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的调查及防治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的调查及防治建议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气传真菌病害,俗称黄疸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主要产麦区,是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1]通渭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东南部,海拔1 410~2 521m,年平均气温7.20 ℃,无霜期120~170d,降水量300~600mm。小麦是该县主要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2.67万hm2左右,约占粮田面积的35%。县内冬春小麦均有种植,海拔较低的东南部以冬小麦为主,海拔较高的西北部以春麦为主,其中冬小麦占90%,春小麦占10%,是陇南天水冬麦区向中部春麦区的过渡地带。小麦条锈病常年发生,间歇流行,是该县小麦的主要病害。

1条锈病的发生

1.1春季发病

春季遇雨或结露,病害扩展蔓延迅速,引起春季流行,成为该病主要危害时期。3月下旬至4月中上旬,在东南川暖区和二阴山区,海拔在1 800m以下的冬小麦中,最早发现发病田块,首先是麦苗基部1~2片叶受病菌浸染,逐渐向中上部叶发展。田间病程一般分为单片病叶期(始发病)、普发期和严重期3个阶段,无典型发病中心。一般年份始发期在5月上旬,普发期在5月中下旬,严重期在6月上旬。抽穗前后浸染至中上部叶片,以至旗叶,发病田块自东南部向西北部蔓延。从病害程度看,冬小麦重,春小麦轻,大流行年份均有加重。从发病情况看,在具有大面积感病品种前提下,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成为流行的两大重要条件。菌源一类来自于陇南、天水;另一类是来自通渭较高海拔的陇山乡高山和陇阳乡鹿鹿山二阴山区的受积雪覆盖越冬的菌源(2005年时就在高山的二阴山区发现受积雪覆盖越冬的菌源)。

1.2越夏

甘肃省农科院研究表明,最热月平均气温22~23 ℃为条锈病菌越夏的上限温度,我县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4~21 ℃之间,一方面我县的马营镇、北城乡、华岭乡等乡镇的大部分属晚熟冬小麦及春麦区,发病的晚熟冬小麦及春麦为条锈病越夏提供了主要的菌源,因为晚熟冬小麦及春麦向川暖山区自生麦苗提供了大量的初染菌源,晚熟冬小麦及春麦发病严重,自生麦苗发病就严重,故对晚熟冬小麦及春麦的防治是控制越夏菌量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自生麦苗发病严重,秋苗发病就严重,两者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因此根据越夏调查结果可以预测秋苗发病,还为翌年流行预测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

1.3越冬

我县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6~-10 ℃之间,接近条锈病的越冬临界温度(-6~-7 ℃),病菌在川暖、二阴冬麦区能安全越冬。尤其在冬季偏暖、积雪较多的年份,病菌在川暖区和二阴山区越冬基数较大,是早春发病的菌源之一。

2防治技术

应该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栽培措施和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同时还应采取增强小麦抗病力,消除带有越夏菌量的自生麦苗,才能有效地控制其危害。

2.1选用良种

大力推广种植中梁22号、中梁23号等对锈病抗性好的品种;适当推广兰天10号、兰天16号、93646、庄浪10号、11号、中麦80等耐病高产品种;提倡种植中麦3号、长6876等早熟避病品种。同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我县东南部和低海拔地区(早期发病区、易浸染区)推广种植中梁22号等抗病品种,尽量减轻秋苗发病,延缓外来菌源的浸染蔓延速度;在中部种植耐病品种,减轻病害对产量的影响;西北部种植早熟品种,以避开锈病盛发期,减少危害时间,降低损失。另外,必须不断进行试验选择新的抗病良种,准备当家换代品种。

2.2适期播种

根据陇南、天水的经验,冬小麦适当推迟播种可以减轻条锈病春季危害程度。冬小麦播种过早,秋苗染病率较高,适当推迟播种能明显降低秋苗发病率,应提倡适期晚播,既能培育壮苗,增强麦苗抗病性,又能降低秋苗发病率,减少越冬菌量。我县各地自东南部低海拔区至西北高海拔区,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为宜。

2.3药剂防治

2.3.1药剂拌种

用种子重量0.30%(有效成分)三唑酮,即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g拌麦种150kg或12.50%特谱唑可湿性粉剂60~80g拌麦种50kg。

2.3.2叶面喷雾

小麦拔节或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4%,严重度达1%时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或12.50%特谱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小麦锈病发病初期,三唑酮防治1次可维持药效20~30d,故一般发病年份只在抽穗前后病情指数达1~2时,防治1次即可。大发生年份可提前到拔节至孕穗期,当病叶率达到5%~15%,或病情指数达到1时防治1次,抽穗期视病情防治第2次,每667m2每次用三唑酮8.50g,对水30~50kg喷雾,防效可达85%以上,针对病情流行程度,每7d防治1次,防治3~4次。在东南部低海拔区秋苗发病较为普遍,应当逐渐加强冬前喷药防治。

参考文献

[1]赵中华.2003年全国小麦锈病的流行特点及治理策略[J].中国植保导刊,2004,24(2):16~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