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的名词解释

法律信仰的名词解释在现代社会中,法律信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着人们对法律的态度、认同和信仰。
法律信仰可以理解为人们对法律的尊重、遵守以及对法律体系的信心和信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对法律信仰进行解释,从法律的本质、社会背景以及在个体与社会中的作用来探讨这一概念。
首先,我们可以从法律的本质来理解法律信仰。
法律是一种规范行为的制度体系,是人们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个体权益而创建的一种制度。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依赖于社会的共识和信任,而法律信仰则是对这种共识和信任的表达。
通过遵守法律,人们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维持社会的稳定。
因此,法律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成员对公正、公平和秩序的认同。
其次,法律信仰还与社会背景紧密相关。
社会的法律信仰程度与文化、历史和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稳定、成熟的法治社会中,人们通常对法律有较高的信仰。
这是因为法治社会建立在公正、可预见、公平的法律基础之上,人们相信法律能够为他们提供保护和正义。
然而,在一些非法治社会或法治不完善的地区,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度可能相对较低。
这可能是由于法律执行不公、腐败等问题造成的,导致人们对法律的失望和不信任。
此外,在个体与社会中,法律信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于个体来说,法律信仰是对法律权威的认同和尊重,是约束自己行为的激励和依据。
个体的法律信仰程度也与其道德观念和个人原则密切相关。
例如,一个高度法律信仰的人可能会主动遵守法律、遵守交通规则并愿意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
而社会中广泛的法律信仰也能够促进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经济的发展。
一个法制完善的社会,能够鼓励创新和投资,增强人们对公平正义的信任感,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加入社会建设。
然而,法律信仰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法律信仰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的法律实施仍然依赖于执法机构的执行能力和公正性。
如果执法机构存在腐败、滥用权力等问题,将严重损害人们对法律的信仰。
其次,法律制度可能会存在一些瑕疵或者与社会进步和价值观相冲突。
最新 分析“法律信仰”中“法律”与“信仰”的概念-精品

引言:法律应当包含一些公正的权威性理想,这些理想成分最终内化为人们事实所追求的健康、有序状态。
以下是小编来分析“法律信仰”中“法律”与“信仰”的概念,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摘要】众所周知,当需要描述某个事物或者说需要做某件事的时候,人们总是要给予某一事物明确的内涵及概念。
不仅是在口头表达的场合下,还是在书面表达的情况下,我们都需要给某一事物予明确的内涵。
因为人们对于所做的事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因而为了避开不必要的言语混乱,对于基本概念运用的界定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法律信仰;法律;信仰一、“法律信仰”中的“法律”内涵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对于“什么是法律”正如“什么是时间”这样的理由一样,从来没有像它这样,能够翻来覆去地被法上的思想家、哲学家或者西方的法家给予不同的答案。
他们在用各式各样的方式、策略予“什么是法律”不同的解释与回答。
古斯塔夫·拉德勃鲁赫①认为,法律象征着一种社会的现象,它是一种与价值有关的事实,因而对法律可以界定为如下三种主张:第一种是法律被看做是一种文化事实,具有一定的科学存在特性、客观性;第二种是法律被看做是一种文化价值,具有一定的哲学性、评价性;或者说具有人们评价的特征。
拉德勃鲁赫还认为,法律是根据人类的理念进行创造的,亦即创造法律有一定的目的或价值。
然而,任何事物现象都是存在着相对性,对于任何法律现象不能盲目地,一味地坚持法律价值论或法律目的论的观点;自然家马里旦将法律区分为永恒法、自然法和实在法,而万或处于自然法与实在法之间的中间状态。
永恒法是处于法律中的最高地位,它是上帝管理整个自然界的法律;自然法是一种不成文的法,它是通过人的理性性能或者说人性本身的力量去发现的,是趋于人类本性的抑或者说是为了追求人类本质的终极的必定的目的而得来的。
实在法的地位明显低于自然法,它依赖于自然法而存在,它是自然法的扩展和延伸,是自然法的外在表现形式,处于特定的社会集团中;哈特继承和发展了关于奥斯丁“法律即主权者的命令”的学说,提出了法律规则理论,亦即包括第一性规则与第二性规则②。
浅谈法律信仰

浅谈法律信仰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说过,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自晚清沈家本修律,历经民国“六法”体系,至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甲子之际,在中国已经建立起了体系完备的法律制度。
但我们必须承认,在当代中国法律不仅没有被普遍认同,反而成为了社会公众的嘲弄的对象,甚至走向对立。
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前的雕塑被拆除,源于公众对雕塑原意的曲解,或者说,在我们心中都有这个疑问,在当代中国法律有多大的作用?一、什么是法律信仰冯天策在所著的《信仰导论》一书中,为信仰的内涵做了如下解释:它是人类意识对客观世界及自身生命过程的反映,是人类精神宇宙存在全面沟通与融合的愿望与努力。
它既包括由意识所形成的带有价值参数的有关宇宙、社会和自身存在的一系列观念和知识,以及由这些观念的偶像所构成的信仰对象,又包括人的信仰情感、信仰态度和信仰行为。
具体到法律信仰,似乎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一种特殊的主观把握方式,是社会主体在对社会法的现象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油然而生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感情和意识等各种心理因素的有机的综合体,是法的理性和激情的升华,是主体关于法的主观心理状况的上乘境界.二、为什么培养法律信仰1、从历史角度看,培养法律信仰具有应然性和重要性。
法律信仰的产生并非是现代才兴起的产物,早在古希腊罗马的时期,就有了这一概念的雏形,随后经历了西方的各种宏扬法的正义的精神文化建设将其定形,如十二世纪中叶的罗马法复兴运动以及后来的人文主义者、自然法学派和启蒙思想家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罗马法基本精神的运动。
应该说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不管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法学家们,还是西方人文主义者、自然法学家和启蒙思想家,都是致力于培养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崇高情感,即重视“信仰"的权威。
然而,培养对法律的信仰有何重要性呢?对此,笔者将结合历史作如下的阐述:第一,在古希腊罗马的时期,思维敏捷的法学家把法律提到伦理性的高度加以赞扬,认为“法律是善和衡平的艺术";同时,他们十分重视从社会文化伦理角度解读法的精神本质,将其看成是深藏在实定法之后的最高价值主体,从而确立法律的至高天上的地位,并有利地保护了当时城邦自由民从事商品经济的活动。
法律信仰论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在法治进程中,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却以身试法,挑战法律的底线。
本文以一起典型案例为切入点,探讨法律信仰的缺失与重塑,以期对法治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案例概述某市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抢劫杀人案。
犯罪嫌疑人张某,平日里以打砸抢为生,毫无法律意识。
一日,张某在抢劫过程中,为逃避警察追捕,竟将无辜群众赵某杀害。
案件发生后,社会舆论一片哗然,人们对张某的残忍行径表示愤慨。
