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2课时 金属活动性顺序(教案)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95ae6d1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5f.png)
第八单元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金属活动性顺序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本课题涉及到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的定义,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第一次对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学习,并对这一类物质的性质进行规律性的探究和总结,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课本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并通过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有许多重要的应用,可用作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升,并且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对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中的金属制品已有一定了解。
前面的章节中也或零碎或系统地接触过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例如一些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实验室用锌与硫酸反应制取氢气,镁、锌、铁、铜与盐酸的实验,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等。
但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还没有深入规律性的认识和总结。
通过前一段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已经熟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实验,有“从观察现象到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
(2)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金属和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2)对学生进行实验现象观察的培养和结果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从实验中学习——九年级化学金属活性性顺序实验教案
![从实验中学习——九年级化学金属活性性顺序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1b6f47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11.png)
注:这是一篇生成的作品,可能存在语言表达、事实准确性等方面的问题。
仅供参考。
从实验中学习——九年级化学金属活性性顺序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金属与酸反应,判断其活性顺序,并了解活性顺序的意义。
二、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具和试剂:小锤、5种不同金属(锌、铁、铜、铝、铅)、0.5mol/L HCl溶液。
2.取一个干净的试管,将3~4片切片细碎的铜片放进试管中,加入适量的0.5mol/L HCl溶液。
3.观察铜片与酸反应的情况。
如果有气体和颜色变化的现象,记录下来;如果没有变化,则不记录。
4.将所有金属都按相同的方法反应,记录反应情况,并按反应的强弱排列。
三、实验结果:1.实验过程中,铜片与酸反应,产生了气体和颜色变化的现象,记录下来。
2.在实验中,不同金属与酸反应的情况不同,反应的强弱也不同。
经过实验和观察,按反应的强弱排列如下:铝 > 铅 > 锌 > 铁 > 铜。
四、实验分析:1.活性是指元素或化合物化学反应时发生的强弱程度。
2.金属活性指金属在酸中的反应能力大小,反应能力强的金属,也就是活性大的金属,在酸中会产生剧烈的反应。
3.通过实验得知,金属的活性顺序与其化学反应能力的强弱有关,活性顺序可以用于预测和解释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
4.实验结果表明,铝的活性最大,铜的活性最小,这与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有关。
铝是第三周期的元素,它的电子配置是2,8,3,最外层只有三个电子,容易损失减少外层电子,形成Al3+离子,从而在化学反应中更容易发生反应。
铜是第四周期的元素,电子数较多,最外层有11个电子,很难减少电子形成阳离子,不太容易在酸中反应。
五、实验分析:1.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操作时戴上手套,避免酸液溅到皮肤上,造成伤害。
2.在实验之前,需要准备好试管和金属样品,保证它们的洁净和没有腐蚀性。
3.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反应情况,并及时记录结果。
4.实验结束后,要做好试管和器具的清洗,避免酸液残留。
《金属活动性顺序》教案
![《金属活动性顺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6bf2fa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c1.png)
《金属活动性顺序》教案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提高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和适用条件。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复习之前学过的“置换反应”,了解这类反应的特点(一种金属将另一种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启发学生发现是金属的活泼性的不同造成了这类反应的发生。
今天我们就学习“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板书课题。
(二)教授新课1.了解实验原理(1)引导学生实验铁与硫酸铜以及铁铜分别放入稀盐酸当中,发现利用金属与另一金属的盐溶液反应,根据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泼性强弱。
(2)还可以根据金属与酸反应、根据能否发生反应、发生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判断金属活泼性的强弱。
这就是我们实验的原理“质量守恒定律”。
2.实验合作探究向学生展示(铝与硫酸铜、铜与硝酸银、铜与硫酸铝)的实验用品,了解实验的操作步骤。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将实验现象填入表格中,并通过实验现象归纳。
