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研究因果关系理解视角

合集下载

政治学的思维方式

政治学的思维方式

政治学的思维方式
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的学科,其思维方式旨在理解和分析政治
现象。

政治学的思维方式不仅包括概念、理论和方法,还涉及到政治
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

首先,政治学的思维方式包含了概念和理论的构建和解释。

政治
学家通过研究政治现象,提炼出各种概念和理论,如权力、民主、国家、制度等,这些概念和理论有助于我们对政治现象进行更准确和深
刻的理解。

通过政治学的思维方式,我们能够理解政治现象中的复杂
内在逻辑和因果关系。

其次,政治学的思维方式还包括对方法的应用和选择。

政治学家
可以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历史分析、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等,来
寻找政治现象的规律和特征,并进行理论探讨和结论推断。

因此,政
治学的思维方式更加注重实证数据和证据的分析和运用。

进一步来说,政治学的思维方式还涉及到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

政治学家在分析和研究政治现象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政治理念和
价值观的选择和运用。

政治学家需要在政治现象的分析与研究中保持
公正、中立的态度,同时却又需要清楚自身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这样才能更好地分析和理解政治现象背后的政治力量和影响。

总之,政治学的思维方式旨在理解和分析政治现象,其核心是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政治学家不仅关注事实和证据,更关注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对政治现象的影响。

因此,政治学可以被视为一种高度思想性的学科,其思维方式具有更为复杂和深刻的内涵。

2018考研政治选择题解题技巧:因果关系类

2018考研政治选择题解题技巧:因果关系类

2018考研政治选择题解题技巧:因果关系类题型特点因果关系型选择题主要是分析政治、经济、社会现象的原因、目的、影响。

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知道结果考原因,题干为果,选项为因。

可以是一因一果,也可以是多因一果或是一因多果。

常用引导语是“因为”、“其原因是”、“之所以”。

另一种是知道原因考结果,其引导语是“目的是”、“是为了”、“结果是”、“影响是”、“因此”、“所以”等。

其中在考查原因时又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等。

解题诀窍1.要分清是考查原因还是考查结果。

解答因果关系选择题,应把题干和备选项结合起来分析,找好切入点。

如果题干为因,备选项应该是此原因的结果;反之亦然。

问结果的选择题的选项都比较发散,往往是“一因多果”。

2.要正确理解题目常用各种原因的含意,把握和理解各种原因的区别与联系。

(1)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

一般来说,政治、经济、社会现象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在诸多因素中事物发展的客观因素是客观原因,而人的因素是主观原因。

(2)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指在诸多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但这种主导因素有时不止一个,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称之为“最主要的原因”,不属于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

如果题目要求分析主要原因,那就要对选项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出主要原因。

(3)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是从本质上说的,即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最本质的因素。

这种因素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反映着客观规律的要求。

分析根本原因一般是政治现象从经济上找原因,生产关系从生产力中找原因。

而直接原因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它往往是一种表面现象。

3.要将选定的答案代入题干中比较,看是否合乎逻辑。

这一步往往容易为考生所忽略。

值得注意的是,因果关系型选择题中有三种备选项是不能入选的:(1)答非所问者不选;(2)与题干的规定性重复或变相重复者不选;(3)因果颠倒者不选,即题干问的是原因,但备选项却答成结果。

5政治学概论第五讲:政治学的研究视角9.30

5政治学概论第五讲:政治学的研究视角9.30

社会“科学”的起源 社会“科学”
欧洲中世纪(公元 欧洲中世纪(公元476-1640年)的四大学科: 年 的四大学科: 神学( )、医学 )、法学 神学(Theology)、医学(Medicine)、法学 )、医学( )、 (Law)和哲学(Philosophy) )和哲学( ) 哲学的进一步演变:科学(Sciences)与人文 哲学的进一步演变:科学( ) (Humanities, Arts or Letters) ) 科学发展出物理学( )、化学 科学发展出物理学(Physics)、化学 )、 )、地质学 )、天文学 (Chemistry)、地质学(Geology)、天文学 )、地质学( )、 )、动物学 )、数学 (Astronomy)、动物学(Zoology)、数学 )、动物学( )、 (Mathematics)等领域 )
存在论、认识论与方法论 存在论、
流派 实证主义 解析流派
存在论 独立的社会世界 建构的社会世界 认识论 直接观察与解释 理解与深层结构 方法论 定量研究为主 定性研究
政治学的科学与人文基础
政治学的起源: 政治学的起源:政治哲学的规范性研究 政治科学的崛起:本国政治学、比较政治学、 政治科学的崛起:本国政治学、比较政治学、 国际政治学的实证性研究 解析流派在政治学各领域的发展
社会“科学”的起源 社会“科学”
人文发展出哲学( )、古典文学 人文发展出哲学(Philosophy)、古典文学 )、 )、艺术史 )、音乐学 (Classics)、艺术史(Art history)、音乐学 )、艺术史( )、 )、语言与文学 (Musicology)、语言与文学(Language and )、语言与文学( Literature)等领域 )
政治学研究视角

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

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

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
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集体行动理论:这一理论主要研究个体与集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探究因果关系、博弈论、机制设计等现象,以分析政治行为的根本
动机。

2. 利益协商理论:在此理论下,政治协商与谈判是政治过程中的重
要环节,利益协商的达成在政策决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3. 公共选择理论:政治过程可以被看作一种经济活动,人们在这一
过程中会做出决策,以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的利益。

而社会经济制度
和政治制度的安排也会对这些决策产生影响。

4. 政治经济学:这一理论将经济学和政治学视为互相影响的学科,
强调政治制度和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同时也关注市场经济对政
治制度和政策的制约和影响。

5. 新制度经济学:这一理论研究经济制度与组织的演变和影响,而
政治制度则是经济制度的一种形式。

它主张政治制度应当催生、促
进和保障经济制度的演进,而凡此种种都有可能引起政治上的变化。

【《政治学》】一、导论:如何理解政治和研究政治学?