然而,张某却对自己的行为毫无悔改之意,甚至认为自己是“法外狂徒”。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针对张某的法律信仰缺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帮助他重塑法治信仰。
三、案例分析与启示1. 法律信仰的缺失张某案件中,法律信仰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意识淡薄。
张某对法律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对法律本质的理解,认为法律只是束缚自己的枷锁。
(2)道德观念扭曲。
张某以暴力手段为生,道德观念扭曲,缺乏对他人权益的尊重。
(3)法治观念缺失。
张某认为自己是“法外狂徒”,不认为自己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2. 重塑法治信仰的措施针对张某法律信仰的缺失,法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他重塑法治信仰:(1)强化法律教育。
法官在庭审过程中,详细阐述了法律的本质、意义和作用,使张某认识到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2)剖析典型案例。
法官通过剖析其他违法犯罪分子的案例,让张某明白违法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从而产生敬畏之心。
(3)开展心理辅导。
法官为张某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引导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关注改造效果。
法官在张某服刑期间,密切关注其改造情况,适时调整教育措施,确保其法治信仰得到巩固。
3. 案例启示张某案件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了以下启示:(1)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通过多种渠道,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全民法治意识,为法治社会奠定基础。
(2)关注违法犯罪分子的心理变化。
再谈法律信仰的当代意义

再谈法律信仰的当代意义法律信仰是一种民众发自内心的主动的从法、护法精神,即一种对法的虔诚的信仰,而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恰恰缺乏这一动力支撑,从这一角度论述了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构建法律信仰的对策。
标签:法律信仰;和谐社会;法治;当代意义法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法律信仰作为现代法治精神的内核,是构建和谐法治社会的观念基础。
法律信仰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 同时又是人们有意识地选择和培育的结果。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法治,构建和谐社会也需要有和谐的法治,而法律信仰所体现的正是社会成员对法律的一种信服和尊重的心理状态,这就更能突显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1 什么是法律信仰信仰一词在《辞海》中是这样被解释的:“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的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准则,” 法律信仰是指基于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的守法的升华。
我们可以用这么一个公式来演示服从法律与信仰法律的关系:认同法律、服从法律、信仰法律。
即公众在对法律价值作出认同之后就会去服从法律,在这一过程中法律又满足了主体内心的需要从而在主体内心中产生了对法律的信仰,相应的法律信仰一旦生成又会促使主体更加自觉得服从法律,爱护法律,恰如伯尔曼所言:“法律只有在受到信任并且因而并不要求强制力的时候,才是有效的;依法统治者无须处处都依赖警察……总之,真正能阻止犯罪的乃是守法的传统,这种传统又根植于一种深切而热烈的信念之中。
”因此,服从法律与法律信仰的耦合,就存在于这种排除外力强制的主体内心自觉的对法律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依赖感之中。
2 中国法律信仰缺失的缘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立法机关以“惊人的速度颁行了一大批法规” 这种“快速推进”型的立法实践不仅标志着“无法可依”时代的终结,更意味着中国法治化的“硬件”设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雏型的形成。
但与此同时,对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法律情感及对法律的信仰的培养却被忽视了,从而不可避免地拉大了本己存在的法治的物质,制度、技术成分与法治的意识,观念、价值成分之间的距离。
浅析法律信仰

浅析法律信仰作者:赵鑫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7期【摘要】法律信仰是一种对正义追求的高尚情怀。
当然只有良法才能产生公信力和认同感,良法必须满足功利性、符合正义要求以及具有权利内容。
梳理信仰与法治的关系是法律信仰重要性的体现也是实现法治社会的必然环节。
最后,笔者分析现阶段实现法律信仰存在传统法律观念限制、立法膨胀、司法体制弊端、法律工具主义阻碍因素,提出增强权利意识、法治精神同市场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社会优位理念。
【关键词】法律信仰;法治,阻碍因素;解决对策一、法律信仰概述不能仅仅靠理论上研究、靠外界灌输“法律必须被信仰”,对法律应多些尊重、多些崇拜,而使人们信仰法律;必须以实际的法律运作使人们感受到“还是信仰法律好”,感受到法律值得尊重和崇拜。
(一)法必须满足功利性最初人们对法律产生好感,是法律对人们有利,人们运用法律是有利可图的,但谈到对法律的信仰,则要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上,信仰排除利益、与利益无涉。
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之一就是,能够为人们所信仰的法律必须是能够给人们或者至少是绝大多数人带来利益的。
(二)法必须是公正的只有公正的法才能被信仰,要使制定的法律为人们信仰,除了其他必要条件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关注法律的实际效果,关注和重视最大多数普通人以他们的实际行动表现出来的对于法律的反应。
制定法律时必须考虑宗教、道德、舆论等因素,孤立的法律真的是形同虚设,所以,处理好与宗教、道德、舆论关系的法才称得上公正的法,才能被信仰。
(三)法必须具有权利内容权利意识与法律信仰是一种互动关系,权利意识的增强导致对法律的认识与对其价值的认同,有利于人们法律信仰的生长;反之,对法律的信仰也必将推动人们权利意识的扩张,从而又推动法意识的增强,如果缺乏权利意识,法律规定的权利只能是写在纸上的而不会转化为现实中的权利。
二、法律信仰与法治的关系(一)法治主要表达了社会公众对法的一种神圣的法律情感,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法律信仰从最初的接触法律,到模糊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再到形成法律理念、正确价值取向,最后上升为神圣的法律情怀即法律信仰,这正是法治所要求人们必须达到的。
公民对法律的信仰案例(3篇)

一、引言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而公民对法律的信仰则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
本文以张先生案例为例,探讨公民对法律的信仰在维护自身权益、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
二、案例背景张先生,男,35岁,某市一家民营企业员工。
因工作原因,张先生在2019年6月被公司派遣至外地分公司工作。
根据公司规定,员工在外地工作期间,公司应承担其住宿、交通等费用。
然而,在张先生工作期间,公司并未按照规定支付相关费用,导致张先生生活陷入困境。
三、事件经过1. 张先生向公司反映情况,要求支付相关费用。
公司以各种理由推脱,拒绝支付。
2. 张先生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他收集了相关证据,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
3. 劳动监察大队介入调查,核实了张先生的情况。
在调查过程中,公司承认了错误,并表示愿意支付相关费用。
4. 张先生与公司达成和解,公司支付了其在外地工作期间应得的费用。
四、案例分析1. 张先生对法律的信仰。
在事件发生后,张先生没有选择忍气吞声,而是坚定地相信法律会给他一个公正的答案。
