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媒体中的性别意识对女性发展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观察】

摘要:目前大众媒体对女性形象的表现和传播,已经与女性的现实存在、生活状态有了相当程度的弥合,

但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仍存在男性话语霸权的环境特征,并表现出女性角色的传统化和商品化倾向,以及评

判视角的刻板模式化,对女性的价值体现及自身发展有极大影响。

关键词:大众媒体性别意识女性价值

□彭飞

一、大众媒体中的社会性别意识及对两性形象的塑造

大众媒体中的社会性别意识在对两性形象及其能力、社会、家庭角色等方面,历来有着诸多的刻板规定,并通过对社会规范、角色定位、行为及思维方式的制约,将被强化的性别成见内化为受众的一种社会期待,影响着受众的性别认识和价值评判。而基于商业化基础的大众媒体,其公众性和驱利性,使它在商业化运作过程中,倾向于迎合大众心理,利用受众最熟悉的价值和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来建构不同性别的模式,因此在展现社会主流文化时,总会表现出一些由传统文化积淀而来的性别意识。

在大众媒体中有关两性特质的表述,稳重、理智、高大、对事业富有进取心者,历来是男性的代名词;女性则表现为温柔贤惠、柔弱娇小、更多地关注于婚姻家庭、情感生活,或者是相夫教子、甘愿默默奉献的家庭主妇,或者青春靓丽、多情又善解人意的现代女郎。这种刻板的性别规范,超出了两性所应有的正当差异表现,否认生活性别的互动功能,转达的是一种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诠释。

大众媒体不仅制造着两性形象,还引导着两性如何的评价自己和另一性别标准。人们在与大众媒体的接触过程中,女性的外貌特征比男性受到更多的审视和评判,女性的身材曲线、容貌年龄成为衡量女性价值的唯一尺度,女性形象更多的时候只是作为一个可供观赏的对象而存在,她的自我、她独立的人格和能力的展现都被弱化和消损。女性则通过大众媒体的引导,学会了判断“美丑”的标准,并运用这种“标准”来衡量自己和他人,于是隆胸减肥以及各种美容手术趋之若鹜。这种忽略健康自然,带有自残色彩的行为不仅是男性文化压迫女性的结果,也是女性自我要求、自行规范的结果。当女性这样看待自己和别人时,女性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被外表所垄断。

大众媒体塑造的男性标准,同样也加剧了社会对男性的高成就期待和男性的高成就动机,给男性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男性群体更经常地感受到来自挫折与失败的威胁。但作为男权主体社会中的一员,他们依然可以借用男性话语的霸权地位,表达对女性的社会角色期待和价值规范,依然可以用男性的目光,消费着作为指涉物品而出现的女性形象,并消解着由此而产生的文化差异。

大众媒体的这种将男性标准圈定在少数精英或成功的偶像身上,而将女性形象停留在视觉美感层次上的所谓“郎才女貌”的主诉功效,是传统文化对两性角色所谓“男女有别”界限的定位,是依附于社会性别的文化基础之上的产物。

二、女性形象在大众媒介运作中的缺失

在传统观念体系中,女性没有可能创造自己的形象与价值系统,女性形象是男性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的,许多内容影响了女性自身的发展,也限定了女性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女性在社会上追求成功的期望和要求也随之被弱化和淡化。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20世纪80年代播出的轰动一时的电视连续剧《渴望》,其收视率高达97%。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女主人公刘慧芳,集忍让、宽容、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为一身,明确反映出男权视觉中对女性形象的一种社会期待和理想构造,这是当今社会对女性期望值偏低在现实中的反映。

在宣传报道事业有成的女性时,有意无意的总会比事业有成的男性多条标准,即对自己婚姻家庭履行责任及义务状况的程度。因此人们常常能听到关于功成名就的女性们因工作而疏忽家人家事所发出的“愧疚”表述。类似这种表述据说已成为成功女性的“共同特点”,她们的成功也因此被打了折扣。宣传成功的男性时却极少涉及私人领域,男性们以不为家事所累而引以为自得,不论其事业是否有成。有调查证明男性的生活质量高于女性,女性消耗在家务的时间远远高于男性,便是这种观念大行其道的结果。

在几乎所有的文化媒体中频繁接触到带有歧视性的诸如

大众媒体中的性别

意识对女性发展的影响

(辽宁电视台辽宁沈阳110004)

2005.11

【社会观察】

“某女为某男或某家生养孩子”之类的话语,而鲜有人说“某女为自己生了个孩子”,其背后的隐语指向为:生育功能是女性价值所在,女性在提供自己的繁殖功能以服务于他人的同时,在生育活动中的主体角色被抹杀,仅作为一个生殖符号出现,女性价值体现很大程度被定位在“母亲”角色上。这种对母亲角色的强化使男人逃避了许多责任,使女人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以他人来衡量女人的价值,否定女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其结果必然限制了女性发展的多样性,使女性失去自我。

