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
在学校语文课堂中,互动是教学中司空见惯的行为,甚至是不可缺少的行为。
教师教学需要提问,提问则需要学生回答;教师讲解一篇文章,要了解学生是否认识或掌握,则需要通过学习活动或对话来实现。
语文课堂中的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师生双方的交往。
可以说,语文课堂中没有了互动,也就没有了课堂教学的活动和师生的对话与沟通。
但是,在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无疑存在着真正的互动与虚假的互动,这两对互动形式的存在,使课堂呈现着不同的形态,也使得课堂教学最终达到的教学效果大相径庭。
因此,正确地认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摒弃虚假,追求真实,努力探索互动式的师生交往,达成共同发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的有效化,是当前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所应实现的基本变革。
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的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及其有效性,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师生互动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在这个对话的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始终是一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把课堂教学的更多的权利交与学生,让学生有更多时间与空间去自主学习与探究。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
勇于创新精神。
”这就要求教师要由过去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组织者,要善于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在师与生的课堂双边活动中,要能够敏锐地捕捉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和问题点,及时进行点拔引导,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语文实践的习惯。
“学生动起来了,绝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
相反,师生互动对教师的素质及其对新教学的理念的把握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也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整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做更高水平的动,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连续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这是平等意识、人格尊重在教学中的体现,教师只有把主角让位于学生,把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才能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讨论、阐述自己的见解,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只是适时地参与学生的交流讨论。
这样,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调动。
因而,互动的条件根本上取决于学生自身条件。
要在师生互动中把学习的主动权很好的交还给学生,我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落实:
1、互动的主体要落在学生身上
我们教师应尝试把互动的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互动的主体。
无论在教学设计上还是在学法指导上,无论是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形式上,都应让师生互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
教师引导学生动——用脑子想,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谈,用手操作,即用自
己的身体去亲身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论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这都无形中为师生互动提供很好的条件和契机。
例如有位语文老师在上一篇自读课文《选举风波》,由于小说内容简洁,通俗易懂,加上文章采用了隔行的行式,使故事发展阶段清晰明了。
但这篇小说情节曲折,加上文章信息量大,让学生在大量信息中搜集、整理、处理信息,学生可能有一些障碍。
对此,她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环节:口头概述文章各部分内容,并结合故事内容给
各部分加小标题。
在加小标题这个环节上,她就注重让“学生动”。
先让学生根据其他同学的叙述,自己思考加小标题,然后由三个学生自主、大胆地同时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杰作”。
课堂上同学们积极活跃,表现令人满意(也出人意料):其中有一个学生给前三部分的命题是“巧克力风波”、“都是卡拉ok的错”、“都是砖头惹的祸”;当然也有像“贿赂武器——巧克力”、“一波平息,又起一波”、“好事多磨”等命题。
但前一个同学的命题非常巧妙,他采用了流行歌《都是月亮惹的祸》中的歌词巧妙仿拟,无论是内容上还是语言风格上,都与原故事非
常协调,也与小说轻松活泼、诙谐幽默、极富生动气息的语言特点步调一致,恰当而又风趣。
很显然,命题的同学确实领悟到了作者“幽默是一种智慧,幽默更是一种乐观、自信和大度的人生态度”。
这就是“学生动”的结果,就是“学生动”的精彩!