这种对法律的信仰,使他在维权过程中始终保持信心,最终取得了胜利。
2. 法律的公正性。
在张先生案例中,法律发挥了重要作用。
劳动监察大队在调查过程中,依法收集证据,对公司的违法行为进行了查处。
这充分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
3. 公民维权意识的提高。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公民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
张先生案例表明,越来越多的公民开始相信法律,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4. 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
张先生案例的圆满解决,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同时,也警示了企业要依法经营,保障员工合法权益。
张先生案例充分体现了公民对法律的信仰在维护自身权益、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
在法治社会建设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让更多的人相信法律、依靠法律,共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2篇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公民对法律的信仰日益增强。
本文将以张某某案件为例,探讨公民对法律的信仰。
2023国考申论范文:树立法律信仰 建设法治社会

2023国考申论范文:树立法律信仰建设法治社会树立法律信仰建设法治社会引言:法律信仰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
它是指人民对法律的坚定信仰和强烈意识,依法行事,尊法守法,自觉接受法律约束,以法律为准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树立法律信仰对于建设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以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题为切入点,本文将探讨如何树立法律信仰,建设法治社会。
一、了解法律的内涵和作用法律不仅是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更是构建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法律的内涵非常丰富,需要广大公民深入了解其作用和意义。
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社会功能,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法律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对法律的信仰。
二、尊重法律、接受法律约束尊重法律是树立法律信仰的起点。
我们要从自己做起,遵守法律法规,不违反法律的边界。
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法律意识,自觉接受法律的约束,遵纪守法,讲究社会公德,树立起良好的行为规范。
只有自觉遵守法律,才能真正体会到法律的公正与公平。
三、依法维权,维护公平正义法律是保护和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依法维权是法律信仰的具体体现。
我们应当主动学习法律知识,了解自身权益,遇到合法维权需求时能够依法申诉,不被非法侵害所吞没。
同时,我们也要帮助那些弱势群体,引导他们了解法律的保护,维护其合法权益,共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四、加强法治教育,培养法治意识法治教育是树立法律信仰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加强对法治教育的宣传力度,普及法律知识,促进公民的法治意识提升。
在学校教育中,要将法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在学生中培养法治思维,让他们从小就树立法律信仰,扎根法治的土壤。
五、建设法治型政府,提高法律实施效果建设法治社会需要政府的积极作为。
政府应当以法治为指导,加强公正、透明、高效的执法,为民众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政府部门要加强内部的法治建设,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做到以身作则,引领社会风尚。
只有政府部门自身具备法治意识,才能更好地引导社会。
论法律信仰与法治法

论法律信仰与法治法律信仰是一种法律意识,同人们的世界观、道德观、政治观密切关联。
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所著的《法律与宗教》有这样一段话:“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它不仅包含有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还包含了他的情感,他的直觉和献身,以及他的信仰。
”若从法律信仰来解说法治,法治的理念必须把信仰视为法治的精神意蕴。
当今世界,人们普遍认为,法治是衡量社会进步、政治文明的尺度。
民主政治、宪法至上、依法行政、独立审判、程序主义、保障人权等等已是人类普遍的经验和愿望。
我国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尽管最近 2 0多年来,法治观念、法制建设有了巨大的进步和长足的发展,但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如:仅仅强调法律的工具性使法律失却灵魂;有法不依损害了法律的权威; 司法领域的腐败和不公践踏了法律的尊严。
这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
面临此状,笔者以为必须正确处理法律信仰与法治的关系,在全民中增强法律信仰,使法律受人尊崇、法治意识深入人心。
关于法律信仰法律信仰,即人们对法所表现出的忠诚意识、神圣崇尚、巨大热情和高度信任。
法律信仰包含着社会对法律的理性推崇,寄托着公民对法律的终极关切及法律人全部理想情感。
从理论上讲,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法的一种特殊的主观把握方式和在理性认识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
我国实行法治的根本问题恰恰就在于法律信仰淡漠。
从文化层面审视,我们并不是渐渐失去了对于法律的信任,而是一开始就不能信任法律。
因为它与我国几千年来一贯遵行的价值和传统的文化有些不容。
从现实观察,社会政治运作和民众对法律的认识,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重问题。
因此,当前我们必须树立法律信仰,长期坚持有效的法制教育,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严肃执法,使法律具有公正性、权威性;必须充分发挥法律价值的作用,让公众感到法治、自由、安全、正义、秩序和效益等法律价值与其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并通过权利本位的宣传,树立起公众对法律的普遍信仰。
将法律作为信仰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张华,男,1980年出生,大学毕业后进入某公司担任技术员。
在公司工作期间,张华严格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兢兢业业,为公司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然而,由于公司经营不善,张华所在部门被裁撤,公司单方面解除了与张华的劳动合同。
张华认为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于是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
二、案情分析1. 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
而本案中,公司未提前三十日通知张华,也未支付一个月工资,违反了法律规定。
2. 张华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劳动者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本案中,张华未处于上述情形,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侵犯了张华的合法权益。
