处理厂缺乏资金,运转困难,直接导致企业无法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二,现阶段我国对污水排放标准制度的制定还不够完善,监管力度需要加强,尤其对重金属和微生物的排放需要更专业的处理方法和排放标准;三,由于存在一些企业偷排漏排的现象,有些水体中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已经超过了水体本身的自净能力[2];四,居民整体的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经常发生生活污水直接倾倒在附近

的水域的现象,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后果,近年来,我国多条湖泊发生赤潮和水华的现象,造成鱼类的大量死亡,而藻类的爆发是极难处理的,最常用的方法是打捞藻类,但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

1.1.2 我国能源危机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且超过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传统生物质燃料可以满足大部分的国内能源需求[3, 4]。传统生物质作物作为主要的能源来源供应人们取暖和生活[5],然而,在最近几年,我国农村生物质燃料的使用率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煤炭、天然气和电力,这些能源的消耗明显增加,一方面说明能源供应使农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能源消耗也在逐年增加。在2006年能源消耗总量达到235156 Mtce,但沼气能源的利用只占有0.2%[6]。化石能源比如煤炭、天然气等的使用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利用率较低,在使用过程中还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因此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可能在几百年内就会被使用枯竭,比如我国的煤炭和石油可采储量为900亿吨和23亿吨,将在不足百年内被消耗光[7]。因此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制约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8, 9]。虽然清洁能源(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已经被制定在相关法律中,比如“中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国节能法”,在现阶段也已经被居民使用。然而,由于清洁能源发展规划属于高度资本密集型,清洁能源项目在过去的几年中进展比较缓慢,存在的主要的障碍是缺乏资本投资,因此目前来说清洁能源的出现还不能成为完全代替不可再生能源的最佳手段。随着研究人员对生物质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将成为一种集废弃物利用和生产能源为一体的新型技术手段,也许能够在已经出现的能源危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生物质能源包括各种自然和派生材料,主要分为农业残留物,木头和木材废弃物、动物粪便、城市固体废物[10, 11]等。而其中生物柴油(Biodiesel)具有可再生,成本低等优点,近几年备受研究者的青睐,生物柴油的技术工艺原理是通过油脂与醇类进行酯交换而完成生产,形成一种可代替传统石化柴油的新兴燃料。由于能源危机,世界各国都在谋求开发高效无污染的可再生新能源[12],生物柴油就是其中备受关注的新能源。在一些发达国家,生物柴油与传统碳氢化合物的混合柴油产品常见于各柴油零售市场[13, 14]。

在生物柴油的研究和利用中,欧美等发达国家一直是处于领先地位。自2005年《能源政策法案》的通过,美国生物柴油的使用量一直在增加。在英国,《可再生交通燃料

义务法》要求供应商2010年在英国出售的所有运输燃料中必须包括5%的可再生燃料。而日本,早在1995年就开展研究了如何利用餐饮行业中的废油生产生物柴油,并且在1999 年建立了大型的工业化实验装置。

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了生物柴油的开发研究,比如巴西主要由蓖麻油、棕榈油、大豆油、棉籽油等原料进行生物柴油的生产,利用本国在农业行业的领先优势,进行了利用生物质原料生产乙醇燃料的技术研发,并且近几年加快了生物柴油的研究速度。

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对生物柴油产业的基础研究起步较晚,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将包括生物质能源在内的生物液体燃料定为国家产业发展的方向。我国从2005年开始投入资金进行生物柴油的研发,并且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截止到2011年,我国的生物柴油行业达到顶峰,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生物柴油的产量将达到900万吨左右[16]。

1.1.3微藻用于生物质能源的潜力

在过去的研究中,动植物油等一直是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比如油料作物油菜、花生、大豆等,动物油的一般来源是猪、牛等牲畜,或者回收的餐饮垃圾油。然而,几乎所有以上用于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都有自己的缺点,如植物油原料大多供人类食用,会在和生产生物柴油产生竞争,动物脂肪具有较低的可用性并且经常作为食用油使用,餐饮垃圾油的研发存在技术上的难点。因此近几十年来,研究人员将目光锁定在其他的原料上。微藻(microalgae)吸引了许多企业家和科学家的兴趣,微藻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具有很多优势,比如对营养物质需求低、可高生产率处理废水、利用非耕种的土地和增值副产品以及生物燃料的生产[17, 18],尤其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对”工程微藻”提取油脂可达到60%以上。

与传统的化石燃料相比,虽然微藻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等优势,但其原料成本依然很高,这就亟需寻找一种降低成本、高效培养微藻和提取生物柴油的技术手段。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微藻发展的角度由此提出以下设想:在开放的反应器中利用N、P含量较高的生活污水养殖高脂微藻,在微藻的生长过程中不仅可以去除污水中的N、P等物质,而且开放的培养环境中会生长细菌,细菌可以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和微藻的代谢产物进行新陈代谢,形成藻-菌共生系统,协同处理污水,最后回收的微藻可以应用在生产生物柴油方面[19]。这种利用污水养殖微藻的污水处理工艺不仅可以高

效的去除污水中的N、P等物质,同时节约了微藻养殖的资金,是处理污水回收利用微藻的最佳途径。

1.2微藻

1.2.1微藻的简介

微藻是一种可以利用光合作用进行自养生长的低等微型植物,通常生活在淡水和海洋系统的水体或者沉积物中[20],他们以单细胞或者成组的形式生活。根据物种的不同,它们的直径范围可以从几微米(μm)到几百微米(μm),与高等植物相比,他们没有根、茎、叶等器官,他们对环境的适应通常依靠自身的粘性力。微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这对地球上的生物是极其重要的,大气中的氧气大约一半都是由他们生产的,同时微藻还可以利用二氧化碳生产可以刺激植物生长的生长激素,这对温室气体的去除很有研究价值。微藻是整个食物链的基础,可以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能量和营养。微藻的生物物种十分丰富,它们中的大多数都属于尚未开发的资源。据统计,在世界上大概存在约二十万到八十万种微藻,但其中只有五万种被人类发现[21]。大多数微藻类都可以产生独特的产品,如类胡萝卜素,抗氧化剂,脂肪酸,酶,聚合物,肽,毒素和植物固醇等。微藻的化学组成同样很复杂,一些微藻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化学组成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可以通过改变环境的温度、光照、酸碱度、二氧化碳供应量和营养物质等条件,来获取微藻体内积累的某种特定物质,因此微藻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微型植物。

1.2.2栅藻

栅藻(Scenedesmus)属于绿藻纲,目前,已知的栅藻有74种[22],另外还有一些亚类被发现。栅藻是最常见的一种淡水属[23];然而,由于其多样化的形态导致它们的识别变得很困难,已知的部分栅藻分布在全世界范围内,而某些栅藻只存在于特定的地域[24]。栅藻可以以单细胞存在,也可以四个或八个细胞连在一起生存[24]。栅藻可以应用到多种生物燃料如生物柴油、生物乙醇和生物产氢等领域,其中研究最广泛的是利用栅藻生产生物柴油。和所有的藻类应用一样,存在的技术难题就是如何实现生物燃料的生产由实验室扩大到大规模生产。主要挑战包括营养供应和回收、气体传输和交换、光合成有效辐射、环境控制、土地和水资源可用性、收获、遗传和代谢工程[25]等方面。栅藻是已知绿藻类中生物质产量较高的一种微藻,因此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研究栅藻高效生产生物柴油等方面。据报道,在最优化的条件下,栅藻可以利用异养作用,产生比自养产率更

高的脂质[26-29],而且与其他藻类相比,栅藻可以更有效地捕捉二氧化碳[29]。目前栅藻还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是其具有比较高效的脱氮除磷能力,同时其还具有去除污水中重金属物质和有机物质的作用,而栅藻繁殖后还可回收生产有机饲料、生物柴油和造纸等领域[30]。

