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考研真题及强化习题详解 眼动实验法)【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教材精讲-反应时间【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教材精讲-反应时间【圣才出品】

第四章反应时间一、反应时的概念(一)反应时间(RT)是心理实验中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反应变量之一。

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

反应并不能在给予刺激的同时就发生。

(二)刺激的呈现引起一种过程的开始,此过程在机体内部的进行是潜伏的,直至此过程到达肌肉这一效应器时,才产生一种外显的、对环境的效应为止。

因而,反应时间往往也被称为“反应的潜伏期”。

二、反应时种类(一)简单反应时(A反应时)是给予被试者以单一的刺激,要求他作同样的反应。

被试的任务很简单,他预先已知道将有什么样的刺激出现并需要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二)复杂反应时辨别反应时(C反应时)是指被试对所呈现的多个刺激的某一个刺激进行反应,而对其他刺激不进行反应。

(三)选择反应时(B反应时)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

(四)简单反应时间实验在一弱光照明的室内,被试端坐在桌前,面对一个屏幕,注视屏幕上的一个孔(通过这个孔可以呈现灯光)。

事先呈现灯光给被试看看,让他熟悉这个刺激。

桌上放一电键,指示被试当他听到预备信号时即将手指放在电键上,当灯光一呈现就立即按下电键。

屏幕后是主试操纵仪器的地方,使用计时器来测量刺激到反应的时间。

(五)选择反应时间实验安排红和绿两种不同的色光刺激,有两个反应键放在被试面前,规定其用左右手指各放在一个键上,并用右手反应红光,用左手反应绿光,这是选择反应测量的典型示例。

显然,在这一选择时间里包括了被试的辨别和选择活动所花费的时间,他必须在作出反应之前对不同刺激有所辨别,并作出不同反应的选择。

三、反应时技术(一)唐德斯ABC反应时间及反应时间相减法1.唐德斯受天文学家关于人差方程研究和赫尔姆霍兹测定神经传导速度研究的影响,于1868年在其“关于心理过程的速度”一文中,把心理时间的测定引入心理学,并提出反应时间的相减法。

2.它是一种用减数方法将反应时间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眼动实验法)【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眼动实验法)【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眼动实验法)【圣才出品】第13章眼动实验法1.⼈眼的视觉范围包括哪三个区域?各⾃的视觉特点是什么?答:在阅读的过程,读者的视觉范围可分为三个部分:外周区域、副中央凹区、中央凹区。

(1)中央凹区即视觉中央的2°视野范围,是⼈类视敏度最⾼的区域,能够辨认所注视对象的细节。

(2)副中央凹区即视觉中央2°~5°左右的区域,是⼈类视敏度⽐较低的区域,能够获得注视对象的⼀些信息。

(3)外周区域即副中央凹以外的所有区域,是⼈类视敏度⾮常差的区域。

2.记录眼动的⽅法有哪⼏种?答:⼈类眼球的运动,简称眼动,通过眼动可使物像在视⽹膜上处于最佳位置。

记录眼动的⽅法有:(1)电流记录法(EOG)眼球运动可以产⽣⽣物电现象。

电位的变化由置于⽪肤相应位置的电极导⼊放⼤器,并通过⽰波器或记录器显⽰出来。

眼动与电位变化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通过分析记录结果,可以了解读者的眼动情况。

(2)光学记录法①⾓膜反光法在眼球运动过中,⾓膜对来⾃固定光源的光的反射⾓度也是变化的,通过记录⾓膜反光来分析读者的眼动。

②虹膜——巩膜反射法巩膜⽐虹膜能够反射更多的外界⼊射光,被反射的光线通过红外探测器来监测,探测器可以检测到读者垂直⽅向的眼动和⽔平⽅向眼动。

③普⾦野图像法普⾦野图像是由眼睛的若⼲光学界⾯反射所形成的图像。

通过分析这些图像运动的距离可以精确地测量眼球的运动。

3.什么是兴趣区?兴趣的类型有⼏种?答:兴趣区(AOIs)是眼动研究过程中相关刺激的界定,与研究者的假设有关。

按照⼤⼩不同,兴趣区可分为以下⼏种类型:(1)以词的某⼀部分界定的兴趣区在语⾔阅读的研究中,假设研究者只对汉语词或字的某⼀部分感兴趣,这时,可将兴趣区定界得更⼩,如汉语词或字的⼀部分(如偏旁或部⾸)。

(2)以词来界定的兴趣区在语⾔阅读的研究中,研究者可将兴趣区界定为⼀个词(或字)。

(3)以句⼦来界定的兴趣区在语⾔阅读的研究中,研究者可将兴趣区界定为⼀个句⼦。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 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 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圣才出品】

2.2课后习题详解1.写出一项实验室研究的实验设计。

答:(1)实验目的研究内隐自尊对不同任务类型自我妨碍的影响。

(2)实验假设内隐自尊的主效应显著,高内隐自尊的练习次数显著多于低内隐自尊的练习次数;任务类型主效应显著,数理逻辑任务的练习次数显著多于言语理解任务的练习次数。

内隐自尊与任务类型交互作用显著。

进一步的简单效应检验结果表明,高内隐自尊在不同任务性质中自我妨碍无显著性差异,但是低内隐自尊水平在不同任务性质中自我妨碍的差异显著,内隐自尊水平越低,在言语理解类任务中出现越多的自我妨碍(3)实验程序实验采用2×2两因素混合设计,其中自变量A作为被试间变量,自变量B作为被试内变量。