三、案例分析1. 法律的权威本案中,张华坚信法律的力量,勇敢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他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要求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
在仲裁过程中,张华充分运用法律知识,为自己的主张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最终,仲裁委员会支持了张华的请求,判令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
2. 法律信仰的力量张华的案例充分体现了法律信仰的力量。
在我国,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只有当人们信仰法律,才能使法律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张华的案例告诉我们,信仰法律,才能在遭遇不公时勇敢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案例启示1. 提高法律意识本案中,张华之所以能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得益于他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
法律信仰教学设计案例(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法律信仰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法律信仰是指公民对法律的认同、信任和尊崇,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
本案例旨在通过一堂法律信仰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培养法治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法律信仰的内涵,认识到法律信仰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法律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法律的敬畏之心,树立法治信仰,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对象本案例适用于高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法律信仰的内涵,法律信仰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如何将法律信仰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视频:展示一部关于法治建设的短片,引导学生思考法治的重要性。
2. 提问:法治社会对个人有哪些要求?如何培养法治意识?(二)讲授新课1. 什么是法律信仰?- 通过讲解法律信仰的内涵,使学生了解法律信仰是对法律的认同、信任和尊崇。
- 举例说明法律信仰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体现。
2. 法律信仰的重要性- 个人层面:法律信仰有助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 社会层面: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 如何培养法律信仰- 学习法律知识: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规定,增强法律意识。
- 参与法律实践:通过参与法律实践,体验法律的作用,增强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任。
- 培养法治精神: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自觉遵守法律。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法律信仰?- 如何帮助他人树立法律信仰?- 如何在法治社会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作用?2. 小组汇报: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四)案例分析1. 案例展示:展示一个与法律信仰相关的典型案例,如:某人在面对不公正待遇时,选择依法维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摘要法律信仰是什么?通常认为,它是指基于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的守法的升华。
法律信仰是法理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热点问题,尤其是对于强调依法治国的现代社会来说,法律信仰的重要性更无可置疑。
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详细的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关键词] 法律信仰、法治、法律信仰缺失一、法律信仰的重要性法律信仰是什么?通常认为,它是指基于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的守法的升华。
法律信仰是法理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热点问题,尤其是对于强调依法治国的现代社会来说,法律信仰的重要性更无可置疑。
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详细的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假如说,你作为一名游客,慕名来到白马寺,从外表看起来,这座寺庙却找不到任何供你顶礼膜拜的神佛。
此刻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们现在也正面临着这种尴尬和困境,一方面大量的法律被批发出来,法律体系日益完备,法律殿堂日益恢弘,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对法律神圣性的信仰缺失的问题。
事实上,法律体系、法律条文的完善并不代表法律的实现,有了法制,并不等于就解决了法的理想和信仰,不等于预期的理想状态会转变为现实。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了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那么就是再多的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无法促成一个国家法治精神的形成。
就今天中国的法律运作现状而言,虽说,每个公民都生活在法律之下,仍有一部分人漠视法律的存在,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在被动地体验着法律。
现实生活中更有很多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发生纠纷后人们怕打官司?为什么到法院打官司没有关系心里就没底?为什么由于人为的因素干扰可能导致该赢的案子赢不了?为什么官司打赢了,费时费钱,然而却执行不了?为什么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可在实践中当官的犯法与平民犯法就不同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民谣:大盖帽,两头翘,吃完原告吃被告,原告被告都吃完,还说法制不健全?神圣的法律蒙上了耻辱,公平受到了玷污,“社会医生”成了扼杀公正的刽子手,社会对法律的不信任加剧,法律条文还真的有用吗?法律还真的能成为人们自觉的信仰吗?我们用什么办法来唤醒民众对法律的神圣信仰?这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树立法律信仰典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尊重、信任和信仰,是法治社会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法律信仰逐渐深入人心。
本文将以张某某非法集资案为例,探讨如何树立法律信仰,以及法律信仰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的作用。
二、案情简介张某某,男,1980年出生,原系某市一家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
2010年至2015年期间,张某某以公司名义,通过虚假宣传、承诺高额回报等方式,非法向社会公众集资。
截至案发,张某某累计集资金额达2亿元,涉及受害者200余人。
2016年,张某某因涉嫌非法集资罪被公安机关抓获。
三、案件分析1. 张某某非法集资的原因(1)法律意识淡薄:张某某在非法集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以为只要能支付高额回报,就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
