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课程目标是针对整个课程或者教学计划所制定的长期、综合的目标,它通常是基于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理论,包括了学生所应达到的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而教学目标则是在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更加具体、明确地描述了每一节课或者每个教学单元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
课程目标通常比较宏观和抽象,而教学目标需要更加具体和明确,以便指导具体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活动。
课程目标是教学目标的总目标,而教学目标则是课程目标的分目标。
其次,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力保证。
课程目标通常是经过一定的研究和论证制定而来的,它们具有很高的指导性和实现性。
而教学目标则是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任务和要求,通过提供具体的目标和标准,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开展教学和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教学目标是评价课程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准。
课程目标往往是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而教学目标则是评价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重要标准。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可以帮助教师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最后,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之间还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课程目标不仅是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还为教学提供了一个总体指导框架,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而教学目标则通过具体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推动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动力,从而实现课程目标。
综上所述,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是密切相关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课程目标提供了教学的总体指导和目标方向,而教学目标则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进行教学和学习活动。
只有将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效果。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细心、规范做题的习惯;培养基础题保证 得分的基础意识;表扬进步者,鞭策退步者,达到 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目的。
这个教学目标的陈述的问题:首先,是行为 主体不明,“帮助学生…”、“使学生 … ”, “培养学生 …”等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而非 教学的预期目标。其次,教学目标缺乏操 作性,例如“纠正在前一阶段学习中模糊 的概念、错误的认知”,是哪些模糊的概 念、哪些错误的认知?这样的目标陈述, 对于导学、导教没有帮助。最后,这个目 标体系的三个维度不明显,知识与技能目 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相混淆的。
1)能在地图上 标出元谋人、 北京人发现的地点并说出 他们距今的年代。 2)观察图,描述北京人与 现代人的不同。 3)能够说出反映远古人类生 活的有:考古文物、神话 传说、遗址等。 4)想象北京人的一天。
5)收集我国各地远古人类的 考古资料,并按照时间顺 序排列,感受中国是人类 的起源地之一。
• 教学目的 • 1)使学生掌握元谋人、 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地 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 与山顶洞人的生产与生 活; •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 3)使学生认识到,我国 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 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感 情。
课题:《电离平衡》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使学生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使学生理解深度、温度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评议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
历史课:《帝国主义国家》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7项)(没必要列出) 2.要求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发展大大推动 了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 3.培养阅读能力,设计简表概括材料的 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设定方案
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设定方案一、引言在教学中,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十分重要的。
良好的目标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的、发展学生技能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成果。
本文将探讨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并提出一套设定目标的方案。
二、理解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指的是学生在某一门课程中能够达到的学习成果,而教学目标则是教师为实现课程目标而设定的具体目标。
课程目标通常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而教学目标则更注重具体的学习任务和成果。
三、制定课程目标1. 内容分析:教师需要仔细分析课程内容,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在设定目标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
2. 参考标准:教师可以参考相关的课程标准或教材,了解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要求。
3. 考虑学生特点:了解学生的背景、兴趣和能力水平,考虑他们的学习需求和潜力,制定合适的目标。
四、设定教学目标1. 明确性:教学目标应该具体明确,指导学生对学习任务的理解和实践,并明确要求达到何种程度。
2. 可实现性:教学目标应该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实现,同时符合学生的能力和发展水平,避免设定过高或过低的目标。
3. 可衡量性:教学目标需要可以用明确的标准来评价和测量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便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估和反馈。
五、目标设计的要点1. 渐进性:教学目标可以分成不同的阶段,逐步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学习过程,促进他们的逐步成长和发展。
2. 针对性:教学目标应该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匹配,帮助学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3. 综合性:教学目标不仅应该有认知层面的要求,还应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教学目标设定方案1.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能够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教学目标二:应用能力学生应该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假设,并进行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
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计划
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计划一、课堂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而言,本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课将通过一些活动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敏捷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本课的学习中,将进行一些小组讨论和合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使他们学会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也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4.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课将通过一些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鼓励他们敢于创新,勇于尝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学习计划1. 第一阶段:导入在课程开始的阶段,将通过引言、问题导入和一些启发式的讨论,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第二阶段:知识讲解在这一阶段,将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点和概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包括一些基本的语言表达技巧、思维方法和团队合作原则等。
