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报告

第一部分:中国陶艺欣赏

中国的陶瓷艺术举世闻名,其中陶艺的出现和发展先于瓷艺。大约从唐朝开始,瓷器制作开始逐渐取代陶器制作,此后的陶器艺术开始走向下坡路。然而无论如何,陶艺的发展代表了中国古代手工艺的巨大成就之一。对中国古代陶器的欣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通过这学期的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我对中国的陶艺有了较深的了解。

中国陶艺有着悠久并非常丰富的发展历史,8000-9000年以前,绚丽多姿的彩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更是达到辉煌并出现第一次质的飞跃——釉的出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越瓷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光彩照人,美术领域里开创了一个新的世界。隋唐五代的南青北白以及天马行空的艺术构想更是绚烂夺目。第二次飞跃是由繁音汇奏、扑朔迷离的唐宋五大名窑创造的,它们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元明时代,景德镇一枝独秀,青花如同清墨再染备受吹捧。明清时代清幽古镇宜兴(“陶都”),“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紫砂。第三次飞跃来自景德镇,半透明釉发展为半透明胎。一路走来,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是不断前进的。

中国陶瓷艺术风格大多写意,含蓄隽永,审美情趣往往反映上层建筑的喜好。是一门有欣赏者、收藏者却没有作者的艺术。与时代、政治、经济风貌和社会风尚联系紧密,历新朝而层出不穷。因技而得道,因艺而得传,技艺融合,相得益彰。

最早出现的陶瓷是彩陶,原始彩陶的出现是由于原始村落、剩余食品的出现和饮食质量要求的提高,更得益于人类在长期实践中对泥土和火的熟练认知。原始彩陶的胚体都是由慢轮修整的方法制作出来的。原始彩陶的代表是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它们各具特色。仰韶文化常用三角、宽带、波折、网格等几何纹表示人物或动物纹,并且其制作风格逐渐从写实发展为抽象;马家窑文化主要是以平行、弧曲、交叉、同心圆、漩涡的线条变化体现,风格流畅繁而有序,对物体的刻画简单却形象;大汶口文化描绘精细构图严谨,有着很强烈的

色彩对比。

提到中国陶艺不得不说的是宋代四大名窑。官窑制度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的特殊现象,帝王凭借官窑无偿占有优质的制瓷艺术品,起自唐代的越州贡窑,中经五代吴越时“设官盗窑”再到宋时官窑制度基本确立。宋代官窑瓷器大量生产仿古铜、玉的器物,造型古朴雅致,大多在于平淡含蓄,一色纯净,追求釉色的清醇、静谧和柔润。这是由于两宋大兴文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但武备松弛,统治阶级和文人逃避现实而产生的带有田园、花间熏陶的艺术情趣,强调平淡自然之美,其思想领域的基础程朱理学提倡追求平易质朴的风尚和禅宗深奥神秘的哲理,在艺术上,爱好沧古之律的文人趣味影响。

分开来看,汝窑青瓷的特色是色泽美,哥窑的特色是纹理美,官窑的特色是肽釉的对比美,钧窑的特色是瓷器的色彩美。

两宋时期,南青北白局面被打破,官窑瓷器大

多烧制青瓷,这是由于浅青色符合宋代平易而

隽永,淡薄而含蓄的审美,我想更多的可能是

统治者的个人喜好影响更为重要,宋徽宗的整

体风格更倾向于此。汝窑的瓷器胎质细洁,胎

色灰中略带黄色,俗称“香灰胎”,釉色青中

带绿,冷暖适中,蕴涵水汽,器物造型仿古朴素,不求纹样装饰。哥窑以纹片著称。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哥窑的胎色有深灰、浅灰、黑灰和土黄等,釉面周身冰裂,变化万千,俗称“开片”,别具古朴天然之趣。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代至元代,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官窑主要仿古青铜礼仪雅器,以洗练疏朗旋纹为饰。钧窑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而著称,胎色灰白,底刷酱釉,“蚯蚓走泥纹”式,二次烧成,以天青色为底色,玫瑰紫、海棠红交织混融,有“夕阳紫翠忽成蓝”的形容,自然天成,变幻无穷,素有“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传说。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而景德镇又是这个瓷器之国的代表。莹莹白玉瓷,漫漫瓷都路,作为被人们称为“瓷都”的景德镇,不仅制瓷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造出的瓷器驰名世界,享誉九洲。“江南雄镇记陶阳,绝妙花瓷动四方”,就是这种情况的写照。景德镇位于昌河之南,原名昌南镇,后在北宋景德年间由于瓷器质量上乘,皇帝以年号赐于镇名,故改称景德镇。景德镇的陶瓷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她开创了以釉下彩绘为主的装饰技法,造型集历代之大成,技法繁多。据史书记载,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已有二千余年,“新平治陶,始于汉世”。就在这个时候起,景德镇地区就已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随着时代的进展和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景德镇制瓷技术也有所提高,产品运销各地。正是由于历朝历代积累的丰富的制瓷基础,特殊的地势使其免遭战乱荼毒,“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以及高岭土的发现和顺从元人的喜好,昌河通过鄱阳湖直通长江的顺畅的交通环境,使得元朝逐渐形成了景德镇的一枝独秀。

青青花是运用天然钴料在白泥上进行绘画装

饰,再罩以透明釉,然后在高温1300摄氏度上下

一次烧成,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呈现青翠

欲滴的蓝色花纹,显得幽倩美观,明净素雅。青花

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是釉下彩瓷的一

种,也是我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清

代龚轼在他的《陶歌》中这样称赞青花瓷:“白釉

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

无极由来太极生”。青花瓷器起始于唐宋,但了元

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制作已经成熟,这是我国制瓷史上的时代的进步。元代以前,影青刻花的运用较为普遍,自庄重浑厚的青花出现以后,影青刻花的装饰变便渐渐退居次要地位。经过了原始青花、青中泛黄的宋代青花后,景德镇吸取各家之长后成功烧制出清新、雅致的青花。元青花以其胎骨厚重、形制巨大、器形雄浑清秀挺拔,厚釉色白,闪青较重,光润透亮,青料浓艳青翠,幽雅悦目,纹饰繁密有序,题材丰富优美而吸引着古今世人。元代青花的图案主题纹饰主要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