(2)利益驱动:张某某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惜采取非法手段,将非法集资作为一种盈利手段。
(3)社会风气影响:在张某某非法集资的过程中,部分受害者也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只要能获得高额回报,就不在乎法律风险。
2. 张某某非法集资案的法律依据(1)我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2)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扰乱金融秩序,数额较大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3. 张某某非法集资案的法律后果(1)张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五百万元。
(2)涉案资金被依法追缴,返还给受害者。
四、树立法律信仰的启示1. 提高法律意识:公民要树立法律信仰,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遵守法律法规。
2. 诚信守法:企业、个人要诚信守法,不得以非法手段谋取利益,否则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为什么中国人缺少对法律的信仰

浅析我国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及其构建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法律得到普遍服从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来自国家的强制,二是出于公众对法律信仰的自觉服从,这两种方式应该是结合而为,当然也有个主次的问题,不言而喻,以后者为主、前者为辅的方式是最为理想的方式。
那么,什么是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在对社会法的现象理性认识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是以理性为基础的主体对法律全身心地认同和投入,是理性化了的法的激情和激情化了的法的理性。
这个定义指出了法律信仰的形成过程:社会主体参与,对法的认识、体验,形成理性认同。
在这个过程中,任何因素的变异,都会导致法律信仰难以形成,而一个没有法律信仰的社会,就无从谈起真正的法治。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有目共睹,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立法的数量、质量和法治调整的社会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人们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并没有随之确立。
当代中国法制建设面临这样的困境,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
笔者认为,导致我国法律信仰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宗法伦理精神枷锁,抑制了中国人法律信仰的形成。
就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来说,宗法伦理精神渗透和影响着法的价值取向,形成以家族为本位的法的观念,并成为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核心。
中国的宗法伦理传统的核心是血缘、辈份的等序观念,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尊卑等级,特权优于普遍权、等级优于平等的等级精神;血缘胜于地缘的血缘精神;人们的家庭意识高于个人意识等。
在这种传统的渗透下,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平等观念被置于尊卑、亲疏之下,人们不仅不去积极地追求平等,反而视不平等为天经地义的事,一切冲突和纷争都尽可能用法律以外的伦理规范去解决。
对于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民众,这样的精神枷锁始终牢牢禁锢着法律信仰的发展。
坚守法律信仰的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信仰,是指人们对法律所持有的信念、敬畏和忠诚。
在法治社会中,法律信仰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石。
本文将通过一个真实案例,展示一位律师如何坚守法律信仰,为当事人伸张正义。
二、案例背景张律师,一位资深律师,在法律界享有良好声誉。
他始终坚守法律信仰,为客户提供专业、高效的法律服务。
以下是张律师参与的一个典型案例。
三、案例经过1. 案件起因2018年,张律师接到一起合同纠纷案件。
原告是一家公司,被告是另一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原告与被告签订了一份合作协议,约定双方共同投资建设一个项目。
然而,在项目进展过程中,被告突然撤资,导致项目无法继续。
原告因此起诉被告,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2. 案件审理张律师接受原告委托后,开始调查取证。
在调查过程中,他发现被告在签订合作协议时,隐瞒了其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给原告造成了巨大损失。
于是,张律师决定将这一事实作为案件的突破口。
在法庭审理过程中,被告试图通过否认、抵赖等方式逃避责任。
然而,张律师凭借丰富的法律知识和严谨的庭审技巧,将证据一一呈现在法庭上。
在事实面前,被告不得不承认其违约行为。
3. 案件判决经过审理,法院判决被告承担违约责任,赔偿原告经济损失。
这一判决维护了原告的合法权益,也彰显了法律的公正与权威。
4. 案件后续判决生效后,被告不服,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
张律师再次接受原告委托,代理其参与上诉。
在二审过程中,张律师再次展现了出色的辩护能力,成功维护了原告的合法权益。
最终,二审法院维持了一审判决。
四、案例启示1. 坚守法律信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张律师在这个案例中,始终坚守法律信仰,为客户提供专业、高效的法律服务。
他不仅帮助原告维护了合法权益,也彰显了法律的公正与权威。
这启示我们,作为法律工作者,要始终坚守法律信仰,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努力。
2. 专业素养是律师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案例中,张律师凭借丰富的法律知识和严谨的庭审技巧,成功地为原告争取到了公正的判决。
大学生应该如何树立法律信仰

大学生应该如何树立法律信仰推荐文章大学生如何做好防骗热度:关于电话防骗小常识热度:面对电信诈骗要如何防骗呢热度:大学生要如何防盗防骗热度:关于如何防电话诈骗热度: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关系到国家依法治国进程的,并且法律的作用就是被信仰,所以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会形同虚设。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大学生树立法律信仰的办法,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树立法律信仰的办法法律信仰是公民尊重、保护、遵守法律的重要保证,公民遵纪守法这种责任与义务是在一种信仰的约束力下才能正常运行。
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法律信仰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在“药家鑫杀人案”、“复旦投毒案”等令国人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担忧反思的事件发生后,塑造正确的法律信仰成了当务之急。
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说,主动学法、懂法、用法是首要的。
无论是从课堂还是从课外阅读,亦或者是通过对法律事件的关注,大学生都可以从中学到丰富的法律知识并为我所用。
明确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更要对法律要求的义务负责,主动学习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大学生也可以积极参加与法律相关的活动,如知识竞赛、法院旁听、模拟法庭等,通过切身经历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法律观念。
