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模式与对策研究
生态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生态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措施一、概述生态城市建设的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的建设旨在通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将城市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和谐统一起来,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涉及城市规划、园林绿化、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建筑设计、能源利用等多方面,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共同参与。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措施1. 合理规划城市生态城市的建设要从规划开始。
应该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控制城市用地规模和密度,以及严格规划城市建设的布局,建立城市核心区、功能区、自然保护区、河道保护区等区域,同时建立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统,实现城市中心区和城乡结合部的融合。
2. 加强园林绿化生态城市的核心是园林绿化。
应当加强城市内部绿地建设和保护,同时增加城市周边的自然保护区,营造适宜的生态环境。
并逐步实现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有机结合,达到文化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 实行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
应该加强对树木、植物、土地、空气、水源等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治理,促进城市环境的生态升级。
在城市建设中,应该采用环保材料,使用低碳、环保型产品,加强垃圾分类,推广可再生资源利用等措施,减少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4. 促进节能减排生态城市建设应该落实“节能减排”的理念。
通过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能源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生态城市建设是长期而艰难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共同参与,各方面的管理和落实措施也是至关重要的。
1.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建立一套全面而科学的管理制度,明确各个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创新管理模式,构建一个具有高效性和公正性的管理体系,确保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科学管理。
2. 强化政策措施支持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支持生态城市建设,包括财政资金支持、税收减免、项目评估和勘察等支持,以及各种奖励和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市民参与生态城市建设。
建设生态型城市存在的问题及几个简单的解决办法

建设生态型城市存在的问题及几个简单的解决办法一、城市发展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1、空气污染严重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集中,致使大气污染严重。
多数城市的大气含有各种污染物,既有高浓度常见污染物,又有低浓度高毒性有机污染物。
2、水污染严重淡水资源短缺有资料显示,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
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900立方米,并且分布极不均衡。
另外,城市的水体污染严重。
各种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造成水体污染。
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日趋严重的水体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健康。
3固体废物排放量大,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猛增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产量大幅度上涨。
据统计,我国城币垃圾年产量已超过5亿多吨,并且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
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在内的大量固体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且未能得到有效处理,危害很大,不仅影响城市景观,污染了城市的水源和空气,孳生着各种传染病菌,同时又潜伏着资源危机。
有关资料显示,每年62亿吨废弃物的处理率仅为10%,目前已堆存59亿吨,其中危险废物约占2%一5%。
4、城市噪声污染严重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噪声已成为城市一大公害,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城市的噪声主要来源于机动车辆、建筑工地和工业机器噪声。
越来越多的高速道路系统在大城市和城郊结合部快速延伸和扩展,其形式有快速公路、高架道路、地铁、轻轨道路等等,而且,城市交通正在向高等级、高速度、高架立体等现代化方向发展。
道路发展带来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使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日益严重。
道路交通噪声具有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已逐渐成为城市环境噪声的主要污染源,也成为环境噪声控制的难点。
5、电磁辐射污染严重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高频与微波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如高频淬火、冶炼、热合、微波通信、气象观测、环境监测、医疗卫生,以及其他家用电器等。
生态城市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1.1 生态城市的概念
(三)生态城市的定义 ❖ 生态城市目前还没有国际公认的概念表达
生态哲学:生态城市实质是实现人-自然的和谐,这是生态城 市价值取向所在;
生态经济学:生态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集约内涵式”的; 生态社会学:生态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
1.1 生态城市的管理建设途径
(二)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 集中成片的开发建设居民住宅区,提高居住水平。在居
住区内配备完备的社区服务设施,便利居民的交通,就 学,购物和休闲等活动;重视居民区的绿化建设,提高 室外环境的设计水平,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1.1 生态城市的管理建设途径
(三)提高生态环境意识 ❖ 从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入手,通过教育普及生态学知识,
❖ 把资源的一次利用的观念更新为多次循环使用的观念。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急需生态转型,即:从空间需求转向人们的 生活质量需求;从污染治理需求转向人们的生理需求;从末端 治理需求转向对污染物全过程控制需求;从城市绿化需求转向 生态服务需求。生态城市建设需培育和贯彻“人和自然协调与 和谐”的观念。
1.生态城市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孙铁珩(2005) 王祥荣(2004) 黄光宇(2002) 胡希军(2005)。
❖ 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信息、 高效率利用且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即将一个城市建设成 为一个人流、物流、能量流、信息流、经济活动流、交通运输流 等畅通有序,文化、体育、学校、医疗等服务行为齐全文明公正, 与自然环境和谐协调、洁净的生态体系。
1.2 生态城市的建设措施
(五)建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 生态城市建设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来规划和评估。
生态城市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生态城市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于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原有的城市发展模式满足不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要求。
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态型城市,就需要建设生态城市。
由于我国城市在建设生态城市中起步很晚,所以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提出相关对策进行解决。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存在问题;对策1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1 硬件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1)资源。
