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酶(3)
生物化学第三章 酶
![生物化学第三章 酶](https://img.taocdn.com/s3/m/1d3a6c6ce518964bcf847cfc.png)
(四)酶的比活力(比活性) • 酶的比活力是指每单位质量样品中的酶 活力,即每毫克酶蛋白中所含的活力单 位数或每千克酶蛋白中所含的Kat数。
比活力=
酶活力单位数 酶蛋白质量(mg)
• 比活力是表示酶制剂纯度的一个重要指 标,对同一种酶而言,酶的比活力越高, 纯度越高。
七、酶促反应动力学
• 酶促反应动力学主要研究酶催化的反 应速度及影响反应速度的各种因素。 • 在探讨各种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 响时,通常测定其初始速度来代表酶
单纯酶 酶→ 结合酶(全酶)→ 辅助因子→ 酶蛋白 辅酶 辅基 金属离子
●
●酶蛋白与辅助因子单独存在时均无催化活性,二 者只有结合成完整的分子时,才具有催化活性。 ●一种酶蛋白只与一种辅酶结合,组成一种全酶, 催化一种或一类底物进行某种化学反应。 ●一种辅酶可以和多种酶蛋白结合,组成多种全酶, 分别催化不同底物进行同一类反应。
(三) 诱导契合学说-关于酶作用专一性的假说 ●1890年,Emil Fischer提出“锁钥学说” :底 物的结构和酶活性部位的结构非常吻合,就象 锁和钥匙一样,这样它们就能紧密结合形成中 间产物。
底物
+
酶
酶 –底物复合物
●1958年,Koshland提出“诱导契合学说”: 酶活性部位的结构与底物的结构并不特别 吻合,但活性部位具有一定的柔性,当底 物与酶接近时,可以诱导酶活性中心的构 象发生改 变,使之 成为能与 底物分子 密切结合 的构象 。
促反应速度,即底物转化量 <5% 时的
反应速度。
(一)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 当反应系统中底物的浓度足够大时, 酶促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即 ν =k[E]。
(二) 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第三章 酶
![第三章 酶](https://img.taocdn.com/s3/m/7e3994e2f90f76c661371af8.png)
(三)Km的求测方法
1. 双曲线法
2. 双倒数作图法
斜率=Km/Vmax
1.0
1 = v
Km . Vmax
1 1 + [S] Vmax
0.8
0.6
1/v
0.4
-1/Km
0.2
1/Vmax
0.0 -4 -2 0 2 4
-1
6
8
10
1/[S](1/mmol.L )
3.Hanes作图法
二、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酶的活性中心:在酶分子上,必需基团在空 间结构上彼此靠近,形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 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 产物,此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活性中心内的必需基团
结合基团 与底物相结合 催化基团 催化底物转变成产物
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 位于活性中心以外,维持酶活性中 心应有的空间构象所必需。
白结合紧密,用透析或超滤的方法不能将其除
去的称为辅基。
金属离子的作用
1.稳定酶分子构象。 2.参与催化反应或传递电子。 3.在酶与底物间起桥梁作用。
4.中和阴离子降低反应中的静电斥力。
根据金属离子与酶结合的形式不同,可将
酶分为金属酶和金属活化酶。
小分子有机物的作用
其结构中常含有维生素或维生素类物 质,以辅酶或辅基的形式参与酶的催化过
活性中心以外 的必需基团
底物
催化基团
结合基团
活性中心
第二节 酶促反应的特性与催化机制
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共同点
只能催化热力学上允许进行的化学反应。 能缩短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而不能 改变平衡点。 对可逆反应的正反两个方向都具有的催化
作用。
第三章酶的化学修饰
![第三章酶的化学修饰](https://img.taocdn.com/s3/m/fdba7b58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4.png)
第三章酶的化学修饰第一节酶的分子修饰一、酶的化学修饰原因1、稳定性2、酶反应的最适条件3、酶的专一性4、米式常数过大5、临床应用的特殊要求6、酶种类的限制改变酶特性有两种主要的方法:1)通过分子修饰的方法来改变已分离出来的天然酶的活性。
2)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改变编码酶分子的基因而达到改造酶的目的。
二、酶分子修饰通过各种方法使酶分子的结构发生某些改变,从而改变酶的某些特性和功能的技术过程称为酶分子修饰。
即在体外将酶分子通过人工的方法与一些化学基团(物质),特别是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物质,进行共价连接,从而改变酶的结构和性质。
三、酶分子修饰的意义⏹提高酶的活力⏹增强酶的稳定性⏹降低或消除酶的抗原性⏹研究和了解酶分子中主链、侧链、组成单位、金属离子和各种物理因素对酶分子空间构象的影响化学修饰效果举例用纤维蛋白的专一性单克隆抗体修饰尿激酶,使其溶血栓性提高了100倍。
用乙醛酸修饰胰凝乳蛋白酶的表面氨基,形成亲水性的α-NHCH2COOH后,该酶对60℃热处理的稳定性增高了1000倍。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L-谷氨酰胺酶、L-天门冬酰胺酶、尿酸酶等用PEG(聚乙二醇)修饰后,完全消除了酶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减慢了它们在动物血液循环中被清除的速度,酶的活力可以保存15%-45%。
四、酶化学修饰的基本原理1、如何增强酶天然构象的稳定性与耐热性修饰剂分子存在多个反应基团,可与酶形成多点交联。
使酶的天然构象产生“刚性”结构。