(得出铜、铝、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铝>铜>银。
)3.总结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科学家经过了实验探究,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通过归纳得出:(1)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2)在金属活性顺序表前面的金属,可以与对应的酸反应产生氢气,而金属活性顺序表后面的金属则不能与对应酸发生反应产生氢气;(3)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三)巩固练习巩固训练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吗?(1)铁和稀盐酸(2)铝和硫酸锌溶液(3)铁和硫酸铜晶体。
由此可知,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适用于什么条件下?(反应必须要在溶液中进行,适用于溶液)。
(四)课堂小结由学生归纳他们本节所学:金属活动性判断的原理、金属活动顺序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一金属材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一金属材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330eed5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f6.png)
2.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1)介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概念。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的现象,总结金属活动性顺序。
(3)引导学生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介绍金属腐蚀的原因和类型。
(2)讲解金属腐蚀的防护方法,如涂层防护、阴极保护等。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向学生讲解新课的内容:
1.介绍金属材料的分类、性质和用途,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不同金属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2.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和图示,使学生直观地理解金属活动性的差异。
3.分析金属腐蚀的原因和类型,阐述金属腐蚀防护的方法和原理。
4.结合生活实例,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在金属腐蚀防护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这一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讨论:
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金属活动性顺序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金属制品的选用、金属腐蚀防护措施等。
2.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金属材料问题,如金属制品的损坏、腐蚀等,引导其他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金属腐蚀与防护的原理:金属腐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需要理解其原理及防护措施。
-重难点突破设想:利用多媒体演示金属腐蚀的过程,结合实际案例,讲解不同防护方法的原理和效果,增强学生的理解记忆。
3.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重难点突破设想:在实验前进行详细的安全教育和操作指导,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确保实验的安全和有效进行。
8.2.3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课件 (共39张PPT)2024-2025学年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8.2.3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课件 (共39张PPT)2024-2025学年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b1a7659e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59.png)
①滤渣中一定含有Ag、Cu,可能含有Mg
②滤渣中一定含有Ag,可能含有Cu
③滤液中一定含有Mg(NO3)2,一定不含Cu(NO3)2、AgNO3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答案】B 【详解】由于金属活动性Mg>Cu>Ag,则将一定量的镁加入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 合溶液中,镁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镁,后与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镁,
讲授新课 五、判断反应后固体或溶液质量的变化
6.根据题目给出的反应,用“减小”或“增大”填空:
(1)铁片投入稀硫酸中,固体(金属)的质量 减小 ,溶液的质量 增大 。
(2)铁片投入CuSO4溶液中,固体(金属)的质量 增大 ,溶液的质量减小 。
Fe+CuSO4=== FeSO4+Cu
56
64
点拨 有关判断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后固体或溶液质量的变化,可直接比
讲授新课
10.向CuSO4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和铝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发现滤液为 浅绿色,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A )
A.Cu
B.Cu、Fe
C.Al
D.Fe
【注意】
FeSO4、FeCl2、Fe(NO3)2溶液呈 浅绿 色,是因为其溶液中都含有离子 Fe2+(填符号); Fe2(SO4)3、FeCl3、Fe(NO3)3溶液呈 黄 色,是因为其溶液中都含有离子Fe3+(填符号); CuSO4、CuCl2、Cu(NO3)2溶液呈Cu2+ 色,是因为其溶液中都含有离子 蓝(填符号)。
讲授新课 5.下列除杂方法正确的是( D ) A.锌粉中混有少量镁粉: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B.铜粉中混有少量氧化铜:与过量木炭粉混合,充分加热 C.Mg(NO3)2溶液中混有少量AgNO3:加入足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D.FeCl2溶液中混有少量CuCl2:加入足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设计