1)生态城市建设缺乏生态资源。
由于生态资源不丰富,从而造成生态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态经济发展不相协调。
总的来说,生态资源中严重不足的湿地资源, 基本上有很多的城市没有湿地资源。
湿地是生态城市中的重要部分, 可以促进其他生态资源的发展, 提高生态经济的发展。
湿地资源的不丰富, 从而生态城市建设的不够顺利。
2)森林及海洋资源的不丰富, 导致生态城市的发展受到一定的约束。
湿地资源、森林及海洋资源的不丰富,不利于生态城市与生态城市经济的发展,这样影响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
3)生态城市建设中不包括城市内部资源的再生。
目前, 部分不发达城市通常成为发达地区的“垃圾站” 和资源供应地,导致不发达城市不仅经济不发达, 还会严重影响当地的环境,而发达城市可以使用不发达城市的低价资源,并且向不发达城市扔放垃圾,还不会替且不发达城市处理环境问题, 导致该城市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2)技术。
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科技投入不够丰富,吸纳、消化和运用科学技术成果的能力不够强,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结构不够科学,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不大。
而且工业技术水平总体低,技改投入不够,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生产工艺,设备不先进,能耗不低、效益不高、“三废”处理不到位,市场竞争力弱。
生态农业技术尚待普及,农产品加工尚处初级阶段,加工水平低,品质低,不利于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
(3)资金。
生态城市建设不管从技术、设备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要很多的资金, 例如水处理,单单建立一座污水处理厂就要很多费用。
浅谈我国城市环境保护的措施与对策

浅谈我国城市环境保护的措施与对策摘要:快速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了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强大的发展动力吸引了大量的企业落户就业岗位也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所承受的环境负担也越来越大,而环境问题的长期存在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当前城市发展中已知的问题都需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合理、客观地进行科学的部署不断完善和推进各种环保对策实施环保工程的保护。
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渴望都市生活。
由于重工业、噪音等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并且对人们的身体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要重视环保找到目前存在的问题然后制定相应的对策。
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城市化进程也随之加快,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一系列的环保问题也随之产生,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和环保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城市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引言企业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人们纷纷选择都市以求更高的工资,而人口和公司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在持续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城市的环境建设带来了难题加速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在城市发展与建设的标准化进程中探讨城市未来的发展、城市布局的合理性、统筹安排等问题都有着更为严格的规定。
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虽然逐步朝着城市化方向发展但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发展始终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要提高对环境的认识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要真正把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融入到人们的心里才能科学、合理地改造城市环境。
城市发展的快慢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由于中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城市的建筑规模和建筑的数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人口的激增也会对城市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中国的城市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然而我们在致力于创造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的同时也发现了很多的环境问题。
近几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不断出现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环保问题。
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过程 中 ,由于缺乏完善的配套政策体系 ,使得建设工作 步履 维艰 ,难 以进行 。以 荥 阳市的贾峪镇为例 ,该地南部 山区主要开发 资源,在资源的开发过程 中 ,尽管 经济 效益在增加 ,但环境污染加剧 ,同时,在该 镇南部 的一个 小村庄 ,为了缓解 该村 的环境污染 ,政府关闭 了该村 的石材加工企业 ,但是 由于该村位 置偏僻 ,许 多青 壮年已外出打工 ,村里 以年老者和小孩 子居多,村里 的收入来 源也只能依靠 这个 石材加工厂 ,可是这个石材厂也关 闭了 ,村里的生活来 源成了最 大的难题 , 这种 生活与生产的矛盾更是 凸显 了政府政策体 系中的缺失 ,所以,在生态城市建 设 的过程中 ,要兼顾方方面面 ,不仅要进行 环境 整治 ,而且 要改善 民生 ,建立配
摘要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 高 ,城镇化 问题愈 演愈烈 ,如交通拥堵 ,空气污染,生产生活垃圾横行 ,资源枯
竭, 人 口扩张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 人们开始反 思该如何 与城 市相 处,如何解决城镇化进程 中出现的问题 ,生态城 市概念一 经 提 出立刻得到 了大众 的支持 ,本文主要介绍 了生态城 市建设 的概念 、存在 的问题 以及针对 问题提 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P l a n n i n g a n d d e s i g n规划 设 计 5 5
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靳利洁 ( 河南汇成造价师事务所有 限公 司 河南濮阳 ’ 4 5 7 0 0 0 ) 中图分类号:T U 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0 0 7 — 6 3 4 4( 2 0 1 6 )0 9 — 0 0 5 5 — 0 1
关键词 :生态城 市;概念 ;内涵;问题 ;对 策
生态城市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生态城市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作者:赵高峰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20年第11期摘 ; ;要: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打造生态文明城市有利于我国经济实现更加和谐稳定的发展。
生态城市建设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全面综合进步。
本文围绕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问题分析;对策1 ;前言对于任何一个想要获得长远稳定发展的城市来说,其建设水平的提高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水平上,更体现在生态文明的建设程度上。
生态城市建设水平体现了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最高水准,因此,当前我国许多的城市纷纷开始着力于建设打造生态文明城市。
也只有通过提升城市的生态建设水平,才能够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促进其稳定和谐发展。
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采取科学的措施来应对与完善。
2 ;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2.1 ;城市居民意识有待加强虽然当前我国的各大城市非常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完善与解决。