自变量A是内隐自尊,有两种水平:高内隐自尊、低内隐自尊。

自变量B是任务类型,有两种水平:数理逻辑任务、言语理解任务。

因变量是被试的自我妨碍水平,即被试在正式测试前练习的次数。

研究首先从某大学中随机抽取40名大学生,通过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测试成绩,将被试分为高内隐自尊、低内隐自尊两组,各20人,然后每组都接受第二个自变量的数理逻辑任务、言语理解任务两种处理,不同任务类型的顺序在被试间平衡处理,实验顺序安排如表1所示。

表1内隐自尊对不同任务类型自我妨碍影响的实验设计(4)数据分析首先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得出每组被试的平均分和标准差。

然后进行2×2重复测量结合非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2.写出一项现场研究的准实验设计。

答:略。

3.举例说明交互作用的概念。

答:(1)交互作用的概念一项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1)交互作用的研究案例①实验程序在某大学校园的咖啡店里,当主试看到小桌子(只供2个人用)或是大桌子(只供4人用)旁边坐着一个学生时,就有礼貌地询问能不能坐下,得到允许坐下后,主试点来一份午饭。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知觉)【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知觉)【圣才出品】

第6章知觉1.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用实验说明意识和知觉的关系。

答:意识和知觉的关系可以用DB病人的实验来说明。

盲视是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

DB病人手术后左侧视野出现了盲视。

由于右半球视觉皮层接受左视野的信息,左半球视觉皮层接受右视野的信息,DB通过手术去除了右半球视觉皮层的大部分,所以他左视野和右视野在大脑的代表区就表现出不同。

用动态视野检查法确定DB的盲视区域。

(1)实验程序在实验中要求DB通过迫选的方法猜测左视野盲区中是否有一小块光斑,如果有,就指出光斑的位置。

在另外的实验中,要求DB猜测一条短线的方向。

所有的测验都是在控制光照的条件下进行的,DB的头和注视方向保持固定。

刺激在盲区中呈现得非常快,所以DB 没有时间转动他的眼睛来注视没有受损的视野。

线条和点状刺激大小相同,强度适中,但是它们的大小和强度会同时影响受损的和没有受损的视野,因此,可以把视野盲区中目标的觉察与没有受损的视野区域和盲点对目标的觉察加以比较。

如果DB的盲点能够觉察到目标物,那么就意味着目标物的强度和尺寸足够大,激活了眼睛的敏感区域。

(2)实验结果Weiskrantz的实验中给DB呈现垂直和水平方向的点状或短线目标物,结果发现,DB 对于在盲区中呈现的目标物方向的定位、觉察和猜测的准确率均明显地高于随机判断的基线水平。

3.什么是关联后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答:(1)关联后效的含义关联后效是指不同刺激特性之间的相互影响产生的后效,颜色和方向或颜色和形状等。

如Mc Collough首先报告了这种后效,她给被试呈现几秒钟由黑色和橙色垂直栅条组成的图形,随后呈现黑色和蓝绿色的水平条纹的图形,两种图形交替呈现4min后,呈现测试图形,测试图形由垂直和水平的黑白栅条组成。

观察者报告在测试图形中垂直方向黑白栅条处出现淡蓝绿色后效,在水平方向黑白条纹处出现淡橙色后效。

(2)产生关联后效的原因Mc Collough使用的这两种颜色(橙色和绿色)互为互补色,当一种特定色调的颜色连续刺激视觉系统时,视觉系统将对这种颜色发生适应,并产生其补色的感觉,即后效。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认知)【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认知)【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认知)【圣才出品】11.2课后习题详解1.举例说明移情的研究是怎样进行的?答:移情或同情是指一个人具有确认他人情绪的能力,或具有他人情绪引起的共鸣体验。

以对疼痛的移情实验为例:(1)研究对象被试是16对恋爱对象,研究者假定他们更容易彼此产生移情。

(2)实验过程①疼痛刺激是施加给女被试或她的对象的电刺激,给予电刺激时扫描女被试的脑活动。

②屏幕上随机呈现指示图标,指明是女被试(自我)还是她的对象(他人)将受到低强度的电刺激(无痛条件)或高强度的电刺激(疼痛条件)。

③研究者在“自我”与“他人”的情况下比较了疼痛条件与无痛条件的fMRI结果。

扫描之后通过对移情量表上项目的评定,对女被试移情的个体差异进行了测量。

(3)实验结果①自己受到疼痛刺激和感受他人疼痛时均激活的主要脑区有:前扣带回与前脑岛;而自己受到疼痛刺激时还特异地激活了感觉相关的脑区。

②对疼痛的移情涉及其情感成分而不是感觉成分。

③移情的个别差异与脑区的激活差异有很好的相关,移情量表得分高的被试在感受他人疼痛时相应的脑区也有很强烈的激活。

2.主观报告与脑区激活的程度相关有什么意义?答:主观报告是实验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因变量指标,通常是实验结果的一部分,要求处于一定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对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做出恰当的口头表达。

当外界刺激变动时,大多数人的报告在经验上有相似的波动。

相应的会引起被试心理上程序的变化,如果通过仪器如ERP,fMRI等则能探测到相应的脑活动的状态,不同的心理过程或者是被试不同的主观感受,可能导致所引起的脑区激活的程度不同。

主观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检验所记录的脑活动是否和当时的心理状态一致,被试主观报告出在完成任务过程时,自己的亲身体会。

因此,主观报告为用仪器记录心理活动所激活的脑区程度提供了辅助资料。

3.怎样应用morphing技术进行自我面孔识别研究?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4.文化对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是怎样的?答:语词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成绩比其它编码条件好,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参照效应。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典型题详解 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典型题详解 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圣才出品】

2.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一、单项选择题1.在探讨性别与被试年龄(青年、中年、老年)对某品牌手机偏好影响的研究中,其实验设计为()。