其次大学生应该端正对法律基础课的认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与讨论中去。
现如今,许多大学生重视自己的专业课,对基础课程却抱以无所谓的态度,事实上,这些基础课授予我们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所必不可少的道德指导。
同时,大学生也应对屡屡上升的大学生犯罪案件予以关注,认真反思这种现象造成的原因,并引以为戒,避免自己重蹈覆辙,遇到难以解开的心结,我们应主动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直面心理健康问题,这样远比独自消化有效。
除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老师与学校的引导作用也十分重要。
大学老师,无论是法律基础课程老师还是其他专业老师,都应注重自己的言谈,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传递一种积极正确的法律态度。
我国法律信仰

我国法律信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美国比较法学家伯尔曼的话在今天已成为被广泛引用的箴言,这句话一语中的的指出:不被人们信仰的法律,只会被束之高阁成为僵硬的法律条文,而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我国当前的法治建设出现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权大于法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民众对法律,对司法丧失信心。
出现纠纷不愿意到法院解决,甚至认为打官司是丢人的事,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可归结为法律不被信仰,民众对法律没有信心。
没有亲近感。
现在我国大力提倡依法治国,建设“法律至上”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基本内涵就是树立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极大权威,维护法的神圣性。
法律信仰就是社会公众在对法律现象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对法律的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恋感,使公众能够在坚定的法律信念的支配下自觉地把法律规则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一、法律信仰具有的内涵第一、法律信仰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法律的高度认同公众认识到法律是自己现实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人们对法律怀有一种厌恶心理或放任心理,就不可能形成法律信仰,只有当社会公众切实感觉到法律是与自己的现实生活不可分离的,并且认识到通过法律而获得正义,他们才能特别珍视和爱护法,从而形成对法律的高度信任和信仰。
第二、法律信仰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法律有一种神圣的崇拜情怀对法律的信服心理是法律信仰的内在生成根源。
因崇拜法律而自觉遵从法律则是法律信仰的外在表现。
社会主体的行为,有的出自自觉,有的出自外力的强制。
如果仅是在外力强制的情形下才做出一定行为,就不可能成为任何信仰的外在表现。
第三、法律信仰反映了社会公众与法律之间的谐和关系任何一种信仰都应该是信仰主体与信仰对象的有机统一。
法律信仰的对象是法律,但是并非所有的法律都能导致人们的信仰。
只有那些体现了对权利的尊重与保障,反映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符合人性与尊重生命,符合社会正义的标准和价值的良法才能导致社会公众对它的强烈信服感,进而产生法律信仰的主观动因。
大学生法律信仰调查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大学生法律信仰调查报告(优秀范文五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法律信仰调查报告(优秀范文五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法律信仰调查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第一篇:农民工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公民的法律素养衡量一个民族的文明。
顶着高层知识分子头衔的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更是彰显民族文明与文化水平的关键。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高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具有绝对作用----帮助其拓宽法律知识,加强法律意识,提升法律素养,完善法律人格。
俗话说,谋定而后动,解决问题前应先有策划,而策划往往应对症下药,才能因势利导,通权达变。
因此,我们要对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做一番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根本,由此制定应对措施,为和谐大学和谐社会做贡献。
一、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在整个20xx年的11月分里,我和我的小组成员,制作了法律调查表,针对广州大学在校大学生,通过扫楼、网上填写等调查方式进行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的调查行动,并人工进行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二、调查结果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调查情况如下:1、85.13%的大学生认为法律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还有少数14.87%认为无关;2、54.87%的大学生秉信法律能为他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纠纷,维护切身的利益,8.21%却认为不能,还有36.92%认为目前不能,但相信以后会逐渐完善;3、23.59%的大学生对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了解不是很清楚,73.33%大学生了解一般,只有3.08%了解很透彻;4、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渠道获得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居多,占76.41%,12.82%是自己通过看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了解,通过国家普通法宣传这一途径的占最少数,为10.77%;5、问如果你在网上买到一件伪劣的电子产品,70.77%的人采取要求退货的措施,13.85%大学生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好自认倒霉,15.38%表示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6、问:某人经过一栋楼,刚好被楼上掉下的花盆砸中,大脑受了伤,导致下半身瘫痪。
法律信仰的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公民法律意识逐渐增强,但法律信仰的培养仍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树立法律信仰,我们以“公民权利与义务”为主题,开展了一次教学活动。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 培养学生尊重法律、信仰法律的态度;3. 增强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三、案例实施(一)课前准备1. 教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相关法律法规;2. 制作PPT,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3. 收集与公民权利与义务相关的案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析。
(二)课堂实施1. 导入新课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公民权利与义务吗?请举例说明。
”2. 讲解公民权利与义务教师讲解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基本概念、内容,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张三与李四因土地纠纷发生争执,张三报警,警方依法处理,维护了张三的合法权益。