1.2.3蛋白核小球藻

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是一种绿藻纲绿藻属的单细胞植物,它的形状是球形,直径约2μm-10μm,无鞭毛。小球藻含有叶绿体,光合色素主要是叶绿素a和叶绿素b。通过光合作用,只需要二氧化碳,水,光,和少量的矿物质,就可以快速繁殖[31]。蛋白核小球藻是以其体内含有丰富的叶绿体而命名。蛋白核小球藻可以应用到医药行业,例如从蛋白核小球藻细胞中提取二恶英和二恶英类化合物,也可以利用蛋白核小球藻进行二氧化碳的捕捉[32, 33]和氧气的生产。

1.2.4微藻的用途

微藻的用途有很多,目前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糖:一般红藻类的微藻可以生产制造琼脂凝胶状物质,主要利用大多数微生物不能消化琼脂这一特点,可以用作很好的媒介,使大部分细菌和真菌无法生长[35, 36]。

(2)海藻酸:海藻酸是从褐藻中提取的。海藻酸可以应用到食品行业的胶凝剂和医疗行业中的敷料,同时海藻酸也被用于生物技术领域的细胞封装和细胞固定化的生物相容性介质等方面。

(3)能源:微藻可以用于生物制氢、生物柴油、乙醇燃料、丁醇燃料和蔬菜油脂等领域,基于微藻生产生物能源这一巨大的潜在价值,目前很多研究人员投入到如何降低微藻生产生物能源成本这一课题的研究中,在未来的能源资源中微藻必然会发挥其巨大的作用[37-39]。

(4)污染控制:微藻可以有效的去除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藻类可以用于处理从农场排放的含有化肥的废水,随后可以收集微藻用于有机肥料的生产,实现了污水处理和微藻回收利用生产有机肥料,同时降低工业肥料对土壤的伤害作用。农业研究服务中心(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的科学家发现,可以利用藻类洗涤器(ATS)捕获60 %-90%的氮径流和70 %-100%的磷径流[40-42]。

(5)色素的生产:藻类生产的天然色素(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可以替代化学染料和合成色素,个别藻类还含有特殊的色素[43]。

(6)营养物质:自然生长的海藻是一种重要的食物来源,尤其在亚洲。它们提供了许多维生素包括:A、B1、B2、B6、烟酸和C,并富含碘、钾、铁、镁和钙[44],比如螺旋藻可以作为营养补充剂。

而其中,微藻应用非常广泛的则是污水处理技术。

1.3微藻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研究

1.3.1藻-水分离及收集的研究概况

自从1957 年,Oswald和Gotaas[45]等人在藻-菌共生系统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以取代活性污泥处理污水的技术---氧化塘处理工艺,该研究为藻类处理污水这种生物处理技术奠定了基础,此后,以藻-菌共生系统和高效藻类塘为代表的污水处理工艺在实际工程过程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46-48],但是一直以来该工艺并没有解决如何高效养殖微藻和微藻收集方面的问题。一段时间以来,虽然人们致力于研究如何高效收集微藻,但收效甚微。迫于市政生活污水的急需处理和人们对于生物柴油的深入研究,胡洪营[49]等人在研究中将微藻脱氮除磷的原理,以及利用微藻生产生物柴油的优势结合在一起详尽的阐述了微藻处理污水回收藻类的巨大应用价值。Christenson[25]等人在研究中发现可以高效的收获微藻产量,并且比较了不同方法生产藻类的优势和限制藻类产量的方面,包括开放池塘、封闭反应器,和固定化系统,同时也对如何收集藻类进行了讨论和比较,比如化学、机械以及生物等方法,最后阐述了微藻在工业化生产和收集的方法需要面临的主要挑战。Abdel-Raouf[50]等人研究了微藻用于废水处理技术中的相关问题,包括了脱氮除磷、去除BOD、去除重金属和抑制大肠杆菌的作用,同时藻类生物质经过回收可以应用于生产甲烷,动物饲料,生物燃料,在文章中作者对以上方面做了非常详细的论述,为今后微藻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1.3.2藻-水分离技术的现状

尽管根据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表明,藻类的应用有着非常令人兴奋的前景,但是藻-水分离以及藻类的收集一直是影响其广泛应用的基础性技术难题。Christenson 和Sim[50]认为导致微藻难以从水中分离出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微藻细胞的特性使其在水中往往处于悬浮状态,比如微藻细胞的大小约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带有负电荷,尤其是微藻

细胞的密度接近水,使其很难像活性污泥一样利用沉降性能可以通过重力沉淀下去。更重要的一个影响微藻处理污水性能的因素是,在反应器的出水中往往含有微藻,这种结果不仅造成微藻数量的减少,而且出水水质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反应器中的微藻数量难以维持在正常的范围,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胡洪营和李鑫[51]认为在微藻的普通培养过程中,微藻细胞的干重大约维持在0.3-0.5 g·L-1,在特殊的需求情况下经过一定的工艺处理,微藻细胞的干重含量也仅能达到5 g·L-1。然而,如果想要满足收集微藻细胞应用到工业生产中的生物量要求,藻细胞原料的干重质量应该在300-400g·L-1。由此可知,微藻分离和富集是亟需攻克的技术难题,然而在几十年的研究进展中始终难以找到最佳的分离微藻的技术手段。

1.3.3藻-水分离技术的发展

二十世纪以来,一些学者开始对如何进行藻-水分离进行深入的研究,比如Hemens[52]等人首先讨论了菌-藻共生系统在理论上的可行性,认为虽然该方法在污水处理的效果上与传统的活性污泥相比较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他们所进行的多种截留微藻的方法依然没有解决如何高效的进行藻-水分离这一关键技术难题,而且利用当时的技术手段很难解决资金消耗大这个问题。后来,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实现藻-水分离的方法,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利用细砂/淤泥作为过滤介质,从中过滤微藻。实验结果表明虽然在0.2mm的沙石媒介作用下,可以实现高效率的截留微藻,平均去除率可以达到97.27%,并且不需要添加化学试剂,但是存在沙石介质容易被堵塞的现象,使得运行时间过短无法长期应用[5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Bailey Green[54]等人认为微藻细胞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沉淀过程,可以实现50%-80%的藻细胞分离,但是这种方法需要的时间过长,根本无法应用。Raul Mu?oz[46]等人认为藻-菌共生系统在去除污水中有机质方面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但是在微藻生物量的收集方面仍然是一个技术难题,而且反应器的基建成本较高,在微藻的研究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设置更极端的条件下,比如调整光,pH值,污染物浓度等条件下筛选生长能力更强的“extreme”藻株;(2)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微藻的自然絮凝过程和生物絮凝作用原理,可以提高对微藻收集和更好的控制微藻生物量;(3)设计制造更优的生物反应器以便高效的培养微藻以及收获生物量;(4)开发新的技术手段,如膜-生物反应器结合“physical-biological”过程提高生物量和防止藻类抑制效果的发生。虽然Raul Mu?oz[46]的研究对今后的微藻分离技术起到了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但是依然没有提出更好的解决藻水分离技术难度大这个问题。

在2007年Yusuf Chisti [55]利用离心过滤的技术手段对微藻进行分离,虽然分离的效果比较好,但是非常耗能,成本太高。Rita Henderson [56]等人利用添加化学药剂的方法对水中的微藻进行去除,他们认为如果进行预处理和优化去除过程,去除率可以达到96 %-99.8%,甚至更多的微藻。虽然这种方法可以去除绝大部分的藻体,但是添加化学药剂不仅会是藻-水分离的成本增加,而且一些化学药剂会损伤藻细胞,影响微藻的新陈代谢过程,之后的微藻回收再利用过程会受到干扰,同时添加化学药剂也会对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去除化学药剂依然会增加运行成本。1995年,Petrusevski [57]等人首次利用0.45μm 的膜从水库中将生物量较低的藻类从水中分离出来,对藻类细胞的存活率和活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膜法截留藻类,其繁殖能力不受影响,水体中的物种都保留其积极的运动能力,并且利用膜法截留微藻可以使藻体得到很大程度的富集。查阅大量文献后,现有的微藻分离的方法如表1.1所示。

