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最新五四制青岛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四制一年级
下册说课稿
泰安市桃园小学
2021年2月
目录
一、一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结构表
二、说课稿
1. 认识钟表
2. 100以内数的认识
3.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4. 与整十数相关的加减法
5. 智慧广场——用列举法解决问题
6. 认识图形
7.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
8.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9.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
10.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11.元角分的认识及换算
12.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13.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不进位)
14.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15.100以内的进位加法
16.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17.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18.智慧广场——用表格列举法解决问题
19.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0.乘法的初步认识
21.有关1和0的乘法
22.厘米的认识
23.米的认识
24.我换牙了——统计
第一单元《认识钟表》单元框架
认识钟表
一、教材分析
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制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下雨了---认识钟表(第2页-第6页)。

2.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信息窗的学习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时间,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看钟表时间的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又是二年级进一步学习半时的认识和三年级秒的认识的开始,掌握认识钟表和整时是小学生必备的知识,教材在编写上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读“整时”,会辨认“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 在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
观察能力、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

3.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 体会到老师的关爱,同时渗透珍惜时间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整时”、“大约几时”的认读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整时”、“大约几时”的认读方法。

四、教法与学法
教师是数学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
的思想,通过创设情境,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学生初步感知钟面特点的环节,主要采用启发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

在“整时”“大约几时”学习环节,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讨论出钟面上的三个时刻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单纯的记忆和模仿,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基于这样的理念,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本信息窗的学习方法主要有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通过让学生猜一猜,数一数,说一说,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

五、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课件、钟表模型
2. 学生准备:钟表学具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同学们,请看屏幕(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这是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个故事:下午放学,天要下雨了,老师把同学们护送到学校门口,看到同学们远去的背影,还是放心不下,就拿起电话,询问同学们安全到家没有?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预设:
生1:老师什么时间给小朋友打电话的?
生2: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
生3:小青、小林是什么时间到家的?
生4:谁到家最早呢?
(引导学生提出书上要解决的问题,并点击课件,显示问题)
谈话: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要想知道他们是什么时间到家的,我们就要学会看钟表。

(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设计意图: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入手,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以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观察交流、认识钟面。

谈话:那我们先来解决“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

拿出你们的钟表,仔细观察,你从这些钟面上都看到了什么?有发现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发现。

提问: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
学生可能交流:钟面上有两根针,又粗又短的是时针,较细较长的是分针。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适时演示课件,并总结板书:分针长、时针短。

2. 尝试认读、教学“整时”
(1)尝试认读
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交流、总结,我们已经认识了钟面,那么怎样利用它们知道小力到家的时间呢?(点击课件,将小力到家的钟表图放大)
下面请同学们把手中的钟表调出小力到家的时间。

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呢?你是怎么想的?
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集体交流,教师适时评价。

(2)总结方法
出示3个整时的钟表,让学生认一认,寻找共同点,教师课件演示学
生的发现,总结方法,完善学生语言,课件出示:分钟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变换颜色强调)
生齐读,师板书。

(3)游戏:拨钟比赛
师说一个时刻,学生拨一拨;
同桌两人互动,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表。

3. 教学“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的认读方法。

提问:仔细观察,这2个同学又是几时到家的呢?(课件出示2个钟表)这2个钟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小组内交流。

预设:
生1:时针都指着5;
生2:分针一个不到12,一个过了12;
生3:一个不到5时,一个过了5时;
……
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总结“大约5时”这种说法。

总结谈话:同学们太棒了!解决了这么多问题,打开课本2-3页,认真阅读,看看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

认读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能认识一些时刻,但概念是模糊的,采用分层安排学生活动:试认→观察探索→讨论交流→操作练习。

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验证,从而寻找规律,突破难点。

三、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基本练习:连一连(自主练习第1题),根据学生回答,演示答案。

2.变式练习:画一画(自主练习第2题),集体交流画法
3.综合练习:选一选(自主练习第3题)
4.拓展练习:议一议连一连(自主练习第6题)
5.你知道吗?以课件形式呈现,配合古代的计时器图片,图文结合,娓娓道来。

设计意图:安排与生活背景相关的素材和情景问答,启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同时以卷轴动画的形式出示关于钟表的资料,形象生动,进行数学文化渗透,较好的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全课总结,回顾整理
谈话:同学们,回想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评、激励。