![《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b2573e6aeaad1f346933ffb.png)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教学设计大矸中学黄述友一、教学设计理念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因此,在本课题中,我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大量实验事实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在教师的层层诱导下,归纳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特点。
再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从而完成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
在探究中,重点要求学生对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等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即可。
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②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
2、能力目标:①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结果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
②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情感目标:①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②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①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②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
仪器、药品试管、镊子、镁条、铝丝、锌粒、铜丝、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等。
【课题引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和见到各种金属,这些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是有差别的,有些金属的化学性质活泼,有些金属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我们可以从能否反应和反应的激烈程度来探究金属的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差异。
第2课时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件(人教版)
![第2课时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件(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1771118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68.png)
置换出来,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我是金属1
我们是金属 2的化合物
我把金属2赶走 了,因为我比它 的活动性更强
金属1
Hale Waihona Puke 酸根 金属2金属2
金属1 酸根
方法总结
金属与氧气 反应
金属与 稀盐酸\稀
硫酸
金属与 金属化合
物溶液
根据金属与氧气反 应的难易及剧烈程 度来判断金属活动
性顺序
根据金属与稀盐酸\ 稀硫酸反应的难易 及剧烈程度来判断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1)铜与稀盐酸: 不能 ; (2)锌与硫酸铜溶液: Zn+CuSO4══ZnSO4+Cu ; (3)铁与硫酸锌溶液: 不能 ; (4)铝与硝酸银溶液: Al+3AgNO3══Al(NO3)3+3Ag 。
感受化学之美
1.金属活动性顺序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归纳总结出了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 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B. X>Y>Ag>Z
C. X>Y>Z>Ag
D. (H)>X>Y>Z
当堂训练
5.有关X、Y、Z三种金属的化学反应如下:
①X+YSO4══XSO4+Y
②Y+2ZNO3══Y(NO3)2+2Z
③X+H2SO4══XSO4+H2↑ ④Z+H2SO4不发生反应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8.2.2《金属活动性顺序》 课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8.2.2《金属活动性顺序》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5bfedf1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33.png)
练一练
2.金属活动性顺序在科学研究中有重要应用。将打磨过的铁丝插入含有硝 酸银和硝酸锌的混合溶液中,铁丝表面会覆盖一层物质,这层物质是
A.银和锌 B.银 C.锌 D.银和铁
【答案】B
练一练
3.判断下列各组物质能否发生反应?
讲授新课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应用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钾 钙 钠 镁 铝 锌 铁 锡 铅 (氢) 铜 汞 银 铂 金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2Al+3CuSO4=Al2(SO4)3 + 3Cu Cu +2AgNO3 = Cu(NO3)2+2Ag
讲授新课 金属与金属盐溶液的反应
判断金属活动性的方法三: 可根据金属能不能把另一种金属从其金属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判断金属活 动性的强弱。
我是金属1
我们是金属 2的化合物
我把金属2赶走 了,因为我比它 的活动性更强
金属1
酸根 金属2
金属2
金属1 酸根
讲授新课 金属与金属盐溶液的反应
金属与氧气 反应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口诀:嫁给那美女,身体细纤轻,统共一百斤
讲授新课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应用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强。 钾 钙 钠 镁 铝 锌 铁 锡 铅 (氢) 铜 汞 银 铂 金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那么,点石成金的原理是什么呢?