【《政治学》】一、导论:如何理解政治和研究政治学?

一 、导论: 如何理解政治和研究政治学?
(2) 多元主义的基本观点
基于现实经验的观察 , 多元主义者发现在政治活动中 非常活跃 、发挥重大作用的不是个人而是各种各样的团体, 即所谓的利益集团 。这里的“元 ”即指组织 、团体。
多元主义可以被视为一种特定形式的政治结构 , 它将 全体社会成员置于一个强大的体制化网络( established network) 之中 , 这一体制化网络由联结公民和精英的社 会组织编织而成 , 并使有效的政治民主成为可能。
一 、导论: 如何理解政治和研究政治学?
C 、主要流派:
■ 理理性性选选择择制制度度主主义义::采采取取了了理理性性选选择择理理论论的的方方法法,,但但认认为为
其不够现实 , 因此认为政治研究的核心是既定制度约束下 个人寻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 以及制度对个人选择过程的 影响。
■ 历历史史制制度度主主义义:: 从从历历史史分分析析的的角角度度,,分分析析既既定定社社会会制制度度对对
(2) 问题和批评
一 、导论: 如何理解政治和研究政治学?
一 、导论: 如何理解政治和研究政治学?
3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 (1)( 旧)制度主义:
A 、 内涵: 早期的制度主义者受到传统政治哲学和欧洲大陆国家 学影响 , 主要关注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问题 。认为制度是影响人类行 为的基本因素 , 对政治机构运作的研究主要通过对政治制度中权力分 配和人类行为的法律与机构约束地了解 。它主要通过制度研究法和历 史比较法进行研究 。 制度研究法以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 , 主要研究 立法 、行政与司法等政治机构 , 研究的主要资料是宪法 、法律 、政府 文件 、议会日程等资料 , 从这些资料中分析特定社会的政治价值 , 并 设计出符合某种目的的政治机构或制度 。

政治学研究方法与技巧

 政治学研究方法与技巧

政治学研究方法与技巧政治学研究方法与技巧政治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学科,为了深入了解政治现象并得出准确的结论,研究者需要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政治学研究方法与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开展政治学研究工作。

一、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政治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向受访者发放问卷,收集他们的观点和意见,从而了解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在进行问卷调查时,研究者需要设计好问题,并确定好抽样方法和样本规模,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二、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通过深入研究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案例,来揭示与政治相关的问题和规律。

研究者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和资料,从中得出结论并进行理论推导。

案例研究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政治现象,发现其中的因果关系和机制。

三、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通过对相关的书籍、期刊、报纸以及官方文件等文献材料的研究,来获取政治学研究所需的信息和理论基础。

研究者需要广泛搜集文献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以找出有关问题的相关理论和观点。

文献研究法在政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历史背景、理论发展和前人研究成果,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四、实地调研方法实地调研方法是政治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直接观察和参与到具体的政治活动中,以获取一手资料和信息。

研究者可以选择走访实地、参加会议和座谈会等方式,与相关人士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访谈。

实地调研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获取现场感和情境感,发现问题和挖掘资源,并验证之前的假设和理论。

五、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是政治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来揭示政治问题的规律和趋势。

研究者需要掌握基本的统计学知识和方法,使用合适的统计工具和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从大量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定量分析和模型建立,从而得出客观、准确的结论。

六、实验设计方法实验设计方法是政治学研究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方法,通过对变量的控制和干预,来观察和测量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浅谈高考政治的因果关系题型的解法

浅谈高考政治的因果关系题型的解法

浅谈高考政治的因果关系题型的解法作者:阮小平白晓兰来源:《收藏界·名家探索》2018年第09期【内容摘要】因果关系题型,是高考政治常见题型之一。

本文针对此种题型,主要从选择题类、传导类和非选择题类的角度,立足典型题例,进一步剖析题型特点、解题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高考政治因果关系解法一、因果关系的内涵因果关系,是一个事件(即“因”,是引起者)和另一个事件(即“果”,是被引起者)之间的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一般来说,一个事件是很多原因综合产生的结果,而且原因都发生在之前,而该事件又可以成为其他事件的原因。

厘清概念,才能正确理解设问指向,方能有的放矢,加强解题的针对性。

二、因果关系型常规选择题(一)题型特点因果关系型选择题有两类:一是以果究因:题干为果,题肢为因。

常用引导语“是因为”“其原因是”“之所以”“其依据是”等等。

其中在考查原因时又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

另一种是以因求果:题干为因,题枝为果。

其引导语是“旨在”“目的”“是为了”“结果是”“影响是”“因此”“所以”等。

(二)解题技巧第一步、要分清是考查原因还是考查结果。

解答因果关系选择题,应把题干和题肢项结合起来分析,找好切入点。

如果题干为因,备选题肢应该是此原因的结果;反之亦然。

考查结果的选择题的选项都比较发散,往往是“一因多果”;第二步、要正确理解题目中常用的各种原因的含义,如: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第三步、要将选定的答案代入题干中反复比较,看是否合乎逻辑,是否构成因果关系。

