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设计理念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设计理念的初探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 2007/2/1 来源:
1
严虹
中西方的设计一直是设计师们热衷的探讨话题,对中西方设计作品的评论,尤其是在中国的作品,更让人评头论足,思潮风涌。

因此我们能对中西方的设计理念有进一步地探索和认识是有很必要的。

探索和讨论不是要估价中西方的是与非、好与坏,主要目的是为了开放思路,认识时代变化,在设计领域里能更好地开拓一条创新之路,做些更有内涵的设计和作品。

中国以惊人的建设速度而震撼世界,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这样迅猛的发展过程中,设计领域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冲击很强。

相比国内和国外的设计、尤其是在设计理念上的创新能力有着悬殊对比。

为了能从较为可观的角度来探讨这一现象,我想就三个方面来展开思路。

1、“自家的饭”和“人家的饭”的味感方面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这么一个说法:“自家的饭不如人家的饭好吃”,“家里的饭不如饭店里的饭好吃”。

尤其在人小的时候深有这样的体会,随着人的发展和感知认识的提高,在自我判断能力的提高的基础上,我们也清楚地了解了:不是真的自家的饭不如人家的饭好吃,而是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人家是如何将你的“自家的饭”通过口味不同的特点加工后再卖给你吃,让你觉得“人家的饭”好吃了、有口味,有了新价值。

就好像,麦当劳在中国,在他的菜单上加入绿豆派,辣昧鸡汉堡包、红烧肉面饼卷和白饭团饭盒,等等。

而中国餐馆在海外,也创造了合乎欧美人喜欢的姜汁牛肉,柠檬鸡等,而这些菜肴也许在国内都可能没听说过。

“自家的饭”和“人家的饭”的味感比较是个认识观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认识这样一个社会,认识这样一个市场,如何用多角度的眼光来看问题,从而来评价它们的
新价值。

在设计上、在艺术上,这新价值我们称之为新的内涵。

如果能从不同的或多种的角度看问题,从不同的或多元的文化背景来认识和解析问题,再从不同的或多样的途径来解决问题,就会产生各种特殊的影响和效果,新奇也就不断诞生了。

目前来自西方的影响很强的原因,就在于外来的多角度的理念,多元文化的理念和多途径走路的理念冲击了中国的设计领域,层出不穷的新奇使人目不暇接,甚至有些无所适从。

比如,北京的几个重大项目像“鸟巢”…一国家体育场(第29届奥运会主会场、“蛋壳”…一国家大剧院、“Z 体”…一CCTV 总部等等,面对这样的外来赢家,所以也就产生“自家的饭不如人家的饭好吃”的感触了。

这成了当今的现实,人人感触很深。

又如在电影艺术领域,由美国迪斯尼以中国人人皆知的花木兰故事为主题拍出了“花木兰(MuIan”动画长片。

影片生动有趣,故事的内涵表现得清楚动人,没有了中国传说来得那么伤感。

由于所取的角度和展现手法上的不同,产生了许多新奇。

其中用一条龙作为祖宗的代言人来生动地幽默地贯穿整个影片,形象地体现了中国传统体系观念和文化,从而更形象地将花木兰——一个有爱有恨的姑娘表现得更为人性化、个性化。

影片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中国人看得懂这就是在说中国花木兰的故事,老外们也看懂了。

中国花木兰故事的价值或内涵也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另外,好莱坞的“卧虎藏龙”中国武打片以其创新的手法也荣获了奥斯卡奖。

这就是人家是如何将你的“自家的饭”通过口味不同的特点加工后成了“人家的饭”,并再创了新口味、新价值。

在建筑设计与规划方面,上海“新天地”的改造项目也是一个很明显地表现了“自家的饭”和“人家的饭”的味感再创的实例。

美国波士顿的建筑事务所
Wood+Zapata将简直不可能的或被认为很值得怀疑能在上海实现的“新天地”变成了引人瞩目的成功案例。

实际上,
“新天地”所用的改造处理手法是“对比交融”,这在北美也运用得较为流行、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这种典型的新旧结合,以新的来表现旧的价值;以新的质感来衬托传统的风尚;以符合时代需要的改造来加强怀旧的亲切感情。

