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驾的危害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酒驾的危害性

一是降低驾驶人的视觉功能。驾驶人在行车中 大多数信息都是靠视觉获得的 而驾驶人饮酒后 会使视力暂时受损视线模糊 视像不稳 尤其是对色彩感觉功能降低 因此不能发现和正确领会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 直接影响了驾驶人对有颜色的信息选择反应中识别功能 使识别过程的时间延长 失误增多 对驾驶人反应的及时性、准确性产生不利的影响。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全国机动车辆数量和驾驶员人数猛增 无视交通管理法规酒后及醉酒驾车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违法犯罪也日益增多 给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据公安机关统计 1978年至2002年 全国的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数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 其中 1978年共发生交通事故107251起 死亡19096人 1998年发生346129起 死亡78067人。交通事故增长222.73% 死亡人数增长308.81%。2002年全国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数均创历史最高数 共发生交通事故773137起 死亡109381人。经严格管理 自2003年以来 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数虽呈下降趋势 但事故数和死亡人数仍然很大 其中 2008年发生交通事故265204起 死亡73484人 与1978年相比 交通事故增长147.27% 死亡人数增长284.81%。酒后和醉酒驾车肇事的情况 1998年 全国共发生5075起 造成2363人死亡。2009年1至8月 共发生3206起 造成1302人死亡 其中 酒后驾车肇事2162起 造成893人死亡 醉酒驾车肇事1044起 造成409人死亡。自2002年起 我国每年死于车祸人数平均10万人左右。交通事故已成为“世界第一害” 而中国是世界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美国 醉酒驾车即便是没有发生人身伤害交通事故 一旦被警察查出驾驶人酒精含量高于法律标准 就会被拘留关押 然后由刑事法官宣判 最低可判1周监禁 重的可以判1年监禁。司机酒精浓度超过6mg/100ml 将被无条件吊销驾驶证。大多数州对第一次超速违章的司机会采取教育为主的方法。但如果再次违反交通规则 就逃不过惩罚。在开车超速罚单最贵的10个州中 最高额的罚单可超过500美元 北卡罗来纳州和乔治亚州的法官还有权增加入狱处罚。瑞典 对超过酒精浓度的司机 重者将坐牢2年 轻者被扣驾驶证1年。德国 凡是未满21岁或者尚在实习期的驾驶员 一旦抽检发现血液中含有酒精的 无论是否达到法定的酒精浓度标准 均视为酒后驾车 并将处于125欧元和扣两分的处罚。在实习期内的 警察将对其加重处罚 将实习期从2年延长到4年 并强制其参加交通法规培训班 直至毕业才能重新拿回驾照。对青少年酒后驾车行为 德国实施了“零容忍”政策 凡是21岁以下或者尚在实习期的驾驶员 一旦饮酒 无论其血液中酒精含量是否达到法定浓度 均被视为酒后驾车 处以罚款和扣分。大多数德国人都严格遵守禁止酒后驾车的相关法律法规 酒后驾车被视为极度不尊重他人生命安全的行为。

浅谈酒后驾驶的危害性及防范措施

2011-05-19 20:34:14 浏览次数:518

一、酒精对人体的危害性

资料表明,人体只要吸收30-80mg/ml的酒精,就会出现健谈、行动笨拙、絮叨不停、感情冲动、反应迟钝等状况;吸收120mg/ml以上的酒精,就已经是醉酒的状态,会出现

疲劳嗜睡、大小便失禁、昏迷等症状。对驾驶员来说,酒后驾车会出现动作失调、手脚失控、远视、视物立体感发生误差,反应能力下降等问题。据统计,驾驶员酒后驾车,其发生交通事故的比率为没有饮酒情况下的16倍。

二、酒后驾驶危害性的表现形式

(一)高度兴奋,超速驾驶。“十次事故九次快”,超速驾驶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酒后由于大脑兴奋,驾驶人对速度的反应不敏感,往往油门越踩越感觉速度不够快,从而出现高速、超速驾驶的现象出现,最后导致事故发生。

(二)酒后放胆,违禁驾驶。酒后驾驶机动车的驾驶员由于酒精的作用,胆子放大,不该闯的红灯闯了,明令禁止进入的道路进了,不允许转弯的地方转了,不该抢的道抢了,从而引发各种事故和各种重点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酒后迷糊,朦胧驾驶。由于酒精对人脑的作用表现为“抑制—兴奋—抑制”的特点,部分酒后驾驶人驾驶时进入大脑抑制期,出现嗜睡、记忆力下降、意识模糊等现象,迷迷糊糊上车,朦朦胧胧开车,看不清道路交通标志物、道路障碍物,盲目驾驶,从而导致交通事故发生。

(四)反应迟钝,笨拙驾驶。据有关专家考证,正常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时间通常为0.23秒左右,就是说,当外界刺激反应到大脑,又由大脑对身体下达指令到身体做出动作,大概需要0.23秒时间。但饮酒后,人们的动作反应时

间要增加0.73秒左右。而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在瞬间。这增加的0.73秒的身体反应时间,正是酒后驾驶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当酒精抑制作用发生影响时,酒后驾驶的行为人对遇到诸如信号变换、车辆交汇、行人规避等紧急情况,由于反应迟缓,事故往往就会在一瞬间发生,酿成惨剧。

(五)酒后胆怯,紧张驾驶。由于交通安全法对酒后驾驶处罚的严格规定,酒后驾驶人因担心被交警发现处罚,同时担心饮酒后头脑不清,反应迟缓酿成交通事故,驾驶过程中心理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而机动车驾驶中越是紧张害怕,往往就越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因为过分的紧张担心,容易造成驾驶员精力分散,注意力不能集中到车辆驾驶上。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就不能及时正确地进行情况判断,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对车辆进行有效控制,规避遇到的突发情况,给交通事故留下隐患。

三、酒后驾驶危害性的根源

(一)降低视线功能。驾驶人饮酒后,视线模糊,尤其是对色彩感觉功能降低,对有颜色的信息识别过程延长,失误增多,这对驾驶人反应的及时性、准确性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降低识别能力。酒后驾驶,驾驶人反应有两个不一样,一是驾驶人会出现远视,视近为远,二是视物的立体感上发生误差,视大为小。容易发生撞电杆或与前方车追尾相

撞的事故。

(三)降低注意力。酒精对人的中枢神经有麻醉抑制作用。因此,酒后驾驶导致驾驶人注意力涣散,反应能力下降,思维迟缓,技术操作的精确度减退,从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四)降低驾驶人驾驶能力。驾驶人在没有饮酒的情况下行车,发现前方危险情况从视觉感知到踩制动踏板的动作中间反应时间一般为0.75秒。而当饮酒驾驶人体内酒精浓度达到100毫克时,下降35%,达到150毫克时,下降50%。致使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动作失调,手脚灵敏性降低,不能及时准确处置危险情况,极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四、针对酒后驾驶的防范措施(一)加大对酒后驾驶整治工作和酒后驾驶危害性的宣传教育力度。交警部门要结合交通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酒后驾驶的社会危害性和严重后果,借助血淋淋的重大事故案例,在驾驶员群体中开展巡回宣传教育,教育和引导广大驾驶员对酒后驾驶违法行为的高度重视和警醒。加大亲情关爱与嘱托,通过家人及亲朋好友的监督叮嘱,让驾驶人远离酒,改变那种“用酒加深、联络感情”的思想。从而养成“开车不饮酒,饮酒不开车”的驾驶习惯。

(二)加大对酒后驾驶的查处力度,形成严管重罚的高压态势。在日常执法执勤中,要加大对驾驶员的酒后驾驶违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