综合以上的各种微藻细胞的收集方式,以及污水处理过程中对出水水质和对于后续微藻回收利用需要高生物量藻体这两方面的要求,膜法截留微藻这种污水处理技术是最佳的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方式。首先可以利用含氮磷量较高的污水养殖微藻,之后通过膜分离的方法获得低氮磷的出水,经过不断的截留,可以在反应器内获得较高浓度的微藻藻体,以期达到污水高效资源化利用和回收微藻再利用的双重目的。

自然沉淀 去除50%-80%藻细胞 不损伤藻细胞 时间过长,去除效率不高 Grenn [58] 砂滤

去除97%的细胞 无需外加药剂 无法长期运行 Naghavi [53] 气浮

可去除99%的细胞 分离效果好 耗能大 Grenn [58] 化学絮凝

绝大多数微藻细胞 分离效果好 破坏藻体 Drikas [59] 趋光性

分离效果极低 无需外加药剂 分离效果极低 Nakajima [60] 超声絮凝

可去除90%的细胞 截留率较好 能耗高 Bosma [61] 离心

大多数微藻细胞

分离效果好 成本高 Chisti [55] 固定化

绝大多数微藻细胞 固定化小球易分离 后期分离难度大 Olguin [62]

1.4膜分离技术

1.4.1膜分离的原理

膜分离技术采用的是半透膜分离方法,利用外界作用力(比如电位差、浓度差、压力差等)的推动,依据所选膜的孔径尺寸大小和截留分子量,对混合溶液中的某一种或多种物质进行分离,提纯或者富集。其原理依据的是物理过程,其与大多数污水处理工艺相比较,不需要外加化学试剂,也不会破坏混合溶液中的溶质或者溶剂,因此具有分离效果好,处理手段温和,装置简单等优点,是一种发展时间较短的高新技术,但由于其独具的优越性,目前在很多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63]。

1.4.2膜分离的特点

(1)相比于其他的分离技术,膜分离这项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可以分离的物质大小可以是微米级的粒子,也可以是微生物或者病毒等生物质,甚至可以分离离子级物质,主要原则就是按照需要分离物质的大小选择合适的膜对其进行分离。

(2)膜分离技术第二个优点就是节能,因为在分离物质的过程是一种物理手段,基本不发生相变,这与其他分离技术相比具有非常大的优势,比如萃取,依据各物质的溶解性质不同,而进行分离,两种溶剂的分配系数差异大小决定了分离效果,因此存在有些有机溶剂亲水性较大,当其与水作两相萃取的效果就会不好,影响有效成分的进一步精提。吸附法作为一种将水中溶解质或者胶体吸附出来的方法,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但是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点,比如在污水处理中应用广泛的活性炭吸附,通常经过一次使用后就会被废弃,没有将其回收进行有效的再利用,因此会造成浪费和投资较高的现象。而且很多分离方法中对温度的控制还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在使用蒸发分离方式的时候对温度的控制要求比较高,而膜分离技术一般在室温的条件下就可以完成,这个优点适用于对温度敏感的物质,尤其是对植物体内有效成分的提取过程。

(3)膜分离的原理是依据压力差等外界作用力作为动力,因此,该分离技术需要的设备比较简单,膜组件与其他分离设备相比较紧凑,占地较小,经济性好,而且操作简单方便,可以进行放大处理,没有二次污染。

生物膜法在污水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生物膜法在污水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先简单的介绍了生物膜法概念及历史,然后简述了解了生物膜技术 和各自的应用,最后从生物膜法在具体事例中的应用及其前景。 关键词:生物膜法技术应用污水处理 引言:生物膜法是令微生物附着在惰性滤料上,形成膜状的生物污泥,从而对污水起到净化效果的生物处理方法。生物膜法的特点主要有对废水水质、水量变化适应性强,操作稳定性好不会发生污泥膨胀,运转管理较方便生物膜中的物相丰富,且沿水流方向膜中生物种群具有一定分布剩余污泥量较少采用自然通风供氧.在运行方面灵活性较差,设备容积负荷有限,空间效率较低。其作用机制是利用生物膜的强吸附性和吸水性,通过将微生物细胞固定于反应器内的载体上,实现了微生物停留时间和水力停留时间的分离,从而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一般所用到的技术有:生物接触氧化法、生物流床技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等。污水,通常指受一定污染的、来自生活和生产的排出水,污水的主要污染物有病原体污染物,耗氧污染物,植物营养物,有毒污染物等。生物膜法处理污水就是通过惰性材料的粘着性使微生物附着其上,以达到污水处理的目的。 20世纪50年代以前,生物膜法一直未被重视,其主要原因是它以碎石为原料,微生物附着困难,并且操作不方便,而50年代,塑料工业的发展及其向生物膜处理技术的引用克服了滤料堵塞等困难。生物膜技术的核心就是滤料【1】。滤料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经过加工的石英砂、无烟煤、大理石、白云石、磁铁矿石、石榴石、锰砂等颗粒物质,还可以是人造聚苯乙烯发泡塑料球、高效纤维束和陶瓷滤料。它的选择特点有:机械强度高,化学稳定性好,密度适宜,形状规则,易成膜,但无毒无味,无异物脱落,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取材方便,价格便宜。再生性强.Allant等【2】人研究结果表明:上浮式滤料比沉没式滤料对SS(悬浮颗粒物)、有机物的去除率高,更耐有机负荷和水力负荷冲击。由此可见,滤料的好坏关系着生物膜的脱落和附着情况,进而影响了曝气生物滤池运行的稳定和处理效果。下面,我们具体的了解生物膜法的应用。 1生物膜在污水处理中的具体应用 1.1生物膜法除无机元素 1.1.1生物膜法除磷 磷是生物生长必需的元素之一,但水体中磷含量过高可造成藻类的过度繁殖,引起严重的水质富营养化问题【3】。国内外对控制水体中的磷含量均十分重视,经济、高效地降低排放废水的磷含量已成为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污水中磷的去除有化学和生物两种途径【4】:化学途径是指投加Ca2+、Al3+和Fe3+形成金属磷酸盐沉淀;生物途径是指微生物对磷的吸收,磷最终通过沉淀池排放剩余污泥得以去除。微生物对磷的吸收又分为两种【5】:①微生物生长的生理需要,对磷的正常吸收,普通活性污泥微生物细胞干重含磷2%~3%;②生物强

污水处理技术之MBBR的原理及优缺点分析

污水处理技术之MBBR的原理及优缺点分析 MBBR工艺原理基于生物膜工艺的基本原理。通过向反应器中加入一定量的悬浮载体,增加了反应器中的生物质和生物物种,从而提高了反应器的处理效率。由于填充密度接近水的密度,在曝气过程中它与水完全混合,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是气相,液相和固相三相。载体在水中的碰撞和剪切作用使气泡变小并增加氧气的利用。另外,每种载体内外都有不同的生物种类,内部生长有一些厌氧或厌氧细菌,外部是需氧菌,因此每种载体都是微反应器,因此硝化和反硝化反应同时存在。从而提高了加工效果。 一、MBBR工艺原理及特点 工艺原理 MBBR工艺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反应器中添加一定数量的悬浮填料来提高反应器中的生物量和生物物种,从而提高反应器的处理效率。由于填料密度接近水,在曝气过程中与水完全混合,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为气体、液体和固体。载体在水中的碰撞和剪切使气泡细化,提高了氧的利用率。另外,每种载体内外都有不同的生物物种,一些厌氧或兼性细菌在内部生长,好的细菌在外部生长,使每个载体都是一个微反应器,使硝化和反硝化同时存在,从而提高了处理效果。 湿法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废水处理方法,它兼有传统流化床法和生物接触氧化法的优点。载体处于状态,主要是水槽中的再分配和水流的增强。然后形成悬浮活性污泥和附着污泥,使移动床充分利用整个反应器空间,充分发挥附着相和悬浮生物相的优势,增强各自的优势,避免各自的弱点,取长补短。与以前不同的是,悬浮法被称为“移动法”,因为它们经常接触污水。 2、MBBR的优点 与活性污泥法和固定填充生物膜法相比,MBBR不仅具有活性污泥法的高效率和操作灵活性,而且具有传统生物膜法,具有高抗冲击性,污泥龄长,残留量少的特点。污泥。

