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中国古代史、南北朝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书》卷一一四《王猛传》
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坚引群臣会议,曰:“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芟夷逋秽, 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 尝不临食吐餔,今欲起天下兵以讨之。”……下书悉发 诸州公私马,人十丁遣一兵。……期克捷之日,以帝 (晋孝武帝)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 中,并立第以待之。……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 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坚至项城,凉州之兵 始达咸阳。蜀汉之军顺流而下,幽冀之众至于彭城。东 西万里,水陆齐进。 大败,……死者相枕。坚为流矢所中,单骑遁还于 淮北。…闻风声鹤唳,皆谓晋师之至。……坚在位二十 七年,因寿春之败,其国大乱。后二年(385),竟死于 新平佛寺。
汉 北 夏 后 前 后 南 南 西 前 后 后 成 前 北 西 赵 燕 燕 燕 凉 秦 秦 凉 秦 汉 凉 燕 凉 · 凉 前 赵
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汉族建立的冉魏和鲜卑族建立 的西燕、代不在十六国之列。
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前秦(351-394) 之统一
符洪—符健—符生—符坚(338-385)
博学多才艺,有经济大志,要结英豪,以图纬世之宜。王猛、 吕婆楼、强汪、梁平老等并有王佐之才,为其羽翼。
——《晋书》卷一一四《符坚载记下》
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淝水之战后,姚苌回关陇,羌族反 秦。“慕容垂擅兵河北,泓、冲寇 逼京师,丁零杂虏,跋扈关、洛, 州郡奸豪,所在风扇,王纲弛绝, 人怀利己”。
——《晋书》卷一一五《符丕载记》
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北魏(386-534)的统一
1980年,考 古工作者在 嘎仙洞内的 石壁上发现 了北魏太武 帝祭祖时镌 刻的祝文。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胡汉杂糅和胡汉分治
《晋书》卷一○一《载记第一》:刘聪为 大司马、大单于,并录尚书事。置单于台 于平阳西。
汉人:左、右司隶,下设43内史,各领一万户。 少数族:单于台下设单于左、右辅,“各主六夷 十余万落”。每万落置一都尉。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胡汉杂糅和胡汉分治
初,帝欲法古纯质,每于制定官号,多不依周汉 旧名,或取诸身,或取诸物,或以民事,皆拟远 古云鸟之义。诸曹走使谓之凫鸭,取飞之迅疾; 以伺察者为候官,谓之白鹭,取其延颈远望。自 余之官,义皆类此,咸有比况。
在十六国和北魏前期特点明显。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胡汉杂糅和胡汉分治
刘渊: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 《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 吴《兵法》,皆略诵之。《史》、《汉》、诸子, 无不综览。 刘聪: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孙吴 《兵法》靡不诵之。工草、隶,善属文,著《述怀》 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弱冠游于京师, 名士莫不交结。
——《晋书》卷一一四《王猛传》
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前秦(351-394)之统一
370年,灭前燕,据黄河南北。
373年,占益州。 376年,灭前凉、代国,统一北方。 “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苞襄阳,北尽沙漠”。
及疾笃,坚亲临省病,问以后事。猛曰:“晋虽僻 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 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 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言终而死,时 年五十一。
宋 汉 律 魏 律 晋 律 北魏律 北周律 齐 梁 律 陈 律
北齐律
隋 律 唐 律
北朝主流论和北朝出口论
考 课
对官僚们的行政业绩进行考课,是行政秩序的 基本保证。
北魏:“世祖亲考内外,大明黜陟”。 “高祖大考百官,夺叡尚书令禄一周”。 “令文:每岁终,州镇列属官治状,及再考, 则行黜陟”。 “景明以来考格,三年成一考,一考转一阶”。 北齐:樊逊“考为清平勤干,送吏部”。 北周:郑孝穆“下车之日,户止三千。……数年之 内,有四万家。每岁考绩,为天下最”。
——《晋书》卷一一三《符坚载记上》
„王猛‟怀佐世之志,希龙颜之主,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 动。……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遣吕婆楼招之,一见便若 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崇 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庶 绩咸熙,百揆时叙。于是兵强国富,垂及升平,猛之力也。
北朝主流论和北朝出口论
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 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 一曰(北)魏、(北)齐, 二曰梁、陈,三曰(西)魏、 周。 ——陈寅恪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 叙论》
北朝主流论和北朝出口论
继南北朝正统之唐代,其中央财政制度之渐次江南地方 化,易言之,即江南化。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 财政》
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北周(557-581)之统一
周 武 帝
北周武帝宇文邕,560-578 年在位,572年杀权臣宇文 护后亲政,建德六年(577) 亲征北齐,攻破北齐都城邺 城,俘北齐后主,统一北方。
二、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胡汉杂糅和胡汉分治
“胡汉杂糅”,就是胡制和汉制交织。
“胡汉分治”,就是对胡人和汉人的采用 不同行政编制。
隋· 李丽仪墓志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北周大象二年(580)十二月,杨坚建隋前夕,下令“诸 改姓者,悉宜复旧”。
——《北史》卷一○《周本纪下》
既然“复旧”后为刘氏,那么说明侯莫陈氏在西魏赐姓 前为刘氏,西魏赐姓侯莫陈。 侯莫陈道生为“朔州武川人也,本系阴山,出自国族, 降及于魏,在秦作刘。……大统九年(543),更姓侯莫 陈氏”。
——《魏书》卷五三《李冲传》
目的:加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汲取能力,加 强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孝文帝于490年开始亲政,491年,确定北魏在五行中之 位次,将东晋南朝宋齐、十六国定为僭伪,北魏承西晋 之金德为水德,表明中华正统地位。 太和十八年(494)由平城迁都洛阳、改革官制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 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北朝主流论和北朝出口论
学 校
南朝 国子 儒 玄 文 律 史 书 算
北朝 国子 太学 四门
唐朝 国子 太学 四门