其中,有三种备选项是不能入选的:一是答非所问者不选;二是与题干的规定性重复或变相重复者不选,如选项内容与题干是同一层次的,即以“结果”解释“结果”;三是因果颠倒者不选,如:因果关系是先有原因后有结果,作为原因的选项,在时间上后于题干结果的出现,这一般表现为因果颠倒。

三、因果关系型典型代表——传导题(一)题型特点传导排序选择题一般由题干(题目要求)、备选内容和备选项(内容组合)三部分构成。

高中政治教学课例《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正确认识事物教案》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政治教学课例《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正确认识事物教案》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政治教学课例《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正确认识事物教 案》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政治
教学课例名
《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正确认识事物教案》

本节课内容属于高二哲学知识点,本框题中对原因
教材分析 与结果相互转化的理解,特别是对互为因果的理解是难
点也是重点
知识目标:理解因果关系的含义、特点、原因与结
果的辩证关系。

学生在反复探究中感受到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所
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为本,顺学而导,较好地驾驭 课堂。通过组织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授课,实现既定的教 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吗,为什么?(多媒体图片)
不是,因果关系具有因果制约性,并不是所有前后
相继的现象都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不只是时间上的先
后顺序关系,而是以时间先后为条件、由一种现象必然
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本质联系,即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四、原因和结果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一定
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互为因果。(多媒体示例)
的学习兴趣,在师生共同探讨中学习。
教学策略选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主要采用以下三种
择与设计 教学方法:多层次阅读法、发现教学法、比较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看看我今天穿着上有什么不同。因为我要 上公开课,所以穿得比较正式。因为...所以...导入今 天的课题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正确认识事物。
五、总结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A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B 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有区别)
C 原因和结果是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
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六、板书设计
1、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高二政治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高二政治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5月20日,四川省广安市石林煤矿 发生瓦斯爆炸事故,井下十五人遇 险;5月18日,四川宜宾市南溪青龙 嘴煤矿发生透水事故,39人被困 井下;5月14日,云南省曲靖地区富 源县一家煤矿发生爆炸,有15人 被埋在井下,等等。
学生调查
(1)导致我国煤矿 事故频发的原因是什 么?
(2)我国应该从哪 些方面采取预防措施? (3)告诉我们什么 哲学道理?
议一议
( 1 )牛顿事例告 诉我们什么哲学道 理? (2)正确认识因 果联系的普遍性和 客观性有什么意义?
据《光明日报》报道:草地作为环境生态系统 的基本部分,具有净化空气,清洁水源,保持水 土、防尘护沙、调节气候、降低噪音等方面的重 要功能。但目前占我国国土面积1/4的草地被大量 开垦,加上过度放牧,遭到掠夺式破坏,草地鼠 虫害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西北地区出 现的沙尘暴以及华北地区出现的风沙天气,均与 草地沙化密切相关。 近年来,我国先后大力治理了淮河、太湖、滇 池,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西部开发战略中尤 其强调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现在西部 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已付诸行动。
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1、因果联系的含义 2、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3、掌握事物因果联系的 方法论意义
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 的杰出代表。他博学多才,著作多达五 六十种┉。马、恩称他是“经验的自然 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的一个百科全书式的 学者。”他为什么如此博学多才呢?他 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以探求事物之间的 因果联系为最大快乐。他曾经说:“宁 可找到一个因果的解释,不愿获得一个 波斯王位。”这句话说得非常好。科学 的任务就在于探求因果联系。
议一 议
在诸多种联 系中,人们经 常遇到,最容 易提出的联系 是哪一种?
1、因果联系的含义

高考政治因果型选择题例析及解题策略论文

高考政治因果型选择题例析及解题策略论文

高考政治因果型选择题例析及解题策略一、题型例析在具体的因果型选择题中,根据因果型试题的设问和连接词的不同,可以将因果型选择题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前果后因型。

一般是题干为结果,题肢为原因,可以是一因一果,也可以是多因一果或一因多果。

常使用“之所以……是因为”、“原因是”、“根本原因是”、“目的是”、“是为了”、“结果是”、“因此”等引导词,其中在考查原因时又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源”、“主要原因”等引导词。

这种题型具有多变性和综合性,一般有较大的难度。

例1:(2011·全国新课标)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打电话、看电视等。

“十二五”规划纲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纳入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我国之所以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因为a.它利润高,发展快b. 它是基础性产业c.它改变人们得生活方式d. 它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解析】d。

此题是典型的前果后因型选择题。

我国把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并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正确答案为d,信息技术产业不是基础产业,b说法本身错误,a、c说法正确,但和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故排除。

2、前因后果型。

即题干内容是原因,题肢内容是结果。

“……有利于……”、“……是为了……”、“……会导致……”是其常用连接词。

例2.(2011·安徽)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档9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一些列活动,如举办“双百”人物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图片展、学党史、唱红歌等,宣传和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开展这些纪念活动有助于①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②发挥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③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解析】d。

