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小商品市场外贸竞争力的分析[文献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义乌小商品市场外贸竞争力的分析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各个国家在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也产生了更为剧烈的国际竞争。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是当今每个国家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对外贸易作为一国对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竞争力必然是构成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二、西方对外贸竞争力的研究

(一)外贸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完成于20世纪上半叶,分绝对成本论、比较成本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三个阶段。该理论从两个方面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和动力:一是生产同一产品时,各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二是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各国间的这种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产生,进而导致了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

1、绝对优势

1776年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指出,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进而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上的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如果一国拥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或更低的生产成本和价格,就称该国在这一产品拥有绝对优势”。当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但在另一种商品生产上效率更低(或有绝对劣势),那么两国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右绝对劣势的商品。当两个国家用各自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相互交换时,两个国家的社会福利水平会得到同时提高。因此从绝对优势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一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但是,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上同时拥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在两个产品生产上同时处于劣势状态怎么办?

2、比较优势

1817年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从相对生产率的角度提出比较优势原理,他认为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的产品上都有成本优势或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产品上都没有成本优势。但对这些国家来说,优势中

有最优,劣势中有次劣。如果两国根据优势中取最优、劣势中取次劣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享受国际分工的好处。因此,他认为,各国间的比较成本差异是产生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根源。

李嘉图认为“各国应集中生产优势较大或者劣势较小的商品,……这样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就是说,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则应集中生产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都可以获得贸易利益。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专业化分工方向是“有利取重,不利取轻”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重要的是通过更好的劳动分配,每个国家利用其具备的条件、气候和其他自然或人工优势而生产相应的产品,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从相对优势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一国在其存在相对优势的产品上存在着国际竞争力。问题是,相对优势从何而来?

1936年哈伯勒用机会成本理论解释了相对优势的来源。他认为,一种商品的成本是再生产1单位该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生产量。当一国在一种商品上有较低的机会成本时,该国在该商品生产上就有相对优势(在另一种商品上有相对劣势)。

3、资源禀赋优势

李嘉图用比较利益来解释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动力,并认为产生比较利益的因素是各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及由此产生的劳动成本的差异。哈伯勒等用机会成本的概念代替劳动成本,也仅仅只是使分析形式有所改变,但对于劳动成本的差异或机会成本的差异是如何产生的这一实质性问题,李嘉图、哈伯勒等对此并未给出实质性回答。

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用各国要素丰裕程度不同来解释劳动成本的差别,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揭示了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动力和基础,解释了国际分工和竞争优势产生的原因,从而创立了资源配置学说。该理论认为,由于国与国之间在要素禀赋上存在差异,使得要素价格也产生差异,进而导致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差异。一国应该出口那些在生产中需要密集使用该国相对丰裕的和廉价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在生产中需要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缺乏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这一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不同之处在于,比较优势理论是从各个国家生产率的差异来解释成本和价格的差异,而要素禀赋理论是从生产产品的投入要素价格的差异来解释比较优势。而投入要素价格的差异最终是由各个国家队最终消费产品的需求决定的。要素禀赋理论告诉我们,一

个产品的竞争力主要来自于其生产要素价格方面的竞争力。

(二)外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有关外贸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既有从理论角度来分析哪些因素会对外贸竞争力产生影响,也有从实证角度分析具体的影响程度如何。乔·麦克格瑞汉(Joy M.Mc Creehan)在分别对价格、成本因素以及非价格因素如地理的和商品贸易方式、贸易壁垒、需求压力利润率等对(外贸)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分析后,认为价格和出口之间具有很清晰的联系,但是非价格因素也会影响产品在国际上的销售能力,尽管不可能从数量上来估计非价格因素的影响,但非价格因素对于不同的商品组合以及在某些情况下的作用非常强大。毛瑞恩(Lankhuizen Maureen)指出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其竞争力来源首要的是技术进步——技术或能提高生产率(提高价格竞争力)或能提高产品质量,其次是较低的工资水平,最后汇率贬值对一国的竞争力也会有所提升。

(1)价格对外贸竞争力的影响

价格是商品在国际竞争中所要考虑的首要条件,因而价格的变动对于各国产品占有国际市场份额具有重要作用。对价格和竞争力的关系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克拉维斯和李普赛(Inving B.Kravis and Robert E.Lipsey),他们以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以及欧共体其他成员20世纪50—60年代9类重要商品的实际出口价格为基础,编制了反映出口价格变化的普遍价格指数、反映具体两种m价格相对水平的价格竞争力指数,以对这些国家出口商品在价格方而的竞争力情况进行比较。

琼兹和洪博格(Junz and Rhomberg)对11个主要工业国家1956一1963年的商品出口进行了研究,发现有43%的工业品出口份额变化是由于相关产品出口价格的影响造成,并且价格恶化1%将会导致出口下降约3%。帕金逊(J.R.Parkinson)研究了英国在1953一1963的24种制成品的出口商品单位价值和出口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这种关系在不同商品之间大不相同。雷(G .F. Ray)研究英国产品在东欧国家的出口竞争力,表明价格波动是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也有反对以价格作为研究竞争力的唯一要素的观点。如豪森克尔(Houthakker)认为仅仅用一种分析方法会夸大价格变化对竞争力的影响,他认为为了更充分的理解产品的竞争优势(competition position),还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或者直接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总体价格水平。

(2)汇率对外贸竞争力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