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1、稳定的太阳光照
2、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自转周期适中——适宜的温度
2、地球体积质量适中—适当厚度的、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3、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内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º。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②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④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②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③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2.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
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4.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1.4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外部结构: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二、地球内部结构(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2.地壳物质的循环
2.2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
圈
层
范围特点
地壳莫霍面以
上
固态: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
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
地势越高,地壳越厚。
莫霍面(在地面以下33km,纵波和横波的波
速都明显增加)
地幔莫霍面与
古登堡面
之间
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
物质组织,铁、镁含量由上至下逐渐增加。
古登堡面(距地表2900千米深处,纵波减速,
横波消失)
地古登堡面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的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