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全方位的动态”,切实让学生始终处于“互动源于自动”的状态。
2、互动的时间和空间一定要落实在学生的动上
师生互动,关键是动。
而动,尤其是学生动,应该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做动的保证。
比如语文教学,让学生阅读、思考、概括;让学生评价、小结等,都应该有一定的时间保证,进而确保活动的空间——宽松、愉快、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如果失去了动的时间和空间的保证,那么学生动只能是形式上的。
譬如让学生朗读,有默读、放声读、细读、浏览等,都因读的形式不同,而给学生相应的时间段,如果急于让学生“完成任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一味地追求“教学的完美”而忽略时间和空间的保障,那么互动也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学生没有得到实惠,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收获。
课改犹如一泓充满活力的源头活水,对于勇于创新的教师来说,是独具魅力而又有诱惑力,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很大程度上,课改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大更好的创造空间。
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一定要有所创造。
譬如我在上《勇气》一课时,根据培养学生想象力这个目标,我先概括讲述了故事的前半部分,留下悬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补充故事的后半部分,结果就有学生大胆构想出“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又让美国伞兵逃回那所红房子……在上《山米与白鹤》的主题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独到理解,大多数同学都围绕要学会“爱别人、爱生命、爱小动物、爱一切值得
去爱的东西”去说,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生命诚可贵,奉献价更高。
生命在该献出时还得献出,现在虽是和平年代,但当祖国需要我们献出生命时我们应当献出……”当时他还引用了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一刻我很惊讶,也很兴奋,我也很难推测学生当时的心理,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他那种“生命该献出时还得献”的价值观取向,那种“当祖国需要的”情感态度正是新课标“三个纬度”的真实体现,也正是师生互动的效果啊!
有时,老师为了追求课堂“形式上的完美”,往往忽略学生动的时间,甚至视“没动”为“动”,到头来也只是自欺欺人。
诸如让学生写片段,组织材料,搜集处理信息等,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保证,那课堂只属于个别人,是与新课程倡导“面向全体”教学思想相悖的,也不利于锻炼学生的能力。
3、教师的动终究要落在学生的动上
学生是互动的主体,是互动的内因。
新课程倡导我们要转变角色,要做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那么在课堂上落实师生互动,教师的引导、组织是诱发学生动的必不可少的外因。
什么时间动?怎样动?动的空间有多大?教师心中要有数;让多少人动?动的程度有多大?教师心中要有数;动起来过程怎样?结果怎样?效果会怎样?教师心中也要有数。
就拿朗读来说,指名读、默读、浏览、精读、略读等,都因时间和空间、参与的人数和程度不同而使活动的结果不同,效果也不一样。
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有预
见性,要因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切实引导学生真正动起来,达到课题中“牵一发动全身”的目的。
在课堂上,教师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随意的手势,一句提示的
语言,甚至一句幽默的调笑,都可能成为学生动起来的最好引导,而这些引导要自然、巧妙,“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样的引导更能激发学生动的欲望和兴趣,引发学生再次互动的契机,形成良性循
环的“互动链”。
让语文课堂教学因互动而精彩,因精彩而更富有活力。
所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只要把自己当做是一位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把课堂教学的更多时间、空间、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去探究学习,我们教师只在必要的关键处适时点拔,绝不能越俎代疱。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有了主动性才能具有自主性,有了自主性才会有创造性。
只有保证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才会自始至终地自觉主动去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主动探索,从而获得知识,获得能力。
二、教师要加强师生间沟通,要注意倾听、尊重每位学生的发言
现代教学理论表明,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
以互动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能有更多的沟通。
只有沟通才有师生间思想的融合、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
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使课堂死气沉沉。
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
李政涛先生说:“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
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这样的倾听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常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开花朵,凝结果实。
”可见,教师倾听学生是何等重要!通过倾听学生,教师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哪些内容。
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对教师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作出决策。
此外教师还有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以尊重为准则,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不同看法要尊重理解;对不正确的见解要宽容引导。
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置学生于平等的地位,避免居高临下的发问,甚至责问,消除学生在交流中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愿意和老师倾心交谈,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言说、质疑问难、实现互动,达成共识。
总之,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其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间交流互动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充分的语文活动和交流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发展,真正地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交流与互动的舞台,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拥有海洋!
参考文献:
(1)闫焕民鲁杰:《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初中语文》光明日报出社2006年版
(2)李瑾瑜:《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人事出版社2003年版
(3)《构建阅读教学中的师生间平等对话》《中学语文》2004年第2期
(4)《全日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