设计意图:以具体的问题引领学生从“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几个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不断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七、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分针长,时针短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大约几时:几时刚过
快到几时
第二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单元框架
丰收了
——100以
内数的认识
100以内数的认识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计算
智慧广场
100以内数的组成
数位的意义及顺序
100以内数的顺序
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
几个十
几个一
计数器上从右边起 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 个位 几个一
十位 几个十 百位 几个百
读数、写数都从高位起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数量词表示大小关系
从高位起
高位大,数就大
高位相同,比下一位


多一些 多得多
少一些 少得多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整十数加、减一位数
几十几减整十数(十位相同)
几十几减一位数(个位相同)
十位相加、减 得数是几十
几个十、几个一合起来 得数是几十几
十位相减,个位不变
得数是几个一 个位相减,十位不变 得数是几十 用列举法解决问题
按顺序
不重复
不遗漏
100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丰收了---100以内数的认识》7~11 页
2.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信息窗学习内容是在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进一步扩展。

它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万以内数及万以上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本信息窗的学习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的意义和顺序。

2.借助学具操作,建立数概念,感受数的意义,结合操作活动培养学生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及举一反三的能力,初步形成抽象概括能力,发展数感。

3.在认识100以内数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100以内的数,建立计数单位“百”。

2.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1. 数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

2. 建立计数单位“百”,理解数位的意义。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教师引导,注重合作学习。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注意学生
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2.学法:动手操作学习,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五、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板贴、计数器、作业纸
2. 学生准备:计数器、小棒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师:教师课件出示农家小院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了数学
信息?引导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问
图1 题,教师及时评价并板书。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引入“农村丰收”
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打基础。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一)借助直观,理解28的意义
1.数玉米,初步认识“28”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数一数,有多少个玉米?
2.动手操作,建立表象,进一步认识“28”
(1)借助小棒,摆出“28”
①小组合作摆一摆,教师巡视指导。

②全班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摆法。

预设有以下两种摆法:
第一种:第二种:
追问: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③提升交流
引导学生初步发现:28是由2个十和8个一组成。

2捆小棒表示2个十,8根小棒表示8个一。

(2)借助计数器,拨出“28”
①独立操作: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28,边拨边说。

②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拨珠的过程。

追问:为什么这样拨?
小结:28里面有2个十和8个一,十位上的2个珠子表示2个十,个位上的8个珠子表示8个一。

3.借助写数,进一步认识“28”
师:看着计数器在本上写一写28。

(找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写)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因为28里面有2个十和8个一,所以在十位下面写2,在个位下面写8。

4.沟通联系,深化认识“28”
师:我们刚才用小棒摆了28、计数器拨了28,又写了28,它们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预设:它们里面都有2个十和8个一。

【设计意图】借助直观操作活动,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经历数玉米的过程中,初步认识“28”;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直观操作,建立表象,抽象概念,深化认识“28”,从而发展数感;再经历摆、拨、写“28”的沟通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操作(连线)、分析等,深化认识“28”,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升华认识“28”搭建了平台。

学生经历做数学的全过程,在探究活动中把握知识的来龙去
脉,将会获得更深刻的体验,更利于意义的建构,数感的发展,也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

(二)借助半直观,迁移认识其它数
1.拨珠数数,明确接近整十数时怎样往下数
(1)学生操作,从28拨到30
重点关注怎样从29拨到30。

(2)汇报交流,展示拨的过程
预设:个位上拨1个珠子,个位满十就把个位珠子退回去,向十位上拨一个珠子。

学生在大计数器上展示29到30的拨珠过程,边拨边说。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29添1,就在个位上拨1个珠子,个位上的10个珠子表示10个一,10个一就是1个十,就用十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所以是30。

播放课件,梳理29拨到30是怎么拨的。

师:怎么写30?为什么十位上写3?个位上写0?
学生回答,进一步理解数的组成。

2.拨33,理解数位的意义
师:在个位上再拨3个珠子是多少?
追问:这两个“3”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预设:不一样。