2、如何保护酶活性部位与抗抑制剂大分子修饰剂与酶结合后,产生的空间障碍或静电斥力阻挡抑制剂,“遮盖”了酶的活性部位。
3、如何维持酶功能结构的完整性与抗蛋白水解酶酶化学修饰后通过两种途径抗蛋白水解酶:A 大分子修饰剂产生空间障碍阻挡蛋白水解酶接近酶分子。
“遮盖”酶分子上敏感键免遭破坏。
B 酶分子上许多敏感基团交联上修饰剂后,减少了受蛋白水解酶破坏的可能性。
4、如何消除酶的抗原性酶蛋白氨基酸组成的抗原决定簇,与修饰剂形成了共价键。
生物化学试题酶
![生物化学试题酶](https://img.taocdn.com/s3/m/8b3916f8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b3.png)
生物化学试题酶第三章酶.三、典型试题分析1.一个酶作用于多种底物时,其天然底物的Km值应该是(1995年生化考题)A.最大B.与其他底物相同C.最小D.居中E.与K3相同[答案]C2.下列关于酶的活性中心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1996年生化考题)A.所有的酶都有活性中心B.所有的酶活性中心都含有辅酶C.酶的必需基团都位于活性中心之内D.所有抑制剂都作用于酶的活性中心E.所有酶的活性中心都含有金属离子[答案]A3.乳酸脱氢酶经透析后,催化能力显著降低,其原因是(1997年生化考题)A.酶蛋白变形B.失去辅酶C.酶含量减少D.环境PH值发生了改变E.以上都不是[答案]B4.关于酶的化学修饰,错误的是A.酶以有活性(高活性),无活性(低活性)两种形式存在B.变构调节是快速调节,化学修饰不是快速调节B.两种形式的转变有酶催化D.两种形式的转变由共价变化E.有放大效应[答案]B5..测定酶活性时,在反应体系中,哪项叙述是正确的A.作用物的浓度越高越好B.温育的时间越长越好C.pH必须中性D.反应温度宜以3713为佳E.有的酶需要加入激活剂[答案]E6.下列关于酶活性中心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1999年生化试题)A.是由一条多肽链中若干相邻的氨基酸残基以线状排列而成B.对于整个酶分子来说,只是酶的一小部分C.仅通过共价键与作用物结合D.多具三维结构(答案]B和D7.酶的变构调节A.无共价键变化B.构象变化C.作用物或代谢产物常是变构剂D.酶动力学遵守米式方程(答案)A、B和C8.酶原之所以没有活性是因为(2000年生化试题)A.酶蛋白肽链合成不完全B.缺乏辅酶或辅基C.活性中心未形成或未暴露D.酶原是已经变性的蛋白质E.酶原是普通的蛋白质[答案]C四、测试题(一)A型题1,下列对酶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所有的蛋白质都是酶B,所有的酶均以有机化合物作为底物C.所有的酶均需特异的辅助因子D.所有的酶对其底物都是有绝对特异性E.少数RNA具有酶一样的催化活性2.在常温常压及中性pH条件下,酶比一般催化剂的效率可高A.10~102倍B.102~104倍巳104~108倍D.108~1012倍E.1020倍以上3.以下哪项不是酶的特点A.多数酶是细胞制造的蛋白质B.易受pH,温度等外界因素的影响C.只能加速反应,不改变反应平衡点D.催化效率极高E.有高度特异性4.下列哪种酶为结合酶A.淀粉酶B.酯酶C.转氨酶D,核糖核酸酶E.脲酶5.结合酶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才有活性A.酶蛋白单独存在B.辅酶单独存在C,亚基单独存在D.全酶形式存在E,有激动剂存在6.下列哪种辅酶中不含核苷酸A.FADB.FMNC,FH4D.NADP+E,CoASH7.下列哪中种辅酶中不含维生素A.CoASHB.FADC.NAD+D.CoQE.FMN8.对340nm紫外光有吸收特性的辅酶是A.FADH2B.NAD+C.FMND.TPPE.NADH9.辅酶的作用机理主要在于A.维持酶蛋白的空间构象B。
第03章酶催化作用机制
![第03章酶催化作用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3f436fe00242a8956bece48d.png)
V
Vmax
[S]
随着底物浓度的增高 反应速度不再成正比例加速。
V
Vmax
[S]
当底物浓度高达一定程度 反应速度不再增加,达最大速度,说明酶已 经被底物所饱和。
1. 米氏方程
第 三 章 酶 催 化 作 用 机 制
1913年,米彻利斯(Michaelis)和曼吞 (Menton)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推导出 著名的米氏方程: v——反应速度; S——底物浓度; v m —— 最大反应速度; K m —— 米氏常数,为 酶催化反应速度等于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 的底物浓度。
(一)酶的刚性与“琐和钥匙”学说
第 三 章 酶 催 化 作 用 机 制
1890年,德 国化学家费舍 尔(Fisher) 提出了著名的 “琐和钥匙” 此学说认为:酶与底物都是刚性的,二者 学说。 结构间天然存在互补的关系,就像锁和钥
匙一样。此学说较好的解释了酶对底物选 择的专一性,但不能解释酶能够高效催化 反应的原因。
中间产物学说
中间产物
第 三 章 酶 催 化 作 用 机 制
酶促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的关系,可以用 中间产物学说加以解释。 酶促反应模式——中间产物学说
E+S
k1 k2
ES
k3
E+P
推导过程
米-曼氏方程式推导基于两个假设:
第 三 章 酶 催 化 作 用 机 制
E与S形成ES复合物的反应是快速平衡反应,
Dixon plot
Cornish-Bowden plot
酶的转换数
定义 — 当酶被底物充分饱和时,单位时间内 (每秒钟)每个酶分子催化底物转变 为产物的分子数(微摩尔数)。 意义 — 可用来比较每单位酶的催化能力。
第三章.酶
![第三章.酶](https://img.taocdn.com/s3/m/61f8c164783e0912a2162ad4.png)
IV. 维生素B6(Vit B6) 包括吡哆醇(pyridoxine), 吡哆醛(pyridoxal)和吡哆胺(pyridoxamine) (1). 结构
(2). 活性形式: 磷酸吡哆醛(pyridoxal phosphate, PLP) 磷酸吡哆胺(pyridoxamine phosphate) (3). 作用: PLP是脱羧酶, 转氨酶及ALA合酶的辅酶, 参与氨基等基团 的转移