生物膜法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泉州师范学院 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生物膜法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指导老师:黄初龙 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09级环境工程与管理 学号:090905001 姓名:刘姣

生物膜法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摘要:生物膜法在污水处理工艺中是与活性污泥法并行的一种好氧型生物污水处理方法,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处理的二级处理中,也是污水处理的关键环节。与活性污泥法相比,生物膜法具有一些特有优势,比如无需污泥回流,运行管理容易,无污泥膨胀问题,易于微生物生存,运行稳定等。文中简单介绍了生物膜法对磷、氮及一些重金属去除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生物膜法;污水处理;活性污泥法 Abstract:Biofilm and activated sludge is a parallel-ty pe aerobic biological treatment methods,in the sewage treatment process.They widely used in the secondary treatment of industrial wastewater and urban sewage treatment,and these methods are the key link in sewage treatment.Compared with the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biofilm has some unique advantages.For example,no sludge return,easy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no sludge expansion,ease of microbial survival,run stable,etc.The paper describes simply biofilm research on the removal of phosphorus,nitrogen and some heavy metals. Key words:B iofilm treatment;sewage treatment;activated sludge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追求GDP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淡水资源紧缺迫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显得尤其重要。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生活污水中的氮、磷含量增加,有机成分复杂,传统的生物污水处理技术已无法紧随步伐,处理效果不佳,为此,在新型填料的不断开发和完善基础上,生物膜法处理工艺借其处理效率高、剩余污泥产泥量少、运行管理方便等特点得到快速发,在污水处理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生物膜可认为是由一种或是多种微生物群体组成的,并附着在一种载体表面上进行生长发育[1—2]。 1 生物膜法概述 1.1生物膜法的净水机理 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一样都是利用微生物来去除废水中各种有机物的处

污水处理生物膜法生物接触氧化池

污水处理生物膜法-生物接触氧化池 一、概述 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技术的实质之一是在池内充填填料,已充氧的污水将填料浸没全部,并以一定的流速流经填料。而填料上布满生物膜,污水与生物膜通过接触,在生物膜上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的作用下,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得到去除,污水得到净化,因此,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技术又称为淹没式曝气生物滤池。 二、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构造 接触氧化池是由池体、填料及支架、曝气装置、进出水装置以及排泥管道等部件所组成。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构造示意图见图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构造示意图 (一)池体 池体的作用除了进行净化污水外,还要考虑填料,布水、布气等设施的安装。当池体容积较小时可采用圆形钢结构,池体容积较大时可采用矩形钢筋混凝土结构。池体的平面尺寸以满足布水、布气均匀,填料安装、维护管理方便为准。池体的底壁须有支承填料的框架和进水进气管的支座。池体厚度根据池的结构强度要求来计算。高度则由填料、布水布气层、稳定水层以及超高的高度来计算。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充氧设备的供气压力或提升高度。各部位的尺寸一般为:池内填料高度为3.0~3.5m;底部布气层高为 0.6~0.7m;顶部稳定水层0.5~0.6m,总高度约为4.5~5.0m。 (二)填料 1.填料的要求 填料是生物膜的载体,所以也称之为载体。填料是接触氧化处理工艺的关键部位,它直接影响处理效果,同时,它的费用在接触氧化系统的建设费用中占的比重较大,约占55%~60%;同时载体填料直接关系到接触氧化法的经济效果,所以选定适宜的填料是具有经济和技术意义的。接触氧化处理工艺对填料的要求如下: (1)在水力特性方面,比表面积大、空隙率高、水流通畅、阻力小、流速均一; (2)要求形状规则、尺寸均一,表面粗糙度较大;填料表面电位高,附着性强; (3)化学与生物稳定性较强,经久耐用,不溶出有害物质,不导致产生二次污染; (4)在经济方面要考虑货源、价格,也要考虑便于运输与安装等。 2. 填料类型 填料可分为悬挂式填料、悬浮式填料和固形块状填料三种类型。 (1)悬挂式填料 悬挂式填料有四个品种,分别为半软性填料、组合填料、软性填料和弹性立体填料; (2)悬浮式填料 常用的有空心柱状、空心球状、外形呈笼架、内装丝形或条形编织物以及海绵块状的软性悬浮式填料; (3)固形块状填料 固形块状填料主要有蜂窝直管形块状填料和立体波纹块状填料两种。目前常采用的填料是聚氯乙烯塑料、聚丙烯塑料、环氧玻璃钢等做成的蜂窝状和波纹板状填料。近年来国内外都进行纤维状填料的研究,纤维状填料是用尼龙、维纶、晴纶、涤沦等化学纤维编结成束,呈绳状连接。为安装检修方便,填料常以料框组装,带框放入池中。当需要清洗检修时,可逐框轮替取出,池子无需停止工作。 3. 填料的性能 目前国内常用的填料有:整体型、悬浮型和悬挂型,其技术性能见下表。

生物膜法在市政水处理中的应用

生物膜法在市政水处理中的应用 摘要:前我国不少城市饮用水水源为微污染水源,原水受到生活性有机污染,水中总氮、总磷、氨氮、亚硝酸盐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钾指数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为满足日益提高的出水水质标准,在常规处理工艺上增加生物预处理工艺是无疑是提高水质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生物膜法有机污染生物转盘生物反应器 生物膜法水处理技术在市政水处理中的运用领域主要有:市政给水中的微污染水体水处理,其主要目的是去除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以及CODMn等指标;市政污水处理中采用生物膜法去除水体中COD、BOD、氨氮等污染物,降低出水中N、P等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元素;以及对污水厂二级出水的深度处理,以达到回用水水质标准,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有限的水资源。 生物膜法技术在市政给水处理中的运用 目前我国不少城市饮用水水源为微污染水源,原水受到生活性有机污染,水中总氮、总磷、氨氮、亚硝酸盐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钾指数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对各常规给水处理工艺流程的常规项目测定分析表明,浊度的去除主要是靠常规处理工艺,而对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生化需氧量的去除必须靠生物作用才能获得满意效果。为满足日益提高的出水水质标准,在常规处理工艺上增加生物预处理工艺是无疑是提高水质的最佳选择。 八十年代以来,由于生物预处理工艺因其在处理有机污染物、氨氮、色、嗅、味等方面的特点及其经济上的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得到较快的发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总体上都处于以去除氨氮、BOD5、CODCr等有机物综合指标为代表的污染质的阶段。 用于市政给水处理中生物预处理工艺主要有:生物过滤反应器、生物滤塔、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生物转盘反应器、生物流化床以及土地处理系统等。其中以生物过滤反应器中的生物陶粒滤池与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最为常用。前者有一定的机械过滤能力适合处理较低浓度或低温原水,后者则因为填料空隙率大,不易堵塞,适合处理较高浓度的微污染原水。 国内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池对滦河以及黄河水处理后表明该法对多项主要水质指标均有良好去除效果,高锰酸钾指数去除率为10-25%,氨氮去除率为40-70%,藻类去除率为15-30%。 在臭氧—生物活性炭吸附工艺这一生物膜法处理工艺中,颗粒活性炭是微生物生长的载体。活性炭表面及微孔形成的微生物膜通过生物降解作用,可进一步降解在活性炭表面及微孔富集的有机物,从而降低了活性炭的吸附饱和度,延长了其使用寿命。70年代中期,德国对臭氧—生物活性炭吸附工艺的研究发现,与单纯的活性炭吸附比较,活性炭的再生周期延长4~6倍。其后,欧洲的许多现代化水厂逐步推广使用了臭氧-生物活性炭吸附对微污染水源的深度净化工艺。 在“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饮用水微污染净化技术”作为专题进行研究,并将取得的重要成果中的生物预处理技术成果成功运用于工程实践。其中位于深圳水库库尾,设计处理规模400万m3/d的广东省东深源水生物硝化工程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的预处理工程。源水经沉砂区、粗、细隔栅后,进入采用YDT弹性立体填料的生物处理池,水力停留时间55min.填料接触时间40min.,气水比1:1。自1998年12月试运行以来,通过工艺启动过程的自然接种,培养驯化,使填料挂膜,形成系统的生物硝化能力,并使氨氮去除率和硝酸盐氮生成率趋于稳定。试运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生物接触氧化工艺适合于处理东深微污染源水,对氨氮的处理效果显著。氨氮去除率在75%以