十位上的3表示3个十,个位上的3表示3个一。

总结: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3.由拨到说,迁移认识其它数
师:你能借助计数器拨出39的下一个数是多少吗?
追问: 49、59后面的数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借助计数器,让学生拨一拨,使学生在认识“28”的基础上,迁移认识 100以内的其它数,理解意义,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在经历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抽象数数,深化认识数数过程中,当
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数是多少,突破难点,初步体会“满十进一”的思想,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直观体验,认识“百”
1. 迁移方法,数“99”
拿出2号作业纸(见图3),数一数。

交流时,引导学生10个10个地数出串好的辣椒数。

2.动手操作,认识“100”
(1)借助小棒,摆出“100”
①学生合作操作,初步感知100
师:老奶奶手里还有1个辣椒呢,现在是多少?
追问:为什么是100?用小棒摆摆看。

②全班汇报交流,认识“百”
学生交流展示摆法。

预设1:
预设2:
师:这是多少?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质疑,明确99添1是10个十,也就是1个百。

小结:为了计数方便,数学上用10个十表示1个百。

百和“个”“十”一样,也是一个计数单位。

③总结提升,深入认识“100”
课件演示99添1的过程,10捆变成一大捆,明确一个百的形式。

学生交流,明确: 100里面有10个十,10个十是100。

(2)借助计数器,认识“百位”,理解意义
①引导操作,拨出100。

②汇报交流,认知百位。

师:你是怎样拨到100的?
学生用大计数器展示拨法,边拨边说。

追问:为什么十位上满了10个珠子,就要在它的前一位上拨一个珠子?
预设:10个十是100.
课件演示:一起看看拨珠的过程。

通过学生回答、课件演示一百的产生过程,引导学生认识新的数位“百位”知道它在从右边起的第三位,明确数位顺序。

追问:百位上拨的这一个珠子表示什么?
通过回答,进一步认识100的意义。

3.借助写数,深化认识“100”
【设计意图】学生在经历数辣椒、摆小棒、拨计数器的过程中,由直观到抽象,逐步认识“百”,体会数位“百位”的意义,建立学生对100的认知建构,是知识迁移与概念深化认识的过程,也再次体现“满十进一”的方法,是数感的进一步发展过程。

(四)联系实际,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些数朋友,都是100以内的数(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

生活中有很多地方有100。

课件展示100个字、100米长的跑道,了解生活中的100。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到生活中找100,使学生在反复的数、摆、拨、写后,回归生活,经历由直观到抽象,再到直观的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100以内数的广泛应用,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五)渗透数学文化,了解算筹记数
课件展示:我国古代我国古代用算筹记数的方法,学生尝试用算筹表示出58。

三、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看图写数(见图4)
教师追问数的意义。

2.填一填(见图5)
师:找一找81大约在哪个位置?更接
近哪个数?为什么?
追问:49呢?
学生口头回答,教师追问,发现规律,感知数的顺序。

3.按要求填一填
100 23 65 18 71 28 57 87 42 45 67
(1)比43大又比72小的数有()。

(2)最接近68的数是()。

(3)把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设计意图】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

有层次的练习,进一步强化、巩固100以内数的认识,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

而在数轴上找数的大致位置,则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四、回顾梳理,总结提升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100以内的数,通过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回顾中,进行知识整理概括与自我评价,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本板书设计体现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图文结合,节点清晰、重点突出、画龙点睛、美观实用性。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是青岛版(五·四)学制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2,教材12--15页的内容。

2. 教材地位和作用
青岛版对数的学习主要通过数的意义、数的读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性质四个方面来展开。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是在学习了10以内和10-2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大小比较以及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学习的,也是以后大数的认识和学习分数、小数的前提和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在对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会比较数字的大小;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等描述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2.经历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过程,感知解决问题多样化的原则。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在数学学习中团结协作的优势,并学会与人合作。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的语言描述比较大小的方法;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些词语的相对性。

四、教法与学法
我以“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为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抓住“位数”和“数的组成”进行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导入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观察、思考、讨论、练习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自
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数字卡片。

2.学生准备:练习本。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个数学小故事。

在听的过程中让我们来比一比,谁的眼睛看的最仔细,谁的耳朵听的最认真,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一天,森林小学来了一位白熊料理师,“我要给你们做世界上最美味的料理。