Fe+CuSO4=FeSO4+Cu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8.2.2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8.2.2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e8380f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0e.png)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概念;2.理解金属活动性的大小与元素的性质和结构的关系;3.了解常用的金属活动性序列,并能够运用它们进行有关实验和判断;4.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概念和原因;2.常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记忆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锌片、铜片、铁片、铝片、铅片、锡片等;2.实验药品:稀盐酸、硫酸、铜硫酸等;3.显示器、投影仪和计算机等。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利用实际场景或图片引起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引入本节的学习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步骤二:概念讲解1.通过听教师讲解和讨论,学生们了解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指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相对于其他金属的活动性大小关系;2.探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影响因素,如金属的晶体结构、金属原子的结合方式、金属离子的电荷等。
步骤三:实验演示1.利用实验室器材和药品进行实验演示,例如:将锌、铁、铜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产生的气体情况;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然后讨论实验结果的原因。
步骤四:活动性顺序的记忆和应用1.介绍常见的金属活动性序列,如下所示:金属活动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钾(K)、钠(Na)、钙(Ca)、镁(Mg)、铝(Al)、锌(Zn)、铁(Fe)、铅(Pb)、氢(H)、铜(Cu)、银(Ag)和金(Au)。
2.引导学生记忆这些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了解其应用领域;3.进行练习,例如:根据给定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并解释原因。
步骤五:学生实验1.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们进行金属活动性实验,例如:将锌片放入稀硫酸中,观察是否产生气泡;2.学生们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并解释原因。
步骤六:总结讲解1.结合学生实验现象和实验原理,总结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作用和应用;2.引导学生思考金属活动性顺序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如腐蚀问题等。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了解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饱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设计)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饱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b1bb20a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a6.png)
课题2《金属地化学性质》初中九年级数学教案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溶液地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地化学问题。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地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地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金属与化合物溶液地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操作中,获得科学方法地体验,养成实事求是地科学精神与严谨地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化学兴趣二,教学重点1.金属与化合物溶液反应2.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三,教学难点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试管,试管架,铝片,铁片,铜片,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溶液五,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地学习,妳能说出用哪些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地金属与氧气,酸反应,回答鉴别真假黄金地方法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导入3分钟化学方法可以鉴别金与铜锌合金。
还有没有其它地方法来鉴别呢?新课教学25分钟铁与硫酸铜溶液能够发生反应,那么铁能与其它金属化合物地溶液反应吗?其它金属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吗?教师在学生实验时进行指导。
金属与化合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了什么?展示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化合物溶液反应地方程式,从中找出共同点,得出置换反应地定义。
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探究金属与化合物溶液地反应。
实验结束后,根据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学生讨论得出金属与化合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金属比化合物中地金属活泼。
总结出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反应,金属与化合物溶液地反应是置换反应。
培养学生猜想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地能力。
体会实验探究地一般过程,体验探究学习地乐趣。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体验到互助,合作地快乐。
在交流与表达中提高学生地语言交流能力。
经过大量地实验,得出常见金属地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Fe Sn Pb (H) Cu Hg AgPt Au。
第2课时 金属活动性顺序教案
![第2课时 金属活动性顺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2d02d8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4f.png)
第2课时金属活动性顺序【学习目标】1.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2.实验探究酸溶液、盐溶液与金属发生的置换反应及其规律。
【学习重点】熟记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并能举例。
【学习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默写锌、铁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时,铁钉表面有物质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铝丝具有和铁钉相似的性质,则铝丝放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以上反应的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
3.金属活动性顺序(1)规律:(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①金属的位置越靠,它的活动性越强。
②位于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③位于的金属一般能把位于的金属从它们的中置换出来。
(K、Ca、Na除外)二、新知导学知识点一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师生合作】完成教材P11的“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金属与其他金属化合物的溶液能否发生反应,比较金属的活动性。
1.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图1图2图3实验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活泼性比较如图1,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浸入溶液中的铝丝表面有 色物质生成,溶液由 色变为无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如图2,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浸入溶液中的铜丝表面有 色物质生成,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如图3,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___________ 2.结论: (1)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 。
(2)根据一些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知识点二 金属活动性顺序1.金属活动性顺序【引导自学】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P12,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8.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8.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bef7b99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6b.png)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特点。