3. 第三阶段:案例分析本阶段将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第四阶段:实践操作在这一阶段,将进行一些实践性的操作,包括小组合作、口头表达等,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5. 第五阶段:总结反思在本阶段,将对本课程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的学习计划和教学目标,相信学生们能够在本课程中获得很大的收获,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内涵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主体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二)相关概念及其关系1、教育目标:有三方面含义:一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总目标,也就是教育目的;二是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也叫培养目标;三是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一)定向功能ﻩ(二)激励功能ﻩ(三)测度功能(四)聚合功能舒伯特(W.H.Schubert)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形式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型目标一)普遍性目标“普遍性目标"取向是指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依据一定的哲学或政治见解,推演出具有普遍或一般性质的教育宗旨或原则,再将这些宗旨或原则运用于课程领域,使之成为课程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的课程目标选定方式。
二)行为性目标行为性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行为性目标是预期的,是在课程与教学实施前所设定的;行为性目标最终表现为外显的行为,而这种行为的主体是学习者;行为性目标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ﻩ行为目标取向的课程目标理论主要有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和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行为性目标显示出了精确、具体和可操作的特点,但也有其缺陷,一是容易忽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变化;二是容易忽视学生心理倾向与能力的变化;三是容易淡化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ﻩ(三)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如果说“行为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而预先制定的作为课程指令、课程文件、课程指南而存在的话,那么“生成性目标”则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它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
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ﻩ生成性目标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生成性,最大优点在于为学生的自由生长提供足够的空间。
课程与教学目标
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
一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主体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
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二)相关概念及其关系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
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 和规格要求。
: 认知领域
知识 \ 理解 运用 \ 分析
综合 \ 评价
教育目标分类学
克拉斯沃尔
,1964 , 第二分册
: 情感领域
接受 \ 反应 价值判断 \ 价值的组织
价值的个性化
辛普逊
\ 哈罗,1972
, 第三分册
: 动作技能领域
知觉 \ 心向 引机导械的的反练应习
复杂的反应 适应 \ 创作
一、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5.综合
综合是指将所学到的零散的概念或知识、原理、 原则与事实等统合成新的整体。常用来表示此种 能力的行为动词有:联合、设计、组织、综合、 筹划、创造等。
6.评价
评价是指依据某项标准作价值判断的能力,是认 知目标中最高层次的能力。常用来表示此种能力 的行为动词有:评价、判断、比较、支持、批判、 评论等。
(四)目标表述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目标陈述的基本形式 1.行为目标 美国学者马杰 ( R. F. Maget )在1962年出版
的《准备教学目的》一书中介绍了用行为术语陈 述教学目标的理论与方法
行为目标“三要素”分析示例
目标
条 件 行为 标 准
1.1.给出一系列句子, 学生能找出 2.每个句子中的介词
发挥目标的指向作用; 8、情感领域目标在课堂上不宜呈现。
学习结果
结果性目标
可观测的动词 知识与技能 两个子领域 、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课件
03
表述方式不同
课程目标通常采用较为宏观、抽象的表述方式,强调整体发展和长远影
响,而教学目标通常采用较为具体、微观的表述方式,强调某一节课或
某一单元的达成度。
程目与教学目
04
径
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
确保课程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目标,明确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学习成 果。
教学目 标
将课程目标细化为具体、可衡量的教学目标,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估和调整。
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是教育改革的指南针,为改 革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合理设置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教育 质量,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提升教学技能,实现专业成长。
程目与教学目
06
的未来展与展
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提高学习效果
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提高学习效果。
评估教学
教学目标是评估教学成果 的重要依据,通过教学目 标达成情况来评价教学效 果。
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
分析教材
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教材,明确 教学内容和要求,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目标
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具体、可 衡量的教学目标。
实施教学
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帮 助教师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学习 目的,从而更好地规划学习过程。
评估学习成果
教学目标作为评估标准,可以衡 量学生的学习成果,为进一步的
学习提供反馈。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人教版小学教案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
人教版小学教案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教育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而教学目标则是教育实践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人教版小学教案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是为了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确保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本文将围绕人教版小学教案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展开探讨。
一、人教版小学教案的课程目标人教版小学教案的课程目标是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学会特定的技能和理解相关的知识与概念。
教学目标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即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目标。
1. 认知目标认知目标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记忆、应用和分析合成等认知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语文课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人教版小学教案中的内容,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和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 情感目标情感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人教版小学教案的情感目标可能包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观念。