X. 维生素C (Vit C), 又称抗坏血酸(ascorbate, ascorbic acid) (1). 结构
(2). 活性形式: L-抗坏血酸 (3). 作用: Vit C是胶原脯氨酸羟化酶及赖氨酸羟化酶的辅助因子, 也 是胆汁酸7α-羟化酶的辅酶, 在羟化反应中提供还原当量
(active center of enzyme) (一)、必需基团(essential group) 指酶分子中与活性相关的基团。 称为酶的活性中心(active center) (二)、活性中心 1. 结合基团(biding group) 是直接与底物结合的基团 在空间上组成特定的构象,决定了酶的特异性 2. 催化基团(catalytic group) 其中主要的基团在空间上相对集中组成特定的结构区域,
三 、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effect of temperature) 1.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具有双重影响 温度升高,可使底物分子和酶分子平均动能增加,活化 分子数相应增多,从而使反应速度增加。 温度超过一定范围后,酶分子会出现变性,酶催化活力 下降,从而使反应速度降低。 温度降低使酶促反应降低,但一般不破坏酶构象。 2. 最适温度(optimum temperature) 使酶促反应速度最快时的环境温度 称为最适温度。 酶的最适温度不是酶的特征常数, 与反应时间有关。
第三章酶的生产
![第三章酶的生产](https://img.taocdn.com/s3/m/3feadd55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8.png)
2023年5月15日星期一
第三章 酶的生产制备
酶的生产方式
1.提取法: 植物、动物、微生物
2.化学合成法
生物合成法: 利用植物、动物、微生物细胞合成。 上个世纪50年代起利用微生物生产酶
。 1949年细菌发酵生产淀粉酶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利用植物细胞和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酶。
木瓜细胞培养生产木瓜蛋白酶和木瓜 凝乳蛋白酶 人黑色素瘤细胞培养生 产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
34
2.生长偶联型中的特殊形式——中期合成型
酶的合成在细胞生长一段时间后才开始,而在细胞生 长进入平衡期以后,酶的合成也随着停止。 特点:酶的合成受产物的反馈阻遏或分解代谢物阻遏。
所对应的mRNA是不稳定的。
枯草杆菌碱性磷酸酶合成曲线 35
3.部分生长偶联型(又称延续合成型)
酶的合成在细胞的生长阶段开始,在细胞生长进入 平衡期后,酶还可以延续合成较长一段时间。 特点:可受诱导,一般不受分解代谢物和产物阻遏。
所对应的mRNA相当稳定。
黑曲霉聚半乳糖醛酸酶合成曲线 36
4. 非生长偶联型(又称滞后合成型)
只有当细胞生长进入平衡期以后,酶才开始合成并 大量积累。许多水解酶的生物合成都属于这一类型。 特点:受分解代谢物的阻遏作用。
所对应的mRNA稳定性高。
黑曲霉酸性蛋白酶合成曲线 37
总结:影响酶生物合成模式的主要因素
②发酵代谢调节:理想诱导物的添加,解除 反馈阻遏和分解代谢物阻遏(难利用的碳 氮源的使用,补料发酵)。
③降低产酶温度。
二、细胞生长动力学
微生物细胞生长的动力学方程:
Monod方程:
S-限制性基质浓度; μm—最大比生长速率; Ks —Monod常数
生物化学03第三章 酶
![生物化学03第三章 酶](https://img.taocdn.com/s3/m/365fdf52336c1eb91a375d39.png)
三、 酶的命名与分类
(一)酶的命名
1.习惯命名法——推荐名称
通常以酶催化的底物、反应的性质以及酶的来源命名。 (1) 依据酶所催化的底物命名,如淀粉酶等。 (2) 依据催化反应类型命名,如脱氢酶、转氨酶等。 (3) 综合上述两项原则命名,如乳酸脱氢酶等。 2. 系统命名法——系统名称 规定各种酶名称要明确标示酶的底物与反应类型,如 果一种酶催化两个底物,应在酶系统名称中同时写入 两种底物的名称,用“:”把它们分开,如果底物之 一是水,则水可省略不写。
底物
反应总能量改变
产物 应 过 程
酶促反应活化能的改变
反
一、酶的活性中心(active center)
(一)什么是活性中心(活性部位)
指在整个酶分子中,只有一小部分区域 的aa残基参与对底物的结合和催化作用,这
些特异的aa残基比较集中的区域称为酶的活
性中心或称活性部位。
(二)酶活性中心的组成
结合部位:酶分子中与结合底物有关的部位。
1. 结合酶的酶蛋白与辅助因子协同作用才能发挥 催化作用。
酶蛋白
(无催化活性)
+ 辅助因子
(无催化活性)
全酶
(有催化活性)
2.全酶各部分在催化反应中的作用
(1)酶蛋白决定反应的特异性。 (2)辅助因子决定反应的种类与性质。
3.辅酶:属于有机分子类型的辅因子;辅酶又可
分为一般的辅酶和辅基两类(按其与酶蛋白结合
酶的调节部位可以与某些化合物可逆地非共价结 合,使酶发生结构的改变,进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 这种酶活性的调节方式称~。
别构酶:多为寡聚酶
正效应物(别构激活剂) 负效应物(别构抑制剂)
效应物(别构效应剂) (多为小分子化合物)
2021年公卫助理医师考点:第三章 酶
![2021年公卫助理医师考点:第三章 酶](https://img.taocdn.com/s3/m/ea8a33a42e3f5727a4e962a1.png)
第三章酶第1讲酶的结构与功能【考频指数】★★★★【考点精讲】1.酶的分子组成(1)单纯酶:仅含氨基酸,如水解酶、清蛋白。
(2)结合酶:酶蛋白(蛋白质)+辅助因子[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辅酶)或金属离子]。
(3)酶蛋白:酶的蛋白质部分称为酶蛋白,决定酶反应特异性。
(4)辅酶:化学性质稳定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参与酶的催化过程,在反应中传递电子、质子或一些基团。
(5)辅基:辅酶中与酶蛋白共价结合的辅酶称为辅基,与酶蛋白结合紧密,不易分开。
酶的活性中心。
(6)必需基团:与酶活性发挥有关的化学基团。
(7)活性中心:这些必需基团与维持酶分子的空间构象有关。