探析新型污水处理工艺曝气生物滤池(2021新版)

探析新型污水处理工艺曝气生物滤池(2021新版) Safety work has only a starting point and no end. Only the leadership can really pay attention to it, measures are implemented, and assessments are in place.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005

探析新型污水处理工艺曝气生物滤池 (2021新版) 摘要:介绍一种新型生物膜法污水处理工艺——曝气生物滤池,着重该工艺原理、特点、形式、工艺组合流程和存在问题。 关键词:污水处理生物膜法曝气生物滤池BAF 在污水生物处理工艺的发展和应用中,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新型滤料的开发和配套技术的不断完善,与活性污泥法平行发展起来的生物膜工艺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并研究开发出各式各样的生物膜工艺技术,其中曝气生物滤池应用范围最广,最具发展前景。 曝气生物滤池(BiologicalAeratedFilter,简称BAF)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欧美发展来的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它是由滴滤池发展而来并借鉴了快滤池形式,在一个反应器内同时完成了生物氧

化和固液分离的功能,不需设置二沉池。世界上首座曝气生物滤池于1981年诞生于法国。随着环境对出水水质要求的提高,该技术在全世界城市污水处理中获得了广泛的推广应用,目前,在全球已有数百座大小各异的污水处理厂采用了BAF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 一、工艺原理 曝气生物滤池是借鉴污水处理接触氧化法和给水快滤池的设计思路,将生物降解与吸附过滤两种处理过程合并在同一单元反应器中,以滤池中填装的粒状填料(如陶粒、焦炭、石英砂、活性炭等)为载体,在滤池内部进行曝气,使滤料表面生长着大量生物膜,当污水流经时,利用滤料表面上所附生物膜中高浓度的活性微生物的强氧化分解作用和滤料粒径较小的特点,充分发挥微生物的生物代谢、生物絮凝、生物膜和填料的物理吸附和截留作用以及反应器内沿水流方向食物链的分级捕食作用,实现污染物的高效清除,同时利用反应器内好氧、缺氧区域的存在,实现脱氮除磷的功能。 二、工艺特点

污废水处理试题--生物膜法共16页

污水处理工(生物膜法)试题分析 一、判断题 1、生物膜法的剩余污泥产量低,一般比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少1/4左右。(√) 2、在温度高的夏季,生物膜的活性受到抑制,处理效果受到影响;而在冬季水温低,生物处理效果最好。 (×) 3、经生物滤池处理后的污水不需再设二次沉淀池进一步处理,可直接排放。(×) 4、当采用生物转盘脱氮时,宜于采用较小的盘片间距。(×) 5、生物膜法的挂膜阶段初期,反应器内充氧量不需提高;对于生物转盘,盘片的转速可稍慢。(√) 6、生物滤池的布水器转速较慢时生物膜不受水间隔时间亦较长,致使膜量下降;相反,高额加水会使滤池 上层受纳营养过多,膜增长过快、过厚。(√) 7、生物膜法挂膜工作宣告结束的标志是,出水中亚硝酸下降,并出现大量硝酸盐。(√) 8、生物滤池处理难降解的有机废水,不需增加滤池的级数或采取出水回流等措施。(×) 9、生物转盘工艺的转盘分级越多,分级效果越好。(×) 10、污水的生物膜处理法与活性污泥法一样是一种污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 11、生物膜法不适用于处理高浓度难降解的工业废水。(×) 12、生物滤池处理出水回流的目的是为了接种生物膜。(×) 13、生物膜法与活性污泥法相比,参与净化反应的微生物种类少。(×) 14、生物膜法中的食物链一般比活性污泥短。(×) 15、接触氧化法无需设置污泥回流系统,也不会出现污泥膨胀现象。(√) 16、生物接触氧化是一种介于活性污泥与生物滤池两者之间的生物处理技术,兼具两者的优点。(√) 17、污水的生物膜处理法是一种污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18、生物膜法处理污废水时,生物膜厚度介于1-3mm较为理想。(×) 19、生物膜法刚开始时需要有一个挂膜阶段。(√) 20、生物膜处理系统中,由于微生物数量较多,食物链较长,因此与普通活性污泥法相比,该方法剩余污 泥产量较多。(×) 21、生物膜法处理系统中,微生物量比活性污泥法要高的多,因此对污水水质和水量的冲击负荷适应能力 强。(√) 22、生物膜一般由好氧层和厌氧层组成,有机物的降解主要在厌氧层内完成。(×) 23、由于水力冲刷、膜生长及原生动物蠕动等作用,使生物膜不断的脱落,造成处理系统堵塞,因此应及 时采取措施防止生物膜脱落。(×) 24、生物接触氧化系统是一个液、固、气三相共存的体系,有利于氧的转移和吸收,适于微生物存活增值。 (√) 25、生物膜处理工艺有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 26、生物接触氧化法同活性污泥法一样,也需要污泥回流装置。(√) 27、生物膜开始挂膜时,进水量应大于设计值,可按设计流量的120%-150%。(×) 28、生物膜处理系统中,填料或载体表面所覆盖的一种膜状生物污泥,即称为生物膜。(√) 29、与活性污泥法相比,生物膜法工艺遭到破坏时,恢复起来较快。(√) 30、生物膜法的生物固体停留时间SRT与水力停留时间HRT相关。(×) 二、选择题 1、塔式生物滤池的水力负荷可达到(D)m3(m2d)。 A.4~15; B.50~120;

第五章 污水的生物处理方法(二)——生物膜法

第五章污水的生物处理方法(二)——生物膜法 教学要求: 1)掌握生物膜法的微生物学特征和工艺特征 2)掌握高负荷生物滤池、曝气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以及生物转盘三相传质和工艺运行 特点。 3)掌握生物接触氧化特点及其工艺设计 第一节概述 生物膜——是使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一类的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藻类、真菌一类的真核微生物附着在滤料或某些载体上生长繁殖,并在其上形成膜状生物污泥。 生物膜法:污水经过从前往后具有细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从表至里具好氧→兼氧→厌氧的生物处理系统而得到净化的生物处理技术。 一、生物构造及其对有机物的降解 1 生物膜的构造特征 生物膜(好氧层+兼氧层+厌氧层)+附着Array水层(高亲水性)。 2 降解有机物的机理 1)微生物:沿水流方向为细菌——原生动物— —后生动物的食物链或生态系统。具体生物 以菌胶团为主、辅以球衣菌、藻类等,含有 大量固着型纤毛虫(钟虫、等枝虫、独缩虫 等)和游泳型纤毛虫(楯纤虫、豆形虫、斜 管虫等),它们起到了污染物净化和清除池 内生物(防堵塞)作用。 2)污染物:重→轻(相当多污带→α中污带→ β中污带→寡污带). 3)供氧:借助流动水层厚薄变化以及气水逆向 流动,向生物膜表面供氧。 4)传质与降解:有机物降解主要是在好氧层进 行,部分难降解有机物经兼氧层和厌氧层分解,分解后产生的H2S,NH3等以及代谢产物由内向外传递而进入空气中,好氧层形成的NO3--N、NO2--N等经厌氧层发生反硝化,产生的N2也向外而散入大气中。 5)生物膜更新:经水力冲刷,使膜表面不断更新(DO及污染物),维持生物活性(老化 膜固着不紧)。 二、生物膜的主要特征 1 微生物相方面的特征 1)参与净化反应微生物多样化; 2)食物链长,污泥产率低; 3)能够存活世代较长的微生物; 4)可分段运行,形成优势微生物种群,提高降解能力。 2 工艺方面的特征 1)对水质水量变动有较强适应性;