大众媒体所传播的社会性别意识、观念和主张,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进而改变着妇女发展所依赖的社会文化环境。据全国妇联的一项“关于女性喜欢哪类报道”的调查发现,喜欢反映就业及下岗报道的人占53.4%;喜欢生活及时尚类报道的人仅占24.4%,而目前的大众媒体一相情愿地将女性阅读点定位在化妆、时尚、烹调等生活栏目上,女性受众的需求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

男性意识形态不仅通过大众媒体的信息传播着传统的性别角色,还规范和建构着女性的性别特征。特别是当大众媒体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将大众变成消费者的任务,它就必然会迎合大众既有的认识,利用大众最容易接受的思想观念来构建符号的表征结构。在市场转型语境下,由于男性相对于女性的财富优势使他们拥有更大的实际购买力,所以出现更多的商品以女性形象做广告诉求,通过女性身体的商品代码化,使女性成了男权文化的消费者和实践者。

我们可以看到,在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经常是作为某种产品的档次、某种服务质量的象征而出现,或在宝马香车、美酒佳人的高贵典雅气派中营造着梦幻和诱惑,将美女与商品等同起来成为男性享受生活和感受事业成功的标志。商业广告在迎合大众主流文化心理的同时赚取经济利益,其效果窄化人们的思维方式,窄化女性的主体性,背离女性自主利益,突出以男权为中心的男性欲望观点,女性的形象规范受到侵略与扭曲。

在商业性的报道中,决定女性价值的不是包含智力、勇气、人格等品质的完整个体,而是其观赏性的高低,起主导作用的男性眼光和暗示着女性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主流文化中得到强化。媒体中的女性形象逐渐脱离生活的真实而被异化和物化,成为某种商品档次,消费品位中的一个符号,成为商业文化和男性眼光的载体。当女性在阅读男性推崇的女性形象的同时,她们对自身的认同以及当社会的发展都被这种文化所控制,并潜移默化地将男性的眼光内化为自己的审美需要,用非能力的外观因素确认女性价值,成为女人提高社会地位改变生活状态的一种方式。

因此,女性的身体被看成是一种有待加工的物品,加工的方式是社会对女性身体的文化控制和文化操纵,如病态的苗条瘦身文化。在频繁的减肥广告诉求中,大部分内容都将中青年女性作为产品的主诉对象,以暴露、性感,魅力十足的广告画面暗示受众这样一个信息,女性通过减肥可以增加自信并获得成功的人生。作为个体的女性,在这种视觉冲击力和心理影响力的强制作用下感受并服从着,身不由己地陷

入男权文化对女性形象塑造的随心所欲之中,商家由此而大获暴利。

在男权思维惯性、商业利益驱动以及缺乏性别平等意识等作用下,女性的形象表现和传播很大程度上处于误导状态,比较典型的是拿女性人体作秀,或者说是拿女性的人体当卖点,来哗众取宠,以增加自己或商品的知名度,而女性人体在这里往往充当了一个性的符号,以此来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在主流领域中强调女性的传统角色和在非主流领域中突出女性的性别特征,都表现了男性以传统文化和自我的心理期待而对女性形成的一种介定,造成大众媒体中普遍存在的女性形象在塑造上的缺失和不真实。

三、妇女发展需要性别平等的社会人文环境

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大众媒体的传播,为女性形象塑造着相应的价值合理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变革,“男女平等”正在成为我国社会公众的主流意识,传统性别角色分工受到挑战,女性的自立意识在增强,带有女性审美视角、女性主义思想的文学、影视作品在不断涌现,以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更符合人性的阐释使更具有时代感的女性跃然而出。人们意识到,要抵制商品物化女性和女性性对象化的趋势,在平等中实现社会价值的新的传媒理念。只有当社会运动形成强有力的公共舆论进而与媒体发生互动时,才能有效取得反抗与批判的发言空间,并迫使物化人性的媒体策略有所改变。

因此,党政领导部门、教育、媒体及文化主管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媒体及电子网站等现代媒体性别导向的监督,积极宣传文明进步的妇女观,抵制和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克服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有计划地进行社会性别意识、社会性别敏感化的宣传,形成有利于妇女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当女性的心理世界在突破女人以家为轴心的模式后,不断在多个向度发展,媒体制作者在社会文化剧烈变动的涡流中,应以性别平等的意识来创造意义的结构,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视角和全新的手法去阅读、去展示女性,突出女性不再是作为男性生命的一部分,而是以相对独立的生命价值和不同于男性的内涵和魅力走入未来的主张。

在社会整体的大环境中,提倡新型女性角色教育,提高社会角色期望、培养高成就的追求欲望和手段,淡化传统角色观念,树立新的角色观念,做新型角色教育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宣传和强化新型角色观念,在男女两性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女性自我解放的自主意识,加强对自身角色的理解判断,提高参与社会政治与经济活动的勇气和能力,这应是当前大众媒体努力实现的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宓瑞新.发挥传媒作用促进男女平等——

—“大众传媒与

妇女发展研讨会”综述.妇女研究,2002.3.

[2]孙中欣.批评及对批评的反思——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社会,2002.4.

[作者简介]彭飞(1978-),男,辽宁电视台总编室三级剪辑师,主要研究方向:大众传媒学。

责任编辑:宋松

2005.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