[统考2014研]A.2×3设计B.1×3设计C.2×2设计D.3×3设计【答案】A【解析】该实验使用性别2(男,女)×年龄3(青年,中年,老年)设计。

2.下表所示为一个有四种实验处理的设计方案。

该研究设计属于()。

[统考2014研]A.匹配设计B.ABBA设计C.拉丁方设计D.混合设计【答案】C【解析】拉丁方以表格的形式被概念化,其中行和列代表两个外部变量中的区组,然后将自变量的级别分配到表中各单元中。

简单的说就是某一变量在其所处的任意行或任意列中,只出现一次。

3.在某研究设计中,用方便分组的方式,将被试分为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对两组均进行了一次前测和后测。

该设计是()。

[统考2014研]A.交叉滞后设计B.时间序列设计C.相等时间样本设计D.不相等对照组设计【答案】D【解析】不相等对照组设计的实验模式是具有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对两组被试均进行前测和后测验,以便于对照比较。

4.有研究发现,正常被试和遗忘症患者自由回忆的正确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XX 辨认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据此可知实验存在()。

[统考2014研]A.期望效应B.练习效应C.习惯效应D.交互效应【答案】D【解析】交互作用指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就发生交互作用。

A项,期望效应指被试的表现因为逐渐熟悉实验情境而有系统地提升。

B项,习惯效应指被试的表现因为连续作业的疲劳而系统地下降。

C项,习惯误差是指由于被试在长序列中有继续作同一种判断的倾向所引起的误差。

5.下列选项中,属于准实验设计的是()。

[统考2014研]A.匹配组设计B.被试间设计C.被试内设计D.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答案】D【解析】准实验设计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法搜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属于准实验设计。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第4章【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第4章【圣才出品】

第3章心理物理学方法3.1复习笔记一、感觉阈限的测量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其操作性定义是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那一种刺激强度。

差别阈限是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差别。

差别阈限值也称最小可觉差(JND)。

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主要有3种: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

(一)最小变化法1.最小变化法测量绝对感觉阈限(1)最小变化法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

(2)被试报告有感觉时用“+”表示,报告无感觉时用“-”表示,不能肯定有无感觉时用“?”表示。

(3)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

在这个系列中被试有感觉和无感觉的转折点就是绝对感觉阈限。

(4)最后求得的绝对阈限是多次所得的系列绝对阈限的算术平均值。

2.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1)在每一次试验中比较两个刺激:一个是标准刺激,一个是比较刺激。

(2)被试可以有3类反应,表示为“+”,“=”,“-”。

(3)不肯定间距和主观相等点:下限是指从“-”到“=”的转折点,上限是指由“=”到“+”的转折点,上限与下限之间称做不肯定间距(IU)或相等地带。

差别阈限(DL)等于l/2不肯定间距。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被称为主观相等点(PSE),被试在作比较时,是以主观相等点为标准刺激,而不是以规定的刺激为标准刺激。

(4)差别阈限也是多次试验后的统计值。

绝对差别阈限是指通过多次试验求得的平均差别阈限,如果标准刺激变了,那么所求得的绝对差别阈限也会改变。

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称做相对差别阈限。

3.最小变化法中可能出现的误差(1)习惯误差习惯误差是指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时所引起的误差。

习惯误差导致递增系列的阈限增大;相反,导致递减系列的阈限变小。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单项选择题:1~30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奠定实验心理学基础的著作是()。

A.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B.冯特的《对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C.冯特的《生理心理学原理》D.艾宾浩斯的《记忆》【答案】A【解析】费希纳在1860年出版的《心理物理学纲要》奠定了实验心理学的基础。

2.对待人类被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对人的尊重B.有益性C.最大利益D.公正【答案】C【解析】对待人类被试的基本原则包括对人的尊重、有益性、公正,不包括最大利益原则。

3.在考察不同危机情境类型中救助行为差异的研究中,自变量是()。

A.被试特点B.作业特点C.环境特点D.暂时造成被试差异【答案】B【解析】作业特点的自变量就是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或者实验中所呈现的、和被试任务有关的某种刺激。

根据题干信息,实验主要研究不同情境下的救助行为,因而不同情境即作业特点是实验的自变量。

4.一项实验拟考察疲劳对识记的影响,则疲劳是()。

A.自变量B.因变量C.控制变量D.无关变量【答案】A【解析】自变量也称刺激变量、独立变量,是实验者在研究问题、实施实验时有意加以选择和操纵的变量。

本题中,疲劳是自变量,识记水平是因变量。

因此本题选A。

5.某研究以运动员掷铁饼的距离作为其“耐久力”的指标,作为因变量该指标存在的问题是()。

A.缺乏有效性B.缺乏可靠性C.缺乏敏感性D.缺乏数量化【答案】A【解析】因变量指标的有效性又称效度,是指该指标充分代表当时的现象或过程的程度。

掷铁饼的距离不能说明一个人是否具有“耐久力”,因此该指标缺乏有效性。

6.在探讨某种教学方法对儿童运算能力影响的研究中,运算能力是()。

A.因变量B.自变量C.控制变量D.刺激变量【答案】A【解析】自变量也称刺激变量、独立变量,它是实验者在研究问题、实施实验时有意加以选择和操纵的变量。

朱滢《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眼动实验法)【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眼动实验法)【圣才出品】