生物膜法在市政水处理中的应用

摘要:对采用生物膜法进行市政给水污水以及污水厂二级出水的处理进行综述。表明采用生物膜法水处理技术在市政给排水处理及污水回用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前景。尤其是在对处理微污染水体中运用前景看好。关键词:生物膜市政污水处理市政给水处理微污染生物膜法水处理技术在市政水处理中的运用领域主要有:市政给水中的微污染水体水处理,其主要目的是去除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以及CODMn等指标;市政污水处理中采用生物膜法去除水体中COD、BOD、氨氮等污染物,降低出水中N、P等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元素;以及对污水厂二级出水的深度处理,以达到回用水水质标准,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有限的水资源。生物膜法技术在市政给水处理中的运用目前我国不少城市饮用水水源为微污染水源,原水受到生活性有机污染,水中总氮、总磷、氨氮、亚硝酸盐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钾指数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对各常规给水处理工艺流程的常规项目测定分析表明,浊度的去除主要是靠常规处理工艺,而对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生化需氧量的去除必须靠生物作用才能获得满意效果。为满足日益提高的出水水质标准,在常规处理工艺上增加生物预处理工艺是无疑是提高水质的最佳选择。八十年代以来,由于生物预处理工艺因其在处理有机污染物、氨氮、色、嗅、味等方面的特点及其经济上的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得到较快的发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总体上都处于以去除氨氮、BOD5、CODCr等有机物综合指标为代表的污染质的阶段。用于市政给水处理中生物预处理工艺主要有:生物过滤反应器、生物滤塔、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生物转盘反应器、生物流化床以及土地处理系统等[1]。其中以生物过滤反应器中的生物陶粒滤池与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最为常用。前者有一定的机械过滤能力适合处理较低浓度或低温原水,后者则因为填料空隙率大,不易堵塞,适合处理较高浓度的微污染原水。国内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池对滦河以及黄河水处理后表明该法对多项主要水质指标均有良好去除效果,高锰酸钾指数去除率为10-25%,氨氮去除率为40-70%,藻类去除率为15-30%[2]。在臭氧—生物活性炭吸附工艺这一生物膜法处理工艺中,颗粒活性炭是微生物生长的载体。活性炭表面及微孔形成的微生物膜通过生物降解作用,可进一步降解在活性炭表面及微孔富集的有机物,从而降低了活性炭的吸附饱和度,延长了其使用寿命。70年代中期,德国对臭氧—生物活性炭吸附工艺的研究发现,与单纯的活性炭吸附比较,活性炭的再生周期延长4~6倍[3]。其后,欧洲的许多现代化水厂逐步推广使用了臭氧-生物活性炭吸附对微污染水源的深度净化工艺。 [!--empirenews.page--]在“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饮用水微污染净化技术”作为专题进行研究,并将取得的重要成果中的生物预处理技术成果成功运用于工程实践。其中位于深圳水库库尾,设计处理规模400万m3/d的广东省东深源水生物硝化工程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的预处理工程[4]。源水经沉砂区、粗、细隔栅后,进入采用YDT弹性立体填料的生物处理池,水力停留时间55min.填料接触时间40min.,气水比1:1。自1998年12月试运行以来,通过工艺启动过程的自然接种,培养驯化,使填料挂膜,形成系统的生物硝化能力,并使氨氮去除率和硝酸盐氮生成率趋于稳定。试运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生物接触氧化工艺适合于处理东深微污染源水,对氨氮的处理效果显著。氨氮去除率在75%以上。同时,增加了深圳水库水体的溶解氧,提高了水库的自净能力,改善了东深源水供水水质。[5]市政污水处理中生物膜法技术运用生物膜法水处理技术用在市政污水处理主要有滴滤池(TF)、生物接触转盘(RBC)、淹没式附着生长生物反应器(SAGB)等主要形式[6]。滴滤池是生物膜法水处理技术在污水处理领域最早运用的形式。早在1889年就进行了砂砾处理废水的试验。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在英国进行了研究。并于20世纪前半叶到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大规模应用。之后人们趋向采用经济型操作性更好的活性污泥法。但是随着新介质、工艺构造以及对生物膜过程的理解增加,导致了滴滤池再次大规模应用[7]。目前滴滤池常与其他的污水处理工艺一起运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如滴滤池与活性污泥组合工艺(TF/AS工艺),滴滤池与活性生物滤池组合工艺(TF/ABF工艺)[8]。

生物膜法处理污水

生物膜法处理工业废水 摘要:目前化工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但随之而来的化工污染状况也十分严重,化工废水成分复杂、水质水量变化大,随着国家对其处理达标要求越来越严格,其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生物膜法是与活性污泥法平行发展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方法,实质是使细菌类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类的微型动物附着在滤料或某些载体上,并在其上形成膜状生物污泥,即生物膜。生物膜法是土壤自净过程的人工强化,主要去除废水中溶解性的和胶体状的有机污染物,同时对废水中的氨氮还具有一定的硝化能力。生物膜法在处理工业废水中有着广泛应用。 关键词:生物膜,废水,净化 生物膜法是属于好养生物处理的方法,它是将废水通过好氧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在载体填料上生长繁殖形成的生物膜,吸附和降解有机物,使废水得到净化的方法。根据装置的不同,生物膜法可分为生物滤池、生物转盘、接触氧化法和生物流化床等四类。在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废水处理中,其中应用最多的是接触氧化法。 一、生物膜法的机理 1、生物膜法的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生物膜法却一直未被人们重视,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生产中最早采用的生物膜法构筑物是以碎石为填料的滴滤池。碎石的比表面积小,能够为微生物附着生长的表面积小,因而滴滤池的负荷不可能很大,使其占地面积较大,卫生状况也不好。 50年代,由于塑料工业的发展以及塑料填料引入生物膜处理系统,使生物膜法出现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发展。因此,出现了许多新型的生物膜法设备。 20世纪70年代末,为强化生物膜法反应器中的传质,流化床系统被引人生物膜处理中,称为生物流化床。生物流化床兼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的待点,又称为半生物膜和半悬浮生长系统。 2、生物膜法的基本流程 下图为生物膜法处理系统的基本流程:废水经初次沉淀池后进入生物膜反应器,废水在生物膜反应器中经需氧生物氧化去除有机物后,再通过二次沉淀池出水。

生物膜法处理污水的基本原理

生物膜法处理污水的基本原理 生物膜法是利用附着生长于某些固体物表面的微生物(即生物膜)进行有机污水处理的方法。生物膜是由高度密集的好氧菌、厌氧菌、兼性菌、真菌、原生动物以及藻类等组成的生态系统,其附着的固体介质称为滤料或载体。生物膜自滤料向外可分为庆气层、好气层、附着水层、运动水层。生物膜法的原理是,生物膜首先吸附附着水层有机物,由好气层的好气菌将其分解,再进入厌气层进行厌气分解,流动水层则将老化的生物膜冲掉以生长新的生物膜,如此往复以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 废水中微生物沿固体(可称载体)表面生长的生物处理方法的统称。因微生物群体沿固体表面生长成粘膜状,故名。废水和生物膜接触时,污染物从水中转移到膜上,从而得到处理。其基本机理见水的生物处理法。 生物膜法的典型流程流程(图1)中的生物器可以是生物滤池、生物转盘、曝气生物滤池或厌氧生物滤池。前三种用于需氧生物处理过程,后一种用于厌氧过程。最早出现的生物膜法生物器是间歇砂滤池和接触滤池(满盛碎块的水池)。它们的运行都是间歇的,过滤-休闲或充水-接触-放水-休闲,构成一个工作周期。它们是污水灌溉的发展,是以土壤自净现象为基础的。接着就出现了连续运行的生物滤池。