”白熊料理师说。

听了白熊料理师的话,小动物们都很高兴。

“来看看做什么味道的料理呢?”豹子说:“像辣椒一样热辣辣的料理”,狐狸说:“像糖果一样甜滋滋的料理。

”白熊料理师竖起了有辣椒、糖果图案的指示牌。

“请在喜欢的味道指示牌前排好队,今天我们将按照人数最多的那队选择的味道来做料理。

”可是,朋友们的队站的歪歪斜斜的。

“所有人都应该站好队才行啊!这样吧,每人拿1根小棒,把小棒整齐的摆放在你喜欢的味道前面,每行放10根,这样我们就能很快看出哪个队伍的数量最多了。

”朋友们很快就把小棒整齐的放好了。

同学们,你能很快看出每个指示牌前各有多少人吗?(学生思考,回答)糖果味道指示牌前有42人,因为它有4个十和2个一组成。

(板书:42)辣椒味道指示牌前有37人,因为它有3个十和7个一组成。

(板书:37)(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提出问题:要看哪一队的人数多,就是要比较什么?(42和37的大小)你能用哪些方法比较42和37的大小呢?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先独立思考,想好后,把想法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学生交流,汇报:
(1)42在37的后面,所以42>37。

你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掌握的非常熟练。

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说的棒极了,我们可以根据数的顺序来比较,42在37的后面,所以42>37。

(板书:数的顺序)
(2)还有其他比较方法吗? 42由4个十和2个1组成,37由3个十和7个1组成,4个十比3个十大。

42>37。

(评价:你非常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数的组成,根据数的组成也能比较数的大小。

)谁还能这样说一说?再请你来说一说吧。

【设计意图】在讨论比较大小的方法时,注重培养比较大小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同一结果。

3.跟踪巩固练习
同学们很快发现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你能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吗?
54和75 67和77 43和65
请你来说第一组吧!
(1)54在75的前面,所以54<75,你是根据数的顺序来比较的,很好!
(2)还有其他比较方法吗?54里面有5个十,75里面有7个十,5个十小于7个十,所以54<75。

你是根据数的组成来比较的,说的非常准确。

教师整合方法,概括总结:比较两位数的大小,可以根据数的顺序,也可以根据数的组成来比较。

如果都是两位数,先比较十位上数的大小,十位大的数大。

另两组相同的处理方法。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说出大小比较的方法。

在练习中实现多种方法的比较、优化。

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都是两位数,先比较十位上数的大
小,十位大的数大。

(三)拓展延伸,变式训练
“同学们真厉害,很快选择好了味道”,白熊料理师说,“现在该决定料理的材料了,什么材料比较好呢?”“新鲜的肉”豹子说。

“青青的蔬菜”松鼠和兔子说。

“活蹦乱跳的鱼”狐狸兄妹说。

“请把你喜欢的材料拿过来放在这前面。

”于是朋友们翻腾着把材料都堆起来了。

“哎呀,这样胡乱堆起来的话,就不能知道哪种材料有多少了。

”“在草垫子上,还是每人1根小棒,把小棒摆在你喜欢的食材前面,每行摆10个,整齐的摆起来吧!”白熊料理师说。

朋友们也很快就摆好了,你能快速看出喜欢哪种食材的人最多吗?
喜欢肉类的人数有2个十和8个一,是28(板书)。

喜欢鱼的人数有2个十和3个1,是23(板书),喜欢蔬菜的人有2个十和8个一。

28和23的十位都是2,表示2个十,不能比较出谁大谁小,再看个位,28的个位是8,表示8个一,23的个位是,表示3个一,8个一比3个一大,所以28>23。

得出结论:十位相同,个位大的数大。

同时说出28和28相等,因为他们都有2个十和8个一。

你能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吗?
36和39 43和48 57和67
通过两组题目,总结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十位相同,个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板书)。

“因为喜欢肉和蔬菜的朋友一样多,所以食材就用肉和蔬菜吧!”
(四)巩固练习,会用“多得多,少一些”来描述两个数的大小。

“现在应该决定用什么厨具来做料理了。

用什么比较好呢?”“用炒菜滋滋响的长柄平锅”豹子说,“用可以长时间炖菜的砂锅”兔子说,用噼啪“烧烤的铁篦子”狐狸说。

白熊料理师拿来了三种磁石,那是分别画着长柄平锅、砂锅和铁篦子的磁石。

“从三种里面挑一个,然后贴到冰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