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2012年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3401108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应专业:历史学(师范类)
课程简介:“史学概论”是关于历史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一门课程。

课程总学时:54(50讲授+4实践)
授课教材:庞卓恒主编《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教育部推荐教材。

参考书目:
著作类:
(1)、侯且岸:《当代中国的“显学”——中国现代史学理论与思想新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

(2)、庞卓恒:《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3)、陈其泰:《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学苑出版社1999年。

(4)、彭卫:《穿越历史的丛林》,三联书店1997年。

(5)、(德)罗梅君:《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纂——30和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孙立新译,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6)、金观涛、刘青山:《论历史研究中的整体方法·发展的哲学》,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7)、陈启能:《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团结出版社1993年。

(8)、贾基松、沈斐凤:《历史主义科学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9)、(苏)茹科夫:《历史方法论大纲》,王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10)、张艳国编《史学家自述》,武汉出版社,1994年。

(11)、黎澍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80年。

(12)、黎澍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人民出版社1981年。

(13)、红旗杂志社编《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红旗出版社1983年。

(14)、中国社会科学历史所编《历史科学的反思》,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15)、许凌云:《读史入门》,北京出版社1984年。

(16)、白寿彝:《历史教育和史学遗产》,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17)、赵吉惠:《历史学概论》,三秦出版社1986年。

(18)、赵吉惠:《历史学方法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19)、姜义华、赵吉惠、瞿林东、马雪萍:《历学导论》,陕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

(20)、伊格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华夏出版社1988年。

(21)、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22)、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傅任敢译,商务印书观1986年。

(23)、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24)、何兆武:《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99年。

(25)、狄尔泰:《精神科学引论》,童奇志等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

(26)、刘知几:《史通》
(27)、章学诚:《文史通义》
(28)、曼海姆:《社会文化学论要》,刘继同等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

(29)、梁启超:《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30)、李大钊:《史学要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31)、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32)、罗素:《论历史》,何兆武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3)、王学典:《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34)、罗志田:《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35)、霍布斯鲍姆:《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马骏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6)、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贫困》,何林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37)、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38)、陈启能、蒋大椿:《史学理论大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39)、葛懋春《历史科学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

(40)、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

(41)、田昌五:《历史学概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42)、吴泽:《史学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

(43)、贾东海:《史学概论》,中央民族大学1992年。

(44)、孙恭恂:《历史学概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45)、王旭东:《史学理论与方法》,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

(46)、S·肯德里克等:《解释过去了解现在——历史社会学》,王辛慧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47)、汤因比等:《历史的话语》,张文杰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8)、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韩水法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49)、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艾彦等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

(50)、拉迪里:《历史学家的思想和方法》,杨豫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51)、彼德·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姚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52)、丹尼斯·史密斯:《历史社会学的兴起》,周辉荣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53)、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54)、朱晞:《为马克思辩》,学林出版社1999年。

(55)、李杰:《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及其论争》,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56)、霍俊江:《计量史学基础——理论与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57)、袁吉富:《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58)、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张西平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

(59)、陆象淦:《现代历史科学》,重庆出版社1991年。

(60)、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61)、别尔嘉耶夫:《历史的意义》,张雅平译,学林出版社2002年。

(62)、阿普尔比等:《历史的真相》,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63)、鲁滨逊:《新史学》,齐思和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

(64)、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的兴起》,林同奇译,中华书局1989年。

(65)、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杜继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66)、威廉·德雷:《历史哲学》,王炜译,三联书店1988年。

(67)、何兆武、陈启能:《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68)、萨林斯:《历史之岛》,蓝居达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69)、阿隆:《论治史》,冯学俊译,三联书店2003年。

(70)、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张和声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71)、陈其泰:《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学苑出版社1999年。

(72)、瞿林东:《史学与史学批评》,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73)、张广智:《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期刊类:
(1)、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
(2)、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历史学》
(3)、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中心《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学刊》
(4)、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史学史研究》
(5)华东师范大学海外研究中心《海外中国学评论》
(6)、History and Theory
(7)、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二、课程教学目标
其教学目标是,使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具备历史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外历史学发展的趋势,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出自觉意识、批判精神和严谨习惯,为今后历史学习和研究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7学时)
重点和难点是“史学概论”的界定,主要采取讲授的方式,要求学生了解学术界关于“史学概论”的代表性观点,掌握“史学概论”的概念,明了学习“史学概论”的意义。

主要内容包括:
一、“史学概论”的界定
二、“史学概论”的历史与现状
三、学习“史学概论”的意义
第二章历史学(7学时)
重点是“历史学”的概念和特征问题,难点是“历史学的科学性问题”。

主要采取讲授法,同时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学”的概念,理解其科学性问题,知晓历史学的基本功能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基本内容包括:
一、“历史学”的界定
二、历史学的科学性问题
三、历史学的特征
四、历史学的功能
五、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六、“史学危机”问题
第三章历史观(6学时)
重点是掌握历史观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难点是如何看待当前史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问题。

