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难封的悲剧性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广难封的悲剧性因素

【摘要】李广的难封之悲剧给后人留写了无限的感慨!很多则是同情。如陈子昂的"何如七十载,白首未封侯" ①,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②,“自叹马卿常带疾,还嗟李广不封侯”③李广终其一生,大大小小七十余战,不过三千石,不得封侯。而他的部下,所谓的"才能不及中人"者却一个个的封了侯,超过了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悲剧!李广曾自己慨道:"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悲剧呢?本文从大的两个方面来试着论述其原因(一)社会因素。包括李广一生所生活的三个阶段即:汉文帝时期、汉景帝时期、汉武帝时期。在这三个时期分别分析了李广的经历及其功绩,以及他所不能封的原因,其中汉文帝时期、汉景帝时期一笔带过,重点写了汉武帝时期李广的作战经历及其功绩和难封的因素。(二)个人因素。外部条件固然是李广难封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李广本身的性格因素也对他的难封起着非常重要的因素。《史记》中关于这方面最典型的记载就是那次李广自述的坑杀降卒的事件。除此之外还有如他性格中的心胸狭窄、好意气用事、没有远大的政治目光等等一些因素也影响着他的难封!应该说李广的难封的悲剧性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很难说明究竟哪个因素才是起决定作用的,本文把有关李广难封的因素放在一起却不说明哪个才是关键,正是鉴于此!

【关键词】李广;难封;悲剧性;因素。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④这一千古名言揭示了李广一生的悲剧命运-难封!引起了古往今来多少人的惆怅和伤感。李广的一生功绩的确不可埋没。从前人的诗里我们也可以领略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⑤。"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⑥"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李广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并且避之数岁不敢入侵。这当然与他的才能和战绩是分不开的。但就是这样一个"飞将军"却终其一生不得封侯。是什么使这样一个"飞将军"的命运如此多舛、如此坎坷。"李广悲剧是一种意外后果,他与许多行动者的行为都有直接或间接联系,但这种后果的责任很难归之于任何一方。" ⑦王传武的观点的确有道理:并不是某个人、某个因素造就了李广的悲剧,但追根溯源却都和他们有一定的关系。

(一)时代原因:包括三个时期即汉文帝时期、汉景帝时期、汉武帝时期。

汉文帝时"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⑧。显示了非凡的勇猛和才能。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文帝的一句话就注定了李广的命运"惜乎,子生不逢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就是说的汉文帝、汉景

帝时期的盛况!"文帝本修黄老,不甚好儒术,其治尚清净无为,以故礼乐庠序未修,民俗未能大化,苟温饱完给,所谓治安之国。"⑨文帝时期大力发展国力,对匈奴大都采取防守或是和亲的政策。在说自从高帝"白登之围"后,国力明显下降,无力与匈奴相抗衡,与匈奴取得了屈辱的和平环境。在没强大的国力的支持下、没必胜的信心下,汉文帝是不敢贸然发动战争的!文帝时的不用武力是李广难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到了汉景帝时,李广正当壮年,正是为国出力的美好时光!可惜国内依然是和平的发展的大好环境,看来李广又要荒废才能了!不知是应该为李广可喜呢,还是为国家可悲呢。这时国家出现了内乱,面对景帝的削番,"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印、济南王辟光、茁川王贤、胶东王雄渠反,发兵西乡"。他们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反叛了!虽然景帝诛了晁错仍然没能平息叛乱,这时,景帝不得不动用武力,派遣大将军窦婴、太蔚周亚夫将兵诛之。这时,李广在周亚夫的手下"广为骁骑都蔚,从太蔚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本来这对李广来说是个升官的机会,很可惜,他私下接受了梁孝王的将军印,孰不知,梁孝王和景帝素不睦⑩,可以说这是李广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导致的,结果"还,赏不行。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可以说这一次是李广难封悲剧的开始!

到了汉武帝时期,可以说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汉武帝一反文帝、景帝时的修养生息政策,大力用兵,准备用武力征服匈奴,李广在汉武帝时期主要参加了5次战争:

第一次是"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

第二次是"其后四岁,广以卫蔚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第三次是在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攻打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

第四次是在元朔八年"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幕,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罴,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

第五次也是李广的最后一次出战,元狩四年,我们先来看看汉武帝的态度"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自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杀。"

李广自结发起与匈奴打了大大小小七十多仗,威名远扬,以至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侵犯。然而李广没有能够裂土封侯。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写道"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切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吴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吴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也。'"这段因果报应说显然不能叫人信服。能够令人信服的理由就是李广功少,在几次战争中李广均落了下风。那么是什么导致李广功少的呢?肯定不是李广的才能的问题,相反李广正是凭借自己的勇敢和胆识一次次化险为夷。如在李广被捕的那次战争中"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于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数十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如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正是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胆识才能逃脱。

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在李广的五次对匈奴的战争中,有两次未遇敌,两次以少战多,而有几次都是任后将军无缘与敌人遇见,更不用说建功立业了,在他第四次的战争中,以四千低四万犹能杀敌,而得到的结果却是功过相当,而在同年的战争中霍去病带一万骑,杀敌八千九百多,虽然损失过半,却仍然得到二千二百户的封赏。要彻底的分析李广难封的悲剧还不得不提到汉武帝的著名的两大将卫青、霍去病。卫青何许人也?卫青本系家奴,因其姐卫子夫的入宫贵幸,他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元光五年,寸功未立的他就被命为车骑将军,首次出战就带兵一万!我们来看看卫青的几次出征:

第一次:元光五年青为车骑将军,带兵一万,斩首数百。

第二次:元朔元年带三万人,斩首数千。

第三次:元朔二年,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人,畜数十万,走白羊、偶烦王。以三千八百户封为长平侯。而他的部下如苏建、张次公也皆封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