3. 动作目标动作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例如,在科学实验课程中,人教版小学教案的动作目标可能包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记录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二、人教版小学教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达到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性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不仅要符合课程目标,更要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1. 知识目标知识目标是教学中最基本的目标,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
例如,在数学课程中,人教版小学教案的知识目标可能包括学生掌握数的概念、运算法则和应用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能力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的一种能力,如观察、分析、判断、推理、联想、动手等。
例如,在音乐课程中,人教版小学教案的能力目标可能包括学生的听音辨音能力、合唱和演奏的技巧和表演能力的培养。
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区别
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区别课程目标是指在一门课程中,教师所制定的广泛的教育目标。
它包括教学目标、学科目标、素质目标等。
课程目标是根据学科知识和教育理念来设定,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而教学目标则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由教师制定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的一个重要依据,其主要功能有:明确教学内容、指导教学方法和评价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需要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可评估性和可追溯性。
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 层次不同:课程目标是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根据教育理念和学科知识而设定的广泛、宏观的目标,涉及到学科、综合素养和学生发展等多个方面。
教学目标是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在每一次教学活动中指导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
2. 范围不同:课程目标涉及到整个课程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目标,在几个学期、甚至几年的时间内都不会有大的变化。
教学目标则是具体到每一节课的,相对灵活可变的目标,它会随着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进度进行调整和修改。
3. 确定方式不同:课程目标一般由学校或教委等集体决策,由专家组织或教育局颁布,并在教学大纲、教材编写和课程标准等文件中规定。
教学目标则是由教师根据学科知识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自主确定的,是教师自主选择和设计的。
4. 作用不同:课程目标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使其具备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则是指导教师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和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目标,是课程目标具体落实的过程。
综上所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在层次、范围、确定方式和作用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课程目标是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制定的广泛目标,而教学目标是具体到每一节课的目标,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
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的基本环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的基本环节(最新版)目录1.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定义2.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3.具体实施步骤与方法正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定义】课程是指为达到特定教育目的而设计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等。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达到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预期目标。
【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1.分析教育目的:明确教育的总体目标,为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2.确定课程内容:根据教育目的,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3.制定教学目标:根据课程内容,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达到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目标。
4.分析学生需求: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确保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需求。
5.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
6.评估教学效果:通过教学评价,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为下一轮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参考。
【具体实施步骤与方法】1.分析教育目的:可以通过查阅国家教育政策、课程标准等文件,了解教育目的的具体内容。
2.确定课程内容:可以通过与学科专家、教师、学生等沟通,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需求,确定课程内容。
3.制定教学目标:可以参考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文件,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达到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目标。
4.分析学生需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
5.制定教学计划: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
6.评估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业、考试成绩、学生反馈等方式,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总之,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实现的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中确定的学生能力和知识的目标。
下面将详细解释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含义以及它们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达到的能力和知识水平。
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科能力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主动性。
教学目标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明确指导:教学目标应该明确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方式,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目标性。
2、可操作性:教学目标应该是具体可操作的,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活动实现这些目标。
3、层次性:教学目标应该具有逐层次、逐步骤的特点,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4、学生参与:教学目标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开设过程中确定的学生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目标。
课程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度量的,能够指导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
课程目标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学生能力:课程目标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具备相应的学科素养。
2、知识结构:课程目标应该是学科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能够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学生需求:课程目标应该符合学生的需求,能够满足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和求知欲。
4、社会需求:课程目标应该符合社会需求,能够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在教学活动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的明确指导教学活动,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设定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科能力要求,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参与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活动,掌握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相互促进,推动学生的学习发展。
