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事数学教案:10.2排列 (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题: 10.2排列 (二)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排列和排列数的概念,理解阶乘的意义,会求正整数的阶乘;
2.掌握排列数的另一个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应用公式解决排列数的化简、证明等问题 教学重点:排列数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排列数公式的应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学生易于辨别组合、全排列问题,而排列问题就是先组合后全排列.在求解排列、组合问题时,可引导学生找出两定义的关系后,按以下两步思考:首先要考虑如何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元素来,选出元素后再去考虑是否要对元素进行排队,即第一步仅从组合的角度考虑,第二步则考虑元素是否需全排列,如果不需要,是组合问题;否则是排列问题.
排列、组合问题大都来源于同学们生活和学习中所熟悉的情景,解题思路通常是依据具体做事的过程,用数学的原理和语言加以表述.也可以说解排列、组合题就是从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具体情景的出发,正确领会问题的实质,抽象出“按部就班”的处理问题的过程.据笔者观察,有些同学之所以学习中感到抽象,不知如何思考,并不是因为数学知识跟不上,而是因为平时做事、考虑问题就缺乏条理性,或解题思路是自己主观想象的做法(很可能是有悖于常理或常规的做法).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师生一道在分析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怎么做事就怎么分析,若能借助适当的工具,模拟做事的过程,则更能说明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排列、组合问题解题方法比较灵活,问题思考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解法.若选择的切入角度得当,则问题求解简便,否则会变得复杂难解.教学中既要注意比较不同解法的优劣,更要注意提醒学生体会如何对一个问题进行认识思考,才能得到最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1分类计数原理:做一件事情,完成它可以有n 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1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2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 类办法中有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12n N m m m =+++种不同的方法2.分步计数原理:做一件事情,完成它需要分成n 个步骤,做第一步有1m 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2m 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 步有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有12n N m m m =⨯⨯⨯ 种不同的方法
3.排列的概念: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m n ≤)个元素(这里的被取元素各不相同)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说明:(1)排列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①取出元素,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2)两个排列相同的条件:①元素完全相同,②元素的排列顺序也相同
4.排列数的定义: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m n ≤)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 个元素中取出m 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号m
n A 表示注意区别排列和排列数的不同:“一个排列”是指: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
排成一列,不是数;“排列数”是指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m n ≤)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是一个数所以符号m
n A 只表示排列数,而不表示具体的排列 5.排列数公式:(1)(2)(1)m n A n n n n m =---+(,,m n N m n *∈≤)
说明:(1)公式特征:第一个因数是n ,后面每一个因数比它前面一个
少1,最后一个因数是1n m -+,共有m 个因数;
(2)全排列:当n m =时即n 个不同元素全部取出的一个排列
全排列数:(1)(2)21!n n A n n n n =--⋅=(叫做n 的阶乘) 二、讲解新课:
12阶乘的概念:n 个不同元素全部取出的一个排列,叫做n 个不同元素的一个全排列,这
时(1)(2)321n n A n n n =--⋅⋅;把正整数1到n 的连乘积,叫做n 的阶乘!n , 即n n A =!n 规定0!1=.
2.排列数的另一个计算公式:
(1)(2)(1)m n A n n n n m =---+ (1)(2)(1)()321
()(1)321n n n n m n m n m n m ---+-⋅⋅=---⋅⋅=
!()!
n n m - 即 m n A =!()!
n n m - 三、讲解范例:
例1.计算:①66248108!A A A +-;② 11
(1)!()!n m m A m n ----. 解:①原式876543216543218710987
⨯⨯⨯⨯⨯⨯⨯+⨯⨯⨯⨯⨯=⨯-⨯⨯⨯ =5765432513056(89)623
⨯⨯⨯⨯⨯=-⨯-; ②原式(1)!1(1)!()!()!
m m m n m n -==---.
例2.解方程:3322126x x x A A A +=+.
解:由排列数公式得:3(1)(2)2(1)6(1)x x x x x x x --=++-,
∵3x ≥,∴ 3(1)(2)2(1)6(1)x x x x --=++-,即2317100x x -+=,
解得 5x =或23
x =,∵3x ≥,且x N *∈,∴原方程的解为5x =. 例3.解不等式:2996x x A A ->. 解:原不等式即9!9!6(9)!(11)!
x x >⋅--, 也就是16(9)!(11)(10)(9)!
x x x x >--⋅-⋅-,化简得:2211040x x -+>, 解得8x <或13x >,又∵29x ≤≤,且x N *∈,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2,3,4,5,6,7.
例4.求证:(1)n m n m n n n m A A A --=⋅;(2)(2)!135(21)2!n n n n =⋅⋅-⋅.
证明:(1)!()!!()!m n m n n m n A A n m n n m --⋅=
-=-n n A =,∴原式成立 (2)(2)!2(21)(22)43212!2!n n n n n n n n ⋅-⋅-⋅⋅⋅=⋅⋅
2(1)21(21)(23)312!n n n n n n n ⋅-⋅⋅--⋅=
⋅ !13(23)(21)!n n n n ⋅⋅--=
=135(21)n ⋅⋅-=右边
∴原式成立 说明:(1)解含排列数的方程和不等式时要注意排列数m n A 中,,m n N *∈且m n ≤这些限制条件,要注意含排列数的方程和不等式中未知数的取值范围;
(2)公式(1)(2)(1)m n A n n n n m =---+常用来求值,特别是,m n 均为已知时,公式m n
A =!()!
n n m -,常用来证明或化简 例5.化简:⑴12312!3!4!!n n -++++;⑵11!22!33!!n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