此题为典型的前因后果型选择题。

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

考研政治选择题解题技巧之因果关系型

考研政治选择题解题技巧之因果关系型

2017考研政治选择题解题技巧之因果关系型把选择题的命题细分的化,有五种常见的题目:理解说明型、范畴归纳型、比较异同型、因果关系型、评价分析型,考生需分别掌握它们各自的提醒特点和解题诀窍,做了总结,一起来看看吧!【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答题技巧】题型特点因果关系型选择题主要是分析政治、经济、社会现象的原因、目的、影响。

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知道结果考原因,题干为果,选项为因。

可以是一因一果,也可以是多因一果或是一因多果。

常用引导语是因为、其原因是、之所以。

另一种是知道原因考结果,其引导语是目的是、是为了、结果是、影响是、因此、所以等。

其中在考查原因时又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等。

解题诀窍1.要分清是考查原因还是考查结果。

解答因果关系选择题,应把题干和备选项结合起来分析,找好切入点。

如果题干为因,备选项应该是此原因的结果;反之亦然。

问结果的选择题的选项都比较发散,往往是一因多果。

2.要正确理解题目常用各种原因的含意,把握和理解各种原因的区别与联系。

(1)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

一般来说,政治、经济、社会现象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在诸多因素中事物发展的客观因素是客观原因,而人的因素是主观原因。

(2)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指在诸多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但这种主导因素有时不止一个,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称之为最主要的原因,不属于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

如果题目要求分析主要原因,那就要对选项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出主要原因。

(3)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是从本质上说的,即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最本质的因素。

这种因素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反映着客观规律的要求。

分析根本原因一般是政治现象从经济上找原因,生产关系从生产力中找原因。

而直接原因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它往往是一种表面现象。

3.要将选定的答案代入题干中比较,看是否合乎逻辑。

这一步往往容易为考生所忽略。

把握“因果关系”辩证法让思政课更有效

把握“因果关系”辩证法让思政课更有效

把握“因果关系”辩证法让思政课更有效作者:季文豪来源:《青春期健康·下半月》2020年第08期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崛起,自媒体、新媒体、融媒体等多元传播时代的来临,在不同思想文化观点交流、交融、交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任务、新课题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理性、科学、客观、全面的思维品质,学校思政课教师不但责任重大,而且更要学习运用和正确把握好“因果关系”辩证法。

“因果关系”辩证法,让思政教育由“繁”就“简”。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思政课教师要重视多因多果的复合因果联系。

一方面,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

对学生中反映出来的现实思想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要看到学生思想问题的共性,也要了解学生思想问题的个性。

另一方面,要依据学生思想分门别类做工作。

思政课教师要全面分析研判学生思想问题产生的原因,防止思想政治教育“一把尺子横竖量”式的简单化、模式化倾向。

“因果关系”辩证法,让思政教育从“暗”转“明”。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表明,当前学生思想问题的产生、变化和演变,不是空穴来风和无中生有的,而都是有其客观原因的。

只有充分客观研究外界对学生思想产生影响变化的根本原因,才能科学有效地预见学生思想行为的目的性。

“因果关系”辩证法,让思政教育去“粗”存“精”。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客观性表明,它虽然既不能任意地被人们所“创造”,又不能随意地被人们所“改造”,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所认知和掌握的,思政课教师只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就能从“粗放”走向“精准”,就能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和科学性。

“因果关系”辩证法,让思政教育推“陈”出“新”。

思政课教师要在总结我党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经验做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方式方法和教育手段等机制的创新,才能有效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和政府运作的学科,其研究方法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历史研究法。

通过对过去政治事件、政府决策和政治人物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政治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

历史研究法能够揭示政治现象的根源和因果关系,为理解现实政治提供重要的背景资料。

第二种方法是比较研究法。

这种方法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或不同政治体制的比较研究,来发现政治现象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比较研究法可以揭示不同政治体制的优势和劣势,为政治改革和制度设计提供参考。

第三种方法是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通过采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来验证或否定关于政治现象的假设。

实证研究法可以通过统计分析等手段,揭示政治现象之间的关联和规律。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科学的证据,有助于政策制定和决策。

第四种方法是理论研究法。

理论研究法通过对政治理论和学说的研究,来理解政治现象的本质和内在机制。

理论研究法可以通过分析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对政治的影响,为政治实践提供指导和思考。

第五种方法是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法通过对政治参与者和政治过程的现场观察和深入访谈,来了解政治现象的实际情况和复杂性。

田野调查法可以揭示政治行为的动机和目的,为政治
分析提供深入的实证数据。

总之,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和分析政治现象。

这些方法相互补充,互相验证,共同贡献于对政治的深入理解和研究。

论桑玉成先生“政治学研究中观视角”的启示

论桑玉成先生“政治学研究中观视角”的启示

论桑玉成先生“政治学研究中观视角”的启示作者:杜瑶于超来源:《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23期摘要政治学领域存在着不同的研究视角与方法。

通过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以不同方法分析,对政治问题解决是有启示性的。

本文通过桑玉成先生的理论,以我国乡村的厕所改造为例,分析由于政策过程问题所导致的部分乡村厕所建设中存在的困境,对其原因进行浅析,以期对政策推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观视角政策过程厕所革命作者简介:杜瑶,长春大学文学院2013级学生;于超,长春大学2016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8.08.236一、政治学的中观视角政治一词一旦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或者听及政治一词,就难免发问——什么是政治?每个人可能都有与他人迥异的答案。