酶分子中必需基团在空间位置上相对集中所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区域,是酶发挥催化作用的关键部位,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①活性中心可与作用物(底物)特异结合,将作用物转化为产物。
②活性中心上的必需基团包括结合基团和催化基团。
③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维持酶活性中心空间构象。
2.酶促反应的特点(1)极高的催化效率:酶的高效催化是通过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实现的。
(2)高度的特异性:一种酶只能作用于一种或一类化合物,催化进行一种类型的化学反应,得到一定的产物,这种现象称为酶的特异性。
(3)酶促反应具有可调节性。
【进阶攻略】弄清结合酶的构成以及各部分的作用,酶促反应的特点要牢记,活性中心简单了解,偶尔会考到。
【易错易混辨析】辅基属于辅酶,是与酶蛋白结合的辅酶。
辅酶透析方法可分,辅基不易分开。
【知识点随手练】一、A1型选择题1.酶的催化高效性是因为酶A.启动热力学不能发生的反应B.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C.能升高反应的活化能D.可改变反应的平衡点E.对作用物(底物)的选择性2.有关结合酶概念正确的是A.酶蛋白决定反应性质B.辅酶与酶蛋白结合才具有酶活性C.辅酶决定酶的专一性D.酶与辅酶多以共价键结合E.体内大多数脂溶性维生素转变为辅酶3.辅酶与辅基的差别在于A.辅酶与酶共价结合,辅基则不是B.辅酶参与酶反应,辅基则不参与C.辅酶含有维生素成分,辅基则不含D.辅酶为小分子有机物,辅基常为无机物E.经透析方法可使辅酶与酶蛋白分离,辅基则不能【知识点随手练参考答案及解析】一、A1型选择题1.【答案及解析】B。
酶化学_精品文档
![酶化学_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2dac5bbb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33.png)
5'
5'
5'
BB
3'
3'
PPP
5'
5'
1.3 酶的结构及催化机理
一、酶的结构
活性部位和必需基团
必需基团:这些基团若经化学修饰使其改变,则酶
的活性丧失。
活性部位:酶分子中直接与底物结合,并和酶催化
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结合基团
专一性
活性部位
必需基团
催化基团 催化性质
维持酶的空间结构
1.结合部位 Binding site
但也有些酶专一性并不太强,例如胃蛋白酶几乎可以 水解一切的肽健。
1.1 催化剂
▪ 能够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而本身
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 的物质。催化剂也叫做触媒。
▪ 催化剂的作用非常大,它可以改变化学反应
的速度。 ▪ 催化剂可以分为均相和非均相。在均相催 化剂中,催化剂表面和相之间不存在界线。
例如微量 K2O 可以提高合成氨用的铁触媒的活性。
1.2 催化反应机理
按照过渡态理论,催化剂的作用是通过新的反应途径降低了过渡态 的能量,从而降低了△G值而加速反应。
催化反应的特点:
• 1、用量少而催化效率高; • 2、它能够改变化学反应的速度,
但是不能改变化学反应平衡。 • 3、酶能够稳定底物形成的过渡状态,
(b)锁钥学说:认为整个酶分子的天然构象是 具有刚性结构的,酶表面具有特定的形状。酶与 底物的结合如同一把钥匙对一把锁一样
(c)诱导契合学说:该学说认为酶表面并没有一 种与底物互补的固定形状,而只是由于底物的 诱导才形成了互补形状。
(二)酶作用高效率的机制
生物化学试题 酶
![生物化学试题 酶](https://img.taocdn.com/s3/m/9ca9659ebb4cf7ec4afed0f0.png)
第三章酶.三、典型试题分析1.一个酶作用于多种底物时,其天然底物的Km值应该是(1995年生化考题)A.最大 B.与其他底物相同 C.最小D.居中 E.与K3相同[答案] C2. 下列关于酶的活性中心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1996年生化考题)A.所有的酶都有活性中心B. 所有的酶活性中心都含有辅酶C. 酶的必需基团都位于活性中心之内D. 所有抑制剂都作用于酶的活性中心E. 所有酶的活性中心都含有金属离子[答案] A3. 乳酸脱氢酶经透析后,催化能力显著降低,其原因是(1997年生化考题)A. 酶蛋白变形B. 失去辅酶C. 酶含量减少D. 环境PH值发生了改变E. 以上都不是[答案] B4. 关于酶的化学修饰,错误的是A. 酶以有活性(高活性),无活性(低活性)两种形式存在B. 变构调节是快速调节,化学修饰不是快速调节B.两种形式的转变有酶催化D. 两种形式的转变由共价变化E. 有放大效应[答案] B5. .测定酶活性时,在反应体系中,哪项叙述是正确的A.作用物的浓度越高越好 B.温育的时间越长越好C.pH必须中性 D.反应温度宜以3713为佳E.有的酶需要加入激活剂[答案] E6.下列关于酶活性中心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1999年生化试题)A.是由一条多肽链中若干相邻的氨基酸残基以线状排列而成B.对于整个酶分子来说,只是酶的一小部分C. 仅通过共价键与作用物结合 D.多具三维结构(答案] B和D7.酶的变构调节A.无共价键变化 B.构象变化C.作用物或代谢产物常是变构剂D.酶动力学遵守米式方程(答案) A、B和C8. 酶原之所以没有活性是因为(2000年生化试题)A. 酶蛋白肽链合成不完全 B.缺乏辅酶或辅基C. 活性中心未形成或未暴露D. 酶原是已经变性的蛋白质E. 酶原是普通的蛋白质[答案] C四、测试题(一)A型题1,下列对酶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所有的蛋白质都是酶B,所有的酶均以有机化合物作为底物C. 所有的酶均需特异的辅助因子D.所有的酶对其底物都是有绝对特异性E.少数RNA具有酶一样的催化活性2.在常温常压及中性pH条件下,酶比一般催化剂的效率可高A.10~102倍 B.102~104倍巳104~108倍D.108~1012倍 E.1020倍以上3.以下哪项不是酶的特点A.多数酶是细胞制造的蛋白质B.易受pH,温度等外界因素的影响C.只能加速反应,不改变反应平衡点D.催化效率极高 E.有高度特异性4.下列哪种酶为结合酶A.淀粉酶 B.酯酶 C. 转氨酶D,核糖核酸酶 E.脲酶5.结合酶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才有活性A.酶蛋白单独存在 B.辅酶单独存在 C,亚基单独存在D.全酶形式存在 E,有激动剂存在6.下列哪种辅酶中不含核苷酸A.FAD B.FMN C,FH4 D.NADP+ E,CoASH7. 下列哪中种辅酶中不含维生素A. CoASH B.FAD C.NAD+ D.CoQ E. FMN8. 对340nm紫外光有吸收特性的辅酶是A. FADH2 B.NAD+ C.FMN D.TPP E. NADH9. 辅酶的作用机理主要在于A. 维持酶蛋白的空间构象 B。