[1]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当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城市居民对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意识不足。
例如人为损坏绿化的情况十分严重,城市打造绿色园林等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但是有一些居民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强,任意的践踏绿地,攀折树枝等等,这些不良行为给城市绿色园林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除此以外,有一些城市居民素质不高,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乱扔乱放垃圾、随地吐痰、讲脏话等十分不利于城市文明建设的行为,这些不良行为势必会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而城市居民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深,重视程度不够,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2.2 ;重开发、轻保护,城乡建设不协调城市要发展,就必须要进行开发,经济开发和城市建设发展是分不开的,但同时应该注意到,城市开发和环境保护同样是分不开的。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摘要】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面临着严重的城市化问题和环境污染挑战。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生态城市建设。
本文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政策支持、成功案例、挑战与对策、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是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更是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行动,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中国需要继续加大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投入,加强规划设计和工程实施,推动城市生态化转型。
未来,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应注重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和减缓气候变化等方面,为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生态城市建设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和可行性,对于改善城市环境、保护生态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现状、政策支持、成功案例、挑战、对策、未来发展方向、重要性、建设意义、可行性1. 引言1.1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城市建设成为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面临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资源环境问题严重等挑战。
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态城市建设旨在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空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环境质量等措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生活环境。
中国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探索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城市建设路径。
各地还积极开展生态城市的试点工作,力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更大进步。
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城市管理者的共同责任。
只有不断完善规划、加强监管、引导市民参与,才能建设出更加美丽、清洁、宜居的生态城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生态城市建设研究摘要:城市是人类的主要聚集地,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
生态城市的提出恰恰符合人们的要求,也顺应了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
本文对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特征、建设原则和建设内容进行阐述,结合国内外生态城市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针对目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一、生态城市的定义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 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关于生态城市概念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
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
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二、建设生态城市的意义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它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与精神文明的享受。
但是,同时也造成了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能源紧缺等“城市病”。
为了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人们一直在探索一条经济高效、社会进步、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道路。
生态城市的建设有助于搞好城市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有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协调好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关系;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化,是城市现代化转型的重要环节,是城市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有利于促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一、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一)公众生态意识淡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飞速发展,但长期以来公众淡薄的生态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公众淡薄的生态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内涵认识不足,多数人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治理环境污染,个体需要做的就是处理好个人卫生、不乱扔垃圾,对其他环境治理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强。
二是自身社会角色定位有偏差,认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管理者和执行者应是政府,公众个体自身能起到的作用甚微,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建设城市生态文明的低参与度。
(二)部分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由于受传统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和晋升机制的影响,部分领导干部政绩观形成以GDP为导向的惯性思维,单纯把短期经济指标作为衡量政绩的标准,追逐眼前经济利益,“没有完全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和政绩评价体系,具体可操作、可视化的生态发展指标体系不健全,考核制度不够严苛”。
错误的绩效观导致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与力度不足。
(三)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不完善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已建立起生态制度的“四梁八柱”,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关键要素和重要支撑。
通过全面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城市生态制度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吕锦芳1于欣2〔内容提要〕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还存在公众生态意识淡薄,部分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城市现代化转型。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模式与对策研究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模式与对策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选择适合的建设模式,制定有效的对策,是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关键。