用这种“对比交融”的手法来烘托人文精神,来烘托新旧价值的共存意义。

在不同的场面,主配角
或新于旧是可以互换的,在不同人群的眼里新的旧石库门给他们的感受是可以各不相同的,这样才能产生新奇,再创新的价值。

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用不同的角度来认证旧城价值,用多样的途径来弘扬旧城的价值,用多元文化的结合来建立旧城的新价
值。

通过对“自家的饭”和“人家的饭”的味感认识观的探讨,有助于提高目前国内设计理论纵横向之研究的再认识。

以普遍的观念来看,纵向和横向是有其时间与空间之分,纵向是以时间或历史为线索;横向常常以空间或区域为范围。

但切不可以将它们划分得太明确或太孤立,时空是相对交错的而又相互交融的。

如果我们在研究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只以一条历史线索为纵向研究,或以一条线来“顺藤摸瓜”,其结论难免片面和单调。

然而在所谓的横向研究或研究西方的同时,单纯地以空间向来研究是不行的,没有纵向的深入,其结果只是效仿与拷贝,研究的范围也只能在表面。

在设计研究的领域中,千万不能在思想意识上局限自己,不能将现成的西方理念来套用,而要进行真正地有效地多维时空的思想研究,进行在横向面上的纵向大拓展,建立多角度、多线索的研究体系。

多角度、多线索的研究是为了避免一条线的“顺藤摸瓜”,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形:研究结论永远就只是一个,而是否这一结论是真实的也只有一条线的论证。

就以法国著名画家马格鲁特的“这不是一个烟斗”为例子,画家想告诉观众的是你所看到的是烟斗、是画的烟斗,而你也可以认为它不是烟斗,它是一幅画。

如果你能解放思想,从多角度来看问题的话,你也许能得到多种结果,“自家的饭不如人家的饭好吃”的原因是在“自家的饭”是单一化的,有别于“人家的饭”是多元化的。

当今世界就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纵横向的拓展与交流已经为全球联成了网络体系,时空交错,资源共享。

信息交流是如此,思想发展也是如此。

西方设计理论的研究常常是以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为主导,产生认识体系的发展,思想潮流的涌现。

正如:14世纪从以神为中心的生存环境变到以人为中心的生存环境;19世纪从以人为中心的生存环境变到以科技和机器为中心的生存环境;二次世界大战后生存环境又加快了变化的速度,进入了电子化的信息时代,而今又大踏步地迈进了传媒时代。

屏幕世界已成了人们生活的新天地,就好
像电影“黑客帝国(Mat rix”等所展示的那样令人深思……什么是现实? 建筑的反应又将如何来体现这一现实? 这已成为当代西方面对生存环境变迁的敏感反应。

当前的中国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变迁,应该做出如何反应呢?
2、“榜样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法则方面
目前的中国正是以“整齐的视觉、夸张的风格、奇特的建筑”成了追求的目标和成功的榜样。

而这“榜样精神”有着这么一种气势,表现在海纳百川,坚持一贯。

榜样是事业的坐标,是成功的向导,是猎猎作响的旗帜。

在全国各地的城区建设方面,以抽象视觉的审美理念,使城区中心的广场、道路和景观都是气势雄伟、空间开阔,成了让人观光的圣地。

同时在这圣地的纵向或横向的轴线上,延伸出高楼集中的群体,城堡式地独霸一方。

视觉上是好看了,但人在其中就变得很渺小无助了。

甚至还有将这一模式生硬地搬进了历史文化悠久的老城区域。

然后将西方二、三十年前的城规模式作为榜样树立在中国的大地上。

但是今天的西方正为这一模式所造成的“空城效应”大伤脑筋。

“空城效应”就是每到夜晚、周末和节假日,整个城区中心便成了一座空城。

除了工作和商务活动以外,生活在其中就显得非常勉强了。

是把重心放在所谓的风格上,无论是西方风格或是东方风格呢? 还是放在新旧文化的空间上,建筑与环境的空间上、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上和建筑与人之间的空间上来得重要? 我认为值得深思。