回答这个问题前,请让我们思考下生活中我们是否曾身处或看见这样的场景,比如,美国总统大选,特朗普上台;叙利亚危机,欧洲难民潮;台湾地区各党派的唇枪舌战,我党召开一系列会议,我国各项政策出台,等等。

这些场景你认为是政治吗?它使你关于“什么是政治”的问题有些明了的感觉了吗?就什么是政治桑教授给予了自己的回答——政治是解决秩序问题,是政治资源与权利的合理分配。

面对这样的一门学科我们如何理解、研究它呢?桑教授提出了关于研究政治学的三个层次:1.政治哲学、政治思想以及价值观方面,即较为宏大叙事方面。

比如柏拉图曾提出公平与正义的概念,或者现行社会中自由与民主的概念。

人们追求公平正义、民主这样的原则与价值追求,历史为证,譬如,人权运动、女权运动。

人们在心中都会树立那样一座高大的丰碑,都会高举那样的火炬,必以此为指导进行选举、协商、游行与集会等具体政治行为,但是人们很难将上述概念完全讲清。

2.在价值确立之后怎样建立一种科学与合理体现价值观的组织与制度,即中观层面的问题。

比如,美国确立三权分立、两党制、议会制等的政治制度为实现民主、自由、人权的组织基础与制度保障。

报告中的因果关系与回归分析

报告中的因果关系与回归分析

报告中的因果关系与回归分析引言:在现代社会中,数据分析已经成为决策制定和问题解决的重要工具。

其中,因果关系和回归分析是经常被用来研究和解释现象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报告中的因果关系与回归分析的相关概念、原理和应用,并针对不同领域列出六个标题进行详细论述。

一、经济领域中的因果关系与回归分析经济领域中的因果关系研究常常关注产出与就业、投资与经济增长等关系。

回归分析被广泛运用于经济数据的建模和预测,通过计算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探讨其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

二、医学领域中的因果关系与回归分析医学领域中的因果关系研究致力于发现病因、评估治疗效果等。

回归分析可以用来确定疾病和危险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并通过控制其他变量,分析其对结果的影响,从而揭示因果关系。

三、教育领域中的因果关系与回归分析教育领域中的因果关系研究关注教育政策对学习成绩、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影响。

回归分析可用于测量教育政策或教学方法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并控制其他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因果关系。

四、环境领域中的因果关系与回归分析环境领域中的因果关系研究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回归分析可以帮助科学家确定人类活动和环境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并通过建立模型预测环境变量的未来趋势,以评估环境政策的有效性。

五、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关系与回归分析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关系研究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

回归分析可以用来研究个体特征和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控制其他变量,揭示因果关系,对社会问题提出科学的解释和解决方案。

六、商业领域中的因果关系与回归分析商业领域中的因果关系研究关注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供应链管理等问题。

回归分析可用于揭示不同变量对销售或利润的影响,并通过建立预测模型,指导商业决策。

结论:报告中的因果关系与回归分析是一种有效的工具,用于研究和解释各个领域的问题。

通过理解因果关系的本质,并利用回归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预测未来趋势,为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高中政治因果式选择题巧解

高中政治因果式选择题巧解

高中政治因果式选择题解法例谈因果式选择题是选择题中常见的题型之一,它因逻辑性强、迷惑性强而使众多考生望而生畏。

下面结合因果式选择题的具体特点,谈谈这种题型的解法。

一、去错法去错法是指排除掉表述错误的题肢。

在因果关系的选择题中,命题者有意设置一些题肢,貌似正确,其实错误,似是而非,以达到“鱼目混珠”的效果。

解这类题时,要吃透题肢,仔细严格地审查分析题肢的表述,特别注意题肢中政治概念、术语、基本观点、原理的运用或表述是否严密、准确,从而找出错误题肢并加以排除。

[例题]在我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所以能够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因为:A、在我国现阶段,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B、在我国,宗教活动得到国家的保护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D、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宗教已从本质上得到了改变A、B、D题肢错误,应予以排除。

在我国现阶段,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利益”前去掉“根本”二字,意思错误。

国家只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故B肢表述不确切。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本质是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

所以D肢观点错误。

二、去倒法去倒法就是去掉因果倒置的题肢。

命题者在因果关系的选择题中,将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线,能起到有效的干扰作用。

如考生不能准确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透彻地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政治、经济、科技等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很容易产生误选。

解这类题,一要分析试题是“由因选果”型的,还是“据果寻因”型的;二要利用所学知识及对有关时事政治的了解,分析题干和题肢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三要注意有没有“倒果为因”或“倒因为果”,然后排除掉因果倒置的题肢。

[例题]宗教还将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原因有:A、宗教作为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B、宗教的本质发生了变化C、国际宗教势力的影响D、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正确答案是AC。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政治学研究方法》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政治学研究方法》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目 录2010年中山大学828政治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2011年中山大学828政治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2012年中山大学828政治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2013年中山大学828政治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2014年中山大学828政治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2015年中山大学828政治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2016年中山大学826政治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2017年中山大学827政治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2018年中山大学827政治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2019年中山大学827政治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2010年中山大学828政治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中山大学二。