1. 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建筑,以节约资源、降低污染、提高舒适度为目的,通过采用高效节能技术、环保建材和适宜的设计,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 环保产业环保产业是以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的产业,包括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再生资源、环境治理等领域。
发展环保产业可以有效地控制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导向的现代农业,以提高农产品品质、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系统为目的,采用自然生态的种植、养殖方式,减少环境污染。
4. 城市园林城市园林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建设公园、广场等绿地,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环境。
二、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1. 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我国人口增长快、城市扩张速度快,传统城市建设模式难以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
城市功能空间分布不合理,城市内部环境质量差异较大,部分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2. 工业发展和环境污染我国工业发展较快,但以往的发展模式给环境带来了很大压力。
工业面源和点源污染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尤其是PM2.5、SO2等大气污染问题。
3. 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我国资源消耗量大,尤其是能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加之环境恶化带来的环境压力,限制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三、对策和建议1. 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通过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加强城市管理和城市环保监督,控制城市的生产、生活和交通等行为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并且给予一定的经济和政策扶持,推广环保产业的发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 强化技术支撑推动绿色建筑、生态农业、清洁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加快环保产业的技术创新,并且组织专门的论坛和研究,让技术与政策有效结合,达到协同作用。
生态城市与生态城市规划对策探讨

生态城市与生态城市规划对策探讨摘要:通过分析与研究生态城市与生态规划的思想、原则、目标和方法,并提出了我国当前城市建设中所出现的生态问题。
在此基础上,试图探索生态规划的有效途径,以期对海宁市的生态建设及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ecological city and ecological planning ideas, principles, objectives and methods, and puts forward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that can arise in current urban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On this basis, try to explore effective way of ecological planning, in order to haini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y a role in promoting.Key words: ecological city; Ecological plann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城市”(Eco-city)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计划中提出的概念,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充实和完善。
生态城市的定义超越了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的层次,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融合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体现了更为广义的生态观。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形式,自然、城市、人三者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一、内容综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详细分析了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污染问题、生态系统退化、资源过度消耗等。
对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了详细检测和分析,总结了其污染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影响因素研究:深入探讨了导致生态环境现状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结构、发展方式、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也分析了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等社会因素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国内外经验借鉴:通过对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成功案例的分析和比较,总结了先进的生态保护经验和技术手段,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对策建议:根据现状分析、影响因素研究以及国内外经验借鉴,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包括加强环境法规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加强科技创新等方面,旨在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有效的路径和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有效的对策,以期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背景介绍:当前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之背景介绍部分:当前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这些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关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对我国的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频发,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特别是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水源污染事件,更是让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生态系统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也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重要问题。
森林砍伐、湿地排水、草原退化等现象普遍,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这不仅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威胁到许多物种的生存。
国内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及建设成功经验

国内⽣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及建设成功经验国内⽣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及建设成功经验---应⽤于理论研究及案例借鉴1国内⽣态城市基本理论的研究1.1王如松“社会-经济-⾃然复合⽣态系统”理论国内著名⽣态学者马世骏和王如松(1984)提出了“社会-经济-⾃然复合⽣态系统”的理论,明确指出城市是典型的社会-经济-⾃然复合⽣态系统。
在此基础上,王如松对城市问题和⽣态城市进⾏了深⼊的研究。
王如松等(1994)认为,城市问题的⽣态学实质如表1所⽰。
王如松等(1994)提出了建设天城合⼀的中国⽣态城思想。
认为⽣态城市的建设要满⾜以下标准:●⼈类⽣态学的满意原则:包括满⾜⼈的⽣理需求和⼼理需求、满⾜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满⾜⼈类⾃⾝进化的需要。