案例二:王五因不服法院判决,多次到政府部门上访,扰乱社会秩序,最终被依法处罚。
3.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以下问题:(1)案例一、案例二中,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有哪些?(2)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3)法律信仰在维护公民权益方面有何作用?4. 总结与升华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强调法律信仰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三)课后拓展1. 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宪法中关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2. 组织学生参观法院、检察院等法律机构,感受法治氛围;3. 鼓励学生参加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提高法律素养。
四、案例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初步了解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培养了尊重法律、信仰法律的态度。
以下是对本次教学活动的反思:1. 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 案例分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3. 课后拓展活动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法律素养。
培养法律信仰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培养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是法治精神的核心,是公民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培养法律信仰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敬畏、尊重和信赖,是公民内心深处对法律的信仰和追求。
这种信仰,既是对法律权威的认同,也是对法治精神的传承。
一、树立法律信仰,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法律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只有当法律得到普遍遵守,公平正义才能得到维护。
因此,培养法律信仰,首先要树立公平正义的观念,让每个人在法律面前平等,让每个权益得到保障。
二、树立法律信仰,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
法律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只有当法律得到广泛遵守,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培养法律信仰,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成为法治的维护者,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树立法律信仰,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法律信仰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有法律信仰的公民,不仅能够自觉遵守法律,还能够积极传播法治精神,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那么,如何培养法律信仰呢?首先,我们要加强法律教育。
从青少年抓起,普及法律知识,让每个人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培养法治观念。
其次,我们要弘扬法治精神。
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法治的重要性,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再次,我们要强化法治实践。
通过参与法治实践活动,让每个人在实践中感受法治的魅力,增强法治信仰。
最后,我们要树立法治榜样。
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以身作则,为全民树立法治榜样。
总之,培养法律信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公民法律信仰【摘要】党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标志着党对法治这一治国方法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从1997年到现在,又是十多年了,法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离其预期的效果还有很远的距离。
真正法治还是没有实现,法治还是不能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究其原因还是需要考虑到我国法治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加快发展,对法律这一社会调整手段提出更多的要求,完善健全法治建设,实现真正的法治成为人们的迫切期望。
然而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征途中,法律信仰的匮乏是制约法治建设的非常重要的观念障碍。
如何认识和克服这些前进道路中的障碍,实现真正的法治,是我们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法律信仰法律观念法律情感权利意识法治精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方面必须要有一套反映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制制度体系;另一方面需要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内含的伦理价值的信仰,即社会公众对法律忠诚的信仰。
前者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关键和法治精神得以形成的关键。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了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那么就是再多的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无法促成一个国家法治精神,建成法治社会和合理、公正的法治秩序也只是一种空想。
一、法律信仰概述信仰,最早出现在宗教领域,是属于精神的范畴。
也有把信仰解释“为对某人、某种主张、主义或宗教的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为的榜样或指南”①法律信仰表现为人们对法律规范的极度认同、依赖和尊敬。
笔者认为,法律信仰的根本是对于法律所追求的内在价值理念的认同感,绝不仅仅是,甚至根本不在于对法律规范本身的崇尚。
价值才是法律的核心,才是法律内在的灵魂所在。
所以1,对于法律的信仰,就必须把握住其灵魂的归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法律信仰的意义,使其能够成为推动法制化建设的重要动力。
从根本上讲,真正的法律信仰就是主体在对社会现象进行理性认识的时候,发现法律的价值取向与主体内在价值追求相契合后,对法律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自觉地认同、信服、依赖、尊敬法律,并将之作为行动的指南或榜样。
法律信仰的概念可表述为:法律信仰即关于法律的信仰,或法律领域中的信仰,是信仰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对某种在其看来具①王同亿:《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京华出版社,2001版有普遍价值的法律观念抱有深刻信任的情感状态。
二.我国法律信仰现状及其原因(一).我国法律信仰现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但是从立法的出糙到执法的随意,从社会整体对法律的漠视到个体对法律的恶意规避,法律信仰缺失的现象随处可见,毋庸置疑,法律信仰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中国的法治化进程。