浙科 必修1第三章 第3节 酶(开课)
![浙科 必修1第三章 第3节 酶(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a4db43a30029bd64783e2c0f.png)
酶
一、酶的发现
观点: 观点:人们一直认为胃只有
物理性消化, 物理性消化,而没有化学性 消化。 消化。
提出问题:究竟有没有化 提出问题:
学性消化? 学性消化?
斯帕兰扎尼实验
讨论: 讨论:
1.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 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 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
棕色 实验 蓝色 不变色 现象 红黄色沉淀 结论 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 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
任务1 任务1: 找出自变量、因变量、 找出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 自变量: 自变量:
底物的种类
• 因变量: 因变量:
底物是否在唾液淀粉酶作用下水解
• 无关变量: 无关变量:
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1、人感冒发烧时,常食欲不佳,体力不支,原因是什么? 、人感冒发烧时,常食欲不佳,体力不支,原因是什么?
2、杀菌消毒、保存食品分别用哪种温度? 、杀菌消毒、保存食品分别用哪种温度?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酶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促 1、温度 反 应 速 2、pH 率 酶的浓度: 3、酶的浓度:反应速率随 酶浓度的升高而加快。 酶浓度的升高而加快。 酶 酶的浓度 底物浓度: 4、底物浓度:在一定浓度 促反 应 范围内, 酶量一定 范围内,反应速率随浓 速 率 度的升高而加快, 度的升高而加快,但达 到一定浓度, 到一定浓度,反应速率 不再变化 底物浓度 其他化合物:重金属、酒精、有机磷农药、 5、其他化合物:重金属、酒精、有机磷农药、 有机氯农药等对酶有毒害作用。 有机氯农药等对酶有毒害作用。
第三章 酶
![第三章 酶](https://img.taocdn.com/s3/m/e06aacba79563c1ec4da7184.png)
第三章酶一名词解释米氏常数(K m值)/ 单体酶(monomeric enzyme)/ 寡聚酶(oligomeric enzyme)/ 多酶体系(multienzyme system)/ 激活剂(activator)/ 抑制剂(inhibitor inhibiton)/ 变构酶(allosteric enzyme)/ 同工酶(isozyme)/ 酶的比活力(enzymatic compare energy)/ 活性中心(active center)①米氏常数(Km值):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②单体酶:仅有一个活性中心,由一条或多条共价相连的肽链组成的酶分子。
③寡聚酶:由两个或多个相同或不同亚基组成的酶。
单独的亚基一般无活性。
④多酶体系:多种酶靠非共价键相互嵌合催化连续反应的体系。
⑤激活剂:凡是能提高酶活性、加速酶促反应进行的物质。
⑥抑制剂:能使酶的活性下降而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物质。
⑦变构酶:生物体内的一些代谢物可以与酶分子的调节部位进行非共价可逆性结合,改变酶分子构像,进而改变酶的活性。
酶的这种调节作用称为变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
受变构调节的酶称为变构酶。
⑧同工酶:能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在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的一组酶。
⑨酶的比活力:比活力是指每毫克蛋白所具有的酶活力。
单位:U/mg蛋白质⑩活性中心:酶分子中能直接与底物分子结合,并催化底物化学反应的部位。
二英文缩写符号及功能NAD+ / FAD / FH4 / NADP+ / FMN / CoA / ACP / TPP / PLP①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传递氢原子。
②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作为多种氧化还原酶的辅基,起传递氢原子作用。
③FH4:四氢叶酸,是体内一碳单位转移酶系的辅酶。
④NADP+: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传递氢原子。
《生物化学》第三章
![《生物化学》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59abf03f2b160b4e777fcf62.png)
- 14 -
第一节 酶的结构与功能
三、酶的特性与作用机制
4.表面效应
酶的活性中心多由氨基酸残基 的疏水基团组成,构成相对稳定的 疏水环境。底物与酶在酶活性中心 内部的疏水环境中结合,可防止底 物与酶之间形成水化膜,有利于两 者之间的接触反应。
- 15 -
第一节 酶的结构与功能
四、酶活性的调节
酶原与酶原激活
