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邪的源流及其分类诠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毒邪的源流及其分类诠释
李运伦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1)
摘要:毒邪是一类重要的致病因素,既可由外侵入,又可由内产生,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演变密切相关。对其认识也是逐渐深入的,经历了萌芽、丰富、形成和发展四期,对研究防治外感温热类疾病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外毒病因理论体系,随着对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必将对防治内伤类疾病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各种毒邪致病,均有一定的特点,但也有明显的共性,即骤发性、广泛性、酷烈性、从化性、火热性、善变性、趋向性、趋本性、兼挟性和顽固性。从病因角度对毒邪进行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病因理论、防治毒邪所致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病因(中医);毒邪;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R2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276(2001)01-0044-02
毒邪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与外感、内伤疾病的发生、演变和恶化均有密切的关系,笔者结合古今文献,对其源流和分类作简要的考辨如下:
1毒邪的内涵
毒的本义指毒草,故5说文解字6载:/毒,厚也,害人之草。0在古代,毒被广泛地引申运用,或苦痛、或危害、或毒物等。毒在中医学中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泛指药物或药物的毒性、偏性和峻烈之性。如5素问#脏气法时论6载:/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0;二指病证。如疔毒、丹毒等;三指治法。如拔毒、解毒等;四指发病之因。即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各种致病因素,即毒邪。如5金匮要略#心典6载:/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05古书医言6亦载:/邪气者,毒也。0古今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病因之毒归纳概括并创立了毒邪致病学说,并且不断地丰富其内涵。
2毒邪的源流
¹萌芽期。指对毒邪认识较肤浅的秦汉时期。如5内经6认为偏盛之气为毒,并提出了寒毒、热毒、湿毒、燥毒、大风苛毒的概念。5金匮要略6提出阳毒、阴毒致病及其证治方药,并根据证候的属性把毒邪分为阳毒和阴毒,对后世颇有启发。至晋#王叔和5伤寒例6则进一步阐发了/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0的机理。
收稿日期:2000-11-12。
作者简介:李运伦(1969-),男,博士,讲师。
º丰富期。指隋唐宋金时代,对毒邪的分类、致病及治疗都作了深入的探讨。如5诸病源候论6对毒的认识较为深刻,其所谓温毒、热毒、湿毒和寒毒与六淫之温、热、湿、寒有质的不同。5千金方6载:/毒病之气0可致/时气瘟毒0。5外台秘要6则搜集了许多毒物致病及解毒之方。5三因方6载:/所谓中伤寒暑风湿、瘟疫时气,皆外所因0。可见/瘟疫时气0亦指不同于/寒暑风湿0的毒气而言。5伤寒总病论6则发挥了王叔和的寒毒说,认为严冬之时感受寒毒、寒毒与营卫相搏,即时而发者名伤寒,不即时而发则寒毒蕴于肌肤之间,可形成/温病0、/热病0、/中风0、/湿温0等病证。还认识到/假令素有寒者,多变阳虚阴盛之疾,或变阴毒也0。强调一切外来的共同病因是/毒0。/毒0分寒热,外感病宜首重解毒祛邪。金元刘河间、张从正都秉承其说,治疗外感病都以解毒攻邪著称。
»形成期。指明清民国时代,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外毒病因理论体系,对防治外感温热病发挥了重要作用。吴又可5温疫论6提出了/杂气说0,使毒邪的含义进一步明确,即毒不仅指六淫之甚,还包括六淫之外的一些特殊致病物质。清代医家更是阐幽发微。如余霖曰:/疫既曰毒,其为火也明矣0;雷丰认为/温热成毒,毒邪即火也0;何秀山认为/火盛者必有毒0;王孟英认为/疫证皆属热毒,不过有微甚之分耳。0近代夏少农5中医外科心法6认为:/凡外科及皮肤科中顽固难愈的疾病,,其病因皆可称毒0。此外,还认识到毒可由内产生。如喻昌谈到疮疡的内
44中医药学刊2001年第18卷
因时认为:/内因者,醇酒原味之热毒,郁怒横逆之火毒也0。周国雄则云/热证、火证之猛烈、顽乱者称为热毒、火毒0。
