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与电路基础》课程标准(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学院
《电子与电路基础》课程大纲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物联网工程
课程学时: 64学时
课程学分: 2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日期: 2016年8月
一、课程性质
《电子与电路基础》是我院物联网工程专业基础课、核心必修课,是一系列专业课程的前导课程。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从电路模型出发,着重讨论集总参数、线性非时变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小信号放大电路的工作特性,因此教学要求强调理论上的科学性、严密性。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既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的逻辑性与条理性,又要强调分析工程技术问题的观点与方法,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电路工具从实际出发,在电路理论指导下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定位
《电子与电路基础》是我院电专业,包括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也是自动化、应用电子等专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核心必修课,是一系列专业课程的前导课程。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从电路模型出发,着重讨论集总参数、线性非时变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因此教学要求强调理论上的科学性、严密性。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既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的逻辑性与条理性,又要强调分析工程技术问题的观点与方法,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电路工具从实际出发,在电路理论指导下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具体目标从知识、能力、素质分解如下:知识目标:掌握应用线性电路分析、非线性电路分析基本理论和方法,训练学生常用电实验工具应用能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知识点挖掘、归纳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表达、沟通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三)、课程总体规划
该课程是对电类课程《电路基础》和《模拟电子技术》两门课程整合而成的,面向15级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开设,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同时要求能够进行实验验证。根据校、院各级督导及平时上课观察,学生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形式课堂上的表现不积极,甚至课堂上玩手机、睡觉,学习效果差,因此课后看书和作业基本就是走走过场,期末一般临时抱佛脚应付,为60分而学习,根本不能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就谈不上工程应用教育的思想。
为改变上述以教师为中心讲授为主的课程教学效果,《电子与电路基础》课程教学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法,总体思路可归纳为1个中心、2
项任务、3个平台、4个考察点即本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基于MOOC、仿真、实验室3个平台,引导学生通过3个平台的学习通过电路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2个任务提升能力,通过学生阶段性理论考核、实践作品、学习活跃度以及合作贡献度等4个维度来考察其任务完成效果。课程总体规划思路图见图1所示
图1.课程总体规划思路图
该规划思路注重理论教学中基于MOOC 资源平台,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遵循课前预习、课中讨论、课后总结等关键环节,培养学生理论分析、知识挖掘、归纳总结能力;在实践方面利用仿真软件和实验台装置以及电子产品制作平台训练学生工具应用、理论结合实际以及工程应用规格等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教学组织上线上以个人为主的独立学习,线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团队讨论式学习,既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也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在考核上充分考虑学生为主体、线上线下学习活动的过程考核要点,通过科学合理的调动学生利用各种平台学习,达到提升自己能力的目的。 (四)、课程教学设计与方法
1、教学内容设计突出翻转课堂教学法知识碎片化的需要 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工程应用为导向,鉴于大二学生第一次接触专业课程,在高中的基础上需要进行专业学习和专业思维的引导,对该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知识内容进行碎片化,其整合、碎片化的线索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其流程图如图2所示。
图2.教学内容碎片化线索图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的实际教学时间以及学生学情分析,该课程各教学内容安排见表1。
表1.《电子与电路基础》课程教学安排表
六、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旨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力,客观评价学生,因此考核方式注重线上线下两个环境、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个人能力和团队成绩兼顾等综合因素。考核从学生个人学习掌握情况、学生学习活动活跃性情况、学生学习活动贡献度以及学生实践操作提升情况四个维度进行。
课程考核分配表
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教材名称:《电路基础》主编:宋家友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版教材名称:《模拟电子技术》主编:景兴红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推荐参考书电路主编:邱光源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