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情境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调整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使教学真正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0467课程与教学论_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2.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四种典型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2. 行为目标取向 梅杰·行为目标运动 教学目标的三个组成部分
学生外线的行为表现 能观察到的行为表现的条件 行为表现的公认准则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2.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四种典型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2. 行为目标取向 行为目标取向的本质:科技理性,体现为科学主义教育价值观,对行为的有效控制为核心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2.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四种典型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课程目标发展存在的问题 关于目标的性质问题 目标的价值取向问题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3.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基本来源 学习者的需要: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来源的学习者的需要是完整的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2.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四种典型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3. 生成性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的价值:消解了行为目标取向所存在的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之间的二元对
立、当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被内在统一起来之后,课程与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在教育过 程中,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中所产生的自己的目标,而不是课程开发者和教师强加的 目标、学生有权利决定什么是最值得学习的,当学生从事与自己的目标相关联的学习的时 候,他们会越来越深入地探究已有的知识、基于生成性目标的课程必然是终生学习。 生成性目标的缺陷:过于理想化、首先大多数教师没有受过与学生进行有意义对话的训练、 其次,很多教师也可能不运用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因为这需要额外的计划和努力、最 后,学生有时并不知道学习什么对他们是最好的、总之,基于生成性目标的课程与教学太 开放了,学生可能永远找不到适切性。
教师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方案
教师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方案一、引言教师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方案是教学的基础。
它能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的目标,规划好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步骤。
本文将从目标确定、课程设计以及评估考核三个方面展开,探讨教师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方案。
二、目标确定确定教学目标是课程设计的第一步。
教学目标应该具体、明确,并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能力。
在本小节,我们将讨论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1. 学习领域的需求分析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教师需要进行学习领域的需求分析。
通过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教师能够更好地确定教学目标,使其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保持一致。
2. 教学目标的分类教学目标可以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三个方面。
认知目标指的是学生在知识和理解层面上的目标;情感目标指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技能目标指的是学生在实际操作和应用层面上的目标。
教师在设计课程目标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三个方面。
三、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教师准备授课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1. 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遵循教学目标的指导。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能力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资源,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 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评估考核评估考核是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反馈和总结。
通过评估考核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效果。
1. 评估方式的选择评估方式应该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教师可以采用测验、考试、作业、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评估,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评估结果的分析与反馈教师应该对评估结果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反馈。
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和反思,教师能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五、教师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方案的重要性教师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方案对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应该具有全面性,能够 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
态度等多个方面的发展需求。
03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定义
01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后应达 到的状态或结果,是指导教学设 计和实施的准则。
02
它明确指出了教学活动的方向和 预期结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 明确的学习和努力目标。
教学目标的分类
案例二:明确的教学目标实施
总结词
清晰的教学计划
详细描述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制定清晰的教学计划,包 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等,确保教学的有序 进行。
总结词
有效的教学手段
详细描述
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如讲解、示范、小 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 学效果。
总结词
教学目标应该是可以衡量和评估的,有明 确的评估标准和方式,以便教师了解学生 的学习进度和效果。
层次递进
反映社会需求
教学目标应具有层次递进性,根据学生的 认知发展规律和学科特点,由简单到复杂 、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设计。
教学目标应反映社会需求和价值观,与社 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相一致,同时 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和发展。
动作技能目标
动作技能目标主要关注学 生的身体协调、运动技能 和操作能力的发展,如书 写、操作、运动等。
课程目标的特点
具体性
课程目标应该具体明确,能够 清晰地表达学生的学习要求和
教师的工作方向。
可衡量性
课程目标应该具有可衡量性, 能够通过一定的评价方法对学 生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估。
层次性
课程目标应该具有层次性,能够 根据学生的年龄、学科特点和学 习需求进行不同层次的设计。
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原则
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原则
1. 目标具体明确:课程目标应该明确具体,能够清晰地描述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2. 目标可衡量:课程目标应该可以用具体的评估方法进行衡量和评估,帮助教师和学生确定学习的进展和成果。
3. 目标可达成:课程目标应该合理可行,符合学生的年龄、水平和兴趣,以及可用的教学资源和时间。