就以西方高楼大厦的榜样为例,当今国内的高楼大厦建设发展迅速。

各大城市的风貌在突变,也在趋向类同。

尤其是标志性的摩天大楼建筑同出一源或照式翻版。

摩天大楼原本就是起源于西方发展于西方。

将这一榜样树立在中国,用于中国,解决中国的实际现状是必然趋势。

有人说上海金茂大厦是座塔,很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

现在台湾也来了个台北101中国传统宝塔式摩天高楼。

说不定相类似的宝塔高楼又将在其它城市耸立起来了。

其实,世界上的摩天大楼就是塔形式的翻版,拔地而起,竖立标志。

当然其功能是绝然不同的了,它将横向的功能空间变成竖向的从而达到节省用地,然后是竖立标志。

总之,不管高楼大厦的形式再有中国传统特色,还是在以西方的高楼化模式进行国内的城市建设,我
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文脉和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的联系。

如今高楼密布的上海在向美国的纽约看齐。

我几次到上海,从浦东机场坐车进入上海市区,一路上我觉得这不是印象中的上海了,而像从新泽西开车进曼哈顿的感觉。

上海是与纽约接轨了,而且越来越近了,但是人文的东西在逐渐地减少,特有的文化底蕴在不断地消失。

人文的东西和城市文脉不是短时期的产物,是经过千百年来的积累,一旦消失了,那是很可惜的。

西方倡导人文精神,其目的就是要把对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强调通过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反对把人的存在归结为自然生命,也反对把人的存在归结为神的世界或人的文化世界的某一部分(如科学、技术、经济。

人文精神的情操是表现生气活力加创造性的理念,是探索人的本质、建立价值体系、塑造精神家园。

创造不是推翻,是发展、是完善。

也许我们还记得在圣经故事里的亚当和夏娃,由于偷尝智慧果而被逐出伊甸园。

正是因为人的渴求智慧而被赶出了无忧无虑、欢乐和睦的天堂。

为了能自主,为了能辨别善恶和为了理解这世界来龙去脉,人类跳跃出了自然法则的制约,也就是区别于动物类的时候,而走上了自己的艰难路途。

就以人类诞生来做隐喻的话,这是一个很有深远意义的故事,因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自身存在着超越自然的一部分也可以看到我们自身在某些方面还在为人类自己重新创造自然。

我们要创造那么一个自然,创造那么一个完整的、能使人类完美如意的自然。

由此可见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乌托邦的思想和世外桃源的故事,是为了表明我们在重建我们的家园——那个因为人,为了有智慧而失去的伊甸园。

西方的一些设计师们还坚信建筑在人类再创自然的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是超越的重要,因为建筑包容了人类再创过程的各个方面。

从建筑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的和人类思想的发展进程,其复杂性和多样性都体现在了建筑的那些实质中,那些我们身心各个层次都能感受到的实质中,从古希腊的雅典娜、罗马的古建筑、中国的长城和宫殿园林、文艺复兴的建筑文化到现代建筑的运动和当代的建筑思潮,都让我们体验到了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历史、建筑与文化,建筑与
空间,建筑与尺度,建筑与人等等的精神实质。

在西方,现在建筑师们普遍认为高楼大厦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文脉和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

建筑风格着重在于人文精神,即人与建筑构建的环境相融洽。

城市建设要展现出不同区域建设式样之间的文化共享,并表现出连贯性和统一性。

在设计和规划方案时,我更为注重的是建筑文化如何与周围文化紧密融合,使之延伸扩展,达到和谐的统一和连贯。

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城区中心的一个项目是为一座身处高楼的环抱中并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教堂扩建。

我接了这设计项目后首先考虑的是她的历史价值和扩建后是否能与周围文化和城市文脉达到和谐、统一和连贯。

在设计上的创新就是扩建部分以轻盈透明来与旧教堂的实体形成对比,在不破坏历史价值原貌的基础上再现其教区活动的新风貌。

以新的质感来衬托历史传统的风尚;以符合时代需要的改造来加强怀旧的亲切感情;
以生气活力加创造性的理念来探索人的本质、建立价值体系、塑造精神家园。

3、“演绎法”和“归纳法”的创作方面
中国建设大多是在政策作用下,发展模式在起伏波动中,再加上人均耕地面积偏少,建设用地总量增长速度飞快的情形下开发的。

所以出现了理清方向,建立贯彻方针,在一张白纸上描绘“最新最美的蓝图”,将要建设的城市,都以国际化为目标。

在实践和创作上,各地就纷纷出现了套用西方建筑形式或某些大城市的产品符号的建筑作品,例如不少城市提出要建成美国的曼哈顿、上海的淮海路等等。

这样的开发模式是典型的“演绎法”模式。

因为那些现有的东西很完整、很有效益,为什么不用呢? 其结果是虽然投入的资源相当大,原有的地理标志可能就此消失,新建的区域有可能大同小异,整个城市有可能变得没有了方向,可能没有了当地特色的标志,但是发展效益很高也很快。