一。

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代码;828科目名称:政治学研究方法考试时间:1fl10日下午考生须知全部答案捧写在答J8纸上,答在试题战上的不得分】诸用,、fl[色履水篷或圆成笔作答*答题要写清题号,不暖抄网。

一、筒答〈每厩刈分,共90分)1、与政治科学研究相比较,阐释研究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在何不同?2、什么是理性选择研究的方法谜令人主义?3、酒筒要回答在定性折究中应如何对待诃能出现的选抒偏乾¥二、说述(60分)在《开放社会科学〉一书中,华勒斯坦说:“对仃方地区的研究与对寿四方世界的研究之间的学木壁塑己经瓦解.这栉搜引A\S-个根本性的、井带有更深远的政治含义的学术问映。

这两个地区本质上是相同的还星相异的?以往居于牟导地世的假定是,这西个地区很不相同,因而需要有不同的社会科学学科来对他们进行研究*现在足否可以提出一个相反的假没s这两个地仅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根宰不需要采取神特殊的分析方法来研究非西方世界?*结合中国政治厕究.举例浚误对其中蕴含的方法性问题的理解,2011年中山大学828政治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中山大学二。

一一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代码;S28政治学研究方法考试时间:1月16 日下午考生须知全部答案一律写在答题机上,答在试题纸上的不计分!请 用蓝、黑色鎏水笔或圆珠笔作答, 答题要写清.题号,不毋杪题.科目名席:I一,筒答(每爵30分,共9。

学术研究的实证研究与因果关系

学术研究的实证研究与因果关系

学术研究的实证研究与因果关系学术研究是一种系统性、方法性的探究知识和现象的过程。

在学术研究中,实证研究和因果关系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实证研究是通过观察和实证数据收集来验证或推翻科学理论或假设的方法。

因果关系则是指某个因素的改变是否会导致另一个因素的变化。

实证研究在学术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证实或推翻关于某一问题的理论假设。

实证研究使用科学方法,例如实验、观察、调查等,以获得客观、可验证的结果。

这些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问题的本质,评估政策的有效性,指导决策的制定等。

实证研究注重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以获得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

实证研究需要遵循一定的研究设计和方法。

例如,研究者需要确定研究的目的和问题,选择适当的样本和变量,并采用合适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常见的实证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比较研究、横断面研究和纵向研究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实证研究中,因果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因果关系通常涉及到因果关系的三个要素:因果因素、结果和因果关系。

因果因素是引起结果变化的因素,结果是受到因果因素影响的变量,而因果关系则解释了因果因素如何引起结果的变化。

在研究中,确定因果关系需要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释,并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验证。

为了研究因果关系,研究者常常使用随机对照实验。

随机对照实验是一种通过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并进行干预或观察的方法,来评估某个因素对结果变化的影响。

通过随机分配,可以消除其他潜在因素的影响,从而更加准确地研究因果关系。

然而,因果关系的确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实证研究中,研究者需要考虑到其他可能的解释,并采用适当的研究设计和方法来消除偶然性和相关性。

此外,因果关系往往是复杂的,可能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影响。

因此,在实证研究中确定因果关系需要深入的分析和推理。

总之,学术研究的实证研究和因果关系是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概念。

实证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或推翻科学理论或假设,而因果关系则解释了某个因素如何引起另一个因素的变化。

【推荐下载】政治学研究的层次与视野分析

【推荐下载】政治学研究的层次与视野分析

政治学研究的层次与视野分析政治学研究的层次与视野从学理上,中国的政治科学会与政治哲学适度分家,形成一个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平行发展的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状况的巨大变化为普通民众和学界所公认且多有褒奖;但对当代中国政治领域的发展变化,则是众说纷纭,如在政治体制改革的有无和程度等基本问题上,学界至今争论不休,更不用提及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的评判等问题。

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变化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更是一项紧迫的现实问题。

对此,中国政治研究者理应承担起这一重任,这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所在。

 政治学将进入一个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适度分家、平行发展的阶段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政治学科恢复以来,中国政治学者做了大量工作,介绍了大量国外政治学理论成果,也整理了不少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

这些着作和理论的引介和阐述,为中国政治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长期以来中国政治学研究偏重政治哲学研究,而政治科学研究不足。

由此导致的后果是既影响了政治科学研究的发展,也不利于政治哲学研究水平的真正提高。

一方面,面对当代中国快速的社会发展和政治建设的伟大的、丰富的实践,置身其间的中国政治学者尚未做出全面深入细致的观察并给出富有解释力的理论解读,尚未做出系统的经验总结;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支撑,或囿于固定的习惯的认识范式,中国政治哲学方面的研究也未见有长足发展,徘徊于传统话题与论域之中。

 无论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对政治学术的呼唤,抑或政治学术发展自身的规律,乃至参考国外政治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我以为中国的政治学会有一个经验主义的阶段,即以实证研究、经验性研究为主,系统研究总结本土社会实践和经验的发展时期。

也就是说,从学理上,中国的政治科学会与政治哲学适度分家,形成一个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平行发展的时期。

 政治科学研究要注重两个层次和一个视野 根据我的体会,政治科学主要是认识和研究政治活动的条件、成本和时机等三大问题,其主要目的在于寻找和发现各种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之间内在逻辑和因果关系,探寻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学研究因果关系理解视角一、引言因果关系是政治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研究中追求的“圣杯”。