新型塑料问世后,又有了新的发展。 生物滤池 生物膜法中最常用的一种生物器。使用的生物载体是小块料(如碎石块、塑料填料)或塑料型块,堆放或叠放成滤床,故常称滤料。与水处理中的一般滤池不同,生物滤池的滤床暴露在空气中,废水洒到滤床上。布水器有多种形式,有固定式的,有移动式的。回转式布水器使用最广。它以两根或多根对称布置的水平穿孔管为主体,能绕池心旋转。穿孔管贴近滤床表面,水从孔中流出。布水器的工作是连续的,但对局部床面的施水是间歇的,这承继了污水灌溉间歇灌水的概念。滤床的下面有用砖或特制陶块、混凝土块铺成的集水层。再下面是池底。集水层和池外相通,既排水又通风。工作时,废水沿载体表面从上向下流过滤床,和生长在载体表面上的大量微生物和附着水密切接触进行物质交换。污染物进入生物膜,代谢产物进入水流。出水并带有剥落的生物膜碎屑,需用沉淀池分离。生物膜所需要的溶解氧直接或通过水流从空气中取得。在普通生物滤池中,生物粘膜层较厚,贴近载体的部分常处在无氧状态。生物膜法滤床的深度和滤率、滤料有关。碎石滤床的深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多采用 1.8~2米左右。深度如果提高,滤床表层容易堵塞积水。滤率在1~4米3/(米2·日)左右,如果提高,床面也容易积水。首先突破的是滤率的提高。水力负荷率(即滤率)提高到8~10米3/(米

生物膜法处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食品科技学院班级:食科(2)班姓名:·····学号:····· 课程论文题目:生物膜法处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课程名称:生物工艺原理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2013年 06 月 19 日

生物膜法处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摘要:污水的生物膜处理法是与活性污泥法并列的一种污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这种处理法的实质是使细菌和菌类一类的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一类的微型动物附着在滤料或某些载体上生长繁育,并在其上形成膜状生物污泥,即生物膜。污水与生物膜的接触,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作为营养物质,为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所摄取,污水得到净化,微生物自身也得到繁衍增殖。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废水中呈溶液、胶体以及微细悬浮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稳定、无害的物质的废水处理法。根据作用微生物的不同,生物处理法又可分为需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两种类型。 关键词:生物膜微生物有机物 目前化工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但随之而来的化工污染状况也十分严重,化工废水成分复杂、水质水量变化大,随着国家对其处理达标要求越来越严格,其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生物膜法是与活性污泥法平行发展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一、生物膜法 (一)生物膜法的概念: 生物膜法是令微生物附着在惰性滤料上,形成膜状的生物污泥,从而对污水起到净化效果的生物处理方法。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一样,同属好气生物处理方法。但活性污泥法是依靠曝气池中悬浮流动着的活性污泥来分解有机物的,而生物膜法则上要依靠固着于载体表面的微生物膜来净化有机物。 (二)生物膜法的主要特点: 1.对废水水质、水量变化适应性强,操作稳定性好。 2.不会发生污泥膨胀,运转管理较方便。 3.生物膜中的生物相丰富,且沿水流方向膜中生物种群具有一定分布。 4.剩余污泥量较少。 5.采用自然通风供氧。 6.在运行方面灵活性较差。

(完整版)生物膜技术处理水污染

生物膜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水是生命的起源,水是地球上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市化的加剧和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增加,作为生命之源的水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生存。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第四届世界水论坛提供的联合国水资源世界评估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天约有数百万吨垃圾倒进河流、湖泊和小溪,每升废水会污染8L淡水;所有流经亚洲城市的河流均被污染;美国40%的水资源流域被加工食品废料、金属、肥料 和杀虫剂污染;欧洲55条河流中仅有5条水质勉强能用。联合国发布的资料表明:目前全球有11亿人缺乏安全饮用水,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同水有关的疾病。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预计,今天世界上将有1200万人死于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如果人类改变目前的消费方式,到2025年全球将有50亿人生活在用水难以完全满足的地区,其中25亿人将面临用水短缺。要想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水污染问题。在众多水污染处理方法中,生物膜法虽然在国内外还不太成熟和完善,但是还是很有潜力水处理技术。 生物膜技术是指把生物反应与膜分离相结合,以膜为分离介质替代常规重力沉淀固液分离获得出水,并能改变反应进程和提高反应效率的污水处理方法,简称MBR法。生物膜技术能令微生物附着在惰性滤料上,形成膜状的生物污泥,从而对污水起到净化的效果。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生物膜法却一直未被人们重视,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生产中最早采用的生物膜法构筑物是以碎石为填料的滴滤池。碎石的比表面积小,能够为微生物附着生长的表面积小,因而滴滤池的负荷不可能很大,使其占地面积较大,卫生状况也不好。50年代,由于塑料工业的 发展以及塑料填料引入生物膜处理系统,使生物膜法出现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发展。因此,出现了许多新型的生物膜法设备。20世纪70年代末,为强化生物膜法反应器中的传质,流化床系统被引人生物膜处理中,称为生物流化床。生物流化床兼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的待点,又称为半生物膜和半悬浮生长系统。与传统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相比,具有适应性强、占地面积小、处理效果好、耐负荷冲击能力强、水力停留时间和污泥停留时间可分别控制、易于自动控制等优点。膜生物处理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中的应用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和增加,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途的新型污水处理工艺技术。 生物膜法处理污水系统的基本流程:废水经初次沉淀池后进入生物膜反应器,废水在生物膜反应器中经需氧生物氧化去除有机物后,再通过二次沉淀池出水。

生物膜法的基本原理

生物膜法的基本原理 1、生物膜在载体上的生长过程:当有机污水或由活性污泥悬浮液培养而成的接 种液流过载体时,水中的悬浮物及微生物被吸附于固相表面上,其中的微生物利用有机底物而生长繁殖,逐渐在载体表面形成一层粘液状的生物膜。这层生物膜具有生物化学活性,有进一步吸附、分解污水中呈悬浮、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污染物。 2、生物膜的降解机理 (1)物质的传递 1)空气中的氧溶解于流动水层中,通过附着水层传递给生物膜; 2)有机污染物则由流动水层传递给附着水层,然后进入生物膜; 3)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如H2O等则通过附着水层进入流动水层,并随其排走; 4)CO2及厌氧层分解产物如H2S、NH3以及CH4等气态代谢产物则从水层逸出进入空气中。 (2)膜的生长与脱落 1)生物膜降解有机物的过程,也是膜生长的过程; 2)好氧层与厌氧层的平衡稳定关系; 3)厌氧层加厚,生物膜老化、脱落。 二、生物膜的主要特征 1、生物相方面的特征: (1)微生物多样化 (2)生物的食物链长 (3)能够存活世代时间较长的微生物 (4)分段运行与优占种属 2、处理工艺方面的特征: (1)对水质、水量变动有较强的适应性 (2)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宜于固液分离 (3)能够处理低浓度的污水 4)易于维护运行、节能 三、生物滤池 1、生物滤池法的特征: 生物滤池法是在砂滤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膜处理方法,它利用滤料表面形成的一层生物膜来净化污水。在滤池内,污水由于重力作用自上而下地连续流经滤料,滤料表面的微生物借助酶的作用,使被吸附和吸收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进行氧化分解,同时微生物又以有机物为营养进行自身繁殖。老化的微生物附着力差,在污水冲刷会不断脱落,脱落后随水流出滤池,同时新的生物膜不断生长,因而处理可连续进行。 2、典型构造 生物滤池主要由池壁、池底、滤料、布水器等部分组成。 滤料:组成滤层的过滤材料。常以花岗石、安山岩、闪绿岩等较硬的岩石以及无烟煤等材料制成。