第13章眼动实验法一、名词解释视觉缓冲加工模型答:视觉缓冲加工模型的基本观点包括:①阅读课文的局部特征不直接影响阅读者的眼动过程。

在阅读课文时,眼睛是以固定的速度向前移动的,因此注视时间的长短不能反映该注视点所注视的内容的难度。

②在每次注视时,阅读者先将提取的视觉信息存储在工作记忆的缓冲器中。

阅读时,眼睛的注视点迅速移动到课文的下一个地方,而大脑对前面存储在缓冲器中的信息的加工则仍然还在进行之中。

③当所加工的内容难度过大时,缓冲器中存储的信息则会来不及加工。

为此,眼睛移动的速度就会降低下来。

但这只会影响阅读的总时间,而每个注视点的时间与所注视的课文内容没有关系。

在阅读中,阅读者的眼动过程同认知加工过程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二、简答题1.EVM3200是我国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学教学领域从国外引进最早、数量最多的一种眼动仪,其中EVM3200型眼动仪的性能先进,使用方便,比较适合于心理学的眼动实验。

请问该眼动仪由哪些部分构成?答:眼动仪是测试人眼活动情况和研究有关心理过程的专用仪器。

EVM3200型眼动仪是依据角膜反光的原理设计生产的。

角膜反光法最大的优点是不必在被试的眼睛上附加任何的装置,使实验更加自然。

(1)EVM3200眼动仪的构成①系统的主机。

主要功能是进行眼动实验的控制和视频信号的处理。

②光学探头。

它是获得眼动信息的输入端。

③场景摄像机。

它的功能是把场景信息输入到主机。

④EVM3200眼动仪还备有比较齐全的软件包,可以加工眼动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数据。

例如:注视点的坐标、注视点数、平均眼跳距离和时间、平均瞳孔直径等。

(2)EVM3200型眼动仪的主要技术指标①自动测量眼球位置和瞳孔直径。

②允许被试的轻微头动,其范围为16cm2。

③实际眼位与测量计算之间的误差为≤1°。

④允许戴眼镜进行测量。

⑤允许的眼动范围:水平轴40°,垂直轴30°。

⑥自动记录资料和生成数据。

⑦具有模拟装置结构。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考研真题及强化习题详解 脑认知成像技术)【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考研真题及强化习题详解 脑认知成像技术)【圣才出品】

14.3考研真题及强化习题详解简答题1.将EEG与fMRI结合起来的新一代成像仪器具有怎样的特点?答:EEG是指高分辨率脑电图技术,这种技术具有极高的时间分辨率,但是空间分辨率较差。

fMRI是指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这种技术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但是时间分辨率较差。

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新一代成像仪器能做到优势互补,其结合之后具有如下特点:(1)无创性。

两种技术本身就是无创性的成像技术,将二者结合的新一代成像仪器,将仍然具有这一特性。

(2)同时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可被用作实时观察大脑的动态过程。

(3)解决了有关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关联问题。

把行为实验观察到的信息与脑功能成像得到的信息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了人类对自身认知活动的理解。

2.ERP技术在注意领域内有哪些应用?答:ERP即事件相关电位,指在时间上与事件相联系的电位,是注意的电生理学研究的重要因变量。

ERP技术在注意领域内的应用有:(1)注意分散任务的研究。

注意分散任务是一种使各种刺激竞争注意资源,从而使注意发生分散的任务。

研究表明,对目标刺激的注意,提高了ERP在P200到P300的振幅。

这意味着大振幅事件相关电位的P200成分与注意分散任务有关。

(2)不随意注意的研究。

朝向反应是不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是指由新异的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的方向。

一些研究者通过对ERP的研究发现,一个常出现在大脑额区或额中央区的ERP成分——不匹配负波与朝向反应密切相关。

(3)有关早期选择理论的研究。

电生理学测量对于寻找选择位点是很方便的,因为它提供了对刺激和反应之间加工过程的连续测量,研究者可以准确判断受注意和不受注意的刺激所对应的ERP在什么阶段开始产生差异。

ERP实验的发现为早期选择理论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3.ERP的哪些变化与注意的特定状态相联系?举例说明。

答:ERP即事件相关电位,指在时间上与事件相联系的电位,对注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注意的电生理学研究的主要手段。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引论)【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引论)【圣才出品】

第1章引论1.怎样理解实验心理学是各门心理学的基础?答:心理学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从根本上讲,都是实验科学,实验乃科技之母。

实验心理学是将实验研究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各个领域的一个心理学分支,是各门心理学的基础。

具体分析如下:(1)认知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

但是,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内部的心理过程,只能依靠输入和输出的东西推测内部发生的过程。

因此,认知心理学特别依赖于实验方法。

(2)构造主义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都运用实验室实验法,主要研究与生理心理学相关的感觉、注意、知觉等,只是他们分别强调研究心理的构造和心理的机能。

(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也是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尽管没有采用严格的实验验证,但弗洛伊德本人是个实证论者,认为每一件事情都有原因,试图在对梦的解析中寻找有价值的线索,从而建立了精神分析学说。

(4)人本主义心理学,也不是仅仅在人本主义哲学思想中产生的,而是在做了大量调查工作之后,才得出的结果。

19世纪中叶开始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这对于心理学来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它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解放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一百多年来,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现在,实验的方法不仅用来研究心理过程,而且用来研究个性和意识,甚至用于社会心理现象的研究。

因此,研究心理实验方法的实验心理学,成了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由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也要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所以,实验心理学也是各门心理学的基础。

2.实验与观察有什么不同之处?答:实验的方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在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它能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因果性的说明。

观察的方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通过直接观察或者借助仪器观察而搜集事物信息的方法。

实验法与观察法的不同之处在于:(1)实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观察只能等待所要观察的事物出现时才能进行,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察。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教材精讲-心理物理学方法【圣才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教材精讲-心理物理学方法【圣才

第三章心理物理学方法一、感觉阈限的测量心理物理法主要用来对阈限的测量(一)两种阈限1.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2.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强度差。

