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形态鉴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寄生的红细胞正常或缩小,有淡红色细小 的齐氏点(Ziemann’s); 2.环状体中等大小,核较大,胞浆粗厚; 3.滋养体胞浆常呈带状,核呈条状,疟色素深 褐色,粗大常沿边缘分布; 4.裂殖体小于正常红细胞,核6~12个,常排 列成菊花状,疟色素常聚集于中央; 5.雌雄配子体小于正常红细胞,色素呈深褐色; 6.常可查见各阶段的疟原虫。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恶性疟原虫雌配子体



新月形,两端较尖 核致密,深红色, 常位于中央 疟色素黑褐色,分 布于核周围
恶性疟原虫雄配子体




腊肠形,两端钝圆 胞质色蓝而略带红 核疏松,淡红色,位于 中央 疟色素黑褐色,小杆状, 在核周围较多
厚血膜上四种疟原虫的形态
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厚血膜中四种人体疟原虫从主要鉴别要点
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卵形疟原虫
环状体
核较大,胞浆粗厚,常 有伪 虫体较大,胞浆呈阿米 巴运动,有薛氏点
核较小,常见2个核, 胞浆纤细 在末稍血不常见,虫体 呈不规整圆形,有黑色 疟色素团块
核粗大,胞浆常缩 成圆形,拥抱于核 周 虫体常呈带状,胞 浆蓝色深,疟色素 较多


⑵大滋养体(big trophozoite)
Pv大滋养体与成熟裂殖体
间日疟裂殖体
2.1
经40小时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虫 体变圆,空泡消失 核开始分裂又称裂殖体前期 未成熟裂殖体 (immature schizont) 色素聚集成团块

成熟裂殖体约有12-24个 细胞核 胞浆也随之分裂 受染RBC 胀大、颜色苍白、虫体几乎 充满红细胞
卵形疟原虫的主要形态特征
1. 寄生的红细胞正常或稍胀大,可呈卵圆形或边 缘呈锯齿(伞矢)状,薛氏点出现较早粗大,量多; 2. 环状体中等大小,核较大,胞浆粗厚; 3. 滋养体胞浆常呈圆形,空泡不明显,疟色素棕 黄色,粗大常沿边缘分布; 4. 裂殖体小于正常红细胞,核6~12个,常排列 不规则,疟色素常散在。 5. 雌雄配子体小于正常红细胞,色素呈深褐色; 6. 常可查见各阶段的疟原虫。
疟原虫镜检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




5 染色的稀释用水必须纯净无杂质,硬度不能过大,否则影响 着色度。PH以7.0-7.2最佳,偏酸时细胞着色差,甚至不着色; ph过高胞浆会呈深蓝色而使内部结构和疟色素不清晰。对偏碱 的血片可待干后浸于生理盐水中数分钟来校正,偏酸血片可置 碱溶液中浸泡,放置时间久的蒸溜水往往会偏酸。冲片用水亦 需要用清洁的中性水,冲洗时间不宜过长。 6 染色须在厚血膜干透后进行,血片不宜久放,应尽量在当天 染色,一般不超过48小时,尤其是在夏季高温时,厚血膜若过 厚或放置较久,染色前应先行溶血。 7 配制吉氏染色原液时要充分研磨,最好经过滤再使用。分发 基层宜用小的磨口棕色瓶灌装,密封存放。日常使用另装入棕 色磨口滴瓶,其滴管不可触及稀释用水。滴稀释液的滴管亦不 能接触原液,以免使原液沉淀变质。 8 稀释染液必须临用时配制,现配现染,一次用完,用不完的 应倒掉,不可留着再用,更不能配一次用一天或使用多次。因 吉氏染粉为醇溶性,遇水容易产生沉淀,导致染色效果不理想。
⑶裂殖体(schizont) 未成熟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
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 •虫体较小,占满胀大的红细胞 •胞质浅蓝 •核大疏松,淡红色,多位于虫体 的中央。 •疟色素分散
间日疟原虫雌配子体

虫体较大,占满胀大的红细胞 胞质致密,色深蓝 核小致密,深红色,多位于虫 体一侧

疟色素分散
⑷配子体(gametocyte) 雌配子体 体 雄配子
三日疟原虫
卵形疟原虫
成熟大滋养体(核分裂前)与未成熟雌配 子体的形态相似,其区别点是: 大滋养体的边缘不规则,有时见空泡, 色素较少,颗粒较细,分布不匀,虫体较小。 雌配子体边缘规则,不含空泡,色素较 多,颗粒较粗,分布均匀,虫体较大。
• 恶性疟原虫由于在发作间歇期,绝大部分 疟原虫要进入内脏毛细血管发育,周围血液内 仅能发现环状体和配子体。因此,恶性疟在发 作期为最适宜的查血时间。
厚血膜镜检出现误差和异常原因分类