●经济⽣态学的⾼效原则:包括资源的有效利⽤;最⼩⼈⼯维护原则:城市在很⼤程度上是⾃我维持的,外部投⼊能量最⼩;时空⽣态位的重迭作⽤:发挥城市物质环境的多重利⽤价值;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优化。
●⾃然⽣态学的和谐原则:包括“风⽔”原则;共⽣原则:⼈与其它⽣物、⼈与⾃然的共⽣,邻⾥之间的共⽣;⾃净原则;持续原则:⽣态系统持续运⾏。
王如松等还提出了⽣态城市建设所应依据的⽣态控制论原理:胜汰原理、拓适原理、⽣克原理、反馈原理、乘补原理、扩颈原理、循环原理、多样性及主导原理、⽣态设计原理和机巧原理等。
认为城市⽣态调控的具体内容是调节城市⽣态关系的时、空、量、序四种表现形式。
⽣态城市的衡量指标包括测度城市物质能量流畅程度的⽣态滞竭系数、测度城市合理组织程度的⽣态协调系数和测度城市⾃我调节能⼒的⽣态成熟度。
此外,还提出了⽣态城市的管理和规划⽅法。
王如松等不仅进⾏了⼤量的理论研究,也进⾏了⼤量的实践,⽐较突出的有江苏省⼤丰县的⽣态县建设和安徽省马鞍⼭市的⽣态城市规划等。
在江苏省⼤丰县的⽣态县建设中,提出了详尽的⽣态县规划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环保局发起了⽣态⽰范区的建设,但这类建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态城市建设。
我国城市生态化建设的策略研究

e o o c o e,i s l dp l ysse o tect. h ril c n mi d lle t ea oi tm fh i T eatce m fy n c y y
t p st n a d s a c a g e s cea au s mo a e s n g or o i o e h e i n n et o it l l e , r l a o i , h v r n
2城市生态化 的基本概念
城 市 生态 学是 美 国芝 加 哥学派 创 始人 帕克 提 出 的, 以生 态学 理论 为基 础 , 讨城 市 生态 系统 的 结构 、 探
理、 有序 的状 态, 并最终保证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 关键词】 城市生态化建设 ; 城市生态学; 控制 ; 关联
【 图分 类 号】 T 9 41 + 【 献 标 志 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 U 8 .1 1 文 A
伦 理 、 济模 式 、 活 方式 及 政策 体 制 等 内容 的重 新 经 生 定 位和 根 本转 变 , 是一 场 名 副其 实 的社 会革 命 、 生态
c n tu t n me o d t er t n l ln i g, o et k e o sr c o t da i a a n i h n h ao p n h p o ma e t h
d v lp n fct n ara o a l n re tt so g tt e eo me to i o e s n be a do d rs u , e y a t he
重建、 生态重 构 。
研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与实践状况与发展趋势

研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与实践状况与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二十一世纪经济强国,中国必须承担起在全球环保事业中的责任。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与实践状况以及发展趋势。
1. 政策2005年,中国政府开始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重要发展方向,之后又多次强调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
2012年,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党全国的重要任务。
这也使得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国家层面的战略。
中国政府明确宣布了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互相促进。
生态文明建设也纳入到“十三五”规划内,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的排放标准也愈加严格。
另外,中国政府还推行了能源结构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资源管理、城市生态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同时加强了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打击,环境责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一些环境保护法规逐渐完善。
2. 实践中国正在推动一系列绿色发展措施,如推广节能减排技术、鼓励发展新能源、限制钢铁、水泥等高能耗行业的发展、提高森林覆盖率等措施。
除此之外,中国还在积极推进可持续城市建设,实行集约化用地,促进绿色采购,建设生态园区等,如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上海临港新片区等城市新区正在推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我国也在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加入全球生态治理体系,积极参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基金等国际组织。
3. 发展趋势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新的环保措施也层出不穷。
例如,我国从2018年开始限制进口洋垃圾。
我国也推行了城市绿道建设、垃圾分类等环保措施,随着全球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绿色发展将成为我国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
从另一个层面讲,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逐渐加强,对健康、环保等方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绿色消费成为了一个新的热门话题,据数据显示,我国绿色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产业市场之一,这也将推动绿色产业进一步发展。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模式与对策研究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模式与对策研究作者:张懿中来源:《理论与创新》2019年第06期【摘要】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都对生态城市的建设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至于国内出现了综合型生态城市、资源型生态城市、旅游型生态城市和农牧业型生态城市等多种生态城市建设模式。
但是,这些生态城市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因此,本文对在分析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城市建设对策,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模式;对策1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模式分析1.1综合型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所谓的综合型生态城市建设模式,其实就是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统一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和环境保护水平的城市建设模式。
在建设该种生态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在保持土地利用的生态宜居性和城市资源承载力的基础上,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完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体系建设[1]。
但就目前来看,国内一些城市在采取该模式进行生态城市建设时,并没有认识到产业结构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至于城市的发展虽然迅速,但是却导致了土地供需矛盾和交通堵塞等问题的出现,继而使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无法得到解决。
1.2资源型生态城市建设模式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不少城市选择了依托当地丰富资源发展城市的城市建设模式。
但是,采取该模式需要城市改变以往仅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产业结构,需要进行轻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积极发展,从而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但就目前来看,国内一些城市在采取该模式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和资源利用水平低的问题。
而总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进行城市经济的发展,将使城市陷入到“资源枯竭”的发展困境。
1.3旅游型生态城市建设模式近年来,旅游型生态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
相较于其他生态城市建设模式,该模式比较注重将城市建设与旅游功能结合起来,需要在建设城市环境的过程中完成对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
但是,国内一些城市在采取该模式建设生态城市时,忽略了城市居住环境与旅游环境的协调工作[2]。
