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达观。
返回
通读全文,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起伏变化?
返回
1.它包含着作者的一种揣想:面对如此良夜, 张怀民一定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 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是出 门步月呢?因此需要去寻他一寻。
2.“寻”和“访”不同,“寻”有一种急欲找 到的迫切感,这就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 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
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料和字典,掌握字词。) 问题解析 学习资源
3、再次熟读课文,疏通文意。(学法提示:结合课下注释及资料翻
译即可。) 问题解析
4、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学法提示:记叙要素:时间、地点
、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问题解析
下一页
5、作者为什么想去夜游承天寺?(学法提示:结合写作背景以及描写月光的句子
思考)
A类题 A答案
B类题 B答案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 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 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 承 天 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的 寺 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 塔
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 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
二日夜里,
(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
3.户:门。
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
4.欣然:愉快地,高兴地。 便很高兴的起来走动。
重点字词:
译文:
5.念:想,思考。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
6.乐:名词动用,游乐。 共同游乐的人,
7.与为乐者:共同游乐 的人。
于是我就到承天寺
8.遂:连词,于是,就。 寻找张怀民。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新法诗句被谤, 引发 “乌台诗案”。
八月,被捕入狱。
十二月,获释出狱,贬至黄州,任团练 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
返回
suì qǐn zǎo



xìng bǎi


返回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视频

返回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重点字词:
1.解:解开,脱下。 2.欲:想。
3、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 心境。 (重点)
4、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 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涵。(难点)
学习任务单
1、了解“记”这种文体和作者及写作背景。(学法提示:
结合课下注释与课件的知识温故而知新。) 问题解析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生难字。(学法提示:结合资
盖竹柏影也。”
赏析:以“积水空明”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
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美丽的 竹柏倒影。没有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 洁的月光,从而描绘出一幅澄澈透明的庭下月 夜图。
返回
“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闲”人的言外之意是: 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9.至:到。
10.寻:寻找。
重点字词:
11.亦:副词,也。 12.寝:卧,睡。 13.相与:一同,共同。 14.步:徒步徐行,散步 15.于:介词,在。
译文: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
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 散步。
重点字词:
译文:月色洒满庭
15.空明:清澈透明。
院,如同积水自上
而下充满院落,清
16.交横:交错纵横。
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学法提示: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分析即
可)
问题解析
8、通读全文,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起伏变化?(学法提示:结合文章的内容体会作
者的感情。)
问题解析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随缘自适 自我排遣 的 乐观
本文通过对清澈透明的月色作出了生动的描绘,反映 了作者被贬时安闲自适、自我排解的特殊心境。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 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 出的诗篇。你能吟诵几句
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吗?
,
举 杯 邀 明 月
对 影 成 三 人 。
李 白
()

露 从 今 夜 白 , 月 是 故 乡 明
。 杜 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
制作人:语文组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章大意。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
川人。北宋文学家.与他的父亲 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 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 “新法”而被调离出京。后贬为黄 州团练副使。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菜交
叉错杂,
17.盖:表示推测,原来是。
原来那是竹子、柏
树的影子。
重点字词:
18.何:疑问代词,哪。
译文: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
19.但(1)古义:连词,只 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 是。(2)今义:但是, 柏树?
表转折。
20.闲人(1)古义:悠闲自 在的人。(2)今义:无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 人这样的闲人罢了。
所事事的人。
21.耳:罢了。
返回
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ຫໍສະໝຸດ Baidu地点:
承天寺中庭
• 人物:
“我”和张怀民
• 事情的起因: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事情的经过: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事情的结果: 相与步于中庭
返回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三是两人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两人都是被贬之人。
问题解析
6、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寻”字的妙用?并找出文中描写月光的句 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学法提示:从炼字、修辞角度赏析描写月光的句子即可) 问题解析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闲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即:①文中
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②说说句中“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