按照科学主义的传统,因果关系是可以被观察并测量的。

然而,在这个共同前提下,学者们对因果关系的本质及形态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

使不同研究方法(比如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 区别开的往往是对因果关系的不同构建和理解。

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而言,因果关系的形态也有所区别,比如,充分条件更经常出现在对宏观现象(例如民主和战争)的原因分析中,而越来越多的关于政治态度和行为的原因分析开始遵循实验的逻辑。

亨利·布雷迪(HenryBrady)非常精彩地总结了理解和构建因果关系的四种逻辑和传统。

在其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系统介绍国外政治学界围绕因果关系展开的讨论,梳理每种逻辑和传统的表现形式、发展应用及优缺点,以期为国内政治学研究中的因果推断提供基础性知识储备。

二、休谟或新休谟传统大卫·休谟和约翰·穆勒等哲学家都曾依照充分条件的逻辑来定义因果关系。

X 是Y的原因当且仅当X是Y发生的充分条件。

这种定义自然引起了关于其他条件(比如必要非充分条件)是否是原因的讨论。

休谟对因果关系的传统定义也无法处理多种原因或不同原因的组合导致某个共同结果的情况。

后来的哲学家对这种定义进行了扩充,比如澳大利亚哲学家约翰·麦凯(John Mackie)将“原因”定义为INUS 条件。

电线短路(A) 与木质房子(B)两个条件足以导致房子起火,汽油罐(C)与火炉(D)共同作用也足以导致房子起火。

虽然A、B、C、D 四个条件都不是房子起火这个结果的必要或充分条件,但是每一个都是导致房子起火的充分条件中的必要非充分要素。

根据麦凯的定义,每一个都是原因。

这种定义的优点在于它涵盖了多因一果的情况,避免了因果宿命论,使得因果概率论的逻辑也具有适用性。

但是,这种定义在本质上与休谟的定义相同,仍然是将因果关系视为两种现象或因素的常规关联(constant conjunction)。

休谟认为X 与Y之间建立因果关系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 X 和Y 在时间和空间上必须是邻近的; (2) X 发生在Y 之前; (3)X与Y的常规关联。

但是两种现象的常规关联并无法证实两者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观察到相关性之后,研究人员仍然需要运用其他证据来检验这种关联是否是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也可以用必要条件来定义: Y只有在X存在的条件下才会发生,那么X就是Y的原因。

必要条件的逻辑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

在这种逻辑下,某个变量或条件只能是或不是必要条件,换句话说,对必要条件的测量必然是一个二分变量。

后来的研究人员发展和突破了这种经典逻辑,将必要条件定义为一种概率性的连续变量,比如99% 的观测发现某个变量是Y发生的必要条件,查尔斯·拉金( Charles Ragin)认为这个变量就是Y 发生的“几乎必要条件”(almost always necessary)。

关于必要条件,至少存在5种定义和逻辑: 亚里士多德的经典两分定义、集理论(set theory) 、模糊集理论(fuzzy logic sets) 、微积分统计逻辑以及概率论逻辑。

在政治科学中,主要是在形式理论(formal theory) 和定性研究,尤其在比较历史分析中,运用必要和充分条件来探讨因果关系十分常见。

民主和平理论(democracy peace theory) 可以被视为在探讨和平发生的充分条件。

对社会运动、民主、经济发等前提因素的探讨也就是对这些重要的政治和经济现象发生的必要或充分条件的探索。

加里·格尔茨( Gary Goertz) 统计了150例在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史领域以必要条件形式提出的因果假设。

在格尔茨看来,针对所有重要的社会和政治现象都可以以必要条件的形式提出研究假设,这被他自称为格尔茨第一定律。

与其重要性不相匹配的是,政治学并没有在方法论上足够重视这种逻辑。

定性比较分析(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套系统识别和检验充分或必要条件的方法,它主要关注寻找因果解释,即“结果的原因”(cause of effects)。

然而,即便在美国的研究生方法论课程中也鲜见讨论相关内容,更别提设置专门的课程。

三、反事实逻辑因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都暗含着一种反事实逻辑。

美国哲学家戴维·刘易斯(David Lewis) 详细分析了因果关系是如何与反事实逻辑紧密相连的。

这种反事实逻辑尤其适合用来检验以必要条件形式提出的因果假设。

如果研究者假设X 是Y发生的原因(必要条件),其暗含的反事实逻辑是如果X没有发生的话,那么Y也不会发生。

马克斯·韦伯在评论德国历史学家爱德华·迈尔( Eduard Meyer)的《历史的理论及方法》一书中提到,虽然历史无法重来,我们无法得知,如果俾斯麦不发动1866 年的普奥战争,历史将会被如何改变,“但是这个问题本身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对它的回答触及了对事实进行历史建构的一些关键要素: 如果俾斯麦的个人决定的确是原因,那么这个原因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以及在历史记述中这项个人因素应该占据什么样的地位”。

在政治学中运用反事实逻辑开展的研究大多为案例分析。

与休谟或新休谟传统相比,反事实方法不要求总是观察到因与果的关联,而只需要找到一个除了假设原因之外其余因素都相似的世界,如果在这个世界中被解释的现象的结果不同,那么就可以认为假设的原因成立。