生态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生态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第一章绪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生态城市建设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生态城市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绿化水平,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目前生态城市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
第二章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2.1 规划设计不合理很多城市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时,缺乏系统性,规划和设计存在缺陷,造成了园林绿化面积和绿地率低、交通容量不足、城市公共服务不完善等问题,难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水平。
2.2 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很多城市没有考虑到原有城市布局的特点和城市发展的方向,新的城市空间布局与旧城市的衔接不够紧密,缺乏良好的尺度平衡,导致市场少、不好适应城市的发展。
2.3 投入不充分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大量投入,然而在实际建设中却发现投入不足,往往存在建设资金不足、建设工作不到位等问题。
第三章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3.1 加强规划设计城市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时,要根据城市的特点,制定规划方案,并加强规划的实施力度,确保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规划的更加结合实际。
3.2 设计城市合理空间布局城市在建设生态城市时,应该遵循城市尺度平衡原则,设计出合理的空间布局,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原有的城市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
3.3 加大项目投入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社会各个方面,应该共同努力,进行资金支持. 政府应该大力支持生态城市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构建生态城市的经济、金融和法律环境。
第四章结论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城市要加强规划设计和城市空间布局,注重投入,增加生态城市建设的项目投入,才能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源的消耗与环境的污染日益加剧。
而如何保障生态安全,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前最为紧迫的问题。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要想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
这也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前提条件。
而要深入贯彻这一理念,需要从政策层面出发,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确保环境保护措施得到全面贯彻执行。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还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础,将自然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倡导绿色家园、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等观念,增强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机制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探索创新的机制。
一方面,需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经费保障机制。
比如设立环保专项资金,加强环保产业的扶持,鼓励投资生态环保领域,促进生态环境产业链的建设和发展。
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管机制。
环保部门要加大对于环境的监督力度,加强环境监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形成多元化的经济与社会责任监管机制。
同时,要引导企业和群众改变传统的盲目发展观念,推动绿色生产、绿色消费,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模式1.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农业生产中,推行科学种植、无污染、无公害的“三无”农业模式,逐渐形成先进的生态农业生产体系。
同时,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力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2.生态旅游发展模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环境的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利用变得愈发重要。
因此,在生态旅游方面,需要优化旅游路线,推广生态旅游,开发旅游新产品,同时注重旅游的环保和资源节约,逐步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3.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环境与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对策的开题报告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对策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生态城市的建设成为了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
生态城市建设是把城市的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创新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环境管理等手段,建设具有生态友好特性的城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
然而,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人口密集、非点污染物排放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三、研究内容
1.生态城市建设的概念和特点
2.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3.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1)加强城市规划和设计,促进城市绿化和生态保护
(2)优化城市交通,减少交通污染
(3)加强市民环保意识,切实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4)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减少能源消耗
(5)加强政策引导和规范,促进生态城市建设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从政策、经济、社会、环保等多个角度,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取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有助于提高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效率和成效,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城市国际竞争能力和形象,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可为国家制定生态城市建设政策提供参考。
六、论文结构
第一章:研究概述
第二章:生态城市建设的概念和特点
第三章: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第四章: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对策和建议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模式与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19-09-02T15:49:14.277Z 来源:《建筑实践》2019年10期作者:刘玉彬
[导读]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
摘要: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
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获得协调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
下面主要从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出发,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和设想,以期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问题;发展
前言: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使得生态城市建设成为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城市建设理念。