(二)最小变化法1.又称极限法、最小可觉差法,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最小变化法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

2.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

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

每个系列的转折点就是该系列的绝对阈限。

3.用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自变量是刺激系列。

刺激系列要按递增或递减系列交替呈现。

递增时,刺激要从阈限以下的某个强度开始;递减时,刺激系列的起点要大于阈限的某个强度;一般应选10到20个强度水平。

4.为了使测定的阈限准确,并使每一刺激系列的阈限能相对稳定,一般递增和递减刺激系列要分别测定50次左右(共100次左右)、刺激应由实验者操纵。

5.为了避免被试者形成定势,每次呈现刺激的起点不应固定不变,而应随机变化。

6.用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的反应变量时,要求被试以口头报告方式表示。

当刺激呈现之后,被试感觉到有刺激,就报告“有”,当被试没感觉到有刺激,就报告“无”,其依据是被试的内省,而不是刺激是否呈现。

7.被试报告后,主试以“有”“无”或“+”“-”记录被试的反应,每个系列都需要被试作“有”到“无”、或“无”到“有”这两种报告,亦即,递增时直到第一次报告“有”之后,这一系列才停止;递减时直到第一次报告“无”之后,这一系列才停止,然后再进行下一个系列。

若被试者在这二类判断中有“说不准”的情况,则可以猜,但不可放弃。

8.在一个刺激系列中,被试者报告“有”和“无”这两个报告相应的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就是这个系列的阈限。

下表1是用最小变化法测音高的感觉阈限。

表19.在极限法实验中,由于刺激是按一定的顺序呈现的,被试在长序列中有继续给同一种判断的倾向,如在下降序列中继续说“有”或“是”,在上升序列中继续说“无”或“否”,这种被试习惯于前面几次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叫作习惯误差。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记忆)【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记忆)【圣才出品】

第8章记忆1.什么叫做部分报告法?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怎样进行实验获得系列位置曲线?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区分短时存储与长时存储的证据有哪些?答:1974年Simon指出,以组块为单位的短时记忆容量并不恒定,因而应该同时考虑用于背诵更长音节的额外时间。

后来,Zhang和Simon接受了Baddeley的发音回路概念,但假定2s这一限定时间不仅是为了发出音节,同时也是为了让发音机制去提取每一个新的组块。

(1)他们提出了一个公式来估计提取每一个组块的时间(a),发出每一个音节的时间(b)。

公式为:T=C[a+b(S-1)] ①公式中C是组块数,S是每一组块中的音节数,T是发出容量中所有音节所花时间,即存储信息的发音时程。

公式中C与S的数据可在实验中观察到,而T与a、b的比值则可结合实验中若干个C、S数据推算出来。

(2)Simon提出了关于组块的公式:S=5s ②S是立即回忆的音节数(这是可直接测量的);s是一个组块包含的音节数(这是不能直接测量的);5是组块理论假定的数目(即短时记忆容量大约为5个组块)。

公式②可以用来估算组块的大小:S=s/5。

但实际上这是没有用的式子,因为不同的实验会有不同大小的S,即该公式是不可验证的。

(3)Simon又给出另一个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F=ks ③公式(3)的意思是,F的数值同每一组块中的音节数目(s)成比例。

F是单位时间内(如lmin)背诵的音节数目,s是每一组块中的音节数目,而k则是记忆一个组块所需要的时间。

同②式一样,③式也是不可验证的,因为F可以直接测量,但s不能测量,因而③式本身也是没有用的。

(4)如果把两个假设(短时记忆容量为5个组块;记住一个组块要花ks)结合起来,就可以消除两个公式中不可测量的s,而得到一个新的公式:S/5=F/k,F= S·k/5,如果设a=k/5,那么:F=aS ④在公式④中,F与S都可直接测量,a作为一个常数可以由④给出。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圣才出品】

第2章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一、单项选择题1.为了消除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最好采用的方法是()。

A.恒定法B.排除法C.平衡法D.对抗法【答案】B【解析】双盲法是消除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的一种有效方法,属于排除法。

2.采用排除法控制额外变量时,会降低实验的()。

A.内部效度B.外部效度C.构思效度D.统计结论效度【答案】B【解析】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排除法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从控制变量的角度看,排除法确实有效,然而排除法把正常状态中存在的因素排除出去,其所得到的结果难以推广,因此影响了实验的外部效度。

因此本题选B。

3.在一个3×2的混合实验设计中,被试间因素有3种水平,若每种处理使用30名被试,整个实验设计需使用的被试数是()。

A.30B.60C.90D.180【答案】C【解析】在这个二因素混合实验设计中,被试间因素有3种水平,说明共有三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在被试内因素上进行两种处理,使用同样的被试。

因此,三个实验组共需90名被试。

4.在一项研究情绪的实验中,要求A组被试观看恐怖电影之后进行情绪测试,要求B 组被试在A组被试进行情绪测试时也进行情绪测试,则A组被试通常被看做是()。

A.后测控制组设计的控制组B.后测控制组设计的实验组C.前测一后测控制组设计的实验组D.前测一后测控制组设计的控制组【答案】B【解析】该设计属于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设计,在该设计中没有前测,只有后测。

5.在探讨情绪(积极情绪、中性情绪、消极情绪)、活动性质(丰富、单调)、估计方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的评估、事后回忆)对时间估计的影响的一项研究中,其实验设计应是()。

A.二因素设计B.三因素设计C.四因素设计D.三水平设计【答案】B【解析】实验设计名称中的因素就是自变量,该研究中有三个自变量,因此是三因素实验设计。

6.如果不同的实验条件之间有相互干扰,最好采用()。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意识)【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意识)【圣才出品】

