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双因素说 ۩ 群因素说 ۩ 三维结构说
(三)道德发展理论
۩ 皮亚杰(Piaget,J.,1896-1980) ۩ 柯尔伯格(Kohlberg,L.,1927-1987)
皮亚杰(Piaget,J.,1896-1980)
۩ (1)前道德阶段(0—4岁)。儿童还不能把自己与外界区分开来,将自己 与外界混为一谈,以为自己就等同于外界,没有和外界共处的规则意识。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 第一节 人的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 第三节 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一节 人的发展的理论基础
۩ 一、哲学基础 ۩ 二、心理学基础 ۩ 三、社会学基础
一、哲学基础
۩ (一)人的特性 ۩ (二)人的本质
(一)人的特性
(一)认知发展理论
۩ 皮亚杰(Piaget,J.,1896-1980) ۩ 布鲁纳(Bruner,J.S.,1915-)
皮亚杰(Piaget,J.,1896-1980)
۩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在这一阶段,儿童主 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适应外部环境,形 成了动作图式的认知结构。
柯尔伯格(Kohlberg,L.,1927-1987)
۩ 水平Ⅲ——后习俗水平(post conventional level)。这 一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超越对社会秩序和权威的服从, 开始在人类的正义、公正、个人的尊严等层面反思这些规 则的合理性,建立一个超越个人或集团利益的普遍原则。 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1)社会契约定向阶段。(2) 良心或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
艾里克森(Erikson,E.H.,1902-1994):
۩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一阶段儿 童不再依靠具体的事物来运算,而能对抽象的和 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依靠假设进行逻辑 推理。
皮亚杰(Piaget,J.,1896-1980)
wk.baidu.com
布鲁纳(Bruner,J.S.,1915-)
۩ 所谓动作式再现是指人们用 “动作”来表达他关于世界 的知识和经验,这相当于皮 亚杰的感知运算阶段。
۩ 自然属性 ۩ 精神属性 ۩ 社会属性
۩ 人的自然属性、精神属性 和社会属性是人的生命之 三维,其中每一维都是全 息的,它们相互关联、相 互影响、相互包容和嵌套、 相互融通,共同构成人的 完满的生命。
自然属性
۩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直接是自然的存在物。”
精神属性
۩ 人有意识 ۩ 人有文化 ۩ 人有能动性和自由
۩ 水平Ⅱ——习俗水平(conventional level)。这一水平的主要特点 是个体着眼于家庭、社会对其的期望考虑问题,认为道德的价值在于 为他人和社会尽义务,以遵循规则的秩序为依据,以维护现行的社会 秩序。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1)相互性的人际期望、人际协调 阶段或者好孩子、好公民的定向阶段。 (2)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 定向的阶段。
柯尔伯格(Kohlberg,L.,1927-1987)
(四)人格发展理论
۩ 弗洛伊德(Freud,S.,1856-1939) ۩ 艾里克森(Erikson,E.H.,1902-1994)
弗洛伊德(Freud,S.,1856-1939) ۩ 儿童从出生到成年要经
历几个先后有序的发展 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 个特殊的区域成为里比 多兴奋和满足的中心, 此区称为性感区。据此, 他把心理性欲划分为五 个时期:
۩ 所谓映象式再现是指用意象、 图形或表象来再现知识经验 的一种方式,这相当于皮亚 杰的具体运算阶段。
布鲁纳(Bruner,J.S.,1915-)
۩ 所谓符号式再现是用人为设计的特征或符 号再现知识,这种再现模式的认知水平已 经脱离了动作和具体的事物,达到了高度 的概括化和抽象化的水平。
(二)智力发展理论
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在其现 实性上,是一切社会 关系的总和。”
(二)人的本质
۩ 第一,自然性和超自然性的统一 ۩ 第二,现实性与可能性的统一 ۩ 第三,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 第四,社会性与个性的统一
二、心理学基础
۩ (一)认知发展理论 ۩ (二)智力发展理论 ۩ (三)道德发展理论 ۩ (四)人格发展理论
۩ (2)他律阶段(4—8岁)。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依据外在的规则做 出的,他们的道德标准只取决于是否服从这些成人给予的外在规则,道德判 断只注意外在的行为结果,而不关注内在的动机,受自身之外的道德规则所 支配,具有被动性和客体性。
۩ (3)自律阶段(8—12岁)。这一阶段的道德判断已经从外在的客体性转 向内在的主体性,不再简单地服从外部的道德规则,而是用公正、平等、责 任去进行判断,认识到规则是共同约定的,要反映共同的利益,而不是成人 的权威或霸权。皮亚杰认为,只有当儿童的道德判断达到了自律水平时,才 称得上是真正的道德。
۩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不 再依赖于动作,而是以符号为中介,凭借象征性图式 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
皮亚杰(Piaget,J.,1896-1980)
۩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个阶段儿 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掌握 了群集运算、空间关系、分类与排序等逻辑运算 能力。但这种运算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柯尔伯格(Kohlberg,L.,1927-1987)
۩ 水平Ⅰ——前习俗水平(pre conventional level)。处于这一水平 的儿童,对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或服从权威和他人的意见。 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1)奖励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2)个 人的工具性的目的与交换阶段。
弗洛伊德(Freud,S.,1856-1939)
۩ (1)口唇期(Oral Stage)(0—1岁)。 ۩ (2)肛门期(Anal Stage)(1—2岁)。 ۩ (3)性器期(Phallia Stage)(3—5岁)。 ۩ (4)潜伏期(Latency Stage)(6—12岁)。 ۩ (5)生殖期(Genital Stage)(12—20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