4 色度不佳 4.1 未着色 包括血片受热、久放,误沾甲醇而使 厚血膜固定不脱色、失效,血膜太厚或未干透染 色。 4.2 偏浅 原液存放过久或保存、使用不当出现沉 淀,使浓度降低;原液和稀释液配制浓度不当, 稀释好的染液不是现配现染,滴加量不够或流失; 染色时间不足或未去除气泡,稀释用水硬度过高 或不洁,载玻片有霉班或着色。 4.3 偏深 染色液浓度高、染色时间过长。 4.4 偏酸或偏减 主要是稀释用水或原液的pH不合 要求所致。有时冲洗的pH 不当也有影响。
滋养体期:大、小滋养体 裂殖体期:成熟、未成熟裂殖体 配子体期:雌、雄配子体
疟原虫形态特征和鉴别要点



在RBC内发现疟原虫是确诊疟疾和鉴别 虫种的重要依据 疟原虫基本构造相同--细胞膜、质、核 瑞氏Wright或姬氏Giemsa染色:核染成 紫红色,胞质呈兰色,疟原虫消化血红 蛋白产物-疟色素呈棕黄色 疟原虫在RBC内各期形态各不相同
疟原虫镜检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



1 载玻片必须清洁无尘、无油污、霉班和色班,洗净后要妥 善存放。 2 采血部位的皮肤必须清洁、无脂屑、污垢,刺血深度要适 中,不宜过浅,以免多次挤血将皮肤上污物带入血样。推片 每用过一次后都必须将残留的血迹擦净。 3 血片制作场所要保持清洁,以免尘埃沾污血膜,制作和存 放过程要防止苍蝇、蟑螂、老鼠等舔食血膜,厚血膜干燥后 方可收藏,以防互相粘贴或沾粘他物,造成血膜破损。存放 时要防日晒与高温,以免血红蛋白固定,影响染色。 4 厚血膜的厚度要适中,可将血膜覆盖报刊上,以清晰看见 下面铅字为宜,如果过厚可立即用玻片一角沾取掉部分血样。 过厚的血膜着色差,又因血红蛋不易彻底溶解而使其镜下的 背景过深。
厚血膜镜检出现误差和异常原因分类
1视野模糊不清 1.1镜油用量不足,沾污灰尘或含有气泡; 1.2油镜头破损,镜油或有霉班、灰尘; 1.3显微镜用光不足,包括反光镜、光圈、聚 光器未达到油镜使用的最佳限度; 1.4载波片不洁,毛玻璃样或有霉班; 1.5血片染色过度或血膜过厚,使背景过深造 成的透光性差。
厚血膜镜检出现误差和异常原因分类

6 形态失常 6.1疟原虫成份丢失 特别是小配子体胞浆。 6.2成份增加 如在多虫感染;多核以及两虫或多 虫重叠时疟原虫形态构造会有异于正常。 6.3 色泽形态改变 主要是小配子体出现紫色的胞 浆,恶性疟变成圆形的配子体和粗大的环状体。 6.4 药物影响 如服用乙胺嘧啶后因抑制晚期滋 养体细胞核的分裂而使核发生浑浊肿胀,状如小 配子体的核。服氯喹后大滋养体胞浆出现发育停 滞,失去阿米巴样形态,并发生粹解,疟色素颗 粒粗大并相对集中等。
●P.v所寄生的红细胞的变化 ⑴红细胞胀大 ⑵红细胞色变淡 ⑶红细胞胞质中出现鲜红色的薛氏点 ★薄血膜上P.f 的形态 ⑴ 环状体 (ring form)
恶性疟原虫--环状体




环纤细,约为RBC直径的1/6,RBC不胀大 可见数粒,大小不一,红色粗大的茂氏点 核1个,但2个常见,红细胞常含2个以上原虫 虫体常位于红细胞的边缘 ,呈“鸟飞状” 不带色素
厚血膜镜检出现误差和异常原因分类



5 假象干扰 5.1 血细胞 如网状红细胞、血小扳、着色 不好的白细胞和粒细胞破损分离的单个核叶。 5.2 体外细菌和原虫 如水生原虫、孤立的 球菌、花粉孢子。 5.3 杂质。包括制作全过程中沾污的并被染 成红蓝色的与疟原虫成份相似的各种物质以 及染液的沉渣。
• 如在血膜上查见许多这样的小滋养体而无 大滋养体,可判定为恶性疟原虫。恶性疟原虫 粗大环状体与间日疟原虫的环状体相似,较难 区别。此时应依据血膜上有无其他发育阶段的 疟原虫来确定。
如果血膜上只有少数环状体,其形态又不太 典型,则应另外取血检查,不应轻易下结论。