第12章意识1.什么是意识的内省测量和行为测量?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结合实验说明质的差异的研究范式。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什么是不注意视盲,它与注意捕获的区别是什么?答:(1)不注意视盲的含义不注意视盲是指当人们专注于某项任务时,对意外出现的物体产生忽略的现象。

该现象是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进行选择性注意机制的研究时发现的结果,Neisser和Becklen 在一项研究中将两组球员玩球类游戏的录像透明处理后叠加在一起,一组球员穿白色制服,而另外一组球员则穿黑色制服,被试的任务是数出某一组球员传球的次数。

实验结果发现,只有21%的被试报告他们看到了在录像中间意外出现的穿过球场的撑伞女子。

(2)不注意视盲与注意捕获的区别①内涵不同。

不注意视盲是指当人们专注于某项任务时,对意外出现的物体产生忽略的现象。

注意捕获是一种与不注意视盲相反的现象,它指的是当某些刺激突然呈现时,人们的注意会被自然地吸引以至于对当前任务的完成产生影响。

②产生的结果不同。

不注意视盲是指这个意外刺激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注意捕获是指这个意外的刺激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③产生的原因不同。

不注意视盲和注意捕获可能是因为刺激与目标任务之间关联性程度不同导致的结果。

即注意捕获可能是因为刺激符合被试基于目标任务的特点所形成的注意图式,而不注意视盲则可能是这些刺激与注意图式偏离导致的。

4.什么是运动诱发视盲?举例说明它在无意识加工研究中的应用。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5.举例说明双眼竞争的实验范式。

答:(1)双眼竞争范式双眼竞争是近年来研究视觉意识比较常用的一种实验范式。

实验中给观察者的两只眼睛分别呈现两个不同的图像,他们所看到的并非是两个图像的混合,他们的知觉体验是以一种双稳态形式在一只眼睛的输入优势和另一只眼睛的输入优势间交替转换的。

因为视网膜输入始终保持不变,变化的是知觉体验,因此双眼竞争为探索知觉意识的神经相关物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实验范式,从而避免了视网膜的刺激变化所造成的混淆。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引论)【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引论)【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引论)【圣才出品】第1章引论⼀、单项选择题1.如果⾃变量是连续的量的变化,则要求所选⾃变量的检查点,⼀般()为宜,只有这样,才能⾜以找出⾃变量和因变量的函数关系。

A.2~3个左右B.3~5个左右C.5~7个左右D.越多越好【答案】B【解析】对于不同的实验⽬的所选⽤的⾃变量数量不同,因素型实验的⾃变量⼀般不超过4个⽔平,函数型实验的⾃变量⽔平应为3~5个左右才能⾜以找出⾃变量和因变量的函数关系。

2.实验⼼理学中,挑选被试时最应注意()。

A.被试数量最好达到30个B.被试要具有代表性C.随机选取被试D.最好选择有经验的被试【答案】B【解析】实验⼼理学中,常常以⼀些样本来推导总体,因此,要注意取样有代表性。

样本容量达到⼀定的数量及随机选取被试都是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3.冯特(W.Wundt)对⼼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

A.对感觉元素的描述B.建⽴了作为实证科学的⼼理学C.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D.发明了最⼩可觉差的⽅法【答案】B【解析】冯特对⼼理学最深远的贡献是建⽴了作为实证科学的⼼理学。

A项也是冯特对⼼理学的贡献。

C项是赫尔姆霍兹对⼼理学贡献。

D项是费希纳对⼼理学贡献。

⼆、多项选择题1.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混淆的主要根源。

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以下⼏种⽅法()。

A.恒定法B.匹配法C.抵消平衡法D.随机化法【答案】ABCD【解析】控制额外变量的⽅法主要有: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和统计控制法。

2.反应变量应具备的特点()。

A.特异性B.客观性C.数量化D.量程恰当【答案】ABCD【解析】因变量是由实验者操纵⾃变量所引起的被试的某种反应,因此,⼜称为反应变量。

反应变量的特点包括特异性、客观性、数量化和量程恰当。

3.需要采⽤恒定法控制的额外变量有()。

A.实验室物理环境B.实验过程控制C.被试的主观态度D.仪器的性能指标【答案】ABCD【解析】恒定法通常⽤来控制⽆法消除的某些⽆关变量,包括⽆法消除的⼀些机体变量(年龄、性别、态度等),⼀些实验环境因素(灯光、噪⾳、温度、湿度等),与实验程序相关的⼀些因素(仪器的性能、实验过程等)。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注意)【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注意)【圣才出品】

第7章注意1.当我们接受多种视觉输入,选择性注意起什么作用?对于被选择的和被拒绝的刺激结果又如何?答:(1)当人们接受多种视觉输入时,选择性注意能够从众多的刺激中选择其中一些刺激,而忽略其他的刺激。

这种选择性可以使人们通过控制感知觉、思维及行动活动的优先次序来影响人们的经验与行为。

(2)对于被选择的和被拒绝的刺激的结果,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观点。

①注意的早期理论,Broadbent提出的过滤器模型认为,人们一次可以加工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

为了保护和适应这种有限的容量,一次只能对来自单一的通道的信息进行加工,这样被选择的刺激则被注意到了。

而根据较显著的物理特性,来自其他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会被过滤掉。

Treisman的衰减理论认为,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并不是被完全过滤掉,而是被减弱。

即被拒绝的刺激只是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所以,来自这些通道的信息尽管不易被提取使用,但也有可能会进入到高级的加工过程。