生物接触氧化法 biological contact oxidation process 从生物膜法派生出来的一种废水生物处理法

生物接触氧化法biological contact oxidation process 从生物膜法派生出来的一种废水生物处理法,即在生物接触氧化池内装填一定数量的填料,利用栖附在填料上的生物膜和充分供应的氧气,通过生物氧化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达到净化目的。19世纪末,德国开始把生物接触氧化法用于废水处理,但限于当时的工业水平,没有适当的填料,未能广泛应用。到20世纪70年代合成塑料工业迅速发展,轻质蜂窝状填料问世,日本、美国等开始研究和应用生物接触氧化法。中国在7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用此法处理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并已在生产中应用。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以附着在载体(俗称填料)上的生物膜为主,净化有机废水的一种高效水处理工艺。具有活性污泥法特点的生物膜法,兼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的优点。在可生化条件下,不论应用于工业废水还是养殖污水、生活污水的处理,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工艺因具有高效节能、占地面积小、耐冲击负荷、运行管理方便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污水处理系统。生物处理是经过物化处理后的环节,也是整个循环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在这里氨/氮、亚硝酸、硝酸盐、硫化氰等有害物质都将得到去除,对以后流程中水质的进一步处理将起到关键作用。如果能配合JBM新型组合式生物填料使用,可加速生物分解过程,具有运行管理简便、投资省、处理效果高、最大限度地减少占地等优点。一、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反应机理 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一种介于活性污泥法与生物滤池之间的生物膜法工艺,其特点是在池内设置填料,池底曝气对污水进行充氧,并使池体内污水处于流动状态,以保证污水与污水中的填料充分接触,避免生物接触氧化池中存在污水与填料接触不均的缺陷。该法中微生物所需氧由鼓风曝气供给,生物膜生长至一定厚度后,填料壁的微生物会因缺氧而进行厌氧代谢,产生的气体及曝气形成的冲刷作用会造成生物膜的脱落,并促进新生物膜的生长,此时,脱落的生物膜将随出水流出池外。生物接触氧化法具有以下特点:1、由于填料比表面积大,池内充氧条件良好,池内单位容积的生物固体量较高,因此,生物接触氧化池具有较高的容积负荷;2、由于生物接触氧化池内生物固体量多,水流完全混合,故对水质水量的骤变有较强的适应能力;3、剩余污泥量少,不存在污泥膨胀问题,运行管理简便。特点生物接触氧化法具有生物膜法的基本特点,但又与一般生物膜法不尽相同。一是供微生物栖附的填料全部浸在废水中,所以生物接触氧化池又称淹没式滤池。二是采用机械设备向废水中充氧,而不同于一般生物滤池靠自然通风供氧,相当于在曝气池中添加供微生物栖附的填料,也可称为曝气循环型滤池或接触曝气池。三是池内废水中还存在约2~5%的悬浮状态活性污泥,对废水也起净化作用。因此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一种具有活性污泥法特点的生物膜法,兼有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的优点。生物接触氧化法净化废水的基本原理与一般生物膜法相同,就是以生物膜吸附废水中的有机物,在有氧的条件下,有机物由微生物氧化分解,废水得到净化。生物接触氧化池内的生物膜由菌胶团、丝状菌、真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组成。在活性污泥法中,丝状菌常常是影响正常生物净化作用的因素;而在生物接触氧化池中,丝状菌在填料空隙间呈立体结构,大大增加了生物相与废水的接触表面,同时因为丝状菌对多数有机物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对水质负荷变化有较大的适应性,所以是提高净化能力的有力因素。处理装置按结构分为分流式和直接式两类,其结构如图生物接触氧化池所示分流式的曝气装置在池的一侧,填料装在另一侧,依靠泵或空气的提升作用,使水流在填料层内循环,给填料上的生物膜供氧。此法的优点是废水在隔间充氧,氧的供应充分,对生物膜生长有利。缺点是氧的利用率较低,动力消耗较大;因为水力冲刷作用较小,老化的生物膜不易脱落,新陈代谢周期较长,生物膜活性较小;同时还会因生物膜不易脱落而引起填料堵塞。直接式是在氧化池填料底部直接鼓风曝气。生物膜直接受到上升气流的强烈扰动,更新较快,保持较高的活性;同时在进水负荷稳定的情况下,生物膜能维持一定的厚度,不易发生堵塞现象。一般生物膜厚度控制在1毫米左右为宜。

生物膜法在市政水处理中的应用

生物膜法在市政水处理中的应用 2011-08-25 11:34:09 来源:职称论文网 摘要:对采用生物膜法进行市政给水污水以及污水厂二级出水的处理进行综述。表明采用生物膜法水处理技术在市政给排水处理及污水回用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前景。尤其是在对处理微污染水体中 运用前景看好。 关键字:生物膜[27篇] 市政污水处理[4篇] 市政给水处理[1篇] 微污染[24篇] 生物膜法水处理技术在市政水处理中的运用领域主要有:市政给水中的微污染水体水处理,其主要目的是去除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以及CODMn等指标;市政污水处理中采用生物膜法去除水体中COD、BOD、氨氮等污染物,降低出水中N、P等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元素;以及对污水厂二级出水的深度处理,以达到回用水水质标准,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有限的水资源。 生物膜法技术在市政给水处理中的运用 目前我国不少城市饮用水水源为微污染水源,原水受到生活性有机污染,水中总氮、总磷、氨氮、亚硝酸盐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钾指数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对各常规给水处理工艺流程的常规项目测定分析表明,浊度的去除主要是靠常规处理工艺,而对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生化需氧量的去除必须靠生物作用才能获得满意效果。为满足日益提高的出水水质标准,在常规处理工艺上增加生物预处理工艺是无疑 是提高水质的最佳选择。 八十年代以来,由于生物预处理工艺因其在处理有机污染物、氨氮、色、嗅、味等方面的特点及其经济上的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得到较快的发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总体上都处于以去除氨氮、BOD5、 CODCr等有机物综合指标为代表的污染质的阶段。 用于市政给水处理中生物预处理工艺主要有:生物过滤反应器、生物滤塔、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生物转盘反应器、生物流化床以及土地处理系统等[1]。其中以生物过滤反应器中的生物陶粒滤池与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最为常用。前者有一定的机械过滤能力适合处理较低浓度或低温原水,后者则因为填料空隙率 大,不易堵塞,适合处理较高浓度的微污染原水。 国内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池对滦河以及黄河水处理后表明该法对多项主要水质指标均有良好去除效果,高锰酸钾指数去除率为10-25%,氨氮去除率为40-70%,藻类去除率为15-30%[2]。 在臭氧—生物活性炭吸附工艺这一生物膜法处理工艺中,颗粒活性炭是微生物生长的载体。活性炭表面及微孔形成的微生物膜通过生物降解作用,可进一步降解在活性炭表面及微孔富集的有机物,从而降低了活性炭的吸附饱和度,延长了其使用寿命。70年代中期,德国对臭氧—生物活性炭吸附工艺的研究发现,与单纯的活性炭吸附比较,活性炭的再生周期延长4~6倍[3]。其后,欧洲的许多现代化水厂逐步推广使 用了臭氧-生物活性炭吸附对微污染水源的深度净化工艺。 在“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饮用水微污染净化技术”作为专题进行研究,并将取得的重要成果中的生物预处理技术成果成功运用于工程实践。其中位于深圳水库库尾,设计处理规模400万m3/d 的广东省东深源水生物硝化工程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的预处理工程[4]。源水经沉砂区、粗、细隔栅后,进入采用YDT弹性立体填料的生物处理池,水力停留时间55min.填料接触时间40min.,气水比1:1。自1998年12月试运行以来,通过工艺启动过程的自然接种,培养驯化,使填料挂膜,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