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由来及其发展过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由来及其发展过程分析
作者:张晓刚
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20期
现代汉语句尾语气词“了”它在古代汉语中并不存在,到东汉时期还没有语气词的功能。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对“了”进行了解释,“了:尥也,从子臂,象形”,可见至少在东汉之前“了”字还不具备语气词的功能。

那么“了”字是怎么一步步的发展成为现代汉语中比较稳定的句尾语气词呢?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对语气词“了”的产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了’字作为语气词,大约是在十世纪到十一世纪之间”。

下面我们就以王力先生的观点为基础,以十世纪到十一世纪为时间中心,通过这个时间点之前以及之后的文学作品来分析语气词“了”的由来及其发展过程。

一、古代汉语中与“了”字对应的语气词
古代汉语中,虽然没有语气词“了”,并不意味着没有陈述语气,“矣”字在古代汉语较为常见,、基本作用是告诉人们,它前面的句子是把事物现阶段作为新情况报导出来,帮助表示陈述语气的,与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相似。

“矣”字用来表达陈述语气在《论语》中广泛应用,如:
(1)虽曰未学,事必谓之学矣。

(学而)
(2)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学而)
(3)足,则吾能征之矣。

(八佾)
以上“矣”字基本上都可以译成“了”,与“了”的功能相同,用来表述陈述语气。

西汉、东汉时期,“矣”字的地位仍然非常的牢固,我们对《史记》、《汉书》进行了统计,“矣”字在《史记》中出现了1280次,在《汉书》中出现了1134次,可见“矣”作为句尾语气词仍然有很牢固的位置。

又如:
(4)立昭王子满,是为穆王。

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

(史记周本纪第四)
(5)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6)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

(汉书高帝纪第一)
(7)所患独产,今已诛,天下定矣。

(史记高后纪第三)
二、语气词“了”产生的前期情况
南北朝时期“了”字开始出现,但是“了”字在产生之初是动词和副词的性质,其意思是“完成,完全,了结,结束”等意思。

在这个时期近代白话文作品开始出现,白话文基本上体现了当时的语言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来推测当时的语言中语气词的情况。

在南朝典型的古白话小说《世说新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例子:
(8)“若乐不假潘之文,潘不取乐之旨,则无以成斯矣。

(9)”桓公曰:“吾知矣,此尊府君不肯耳。

(10)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

(11)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从(8)和(9)两句中,我们可以看到“矣”字仍然是语气词;在(10)中,“了”字并不是语气词,是动词“完”的意思;(11)中,“了”是“完全”的意思。

“了”字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虚化,从动词“完成”这个逐渐分离出来一个专门的作用,就是与动词结合,成为动词的词缀。

这一点在唐代和五代的作品《敦煌变文》和《祖堂集》开始出现。

(12)金刚丑女叹佛已了,右绕三匝,退座一面。

(《敦煌变文》)
(13)仰山举未了,被上座踏倒。

(《祖堂集》)
(14)火宅忙忙何日了,世间财宝少经营。

(《敦煌变文》)
(15)夫人闻了,又自悲伤。

(《敦煌变文》)
(16)出到坐延相见了,交着耻辱没精神。

(《敦煌变文》)
(17)“早是向我头上污了也。

(《祖堂集》)
(18)云岩礼拜了便出去。

(《祖堂集》)
在(12)和(13)中“了”字还是一个独立的动词形式,此时“了”还是完成的意思,它与“看了书”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而在(14)、(15)、(16)、(17)、(18)句中,“了”字开始虚化,不能担任独立的动词,但是“了”字的意义基本保留下来,即“完成”的意思。

朱德熙《语法讲义》中把“了”分为两类不同的词。

如果“了”字用在动词后面,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完
成的意思,那么这时是在用“了1”,“了”字此时是一个词缀。