②晚期选择理论,J.R.Deutsch和D.Deutsc却认为过滤器或信息的减弱并不存在。

相反,所有输入信息被加工并可供使用。

信息的相关性部分地决定一个信息是否会被“注意”到。

即被选择和被拒绝的刺激开始都进行了加工,只是在后期的选择反应中只有被选择的刺激被进一步加工作出了反应,而被拒绝的刺激则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2.到底是注意本身容量有限还是它所涉及的感觉、知觉以及其他高级心理过程容量有限?答:不能简单认为是注意本身容量有限还是它所涉及的感觉、知觉以及其他高级心理过程容量有限,注意本身容量有限和它所涉及的心理过程容量有限是容量有限性的两个方面。

(1)注意本身容量有限注意的能量是有限的,其中注意的能量分配理论认为,任务分配到的注意资源的多少取决于所需的心理努力的程度。

只要对注意的能量没有超过上限,人们就能同时进行几项任务。

但是注意的能量有限,这个界限具体是多少却不能被精确的估计。

(2)心理过程容量有限注意的选择性与容量有关,可以从注意的两个特点来进行分析。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心理语言学)【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心理语言学)【圣才出品】

第9章心理语言学9.1 复习笔记一、言语产生(一)从记忆中提取信息1.储存的语言信息(1)语言信息的种类心理语言学家认为,记忆中储存的语言信息包括语义、语音模式和词汇形式,以及句法信息。

其中,句法信息指的是词在句子中如何正确使用的相关信息。

(2)证据的来源上述结论的相关证据,一方面来自对自然语误的观察和分析,另一方面来自有控制的言语产生实验。

①自然语误的观察分析a.观察言语失误的个案是早期言语产生研究的重要手段。

借助于自然观察,收集数据和归类分析。

如果收集的数据足够多,就可以建语料库,并进行定量估计。

在收集言语错误过程中,研究者通常在探测到讲话者的言语错误时打断他们,并询问他们本来要表达的目标词语,以及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等。

然后分析这些错误,找出其中的规律,从而揭示言语产生的过程。

b.舌尖现象(TOT)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语误,指说话人知道一个词,但是无法说出来的现象。

TOT现象普遍存在的事实表明,语义、语音和句法信息分别储存在记忆中,而且语义和句法信息的提取可能先于语音模式的提取。

c.自然语误的研究不仅耗时长,而且无法控制其中的影响因素,在言语产生研究中渐渐被有控制的实验方法所取代。

②言语产生实验a.实验范式最常见的实验范式是图片命名,即在屏幕上呈现一个物体的图片,要求被试在保证正确率的情况下尽快对物体命名。

实验中考察的指标是对图画命名的反应潜伏期,即从刺激开始呈现到被试开始产生目标词的这段时间。

采用控制实验排除了物体识别的难易对潜伏期的影响后,它反映的就是产生目标词的难易程度。

b.影响命名潜伏期的因素命名一致性是影响命名反应潜伏期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命名一致性高的物体,命名反应的潜伏期也短。

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是,不同的名称在语义和句法信息上相似程度很高,提取时会产生竞争,增加了提取难度,导致反应潜伏期较长。

词频也是影响命名反应潜伏期的重要因素。

词频是指某个词在书面语言中的使用次数。

研究表明,在控制了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词频越高,命名反应的潜伏期越短。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4-6章)【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4-6章)【圣才出品】

第4章反应时间4.1复习笔记一、反应时间的概述(一)反应时间的概念反应时间又称为反应的潜伏期,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

它包含了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

(二)反应时间的研究简史1.天文学的贡献对反应时间的研究最早始于天文学。

19世纪初,德国天文学家Bessel等人通过观测得出了“人差方程”,即B-A=1.22s,来表示Bessel的观测数据和另一位天文学家的观测数据之间的差。

2.生理学的研究(1)Hehnhohz的研究l850年生理学家Hehnhohz运用反应时间来测定蛙神经的传导速度。

后来,他用一弱电击刺激人的皮肤,让被试一旦觉得电击就用手反应,记录这些反应时的差异。

他从中可粗略估计人的神经传导速度约为60m·s-1。

(2)Donders的研究1868年,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发明了分离反应时间的实验。

Donders借助反应时间的相减得到选择反应时间、辨别反应时间,即反应时间的相减法。

3.心理学的研究(1)Wundt及其学生的研究Wundt及其学生,特别是Cattell,对反应时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2)认知心理学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认知心理学利用反应时间这一客观指标对加工过程进行研究,以揭示信息加工过程和各个阶段。

①相减法反应时的相减法在具体应用中假定,两种作业中的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心理过程,而在其它方面均相同,这样就可判定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间之差就是完成那个特定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②相加法Sternberg发展了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

这种方法假定,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所需时间的总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

③开窗实验法Hamilton等(1977)、Hockey等(1981)发展了“开窗”实验。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注意)【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注意)【圣才出品】

第7章注意7.1 复习笔记一、信息加工方法(一)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指人们对于视觉刺激或听觉刺激,都能选择性地加工刺激的子集。

1.双听测验双听测验也被称为双耳分听实验。

这一实验范式始于Cherry对鸡尾酒会现象的研究。

鸡尾酒会现象是指当人的听觉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意识将一些无关声音刺激排除在外,而无意识却监察外界的刺激,一旦一些特殊的刺激与己有关,就能立即引起注意的现象。

(1)实验过程同时向被试两耳呈现不同的语言信息,要求被试跟踪这个信息,比如大声重复,以保证被试真正听见传到一个耳朵的声音。

随后,测试被试是否注意到非追随耳的信息。

(2)实验结果除了一些非常明显的物理特征之外(如把说话声变成纯的500Hz的声音,或变换性别),被试并不能意识到另一不被跟踪的通道的信息。

甚至把这个不被跟踪的通道变成外语,被试都不一定意识到。

2.理论模型(1)早期选择理论①过滤器模型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认为:人们一次可以加工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为了保护和适应这种有限的容量,一次只能对来自单一的通道的信息进行加工。