本文就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且提出了加强解决的措施,以供借鉴。
1 生态城市建设的概念分析
生态城市的建设主要是应用可持续化发展与生态经济学的原理,经过综合协调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改善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实现了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协调可持续化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生态城市建设主要包含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地问题。
建设生态环境就是立足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用生态经济理念指导与规范区域内的经济社会活动,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创新其发展机制,寻找出发展的动力。
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了区域内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发展。
2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2.1 水资源问题
水资源作为自然资源中的一种宝贵资源,对人们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等各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我国水资源南北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尤其以西北水资源最紧缺。
不仅如此,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远落后于城市化速度;同时,部分企业由于污水处理费用较高,而采取直排放的方式,而造成水体污染。
另外,由于以前城市建设中缺少规划,或者规划并不合理,致使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不合理,而使单位产值的水资源需要量过大。
这些原因致使造成城市周边水流、湖泊水资源遭受污染,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着水资源困境。
2.2 城市绿化建设
在现今寸土寸金的今天,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建设首要考虑的问题;同时绿化是一种无回报的投资,在建设中都不愿意投入更多资金建设城市绿化地,造成我国城市绿化覆盖率低。
因此,在城市中进行绿地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同时在绿地生态建设中,不仅要做好绿色空间的组合、景观景致的塑造等形态研究,同时需要将其作为生态城市的有机整体来研究。
2.3 现代化生态城市规划与传统城市建设中问题
我国许多城市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上的城市建设与现代化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处;或者在新城区建设中而忽略了老城区的发展,从而造成城市的发展不平衡。
3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控制
3.1 把握好总体规划
生态城市总体规划应全面的从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各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以人为本制定战略性的、能指导和控制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蓝图与计划。
它必须具备科学性、综合性、预见性和可操作性。
生态城市总体规划应把生态建设、生态恢复、生态平衡作为强制性内容。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一旦批准,必须具有法律的权威性,任何改变都必须严格地按照程序进行。
政府要组织制定有关生态城市建设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以及配套政策,做好生态城市建设的引导、规范和保障工作。
要将生态理念贯穿到城市发展规划之中,研究制定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并通过人大批准,确保这一工程的连贯性和延续性。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调节作用,依靠合理的价格引导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制约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的行为。
划拨主要用于生态产业发展的引导资金,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大力鼓励和支持生态产业发展。
完善考核激励政策,科学地设置考核指标,合理地考核评价干部政绩,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既抓当前又考虑长远,既抓发展又抓保护。
3.2 追求个性特点和文化风尚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建设条件,要尊重、研究、发扬自身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从一个或几个侧面,抓住优势,体现个性。
制定实际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方案。
融“山水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田园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健康城市”、“绿色城市”等于一体。
既体现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又给人们一个醒目的形象。
为有利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及其成果的保护,管理者应建立制度,提倡良好的公众环境行为,形成生态城市的规矩和风尚。
3.3 培育生态文化
要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态知识普及教育,包括科学的资源观、消费观和发展观,努力提高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
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政府引导的作用,搭建各类宣传和创建载体,大力倡导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提倡节约和循环利用,把循环理念和生态意识渗透到千家万户,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循环利用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3.4 重视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
城市和区域是密不可分的。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
城市及区域间不断地在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城市越发展,这种交换就越频繁,相互作用就越强。
生态城市的建设特别要强调城市间、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协调发展。
不仅要注重自身的繁荣,还要确保城市自身的活动不损害其他城市的利益。
建设生态城市,关键是走节约型、循环型的经济发展道路,也就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发展生态经济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对策,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有效途径。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用循环经济理念抓好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生产力。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循环经济的自主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大力实施了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条件下,我国的生态城市的建设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我国各级各类城市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着眼于解决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自身实际出发,以改革创新精力大力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特别是要转变发展理念、完善发展规划、强化生态意识等方面取得突破,使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 李剑玲.基于低碳绿色经济的中国城市建设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14(05)
[2] 黄娅绮.我国城市建设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思路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05)
[3] 梁昊光,方方.生态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北京规划建设,2014(02)
[4] 李丹.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生态教育体系[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