4. 目标关联上下文:课程目标应该与课程内容、学习任务和学生背景相关联,帮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环境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5. 目标引导学生发展:课程目标应该鼓励学生扩展知识、提高技能和发展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6. 目标反映社会需求:课程目标应该与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相一致,帮助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有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7. 目标反馈教学实践:课程目标应该根据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调整,以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程目标与教学计划
课程目标与教学计划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本人担任一名初中资小学教师,非常荣幸向大家汇报我所负责的课程目标与教学计划。
我所承担的学科是语文。
一、课程目标: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阅读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制定课程目标时,我参考了国家和省级教育要求,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以确保目标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1.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流畅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
2.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获得信息、拓宽知识面。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使学生能够欣赏文学作品,并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计划:为了达到以上课程目标,我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
根据学段和学期,我将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步骤与时间。
以下是我所制定的部分教学计划:1. 阶段性目标设定:根据学期计划,确定每个阶段的教学重点和核心知识点,确保知识的连贯性与深入性。
2. 教材解读:解读教材内容,确保理解深刻,准备教师讲解的要点,形成课堂教学的逻辑框架。
3. 教学策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与目标,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评估与反馈:设计有效的评估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测与评价,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与方法。
5. 资源整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教学设备、课外阅读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
总结:通过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计划,我将竭尽全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语文教育。
在课程目标的引导下,我将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优秀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型人才。
课程与教学目标课件(PPT32张)
3.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主要是描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业的 情境、将要处理的问题、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等。
(二)编写教学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1.把教师当作目标的行为主体来表述。 2.把教学目标当成教学任务来表述。 3.只列出了教材的主题、原理或概念。 4.教学目标过于笼统、抽象,不具操作性。
5.教学目标规定的是学习历程而非学习结果。
生态平衡的需要
四、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形式取向
舒伯特(W.H.Schubert)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形式取向:
普遍性目标(教育宗旨或原则) 课程与教学目标形式取向生 行成 为性 性目 目标 标自杜 具 泰 行然威 体 勒 为而可 变生操 化作
表现性目标艾 个斯 性纳 化表现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
布鲁姆
给出一系 列句子
1.2.给出10道除法计 算题,学生能 2.正确 解决8道题。
给出10 个问题
1.3.给出直尺和圆 规,学生能画出
2.一个角的等分角, 误差在1°之内。
给出直尺 和圆规
找出 解决 画出
每一个
10个问题中 的
8个正确
误差在1° 之内
2.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格朗伦(N.E.Gnnlund)于1972年提出了内部过程 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表述方法。
国家课程标准目标分类
学习结果
结果性目标
可观测的动词 知识与技能 两个子领域 、
三个水平层次
心理感受 、 情绪体验
体验性目标
历时性 、 过程性动词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层次水平
表现机会
表现性目标 艺术类课程
两个层次水平
(一)结果性目标
结果性目标说明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 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这种方式指 向可以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 能”领域。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目标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目标目标问题是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问题之一。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制约着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导致学生应当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影响,并且课程目标也往往是界定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
课程目标的制定是课程设计与开发的重要内容,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则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从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到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化。
如果以目的和目标的概括性程度为准则,可以依次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目标:教育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1.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
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这是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
它普遍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从国家或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目的只能是总体性的、高度概括性的,而不可能是具体的。
在实现同一教育目的上,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会有不同的做法。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除了由于各地区、各学校、各学科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之外,也不能否认是由于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目的理解上的差异造成的。
所以,为了确保教育目的得到正确的贯彻落实,就需要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实际情况予以具体化,即要明确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所以,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概括性的程度不同。
教育目的是整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统一的质量要求;培养目标则是某级或某类学校的具体要求,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知觉
2、准备 3、有指导的反应
❖4、机械动作 5、复杂的外显行为
❖6、适应
7、创新
教学目标的编写
❖ (一)ABCD法---马杰的行为目标 ❖ (二)内外结合的表述方法
❖陈述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明确陈述学生内在心理的变化, 然后列举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行为样品。如杠杆原理
❖这样陈述的目标避免了严格的行为目标只顾及具体行 为变化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变化的缺点,也克服了传 统方法陈述的目标的含糊性。
❖ 具体与抽象 ❖ 外在行为与内心变化
课程与教学目标中的哲学思考
❖ 应该考虑学生的当前发展还是未来需要? ❖ 什么是社会生活的需求,是谁的需求? ❖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 知识的价值是什么?理解世界?控制世界? ❖ 教育应该维持稳定还是促进革新?
