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伶官传序
1.掌握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作者的历史观和文中所包含的个人努力决定成败的道理。
3.理解“满招损,谦得益”等名言警句的深刻含意。
4.学习本文结构文章的手法和论证方法。
“伶”是指封建时代演戏的人,即“艺人、乐工”;“伶官”是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
本文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是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于读者理解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1.六一居士。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吉州永丰人。
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
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2.北宋文坛领袖。
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革新的领导人物,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倡导有内容的古文。
他的散文多议论当世之事,切中时弊,说理畅达,抒情委婉。
他积极培养、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
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54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
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最终被乘危作乱的伶人郭从谦用乱箭射死。
100多年后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慨,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兴亡的关键不在“天命”,而在于“人事”。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把正反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一种论证方法。
通过对照、比较,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有说服力。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是怎样提挈全文的?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与欠?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与欠?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伶.人( ) 三矢.( ) 仇雠.( ) 俳.优( ) 度.曲( ) 赏赐.( )
盛.器( )
2.给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契挈溺搦
衰哀衷纳讷衲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盛衰之理.( )
(2)原庄宗之所以
..得天下( )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
..告庙( )
(4)负.而前驱( )
(5)及.凯旋而纳之( )
(6)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
(7)其意气
..之盛( )
(8)抑.本其成败之迹.( )
(9)逸豫
..可以亡身( )
(10)举.天下之豪杰( )
(1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 ) 4.解释下列多义词。
(1)盛
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
②请其矢,盛.以锦囊( )
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
(2)归
①而皆背晋以归.梁( )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
(3)与
①与.尔三矢( )
②与.其所以失之者( )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4)告
①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
②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
③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
④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
(5)易
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③以乱易.整,不武( )
5.解释下面的古今异义词。
岂非人事
..哉( ) 6.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
(2)函.梁君臣之首( )
(3)负而前.驱( )
(4)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
(5)仓皇东.出( )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7)而智勇
..多困于所溺( )
7.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此三者,吾遗恨也( )
(2)盛以锦囊( )
(3)还矢先王( )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5)智勇多困于所溺( )
1.“岂独伶人也哉”包含着什么意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本文是怎样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突出中心论点的?
3.本文是为《伶官传》作的序,却很少直接写伶官们的事,是否文不对题?为什么?
4.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对比论证方法的运用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往往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有比较才有鉴别,两种事物一经对比,就可以分辨出彼此间的差异。
因此,议论文中常常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真与假对比,可以去伪存真;善与恶对比,可以抑恶扬善;是与非对比,可以拨乱反正。
因此,运用对比论证比单从正面说理,论证更有力,观点更鲜明。
对比有纵比和横比两种。
所谓纵比,是指时间上的前后时期、事物的前后阶段的对比。
所谓横比,是指同类事物间的对比。
如贾谊的《过秦论》就反复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用秦取得天下前后进行对比,说明秦的灭亡不是因为国家变小变弱了,这是纵比。
用陈涉与“九国”进行对比,用秦与陈涉进行对比,用秦与“九国”进行对比,突出秦的强大,陈涉的弱小,说明胜败并非由力量的强弱决定,而是看是否顺乎民心,这是横比。
作者通过这有纵有横的反复对比,有力地论证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论点。
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时,要防止出现两种弊病。
一是生硬对比。
有些人在使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时只将两件事物照章写上,看不出其可比之处,不知为何而设;有时更是生搬硬套,不知所云。
二是不加分析。
即不注意在比较上下功夫,未能指出其相异之处以证明观点的正确。
相比前一种失误,这更是通病。
如韩愈的《师说》把“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的从师态度进行对比后,有了“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的一番议论。
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进行对比后,有了“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议论。
有这些议论对比出来的理才更有说服力。
事实上,我们应牢记正反对比论证的目的,不在叙例的生动、完整,而在从中归纳出一个能证明论点的道理。
所以对比之例既已举出,必然要分析其蕴含的证明论点的意义。
【示例】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选自《礼记·学记》) [鉴赏]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先设喻,从生活中的佳肴说起,食,知其旨;不食,不知其旨。
这是对比,结论是应该食。
接着讲道,学,知其善;不学,不知其善。
这是对比,结论是应该学。
然后论述学的原因。
学,知不足;不学,不知不足。
教,知困;不教,不知困。
这又是对比,结论是要学,要教。
在此基础上,再引申论证,推导出论点:教学相长。
全文语言精练,层次清晰,对比有说服力。
参考答案
知识记忆与理解
学习导引
1.这句话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即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
(1)紧接着这句话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认识的历史根据。
(2)第2段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3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3)第4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决不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2.(1)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很难而失去容易吗?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吗?
(2)祸患常常是在细微的小事上积聚起来的,而聪明勇敢又往往在沉湎嗜好中受到困厄,难道仅是优伶就能造成祸患吗?
基础知识
1.líng/shǐ/chóu/pái/dù/cì/chéng
2.默契/提挈溺爱/搦管衰败/悲哀/衷心采纳/木讷/百衲衣
3.(1)道理。
(2)……的原因。
(3)古代祭祀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古人又把羊叫“少牢”。
(4)背负。
(5)等到。
(6)绳子。
(7)气势,指骄傲之气。
(8)或者;迹象。
(9)安乐。
(10)所有的。
(11)微小的事。
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
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4.(1)①兴盛;②装;③强烈。
(2)①归附,归依;②返回。
(3)①给;②和;③亲附,亲近。
(4)①告诉;②祭告,祷告;③告诉;④告诉。
(5)①容易;②轻易;③替代。
5.古义:人力,人为,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6.(1)名词作动词,推其根本。
(2)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3)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4)名词作状语,在夜间。
(5)名词作状语,向东。
(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盛;使……亡。
(7)形容词作名词,有勇有谋的人物。
7.(1)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盛”后省略“之”。
(3)省略句,“矢”后省略“于”。
(4)被动句,“为”表示被动。
(5)被动句,“于”表示被动。
思维探究与创新
1.这句话以问句结尾,能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只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
本文是为《伶官传》所写的序,这样强调既可以扣住题目,又可以将事理推而广之,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普遍性,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
2.(1)史论大多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
本文第1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
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
文章并没有写庄宗如何“逸豫”,但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的、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
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
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
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3.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
因为在传内已对伶官的事迹作了详细叙述,所以作者没有重复介绍。
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引起的,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
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4.古人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悲剧不能重演;小事不小;玩物者丧志;事在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