现已发现有数种同工酶,如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 酶、核糖核酸酶等。其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是最早 发现的同工酶。不同类型的LDH同工酶在不同组织中的比例不同,心肌中以 LDH1及LDH2较为丰富,骨骼肌及肝中含LDH4及LDH5较多,这种分布与 各器官的生理功能相关。LDH同工酶相对含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更敏感地 反映了某些脏器的功能状况。
一、酶的分子组成
现知大多数维生素是组成许多酶的辅酶或辅基的 成分(详见第十五章)。体内酶的种类很多,而辅酶 (基)的种类却较少,通常一种酶蛋白只能与一种辅 酶结合,成为一种特异的酶,但一种辅酶往往能与不 同的酶蛋白结合构成许多种特异性酶。
-6-
第一节 酶的结构与功能
二、酶的活性中心
生物化学——第三章酶
![生物化学——第三章酶](https://img.taocdn.com/s3/m/a8041877312b3169a451a4ff.png)
2)高度专一性
• 酶的专一性 (Specificity)(特异性)
指酶在催化生化反应时对底物的选择性。
3)反应条件温和,对环境变化敏感
• 酶促反应一般在pH 5-8 水溶液中进行,反应温度范
围为20-40C。 • 高温或其它苛刻的物理或化学条件,将引起酶的失活。
4) 酶的催化活力受调控
如抑制剂调节、共价修饰调节、反馈调节、酶原激活 及激素控制等。
结构专一性 键专一
基团专一
1)绝对专一性
(结构专一性)
• 酶对底物的要求非常严格,只作用于一个特定的 底物。这种专一性称为绝对专一性(Absolute specificity)。
• 例:脲酶、
O
2HN-C-NH2
• 精氨酸酶
2)相对专一性(Relative Specificity)
• 酶的作用对象不是一种底物,而是一类化合物或
+ E
酶 与 中 间 产 物
3、决定酶专一性的机制
(a)锁钥学说:认为整个酶分子的天然构象是具有刚
性结构的,酶表面具有特定的形状。酶与底物的结合如
同一把钥匙对一把锁一样
(b)诱导契合学说:
酶表面并没有一种与底物互补的固定形状,但酶的活性 中心具有一定的柔性,两者相遇底物诱导酶构象发生变 化,才形成了互补形状。
(2)酸碱性基团:
CH2 H2N CH2 C
• Asp和Glu的羧基
• Lys的氨基
OH H2N
• Tyr的酚羟基
• His的咪唑基 • Cys的巯基等
活性中心的结构特点
• 只占酶分子总体积的很小一部分 • 具有三维空间结构
• 酶的活性部位和底物的辨认和结合过程,称
为诱导契合(induced-fit)
生物化学 酶PPT
![生物化学 酶PPT](https://img.taocdn.com/s3/m/c30a026652d380eb62946dd1.png)
1980s,Thomas R. Cech和Sidney Altman分别在四膜 虫的RNA前体加工和细菌核糖核酸酶P复合物研究中 发现:RNA具有催化作用,并提出了核酶的概念。
1994年,Gerald.F.Joyce等发现了具有催化活性的 DNA(为人工合成),称为脱氧核酶。
1989年度 诺贝尔化学奖
按照与酶蛋白的结合程度,辅助因子又可分为: ① 辅酶(Coenzyme):
与酶蛋白结合疏松,可用透析或超滤方法除去。
② 辅基(Prosthetic group):
与酶蛋白结合紧密,不能用透析或超滤法除去。
三、维生素与辅助因子
1. 定义: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或细胞正常代 谢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人体的需要量极小(常以毫克 或微克计),但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很少,必须 由食物供给的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组成的多酶复合物。 • 多功能酶:指一些多酶体系在进化过程中
由于基因的融合,多种不同催化功能存在 于一条多肽链中,这类酶称为多功能酶或 串联酶。
二、酶的分子组成
按照分子组成分为两种: 单纯酶:指仅由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酶。如淀粉酶等。
蛋白质部分:酶蛋白
结合酶
apoenzyme
非蛋白质部分:辅助因子 cofactor
尼克酸, NAD+; 尼克酰胺 NADP+
多种脱氢酶的辅酶(传递氢)
VitB6
吡哆醇 吡哆醛
磷酸吡哆醛 氨基酸脱羧酶和转氨酶的辅基
磷酸吡哆胺
吡哆胺
泛酸 遍多酸 CoA
酰基转移酶的辅酶
生物素 VitH 生物素 羧化酶的辅基
叶酸
FH4
一碳单位转移酶的辅酶
VitB12 钴胺素 甲钴胺素 甲基转移酶的辅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酶(3)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教案首页课程名称生物化学序次 6 专业班级2009级护理授课教师王文玉职称副教授类型理论学时 2授课题目(章,节)第三章酶第四节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第五节酶的分类与命名第六节酶与医学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Km与Vmax的意义。
2.熟悉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3.了解激活剂对酶催化作用的影响。
4.掌握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5.熟悉温度、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6.熟悉酶与医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Km与Vmax 2. 抑制剂对酶催化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2. 竞争性抑制与非竞争抑制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复习内容B族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5分钟)。