在具体运用时,学者建议应该明确和详细地将头脑中的反事实推理展现出来,以便读者结合普遍原则等抽象知识和具体历史事实来评估因果假设的合理性。

在评价反事实研究时,杰克·列维( Jack Levy)提出了三个标准: 清楚性、前提的合理性以及反事实结果有条件的合理性。

在“清楚性”方面,反事实的论述需要清楚指出,如果某个因素改变了,历史的哪些具体方面将发生变化。

简单的一句“历史将会不同”由于无法被证伪,因此也没有太多用处。

詹姆斯·弗尔伦( James Fearon) 认为下面的反事实论述是明确清楚的:如果欧洲当时的领袖们意识到了防守的真正作用,那么1914年的政治局面会如何? 我们可以通过想象这一情形来清楚说明崇尚进攻对一战的影响······(如果意识到了防守的作用),那么所有欧洲国家首先进行战争动员的意愿可能不会那么强烈,并且每个国家在自己发起动员前对对手的备战会采取更加容忍的态度,如此一来,即使会出现动员与反动员交替螺旋上升的情况,其发展速度也会更缓慢。

反事实因果法的主要问题在于,找到两个最接近的世界(closest possible worlds)在现实或逻辑上都较难实现。

一个因素的差异或改变往往意味着(或导致)其他因素的差别或变化。

在反事实论述时,这些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反事实论证的前提之间都需要保持逻辑的一致性,即共融性。

比如,“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如果当时是尼克松而不是肯尼迪任美国总统,结果将会不同,尼克松会进行空袭而非海上封锁”,这种反事实论述就违背了共融性。

学者指出,如果当时是尼克松任总统的话,他很有可能会在“猪湾事件”中直接动用美国军队,卡斯特罗政权将被推翻,苏联不会在古巴部署攻击导弹,也就不会发生古巴导弹危机。

基于共融性的要求,一些学者赞同韦伯的观点,认为最好的反事实世界是对现实作出最少改动的世界,即“对历史进行最小改写”的法则。

符合这一法则的反事实论述的例子是,如果乔治·布什没有赢得2000 年的美国总统大选,那么美国不会发动伊拉克战争。

在保证“清楚性”以及“前提的合理性”的同时,好的反事实论述还应该与具体的历史事实、既有的理论保持一致。

四、实验逻辑与用反事实逻辑想象出一个最相似世界类似,实验方法(manipulation approach)也强调控制住其他变量来分离出某单一变量对结果的影响。

但是,与反事实逻辑不同,实验强调对关键解释变量的实际干涉和人为操纵。

反事实逻辑同样无法建立因果关系和排除虚假关系( spuriouscorrelation)。

而在实验逻辑下,人为操纵和干预关键性解释变量可以有效地辨识出原因,确立因果关系的方向和排除虚假关系。

阿伦德·李普哈特( Arend Lijphart)曾称:“实验的方法几乎是最理想的进行科学解释的方法,但不幸的是,由于实践和伦理的阻碍,它很少能被运用于政治科学中。

”实验方法在政治学中的运用从1920 年代萌芽,经历了70年代的急剧上升和1975年后的短暂低潮。

从1990年代起,实验方法开始得到迅速发展。

受到可行性因素的制约,实验研究的议题主要集中在政治信息传播、政治态度、政治行为、选举政治、议会政治、政府回应性、发展与治理等。

依据对干预的控制程度,实验研究由高到低可划分为四种类型: 实验室实验、调查实验、田野实验和自然实验(natural experiment)。

社会科学主要通过随机分配划分对照组与实验组来保证实验研究的关键前提,即干预前的等同性( pre-treatment equivalence)。

因此,对实验研究最致命的批评就是指出其没有真正做到随机分配,比如哈罗德·戈斯内尔(Harold Gosnell)最早在芝加哥进行的有关选举投票的田野实验。

在因果关系的建立上,对干预的人为控制程度越低,对因果关系的推断以及对因果效应大小估计的系统性偏差就越大。

就自然实验这类利用自然发生的、即完全随机的干扰(treatment) (比如地震等自然灾害) 或是其他类随机分配(as-if random assignment) (比如非洲国家的边界)开展的研究而言,对干预的人为控制极低。

自然实验实质上是观察型研究,没有人为对干预进行控制,因此没有办法排除一些无法观察到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甚至无法辨识出原因。

比如,在两个非洲国家观察到种族关系的差异,虽然非洲的国家边界是一个类随机的干预,但是边界本身并不是解释种族关系差异的原因。

“要找到背后的原因,研究人员需要将关注焦点从方法转移到理论上来。

”实验方法面临的另一个无法克服的问题是先占效应( pre-emption),即某个因素在实验前就制约了实验中被操纵的原因的影响,使得实验无法显示该原因的实际效应。

比如,在不知道砒霜有毒的情况下,较早的依据对照组与实验组进行的实验得到的结果都是病人死亡,因此很容易认为砒霜对性病没有治疗效用,虽然两组病人的死因不同,对照组病人死于性病,实验组病人死于砒霜中毒。

砒霜对性病的效用被砒霜的毒性所掩盖,无法通过简单的对照实验得到体现。

在一个选民呈两极分布的社会,选举规则对政党数量的影响受到限制,人为改变选举规则无法准确显示出其对政党数量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