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政治制度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政治制度
在制度文化的诸要素中,经济制度是基础,政治制度是核心。马克思说:“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①政治制度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形成,并与特定时代的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相适应,它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同时借助国家政权的力量得以确立和推行。政治制度既包括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又包括政治思想——凝聚于政治制度中的政治观念形态。
第一节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模式的确立
一、周代:向心型政治结构的初建
中国古代曾出现过奴隶制宗法贵族君主制和封建君主专制两种政体,前者存在于夏、商、周三代。夏、商、周三代的先民大都生活在黄河流域。商部族起于商丘,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北),复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周部族崛起于渭水流域后,通过伐纣战争,会诸侯于盟津(今河南孟津),战于牧野(今河南新乡),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为东都,从而,黄河流域成为商、周经济和政治文化的中心。依托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的黄河流域,周代的经济结构由殷商的农牧混合型转变为大面积的农业生产,至少在西周,中国已逐渐形成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周人重农,“夫民之大事在农”,②始终将农业生产置于国民经济的首位,而对商业活动则加以抑制和排斥。在周代,一方面重贾好货的商业经济得不到发展,使之不可能像雅典、罗马和日耳曼人那样,割断血缘关系的纽带,建立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奴隶制政权。另一方面,周代保留了远自氏族社会遗存的血缘纽带关系,以单一化的农业型自然经济为基础,以长期定居、安土重迁、依赖于可耕土地的农业家族为社会的基层组织,巧妙地将血缘纽带与国家政体结合在一起,确立了“立长立嫡”、“世卿世禄”的宗法组织。
有学者指出,周代向心型政治结构的初建,有下述三方面的具体表现:其一是重农抑商的经济范型的确立。其二是树立君主权威。周天子不仅是天下的“共主”,而且又是天下的大家长。《尚书·祭统》说:“忠臣以事其君”,《左传·昭公七年》说:“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都对以等级制维护君主权威作了充分肯定。以君主为至尊,以王权为核心,以专制和集权为统治风格的向心型政治模式,在西周已具雏形。诚如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所指出的:后世“天子诸侯之分始定于此”。其三是实行分封制。将周室子弟姻亲及其在灭商战争中的功臣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作为王室代理管理这些地区。在各诸侯国内,诸侯也依例分封自己的子侄为卿大夫。各封国虽有自己的土地、军队和民众,但在政治上要服从王室的统治,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各封国要自觉承担向王室纳贡的义务,以及为王室出兵以捍卫王室的责任。分封制的实行,造就了一个向心型的统一大势,形成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③
二、秦朝:中央集权政治模式的确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兼并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他将三皇五帝的尊称合二为一,自称“始皇帝”,在中国的封建制度史上,“皇帝”的称号从此相沿不改。关于统一后政治体制的确立,秦朝内部有过两种对立的意见。以王绾为代表的多数官员,主张在齐、楚等地另设封国,立秦始皇诸子为王,以控制边地。廷尉李斯深知周代分封制的弊端,认为若另设封国,将会重蹈周代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变而为“自诸侯出”、“自大夫出”的覆辙。因此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取消分封诸侯的政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21-122页。
②《国语·周语上》。
治惯制,而用赋税赏赐诸子功臣,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皇帝的绝对权威。秦始皇采纳李斯“置诸侯不便”的建议,开始在全国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以皇权为中心,从中央到地方,从行政到司法,从经济到军事,严密而又垂直的官僚机构网络。
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在秦的确立,并非偶然。首先,宗法制的农业社会异常稳固和持久。周秦之际的社会大变革,虽然一度破坏了它的原有秩序,但是,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度相沿未改。奴隶社会“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神圣原则在封建社会得以继承。无论在奴隶社会还是在封建社会,国家对土地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所有权,正如秦始皇在琅玡刻石上所明示的:“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①其次,尽管中央集权取代了贵族分封,官僚机构取代了血缘政治,然而,家族伦理本位的社会组织原则,经改容换形而得到继承,以宗法传统制止权力重心下移的本质并未改变。再次,秦朝建立后借助政治上的一统,大力推行度量衡的统一、币制的统一、书写文字的统一和道路交通的统一等,这一系列文化一统的举措,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虽然,秦朝统治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大一统”的理论与实践,在中国政治史上的影响至深且巨。秦朝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以官僚制代替贵族世袭制,顺应了历史潮流,秦朝所确立的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政体,沿续了2000年之久。这种政体具有下述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君权至上。国家的最高权力全部集中于皇帝一人,地方政府与中央各部门只是名义上的权力机构,一切政务的最高决定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如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②又如明太祖朱元璋时,“中外奏章皆上彻御览,每断大事,决大疑,臣下唯面奏取旨。”③清嘉庆皇帝说:“朕亲政以来……令出惟行,大权从无旁落。”④在中国历史上,尽管实行了君主专制下的宰相制,作为行政首脑的宰相和作为国家元首的皇帝在名义上是分职的,但在实践上,最高执政者却不是行政首脑宰相,而是皇帝,皇帝凭借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和垂直型的官僚机构,一统天下。
第二,皇权不可转移,皇位父死子继。皇帝一旦即位,便终身任职。皇位的继承严格执行世袭制。在长期的封建时代,宰相可以由皇帝随意撤换,而皇帝是不可更换的,除了改朝换代,皇位不可动摇。
第三,官僚系统庞大。从中央到地方,官僚机构叠床架屋,官员职务分工精致,官员人数数目惊人。仅据《汉书·百官卿表》载:“吏员自佐史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宋人洪迈《容斋随笔》卷四《今日官冗》条载,景德年间,官万员;皇祐年间,管二万员;治平年间,官二万四千员;绍熙年间,官二万三千五百员;庆元年间,官四万三千员。官员与日俱增,官制体系日益庞杂,一方面冗员众多,效率低下,一方面又像一张巨网,对专制王权起到了稳固的作用。李约瑟在比较了中西政治体制后指出:“西方经历过的是军事和贵族统治的封建主义,中国所经历的却是官僚封建主义。西方的军事封建主义貌似强大,事实上中国的官僚封建主义却更强大,更能防止资产阶级夺取政权。”⑤①
事实也是如此,西方的奴隶社会较为发达,封建社会就不够发达;中国的封建社会发达而成熟,延续的时间几为欧洲的一倍,资本主义较难产生。其中原因,既与专制王权及庞大的官僚系统对社会的严密控制相关涉,同时也缘于专制王权赖以存在的小农经济。个体农民一方面受到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一方面又受到国家权力的支配,但是人身仍有一定的自由,这与西欧封建社会领主制的庄园经济和农奴制有很大的不同。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是缺乏社会凝聚力,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中指出:“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
①《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史记·秦始皇本纪》。
③廖道南《殿阁词林记》。
④梁章钜《枢垣纪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