使用教材全国医药类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生物化学》邱烈王文玉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卫生出版社, 2010年1月第1版。
实验指导为本校自编《生物化学实验指导》。
教案续页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第四节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主要有底物浓度、酶浓度、pH、温度、激活剂和抑制剂等。
当研究某一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时,应保持反应体系中的其他因素不变,单独变动待研究的因素。
酶促反应速度通常是指酶促反应的初速度,此时反应近乎单向进行。
一、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呈矩形双曲线关系。
1.当[S]较低时,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度随[S]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呈正比关系。
2.随着[S]浓度进一步增加,反应速度不再呈正比例增加,增加的幅度逐渐变小。
3.当[S]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继续增加[S],反应速度不再增加,达到最大。
此反应速度称为最大反应速度。
这种现象可用中间产物学说解释。
在酶促反应中产物的生成量与中间产物的浓度呈正比。
(一)米-曼氏方程式1913年L.Michaelis和M.L.Menten提出了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关系的数学方程式,即著名的米-曼氏方程式,简称米氏方程式17分钟幻灯片: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Michaelis equation ): =V max [S]K m +[S]V(二)K m 与V max 的意义1.K m 值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其单位为mol/L 。
当V =1/2V max 时,代入米氏方程得:12=Vmax V max [S]K m +[S]K m =[S]2.K m 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K m 只与酶的结构、酶催化的底物和反应环境(如pH 、温度等)有关,与酶的浓度无关。
3.K m 可用来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
K m 值愈小,表示达到最大反应速度时所需的底物浓度愈低,酶与底物的亲和力愈大。
反之,K m 值愈大,酶与底物的亲和力则愈小。
4. K m 值可用来判断酶的天然底物或最适底物。
如果一种酶同时有几种底物时,对每一种底物都有特定的K m ,其中K m 最小的底物则是该酶的天然底物或最适底物。
5. V max 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与酶浓度呈正比二、酶浓度的影响在酶促反应体系中,当底物浓度大大超过酶浓度足以使酶饱和时,反应速度与酶浓度呈正比关系。
即酶浓度越大,反应速度越大。
即ν=k[E]。
三、温度反应速度的影响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具有双重影响。
升高温度一方面使酶促反 应速度加快;同时也使酶蛋白变性加速,使反应速度减慢。
综合这两方面因素,使酶促反应速度最快时的环境温度称为酶的最适幻灯片:米氏方程及K m 值3分钟 5分钟温度。
温血动物体内酶的最适温度多在35~40℃之间。
环境温度低于最适温度时,升高温度加快反应速度这一效应起主导作用。
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可加快1~2倍。
环境温度高于最适温度时,升高温度,反应速度则因酶蛋白变性而减慢。
温度升高到60℃以上时,大多数酶开始变性;80℃时,多数酶的变性不可逆转。
低温使酶的活性降低但并不使酶破坏。
温度回升后,酶又能恢复活性。
临床上低温麻醉、酶、疫苗等生物制剂则低温保存。
四、pH反应速度的影响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通常为一“钟形”曲线,即pH过高或过低均可导致酶催化活性的下降。
酶催化活性最高时溶液的pH值就称为酶的最适pH。
人体内大多数酶的最适pH在6.5~8.0之间。
不同的酶最适pH不同,体内大多数酶的最适pH接近中性。
但也有例外,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 约为1.8,肝精氨酸酶最适pH为9.8。
五、激活剂的影响使酶从无活性变为有活性或使酶活性增加的物质称酶的激活剂。
激活剂包括金属离子(Mg2+、K+等)和小分子有机物(胆汁酸盐等)。
有的激活剂是酶促反应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酶将没有活性,此类激活剂称为必需激活剂。
大多数金属离子属此类。
有些激活剂当它们不存在时,酶仍有催化活性,但活性较低,加入激活剂后,酶的催化活性显著提高,此类激活剂称为非必需激活剂。
如胆汁酸盐对胰脂肪酶的激活。
Cl-是唾液淀粉酶的非必需激活剂。
六、抑制剂的影响凡能使酶活性降低而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物质统称为酶的抑制剂(I)。
其抑制作用可分为不可逆性抑制与可逆性抑制两类。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5分钟幻灯片:pH 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5分钟(一) 不可逆性抑制此类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上的必需基团以共价键结合,使酶失去活性,用透析、超滤等方法不能将其去除,酶活性难以恢复。
这种抑制作用称为不可逆抑制。
例如农药1059、敌百虫、敌敌畏等有机磷化合物能特异地与胆碱酯酶活性中心丝氨酸残基的羟基结合,使酶失活。