现实社会生活中所折射出来的法律信仰危机主要有以下表现:1、公民法律观念的淡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立法上获得了很大的进步,采取大而全的模式,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法制上的漏洞,社会生活各方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结束了“无法可依”的时代,但是我国现行的立法模式缺乏民众基础,有些立法脱离生活实际,这就留下了法律不被信仰的隐患。
虽然立法以相当快的速度覆盖了农民生活的许多方面,然而法律的实施情况却相当不如人意。
然而,不仅是农民法律观念缺乏,大学生犯罪问题近几年已呈现上升趋势, 打架斗殴、杀人伤害、强奸等这类人身伤害的犯罪是仅次于盗窃犯罪的第二大类案件,这些现象的存在足以表明大学生的法律观念淡漠。
2、公民法律情感的转变法律情感是法律意识中的一个内容,是基于法律现象作用于人们的感官而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
法律情感既可以表现为对法律的认同、接受与信仰,从而自觉地去遵守法律,并积极参与法律建设也可表现为对法律的批判、排斥与否定,从而抵制法律,也就会视法律为虚无,甚至违反法律。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它不仅包含有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还包含了他的情感,他的直觉和献身,以及他的信仰。
”①法律及其法律作用的发挥必然以确立其权威、被人们认同、尊重与信仰它为前提。
我国司法改革三十年,民众对法律的情感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种结果也是大多熟人满意的,但是近几年出现的“广西泼法官硫酸”、“湖南枪杀法官”事件,表现了仍存在对法律以及法律工作者的批判、排斥与否认的行为。
2①[美]伯尔曼:《法律和宗教》(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版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像一副肩担压在肩头,需要挑起两个方面的重担,一方面自己要对法律信仰并依法而行为,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信仰,督促整个社会都树立起对法律的依赖。
”①(二)、我国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2010年6月1日,从湖南3永州零陵法院传来噩耗,永州市邮政局零陵分局押钞员朱军,持微型冲锋枪一支和五四式、六四式手枪各一支于6月1日上午10时许,冲进永州零陵法院四楼办公室,持所带的三把枪向办公室内扫射,当场打死正在办公的法院干警三名,另有三名干警受伤,行凶者也当场开枪自杀。
枪击事件一出,立即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
打开网络始料不及,在新闻跟帖评论中,充斥着网民们兴奋的叫好声,支持率竟然达到百分之九十。
暂且不去评价事情本身,对于民众们对事件的态度反映出两点:首先,在众多评论中出现类“杀得好”等类似话语,足可以看得出网友们的法律意识。
杀人本是一件违法犯罪的行为,即便真的断案不公,也应当由法律去制裁,谁都没有剥夺任何人生命的权利。
而网民们对犯罪行为表现出来的认同和支持实在是法制社会的悲哀!其次,当维护公平正义的法官成了被袭对象时,公众首先联想到的是这家法院是不是存在断案不公的问题,以至于当事人挟私报复。
人们或许相信法律的公正,但是对法律的执行者的公正或许持怀疑意见的较多。
公众对官员的贪污受贿,吃喝嫖娼,无恶不作的形象已经成了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意识。
他们不相信法律的执行者能够维护公平正义,保障群众的权力和利益。
最后,当然也存在类似“就当吃个哑巴亏算了,何必这么较真呢”等不少评论。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反映出我国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
首先,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是一个自然经济、宗法专制制度和儒家文化三位一体的国家。
三纲五常、等级特权的人治历史几乎占据了中华五千年的全部。
人们在权力和法律面前总会出现权力高于法律的认识,从而对法律失去信心和认同感。
而中华法制的显著特点便是偏重刑法、以刑为主,刑的功能主要在于镇压,可以使人产生畏惧感,但却无法产生信仰。
再加上中国人讲究处事中庸,就更难形成对法律的信仰了。
其次,我国法律体系本身存在一些瑕疵。
法律在价值上的缺失,尤其是司法无法保证公平和正义的进行,是现阶段我国法律信仰缺失最重要的原因所在。
法院审判体制不合理,很①陈金钊:《论法律信仰》,载于《法制与社会发展》,97年3期难避免产生冤假错案;司法人员的素质不高,司法受地方干预,不能有效独立地行使自己的职权,以及司法腐败的存在,导致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都促使公众对法律丧失信心。
再次,公众自身的法律意识不强,对法律的了解不够。
法律信仰形成的条件之一在于公众必须要了解法律,不了解何以谈信仰。
只有了解了法律才能拥有足够的法律意识,才能拥有足够的权利意识,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权利,知道如何保障自己的权利。
只有这样,才可能从运用和保障权利的过程中产生对于法律的价值认同感,才能进一步去信仰法律。
三.法律信仰的培养正确的法律信仰的形成,必须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即主体的价值追求与法律的价值取向,只有达到这两者之间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称其为正确的法律信仰。
由此,法律信仰的培养既要从社会公众入手,同时也要从法律自身入手。
1.增强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重视社会主体的自我意识,这是培养法律信仰和培育法治精神的前提条件。
社会公众的权利是一部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没有权利内容的法律就激发不了公众对它的渴望。
应该说公众的权利意识和法律信仰是一种互相推动的关系,权利意识的增强必然会导致社会公众对法律的认同及法律所含的价值的褒扬,从而萌发了信仰的雏形;同样,采取对法律信仰的认同和鼓励也会引发起社会公众对权利意识的重视。
2.把法治精神的建设同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培养社会公众法律信仰观念的重要基础。
市场经济所倡导的是公平、自由的竞争,随之产生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制度防止社会各种弊端的滋生,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这样,就会使社会公众普遍形成一种崭新的法律态度,普遍对法律产生一种高度的认同。
社会公众没有了对法律那明显的敬畏和距离感,有的只是对法律所产生的归属感与依恋感,从而激发了他们对法律的信任、信心和尊重。
3.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执法、司法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他们的法律观念,是培养国民法律信仰的有效保证,也是培育现代法治精神的重要环节。
由于国家公职人员作为由人民委托执掌一定权力的代表和法律的卫士,是法律的具体执行者和操作者,“其身正,不令4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①因而,为了法律信仰的培养和法治精神的培①赵震江主编:《法律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5页4育,一方面要切实加5强对公职人员的法素质教育,增强其形象意识和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民主监督、民主考核评估等各种制度,扶正祛邪。
【结语】法律的实施是需要强制力来作为后盾的,但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靠的不仅仅是各种各样的政治体制、法律体制,更为重要的是民众心灵上对某一种精神文化的敬重、信仰。
如有一天当问题产生时,法律可以说到也可以做到“到我这里来,我可以解救你们”,人们相信法律能够帮他们解决问题,懂得运用法律去保障自己的权利,那么中国的法律信仰便不远了。
【创新点】本文作者主要从我国法治建设中的法律信仰问题入手,详细介绍了法律信仰的概念、我国法律信仰的现状以及改变现状的对策。
提出真正的法律信仰在于法律的价值取向与主体内在价值追求相契合。
而我国法律信仰缺失在于立法不够成熟以至于法律的价值取向不够明确具体,而更重要的是人们法律意识的淡薄,不懂法律、不相信法律、不相信公正。
所以在此情况下很难产对法律由衷的敬仰与信服。
对此,法律信仰的培养既要从社会公众入手,同时也要从法律自身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