三日疟原虫主要形态特征




1. 寄生的红细胞
经染色后,因细胞内血红蛋白溶解,轮 廓消失,但有时尚留下残骸的“影子”或点彩。
2. 厚血膜由于用血量多,血膜小,细胞重迭,干燥缓慢, 各期疟原虫的体积都略为缩小,其中只有大、小滋养体 的形态有较大改变,而裂殖体和配子体的形态则无明显 变化。 3. 小滋养体 胞浆呈环状或向核的一侧或两侧收缩,使环 的中间断裂,或围绕核。间日疟原虫的环较大,常呈分 号“;”和感叹号“!”状;而恶性疟原虫的环纤细, 常呈冒号“:”、飞鸟“⌒.⌒”、V状和断环状。
厚血膜镜检出现误差和异常原因分类



2 血膜脱落受损 2.1玻片有油污,未洗净或使用中被污染; 2.2血膜涂制过厚,厚薄不均或出现冷凝集; 2.3染色操作不当,包括操作时碰撞划破血膜、 血膜未干透染色、直接对准厚血膜冲洗或随 后用力甩干; 2.4血膜被蝇虫舔食或被异物粘贴。
厚血膜镜检出现误差和异常原因分类
疗可危及生命 ● 在我国主要流行云南省和海南省
三日疟 P.malariae ●三日疟在我国已基本消除
●主要发生在晚秋及初冬, 无复发
卵形疟
P.ovale
●又称蛋形疟原虫, 在我国已基本消除 ●引起症状与间日疟相似, 但很少复发
四种疟原虫的 形态特点
疟原虫在RBC内的形态 (三期六种形态)

血片镜检



疟原虫的厚薄血膜都必须在油镜下观察, 目镜以5X或6X为宜,过高透光性差, 且视野过大影响视力集中。 一般以镜检厚血膜为主,薄血膜的检出 率比厚血膜低得多,故只可作虫种鉴定 及形态识别之用。 看片次序一般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最 少要检查100个视野(>5分钟) 。
疟原虫厚血膜镜检的主要形态变异:
恶性疟原虫—大滋养体



一般不出现在外周血 虫体小结实,圆形, 不活动 疟色素集中一团,黑 褐色 原虫此时开始集中在 内脏毛细血管
恶性疟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8~36个,通常 18~24个,排列不规 则 疟色素集中成一团 虫体占红细胞体积的 2/3至3/4


⑵配子体(gametocyte)




3 杂质偏多 3.1 采血操作不当,包括皮肤清洁不够或刮 取血滴的力度过大,使皮肤污屑进入血样; 3.2 血膜受污染,包括玻片不洁,血滴反复 涂抹制片或血片存放场所灰尘多; 3.3 染色的影响,包括稀释用水不洁、原液 沉渣、杂质过多,或冲片时先弃染液使表层 甘油膜沾附在厚血膜上。 3.4 镜油不洁。
疟原虫形态特征及鉴别
四川省疾控日疟、卵形疟
间日疟 P.vivax
● 间日疟原虫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主要是中部地区 ● 引起间日疟, 病程呈良性, 但有复发
恶性疟
P.falciparum
● 四种疟原虫中致病力最强 ● 无免疫力者感染后出现急性症状,不及时治
薄血膜中常见的血液成分
中 性 白 细 胞
酸性球
血小板 红血球 淋巴球 大单核球
★ 薄血膜上Pv的形态 ⑴环状体(ring form)
间日疟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约占寄生红细胞的1/3,很少见到一个红细胞寄生2 个环状体和一个环状体有2个核。
间日疟滋养体-大滋养体

经8~10小时,虫体增大,胞质增多,伸出伪足。 出现黄褐色的疟色素。 红细胞胀大,变形,颜色变淡,并出现数量较多, 淡红色的小点,称薛氏小点
与三日疟相似
大滋养体
虫体呈边缘锯齿状 的圆形
裂殖体
有12~24个裂殖子
有18~36个裂殖子
有6~12个裂殖子, 有6~16个裂殖子 排列呈菊花状
与间日疟相似 与间日疟相似
配子体
雌性核偏于一侧,致密, 雌性呈新月形,雄性呈 雄性位于中央,疏松 腊肠形
疟色素
黄绿色,短杆状
散在呈金黄色,集成团 块呈黑褐色
一般只能查见环状体和 配子体
棕黄色,粗沙粒状
黄褐色,沙粒状
其他
各期均能查见
各期均能查见
各期均能查见
混合感染的鉴别
1、容易鉴别的混合感染 1)同一血膜中发现间日疟各期原虫和恶性疟雌 雄配子体。 2)同一血膜中发现大量纤细的恶性疟环状体, 并混有少量间日疟原虫。

2、不易鉴别的混合感染
1)间日疟各期原虫和粗环的恶性疟环状体。 2)仅有间日疟和恶性疟的环状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