造成乙酰胆碱在体内积蓄,出现胆碱能神经过度兴奋而出现一系列中毒症状。
解磷定能与有机磷杀虫剂结合,使胆碱酯酶游离而恢复活性。
低浓度的重金属离子Hg 2+、Ag +等及As 3+能与酶分子的巯基共价结合,使酶失活。
化学毒气——路易士气是一种含砷的化合物,能抑制体内巯基酶而引起人蓄中毒。
二巯基丙醇或二巯基丁二酸分子中含有2个巯基,可与毒剂结合,使巯基酶的活性恢复而进行解毒。
(二) 可逆性抑制此类抑制剂以非共价键与酶或酶-底物结合可逆性结合,使酶活性降低或丧失,用透析或超滤等方法能去除以直接,使酶恢复活性。
1.竞争性抑制概念: 抑制剂和底物的结构相似,可与底物竞争同一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与底物结合,使酶促反应速度减慢,这种抑制称竞争性抑制。
E + S P + E ES EI+ICH 2COOH CH 2COOHCOOH CH 2COOH 丙二酸琥珀酸20分钟幻灯片: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活性抑制反应式幻灯片: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活性抑制反应式路易士气对巯基酶的抑制幻灯片:竞争性抑制的概念、反应过程特点:(1)I 与S 的结构相似,两者竞争同一酶的活性中心。
(2)I 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后,酶不能发挥催化作用。
(3)可通过增大[S]减弱或解除抑制。
(4)Vmax 不变,Km 增大。
原理:磺胺类药物对某些细菌的抑制作用即是典型代表。
根据竞争性抑制作用的特点,服用磺胺类药物时必须保持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远远大于对氨基苯甲酸的浓度,以达到有效的抑菌作用。
COOHNH 2SO 2NHRNH 2对氨基苯甲酸 磺胺类药物谷氨酸PABA 二氢蝶呤FH 2FH 4(-)二氢叶酸合成酶磺胺药(-)MTX 二氢叶酸还原酶许多抗代谢物如抗癌药氨甲蝶呤(MTX )、5-氟尿嘧啶(5-FU )、6-巯基嘌呤(6-MP )等,都是相应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均通过竞争性抑制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2. 非竞争性抑制概念:抑制剂与底物的结构不相似,不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而是与酶的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结合,使酶活性降低,这种抑制称为非竞争性抑制。
+E + S P + EES EI+IIS +ESI特点:(1)抑制剂结构与底物的分子结构不相似。
(2)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结合。
及特点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幻灯片:非竞争抑制的概念、机制及特点(3)抑制作用的强弱取决于[I],不能通过增加[S]减弱或解除抑制。
(4)Vmax降低,Km不变。
ES转变为产物的量减少,同时也使酶不能从中间产物中游离出第五节酶的分类与命名一、酶的分类根据国际酶学委员会(IEC)的规定,按照酶促反应性质酶可分为6大类:1.氧化还原酶类2.转移酶类3.水解酶类4.裂解酶类5.异构酶类6.合成酶类(或连接酶类)国际酶学委员会还根据酶所催化的化学键的特点和参加反应的基团的不同,将上述每一大类又进一步分为亚类、亚亚类。
每种酶的分类编号均由4个数字组成,数字前冠以EC。
编号中第1个数字表示该酶属于哪一大类酶;第2个数字表示该酶属于哪一亚类;第3个数字表示亚-亚类;第四个数字是此酶在亚-亚类中的排序。
每个数字之间用“•”分隔。
如乳酸脱氢酶的编号为1•1•1•27。
二、酶的命名1.习惯命名法根据酶催化的底物、反应性质以及酶的来源命名。
习惯命名法简单,使用时间长,但缺乏系统性。
2. 系统命名法国际酶学委员会以酶的分类为依据于1961年提出了系统命名法。
规定每一种酶均有一个系统名称。
它标明了酶的所有底物与反应性质,底物名称之间用“:”分隔。
系统命名法虽然合理,但名称过长,过于复杂。
为了应用方便,国际酶学委员会又从每种酶的数个习惯名称中选定一个简便实用的推荐名称。
反竞争抑制的概念、机制及特点10分钟酶的分类幻灯片:一些酶的命名举例。
第六节酶与医学一、酶与疾病的发生1.遗传性疾病至今已发现数千种先天性代谢病是由于遗传性酶缺陷引起的。
如酪氨酸酶缺乏会引起白化病。
2.中毒性疾病酶活性受抑制也将引起疾病。
如有机磷农药中毒是由于胆碱酯酶活性受抑制所致;氰化物中毒是由于细胞色素氧化酶受抑制所致。
二、酶与疾病的诊断1.某些组织器官受损造成细胞破坏或细胞膜通透性增高,使细胞内某些酶大量释放入血。
如急性肝炎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升高;急性胰腺炎时,血清和尿中淀粉酶活性升高。
2.细胞的转换率或细胞的增殖增快使其特异的标志性酶释放入血。
如前列腺癌患者血中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加。
3.酶的合成增加或清除受阻。
如佝偻病患者,成骨细胞活性增强,合成碱性磷酸酶增加;肝硬化时血清碱性磷酸酶不能及时清除,胆管阻塞时该酶不能及时排泄,均引起血清中该酶活性增高。
4.酶的合成障碍或活性受抑制。
如肝功能严重受损时,凝血酶原、Ⅶ、Ⅸ、Ⅹ等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血中的含量降低;有机磷酸农药中毒时,红细胞中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三、酶与疾病的治疗临床上许多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时通过抑制生物体内某些酶的活性来发挥作用的。
如6-巯基嘌呤、5-氟尿嘧啶等抑制核酸代谢途径中相关酶的活性,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目的。
前述磺胺类药物就是抑制了敏感菌体内的二氢叶酸合成酶而达到治疗目的。
酶还可作为药物用于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