当“了”字用在体词后头时,表示新情况的出现才能是语气词,即“了2 ”。

可见,词缀“了1”先于语气词“了2”产生并成熟。

“了”字在虚化为词缀的过程中,“了”的独立性质越来越弱,与动词的距也越来越近,并逐渐地贴紧动动词。

在《碾玉观音》中,词缀“了1”大量的出现,基本上完成了词缀“了1”的进化过程。

(19)“当夜做了夫妻。

(20)不见了一个养娘,出赏钱寻了几日,不知下落。

(21)正面来,把崔宁看了一看。

在(19)中,“了”紧跟做,词性虚化,已经完全是词缀了。

在(20)中,连到用了两个“了”,都是动词的词缀,(21)句中,使用了V+了+一V的形式,与现代现汉语的“了”字的使用已经完全相同了。

三、语气词“了”的最早出现及巩固
由动词“了”到“了1”的发展完成之后,又开始向“了2”发展。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提到在《宋儒语录》出现了语气词“了”。

在动词词缀“了1”发展并固定的过程中,“了2”就已经出现了。

例如:
(22)若只管说,不过一两日都说尽了。

(朱子语类四篡)
(23)公更添说与首为二物,愈不好了。

(同上)
(24)相得高山更上去,立人不住了。

(同上)
在其后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也发现了“了2”的使用。

如:良久之间,才始开眼,僧行七人,都在北方大梵天王宫了。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因此,了语气词“了”的在北宋时代就已出现,只不过用法较少,并且还有语气“矣”词的存在。

在《碾玉观音》中,语气“了”大量的使用,并已经代替了“矣”,成为常见的句尾语气词。

(25)我脚疼了
(26)你怎地到忘了
(27)只一件,这里住不得了。

(28)不则一日,到了潭州,却是走得远了。

在(25)、(26)、(27)句中,“了”都是语气词,用来表示一种新的情况的出现。

在(28)句中,前一个“了”是词缀,即“了1”,而后一个“了”才是语气词“了2”。

可以看出,语气“了”在宋代开始大量出现,并开始固定。

在《碾玉观音》中,已经找不到语气词“矣”,这说明“了”已正式接替了“矣”。

四、语气词“了”的成熟
随着“矣”逐渐让位给“了”,语气词“了”的地位越来越巩固,并且与动词词缀“了”开始有了明显的分工,形成了两类不同的词。

明清时期语气“了”的使用情况已经与现代汉语差别不是很大了。

在《三遂平妖传》中,“了”的使用达1172处,语气词“了”和词缀“了”的使用率基本上持平。

(29)妈妈见了,起身向员外道……
(30)与先生施礼毕,樊上分宾主坐了,忙唤茶来。

(31)老儿大开了门,交客人入去。

(32)手脚却板僵,死在箩里了.
(33)“卜吉!姑姑等你多时了!
(34)‘这是我家了。

(35)卜吉听得说,一一都记了。

(36)知州看罢,再把黄袱来包了。

上面例句中,(29)、(30)、(31)中,“了”是动词缀,(32)、(33)、(34)中,“了”是语气词,但是在(35)和(36)中,“了”前面有一个动词,并且又用在句尾,这样的情况与现代汉语的情况已经相同了。

在(35)中,“一一都记了”应该是“一一都记了了”,前一个是“了1”,后一个是“了2”,只是用一个“了”表示,融合了两个的功能。

(36)句中,其实出应该是“再把黄袱来包了了”,也是“了1”和“了2”的融合,这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

语气词“了”在明代就已经成熟了,在明清时期的小说中,“了”的使用率与现代汉语的使用率基本相同。

我们经过统计,就可以得到出这一结论。

例如我们选取了《红楼梦》和《骆驼祥子》相同字数的两个部分进行比较,两部作品中的语气词“了”的使用基本上相同。

可见语气词“了”在明清时期与现代汉语已经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了。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663.
[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郭锡良.古代汉语语法讲稿 [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
[4]朱德熙.语法讲义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