如果不成功,那么在下个政策作用下,推倒重来。

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在短短的20年中突飞猛进,震撼全球。

这在西方,尤其是现在的西方是很难做到的。

在新的倡导思想方面,也是如此。

目前在建筑界提出了“中国房子,中国创造”,中国建筑文化的出路在于,“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世界先进建筑设计理念,进行符合时代潮流的创新”。

这一思潮正在成为中国建筑师们的共识。

然而,继承和发扬从理论上讲还是在倡导“演绎法”的方式,是通过演绎前人的东西来发扬前人的东西。

而西方在理论思想上常常是以分析加批判来归纳前人的东西,是用了“归纳法”的方式。

这里我想讲个中西方教育理念的故事,它很能反映中西方的设计理念的不同之处。

有两个老师,一个是中国的老师和一个美国老师,教“蚯蚓”的故事。

中国的老师上“蚯蚓”课,首先是将书本上的文字“蚯蚓”告诉了学生,让学生认识了如何写和读,然后出示蚯蚓的目片或投影,让学生认识蚯蚓,再接着是介绍它身体的特征,最后讲讲它对人类的益处。

将知识演绎得淋漓尽致。

而美国的老师怎样上呢?一上课,老师先在讲台上倒下一大堆的蚯蚓,然后请同学到讲台上每人抓一把蚯蚓,自个儿放在纸上,自个儿研究。

请目学们仔细观察它的外形特征,猎想它的生长特征,用了二十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研究、分析,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然后就同学们的研究发现,互相交流、讨论补充。

目学们发言踊跃,思维火花不断碰撞,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同学们的研究结果加以归纳、总结然后下课。

整个教学过程有趣生动,学生对蚯蚓的体验也非常深刻。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点就是“中国的发展重演绎,西方的发展善归纳”。

当然,从技术的角度看,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是运用演绎还是运用归纳,并无优劣之分,但透过表象来审视,我们会发现“归纳”是研究性为主导的一种设计理念,“演绎”是注入式为主导的一种设计理念,从以上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归纳”以学生为主体,“演绎”以教师为主体;“归纳”以能力为本,“演绎”以知识为本。

以此来看这一问题,发展过程中采用归纳法还是演绎法,绝不仅仅简单为方法问题,而是思想和观念的问题,也是对设计理念功能的认识问题。

设计理念的功能是(一指导创新,还是(二通过指导创新来引发设计师的智能,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生存实践能力?我认为在设计领域里要加强这第二功能的培养。

广东中山市的岐江公园在中国是一个创新的典型案例。

为了追求时间的美,工业的美;为了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曾经被忽视而将逝去的文化,把广东中山粤中船厂旧址改建成乐中山岐江公园。

以造船厂为主题,保留部分机械设备及厂棚把一些齿轮、机器甚至铆钉作为道具,四周种上野草,建立了一个工业主题公园,唤起人们对英雄主义年代的追忆。

这是个很成功的项目。

然而这样的案例早在1975年美国的西雅图就有这样的作品了,就是西雅图的“瓦斯公园”。

原本是个瓦斯厂的目址,由于1965年关闭后被废弃了许多年。

厂址临湖又能遥望西雅图的市中心,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

当地市政府为此花费心血要开发这块地方。

美国景观设计大师HAAG 接了这项目后,出人意料地提出了要保留主要的旧提炼厂的设备和结构,
以其作为公园主题。

这是个创举,当时争议很多,但在HAAG 的精心设计下,将这个曾废弃了多年的旧工业厂区变成了西雅图最受欢迎的公园之一。

这个项目也成了当代景观设计的典范作品。

自此,是将我们所见所学的东西以展现或演绎的方法来进行设计,还是以再分析再批判的归纳方法来进行创新活动?这的确是中西方设计理念上的差异。

来源:中国建筑装饰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