今之士子,莫肯为业,纵有习者,世议所轻。……国 学置律学助教,依《五经》例,国子生有欲读者,策 试上过高第,即便擢用,使处法职,以劝士流。诏报 从纳,事竟不施行。 ——《南齐书》卷二九《孔稚珪传》
北朝主流论和北朝出口论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 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 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
汉族的壮大并不是单纯人口的自然增长,更重要的 是靠吸收进入农业地区的非汉人,所以说是像滚雪 球那样越滚越大。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泾第平荆南长母 州二原州五舅武 刺舅公总十,川 史,顺管三柱刘 、柱。、州国氏 梁国 荆诸、, 国、 州军荆 公太 刺事安 崇保 史、东 。、 、 在北朝,爵为平原郡公且 名顺者只有侯莫陈顺,爵 为梁国公且名崇者只有侯 莫陈崇,而侯莫陈顺恰为 侯莫陈崇之兄。 / ……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北魏初年为防范柔然,在平城以北,阴山以南,自西 而东设置六军镇。
征镇驱使,但为虞候白直,一生推迁,不过军主。然 其往世房分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 隔。……少年不得从师,长者不得游宦,独为匪人, 言者流涕。
——《魏书》卷一八《元渊传》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均田制并不触动人户原有土地,具有强制垦荒的意义。
太和十年(486),推行三长制。 邻 长 5 家 里 长 25 家 党 长 125 家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三十、五十 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 三长之制而上之。文明太后览而称善,引见公卿议之。 中书令郑羲、秘书令高祐等曰:“冲求立三长者,乃欲 混天下一法,言似可用,事实难行。”……太后曰: “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 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
——《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北魏孝文帝在位(471-499)期间,可以490 年分为两个阶段,前主要是冯太后秉政,后 为孝文帝亲政。两个阶段的主要趋势都是汉 化改革。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太和八年(484),颁行俸禄制。
太和九年(485),颁布均田令。
三、北朝主流论和北朝出口论
从宏观考察东晋南朝近三百年总的政治体制,主流 是皇权政治而非门阀政治。……从宏观来看东晋南 朝和十六国北朝全部历史运动的总体,其主流毕竟 在北而不在南。
——田余庆
在汉唐盛世之间,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个帝国衰微的 低谷,而北朝构成了走出低谷、通向隋唐王朝的历 史出口。
——阎步克
——《魏书》卷一九中《拓跋澄传》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定姓族、改汉姓
“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 复,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为 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 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 六孤氏为陆氏”。
禁止鲜卑服饰、鲜卑语言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姚 薇 元 著
鲜卑贵族死后不能归葬
第九讲
五胡乱华还是五胡治华
一、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二、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三、北朝主流论和北朝出口论
一、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北方的三次统一
前秦的统一(376) 北魏的统一(439) 北周的统一(577) 十六国 304—439 北魏 386—534 西 魏 北 周 东 魏 北 齐
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十 匈奴 羯 鲜卑 氐 羌 賨 六 国 汉
北朝主流论和北朝出口论
法 律
自晋氏失驭,海内分裂,江 左以清谈相尚,不崇名法。 故其时中原律学,衰于南而 盛于北。北朝自魏而齐而隋 而唐,寻流溯源,自成一系, 而南朝则与陈氏之亡而俱斩。 窃尝推求其故,而知南朝诸 律,实远逊于北朝。
——程树德
《九朝律考 · 南朝诸律考序》
北朝主流论和北朝出口论
法 律
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田余庆 著 《拓跋史探》
十六国北朝政治大势
北魏(386-534)之统一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423-452),先后灭匈奴 族夏赫连氏(431年)、北燕冯氏(436年)、卢水胡 北凉沮渠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与刘宋对峙, 形成了南北朝的局面。450年,瓜步之战后,北方的 实力已经压倒南方。
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边塞六镇之鲜卑及胡化之汉族,则仍保留其本来之胡 化,而不为洛都汉化之所浸染。故中央政权所在之洛 阳其汉化愈深,则边塞六镇胡化民族对于汉化之反动 亦愈甚,卒酿成六镇之叛乱。 ——陈寅恪 六镇之乱(523-525)直接导致了北魏的瓦解。随后的 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政权,都源于六镇。 东魏北齐重新使用鲜卑语,还出现了“鲜卑共轻中华 朝士”的情况。 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而西魏反其道而行之, 不但恢复了胡族诸将的胡姓,还向汉人广赐胡姓。
唐代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 变化,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但 这些变化,或者说这些变化中最重要的部分,乃是东晋 南朝的继承,我们姑且称之为“南朝化”。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北朝主流论和北朝出口论
与南朝相比,北朝的官僚政治在 运作上更为富有效能,而且在制 度上赢得了众多进步。所以我们 认为,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 量,而体制的进步活力,则可以 最终归结为北方的独特历史道 路。……交替的“胡化”和“汉 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 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 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 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 口。 ——阎步克 吴宗国 主编
——《庾子山集注》卷一五《周骠骑大将军 开府侯莫陈道生墓志铭》
Hale Waihona Puke Baidu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北魏汉化与六镇胡化
侯莫陈氏为代郡武川人,世居六镇,并未随北魏孝文 帝迁洛,因此不可能赶上孝文帝的改汉姓。从李丽仪 墓志记侯莫陈氏在隋复姓刘氏的记载可知,在落后的 北镇武人中也有些已用汉字为姓。
西魏赐鲜卑姓不仅针对汉人,而且包含胡人,后又同 恢复汉姓。不论是复汉姓还是赐胡姓,目的都是加强 社会的整合,结果都是有助于民族的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