采取讲授的方式。

要求学生理解历史观的概念,正确认识唯物史观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

主要内容是:
一、“历史观”的界定
二、人的起源问题
三、历史发展进程问题
四、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
五、如何看待当前史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
第四章史料学(6学时)
难点是“史料”的界定,重点是史料的搜集和整理。

关于概念问题使用讲授的方法,至于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则采取实践的方式。

要求学生理解史料的概念,初步体验史料搜集与整理的方法。

主要内容有:
一、“史料”的界定
二、史料的搜集
三、史料的整理
第五章历史研究方法(6学时)
重点和难点是辩证逻辑的方法、历史主义的方法和阶级分析的方。

主要采取讲授法,同时使用课堂讨论的方式。

要求学生掌握辩证逻辑的方法、历史主义的方法和阶级分析的方法,理解新史学方法的意义与局限。

主要内容为:
一、辩证逻辑的方法
二、历史主义的方法
三、阶级分析的方法
四、比较的方法
五、口碑的方法
六、心理分析的方法
七、计量分析的方法
八、系统论的方法
第六章历史编纂理论(6学时)
重点是体裁和凡例问题,难点是体裁和凡例的关系问题。

在讲授的同时,采取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体裁和凡例的不同意义。

要求学生懂得体裁与凡例的区别,了解不同的体裁和凡例。

主要内容系:
一、中国古代史书的主要体裁
二、中国近代史著体裁的发展
三、史著的体例问题
四、史著的文字表达
第七章中国新时期史学的主要趋势(6学时)
重点和难点是新时期中国史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主要采取讲授的方式,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些问题和了解这些趋势。

主要内容有:
一、回到六十年代去
二、回到马克思去
三、回到乾嘉去
四、走向系统论
五、走向跨学科
第八章当代西方史学的发展趋势(6学时)
重点和难点是当代西方新史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主要采取讲授的方式,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些问题和了解这些趋势。

主要内容有:
一、年鉴学派及其演变
二、史学从整体化到具体化
三、史学从科学化到叙事史的复兴
四、史学从国际化到本土化
五、史学的后现代化
四、作业
作业:历史学科学性、历史学功能、阶级分析方法的课堂讨论稿;实践环节的总结报告;读书札记一篇。

思考题:
名词:史学理论、三重证据法、“五朵金花”、历史学、史学危机、史学单一性与多元性、史学超越性与滞后性、历史观、合力论、史料、校勘、辑佚、辨伪、版本、目录、考证、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归纳与演绎、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章节体、编与著、夹注、脚注、尾注。

简答:
1、举出五种“史学概论”著作及其责任人;
2、写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代表作及其作者;
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理论热的主要表现;
4、学习“史学概论”有何意义?
5、“史”有哪些含义?
6、历史学有哪些特征?
7、史学与哲学、文学、自然科学关系如何?
8、历史唯物主义是怎样创立的?
9、历史唯物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扎根?
10、关于人的起源有哪些代表性的观点?
11、历史发展方向性问题上有几种说法?
12、略述人类思想史上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说法。

13、史料的特征与作用是什么?
14、史料中的错误有哪些?
15、史料作伪有哪几种?
16、什么是历史主义方法?
17、比较方法的作用与局限是什么?
18、口碑的方法优劣各是什么?
19、心理分析的方法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局限?
20、计量方法的有哪些作用与不足?
21、史著有哪些体例问题?
22、史著有哪些文字风格与要求?
23、“文革”结束后中国史学界为什么提出“回到六十年代去”?
24、“文革”结束后中国史学界为什么提出“回到马克思去”?
25、“文革”结束后中国史学界为什么有人要“回到乾嘉去”?
26、中国史学“走向系统论”是怎样热起来的?它为什么又冷了下去?
27、“走向跨学科”是怎样提出来的?它的前景如何?
28、20世纪初西方传统史学受到什么冲击?
29、当代西方分析历史哲学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30、文明形态史观的贡献是什么?
31、简述年鉴学派的发展阶段。

32、二战后西方史学主要趋势有哪些?
论述题: 1、谈谈你对史学概论体系的看法。

2、如何认识历史学科学性问题?
3、论“史学无用论”。

4、结合实际谈中国史学现状。

5、如何看待当前历史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问题?
6、论“史学便是史料学”。

7、结合实际谈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8、谈历史认识中的阶级分析法。

9、新史学方法的贡献。

10、评一本历史著作。

11、就你感兴趣的历史问题写一篇学术综述。

12、新时期中国学者是怎样探讨史学出路的?
13、西方传统史学向新史学的转变。

14、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的批判。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成绩评定: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期末以考试成绩为准;平时成绩中,出勤率、笔记情况、课堂讨论和读书札记各占25%。

执笔人:李勇
审核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