根据较显著的物理特性,来自其它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会被过滤掉。

②衰减模型Treisman对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进行了修改并提出: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并不是被完全过滤掉,而是被减弱。

所以,来自这些通道的信息尽管不易被提取使用,但有可能会进入到高级的加工过程。

(2)晚期选择理论J.R.Deutsch和D.Deutsch认为过滤器或信息的减弱并不存在。

相反,所有输入信息均被加工并可供使用。

信息的相关性部分地决定其是否会被“注意”到。

(二)分散注意1.分散注意的定义分散注意是指人们执行监测和搜索任务时,必须把注意分散到几个刺激上。

2.注意能量分配理论Kahneman提出的注意能量分配理论认为,注意的能量是有限的,任务分配到的注意资源的多少取决于该任务所需的心理努力的程度。

(1)注意能量分配理论的主要观点①一些任务比另一些任务对注意资源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多的心理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眼动分析指标不包括()。

[统考2011研]
A.注视
B.眼跳
C.回视
D.眨眼
【答案】D
【解析】通过眼动仪,可以记录和分析眼睛注意次数、注视点持续时间、眼跳潜伏期、回视次数、注视广度和频率。

二、名词解释
视觉缓冲加工模型
视觉缓冲加工模型由Bouma和de Voogd提出。

其基本观点包括:①该模型认为阅读课文的局部特征不直接影响阅读者的眼动过程。

在阅读课文时,眼睛是以固定的速度向前移动的,因此注视时间的长短不能反映该注视点所注视的内容的难度。

②在每次注视时,阅读者先将提取的视觉信息存储在工作记忆的缓冲器中。

阅读时,眼睛的注视点迅速移动到课文的下一个地方,而大脑对前面存储在缓冲器中的信息的加工则仍然还在进行之中。

③当所加工的内容难度过大时,缓冲器中存储的信息则会来不及加工。

为此,眼睛移动的速度就会降低下来。

但这只会影响阅读的总时间,而每个注视点的时间与所注视的课文内容没有关系。

在阅读中,阅读者的眼动过程同认知加工过程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三、简答题
1.EVM3200是我国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学教学领域从国外引进最早、数量最多的一种眼动仪,其中EVM3200型眼动仪的性能先进,使用方便,比较适合于心理学的眼动实验。

请问该眼动仪由哪些部分构成?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2.举例说明图形认知的眼动研究。

答:图画观看研究主要考查人在观看一幅图画时,眼睛先看什么地方、后看什么地方、眼动轨迹怎样、图画内容与眼动有何关系等。

(1)信息量与眼动
①Buswell认为,人在观看图画时,大部分注视点都集中在感兴趣的区域上。

他在实验中要求被试观看一幅教堂的图画,并记录其眼动。

结果表明,他们的眼动轨迹与教堂的圆柱和拱形结构基本吻合。

②Mackworth和Morandi研究表明,眼睛注视的位置大都集中在被评为信息量大的区域。

Loftus和Mackworth的研究还证明,被试对信息量大的区域注视时间早,注视次数多,注视持续时间长。

③Yarbus(1967)在一项实验中,记录被试观看表现人物群像图画时的眼动轨迹,结果表明:人脸是被注视最多的地方。

在观看人脸时,注视点相对集中在眼睛和嘴上。

当观看一幅雄狮头部图片时,被试的注视也集中在狮子的眼睛和嘴上。

Yarbus认为,人的眼睛和嘴是脸部最富于表情功能的部位,信息量大。

所以被注视的次数较多。

(2)图画观看与扫描轨迹
Noton和Stark提出了一个视觉模式知觉理论,认为模式特征的加工是一个系列过程,具有固定的顺序性。

第一次注视这个刺激与再认这个刺激的顺序相同。

他们的实验显示,当被试观看图画时,眼睛常按一个固定的路线间歇地、重复地去扫描,从而形成了一个系列扫描路线。

不同被试对同一幅图画的扫描路线不同;同一被试观看不同图画时的扫描路线也不同。

后来Noton和Stark又提出了“特征环”的概念。

当被试第一次看一个物体用眼睛扫描它时,会形成一个固定的扫描路线。

即建立了一个特征环的记忆。

当他随后再见到同一物体时,就会利用记忆中对该物体的内部表征去与它匹配,从而达到再认。

Noton和Stark 用实验验证了该观点。

(3)眼动与图画记忆
Loftus在一项考察眼动与图画再认关系的实验中,首先给被试呈现单独的图片,呈现时间为300~500ms。

在被试识记图片时,记录其眼动。

随后进行图片再认测验。

其结果如下:
①在呈现时间一定的条件下,再认成绩同被试对图片的注视次数有紧密的函数关系。

即在图片呈现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注视次数越多,再认成绩越好。

②在注视次数相同的条件下,再认成绩与图片的呈现时间没有关系。

(4)图画观看的眼动顺序性
顺序性是指视觉信息加工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序列特性。

我国研究者(韩玉昌,1997)在一项研究中,用眼动实验方法考察了被试在观察不同形状和不同颜色几何图形时的眼运动的顺序性。

得到如下结论:
①人在观察不同形状和颜色时,视觉上的选择表现出顺序性的规律。

②对一个目标的注视点的分布、观察者的注意从一个注视点移动到另一个注视点的顺序、观察者的认知模式等均与目标的特性有关。

③对形状和颜色的注视点和首次注视点在第二象限都是最多的,其次是在第一象限,在第三、四象限则是最少的。

④从实验结果来看,首次注视点这一变量,比注视点次数和注视停留时间更为灵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