¼发展期。近50年来,外感温热病得到明显地控制,而心脑血管病、代谢性疾病等内伤疾病则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为克服单一和多因辨证疗效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靠性,不少医家对/内生毒邪0进行了探讨,丰富了病因学理论体系。肖森茂等认为/内之邪毒指由内透发之热毒,主要由脏腑功能紊乱、阴阳气血失调,造成偏盛或郁结不解而生毒0[1];姜良铎等认为:/凡来源于体内人体不需要乃至有害于健康的物质统归于内生之毒的范畴0[2]。更有学者从/内生毒邪0的角度认识内伤病的病因病机。如王永炎强调毒邪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重要性,提出中风后常有瘀毒、痰毒、热毒互结,破坏形体,损伤脑络0[3];陈长清运用痰瘀热毒病机理论对32例消渴病进行了前瞻性临床观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4]。笔者曾撰文指出,热毒证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病理类型[5],并运用黄连解毒汤加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30例亦取得了满意的疗效[6]。也有学者对/内生毒邪0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邓泽明等认为/造成脂质过氧化损伤的氧自由基恰是内源性热毒的一种0[7];李鸣真等认为清热解毒法能/解外源性之毒)))细菌、病毒和内毒素,还能解内源性之毒)))氧自由基、炎症介质和组织因子0[8]。
3毒邪分类
¹外毒。指由外而来,侵袭机体并造成损害的一类病邪,主要指邪化为毒或邪蕴为毒。前者指六淫过甚转化为毒邪。如5素问#五常政大论6王冰注: /夫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0;后者指外邪内侵,久而不除,往往蕴积成毒。如湿蕴日久变成湿毒、湿热交蒸而成毒等,此类病邪或因盛而变,或因积而成,都是在原有病邪的基础上化生而又保存了原有病邪的特点。除上述外,尚有一些特殊的致病物质亦属外毒的范畴,如气毒、水毒、药毒、食毒、虫兽毒、漆毒等。
º内毒。指由内而生之毒,系由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紊乱,使机体内生理和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于体内而化生。内毒多是在疾病过程中产生的,既是原有疾病的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既能加重原有病情,又能产生新的病证。具体指五志过极化火成毒(热毒、火毒)、痰浊郁久而成痰毒、瘀血蕴蓄日久而成瘀毒、湿浊蕴积而成湿毒。4毒邪的特点
毒邪致病,因其种类繁多而表现复杂。不同毒邪致病,各有其一定的规律,呈现不同的病证,但毒邪致病也有其共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骤发性:起病急骤、传变迅速或直中脏腑,病情进行性加重;(2)广泛性:致病区域宽广,常见脏腑、经络、四肢同时病变;(3)酷烈性:致病力强,危害严重,变证丛生,毒邪常伏气血,耗伤阴液,败坏脏腑,其病情多呈急、危、疑难之象;(4)从化性:指毒具有以体质学说为根据发生变化的性质;(5)火热性:从毒邪致病的表现来看,其证多属火属热,邪变为毒,多从火化。火性炎上,易袭阳位,故毒之为病,其高者,因而患之;(6)善变性:指毒邪致病,病变无常,变化多端,无明显的时间性和季节性,并根据所害客体的状况而表现出多变的临床特征;(7)趋内性:指毒邪暴烈,常入内毒害脏腑,导致疾病迅速恶化。5朱氏集验方6曰:/已毒即归于脏0。5疡科心得集6曰:/外证虽有一定之形,而毒气之流行亦无定位。故毒入心则昏迷,入于肝则痉厥,,0;(8)趋本性:毒由邪生,故保留原病邪的某些特点,如热毒常犯人体上部,痰毒蒙敝清窍;(9)兼挟性:毒邪常以气血为载体,无所不及,壅滞气机,败伤血分,又善入津液聚集之处,酿液成痰,故毒气为病常有挟痰挟瘀之特点;(10)顽固性:毒邪内伏,营卫失和,气血亏损,脏腑败伤,其病多深重难愈,后遗变证峰起,治疗难度较大。
参考文献:
112肖森茂,彭永开.试论邪毒1J2.陕西中医,1986,7
(6):145.
122姜良铎,张文生.从毒论治初探1J2.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5):2.
132王永炎.关于提高脑血管疾病疗效难点的思考1J2.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2):195.
142陈长青.消渴病病机初探1J2.中医药研究,1997,
(5):4.
152李运伦,李静.原发性高血压与热毒证1J2.山东中医杂志,2000,19(4):1.
162李运伦.黄连解毒汤加味治疗高血压病30例1J2.国医论坛,2000,15(2):38.
172邓泽明,叶望云.热毒清抗内毒素DIC家兔肝细胞和线粒体过氧化损伤的实验研究1J2.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2)110.
182李鸣真,陆付耳.阐明中医清热解毒法的实质1J2.健康报,2000,2:21(3).
45
2001年2月第18卷第1期February2001,Vol.18,No.1
中医药学刊
Study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 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