思考题
❖ 几种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的基本涵义 ❖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的主要内容。 ❖ 课程与教学目标表述的典型方法。 ❖ 陈述良好的教学目标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 谈谈你的学习目标以及它与你的人生目标的
❖ 教育目的决定教育目标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内容、性 质和方向
教育目的
教育目标系统
教育目标
年单 课
教 育 方 针
教 育 目 的
培 养 目 标
课 程 教 学 目 的
级元 时 教教 教 学学 学 目目 目
标标 标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 教育目标的功能
明确教育进展的方向 选择理想的学习经验 界定教育计划的范围 提示教育计划的要点 作为评价的重要基础
ABCD法---马杰的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又称作业目标,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 的行为陈述的目标。一个行为目标应包括四个 要素:
1、行为: B----behaviour 2、条件: C---condition 3、标准: D---degree 4、对象: A---audience
行为目标举例
初中二①年级学生在观看特征比较③明显的各种云层的 图片时,能标记卷云、层云、积②云和雨云的区别,至少9④0% 正确。
一、教学目标的分类 ----美国布卢姆的分类
❖ (一)认知领域目标分类
❖ 由低级到高级共分六级:
1、知识
2、领会
3、运用
4、分析
5、综合
6、评价
教学目标的分类
-----美国布卢姆的分类
❖ (二)情感领域目标分类
❖1、接受(注意) 2、反应 3、评价
❖4、组织化
5、性格化
❖ (三)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
❖ 1、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不 是教师的行为。
❖ 2、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 以观察和测量。避免含糊和不切实际。
❖ 3、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 性。
课程与教学目标中的钟摆现象
❖ 控制---解放
控制本位:普遍性目标和行为目标 解放本位:表现性目标 折中:生成性目标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与功能
教育目的系统
❖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总体方向,是普遍的、总体的、终 极的教育价值,具体体现在国家、地方、学校的教育 哲学中,或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方针中。
❖ 教育目标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 的价值。
❖ 课程与教学目标具体体现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 育价值。
普遍性目标取向的优缺
❖ 优点:适应性强 ❖ 不足:
缺乏科学根据,受日常经验局限; 逻辑性不强,比较随意,不够完整; 含义不清晰、过于模糊,容易产生歧义。
二 、行为目标取向
❖ 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形式陈述课程与教 学目标,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 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 精确、具体、可操作性 ❖ 古老的师徒制的进化。 ❖ 博比特、泰勒、布鲁姆、马杰等。
通过集③体讨论,科技兴趣小①组成员能够写②出一篇感情④ 真挚、 文字流畅、两千字左右的《科学家传记》读书②报告。
行为目标
❖ 优点:
便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过程。 便于教师与教育督导、家长、学生进行交流。 便于准确评价。
❖ 不足:
行为目标是控制本位的,与真正的教育过程相悖。 把完整的人肢解了。 无法包含许多高级心理素质。
三、生成性目标取向
❖ 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 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过程性。
杜威:教育即生长 斯腾豪斯:过程模式
❖ 追求实践理性,把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 统一起来,能促进终生学习。
❖ 对教师要求高、任务重、难以实施,容易遗 漏一些必要的学科。
表现性目标取向
❖ 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 生的个性化的表现。--强调学生反应的多元性。
❖ (三)表现性目标---过程性目标
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 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
杠杆原理
❖ 理解杠杆的原理
理解
内部心理 过程
能用自己的
能举出三种
能写出杠杆
行
话说明杠杆 的平衡条件来自生活中采用 杠杆原理的 实例
实例中的力 臂和力距的 关系式
为 目 标
陈述良好的教学目标的要求:
确定教育目的-----教育价值观 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 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描述教学目标的传统做法缺点
1、目的规定得太笼统、太一般; 2、教师往往重视描述教学内容、安排师生的活 动,没有着重说明作为学习结果的学生行为或能 力的变化。 3、用以陈述教学目的的语词常常是说明学生内 部心理过程的语词,内部心理过程的说明使人无 法观察和测量。
艾斯纳:追求解放理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我国教学实践中的:档案袋评价法、成果评价等。
❖ 从普遍性目标到行为目标,再到生成性目标,再到 表现性目标,体现了课程与教学领域对人的主体价 值和个性解放的不懈追求。
❖ 后者不是对前者的简单否定,而是理性的超越。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 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
关系。
❖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为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实施和评价提供依据 指引学生学习。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
❖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 政治需要而引起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并直 接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指导方针。
柏拉图:有德性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幸福 昆体良:大演说家 斯宾塞:完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