2.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金属反应实验,并能正确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能够书写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加强学生对金属化学性质的理解和应用,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完成课本第8.2节后的习题1、2、3,重点加强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结合生活实际,找出三种常见的金属腐蚀现象,并分析其腐蚀原理,尝试用所学的金属化学性质知识进行解释。
3.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简单的金属反应实验,要求实验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将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结论整理成实验报告,下节课进行分享。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主动思考、提问,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指导。
4.作业布置既要注重知识巩固,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教师简要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金属防腐蚀、金属冶炼等,让学生认识到学习金属化学性质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1.金属与氧气反应:教师以铁与氧气反应为例,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原理,引导学生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并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2.金属与酸反应:介绍金属与盐酸、硫酸等反应的原理,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并学会书写化学方程式。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人教版九年纪化学下教案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人教版九年纪化学下教案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460b7195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a6.png)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金属与氧气、稀酸的反应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
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2.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及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对置换反应的理解。
教学难点初步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新的化学反应及反应类型。
情境导入黄金饰品(如图所示)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时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
因为黄铜(铜锌合金)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
今天我们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便可鉴别黄金的真假。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提出问题空气中久置的镁条和铝片与用砂纸打磨后的镁条和铝片相比有什么差异?是谁使“纯净漂亮”的镁条和铝片穿上了“外衣”呢?讨论交流学生结合上述现象和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以投影形式展现,可配适当图片或视频。
)1.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
镁、铝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铁、铜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可反应。
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由此可见,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
2.铝放置在空气中:银白色的铝表面逐渐变暗,生成一层致密的Al2O3薄膜,从而阻止内部铝进一步被氧化,因此,铝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
教学拓展暖气片上涂的“银粉”为铝粉,利用了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隔绝了氧气和水,防止内层铁生锈。
课堂讨论(1)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氧化?为什么不宜用钢刷擦洗铝制品?(铝的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保护了内层铝;用钢刷擦洗铝制品时,就破坏了氧化铝薄膜,使铝再次发生氧化。
金属活动顺序教案初中
![金属活动顺序教案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5b541371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37.png)
金属活动顺序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金属活动顺序的概念,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能够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1.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2. 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和适用条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提出问题: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什么是置换反应,那么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几个置换反应,大家来判断一下产物是什么。
2. 学生回答:锌与硫酸生成氢气和硫酸锌。
通过上节课的实验可以知道铜与硫酸不发生反应。
3. 教师引导:既然锌能与酸反应,铜不能与酸反应,由此可知金属的活泼性是不同的。
那么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是怎样的顺序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金属的活动性。
二、新课讲授1. 学生实验:铁与硫酸铜的反应;铁、铜分别与盐酸的反应。
2. 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思考铁与铜,哪种金属更加活泼?为什么?3. 学生回答:铁比铜活泼,因为铁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4. 教师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指金属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强弱的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其活动性越强。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1. 学生实验:镁与盐酸的反应。
2. 提出问题:为什么镁能够与盐酸反应,而铜不能与盐酸反应?3. 学生回答:因为镁的活动性比铜强。
4. 教师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用来判断金属是否能与酸反应。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够与酸反应,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后面的金属则不能与酸反应。
四、金属活动性顺序的适用条件1. 学生实验:锌与硫酸铜的反应。
2. 提出问题:为什么锌能够与硫酸铜反应,而锌不能与硫酸钠反应?3. 学生回答:因为硫酸铜中的铜活动性比锌低,而硫酸钠中的钠活动性比锌高。
4. 教师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适用于金属与金属离子反应的情况。
当金属与金属离子反应时,只有当金属的活动性比溶液中的金属离子低时,反应才能进行。
人教九年级化学-金属活动性顺序【含视频】
![人教九年级化学-金属活动性顺序【含视频】](https://img.taocdn.com/s3/m/a815ff566c85ec3a87c2c585.png)
加适量稀盐酸至 无气泡产生,过 滤、洗涤、干燥
FeCl2溶液 (CuCl2)
加适量无锈铁钉 或铁粉,过滤
7.现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 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 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 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和Z的金 属活动性顺序。
学方程式为
,
以上反应的反应类型是 置换反应 。
课堂教学展示 新课导入
置换反应:
课堂教学展示 课堂探究
知识点1 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把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 中,铁钉上会有紫红色 的铜生成。
Fe+CuSO4=FeSO4+Cu 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的强。
点 击 播 放
探究
➢ 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 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 生?
课后反馈总结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课后反馈总结 课本习题
练习与应用(P13)
2.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 它由硫酸铜、生石灰加水配制而成。为什 么不能用铁制容器来配制波尔多液?
若用铁制容器来配制波尔多液,则容器会被腐 蚀,硫酸铜也会变质,发生如下反应:
➢ 把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 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 把另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过 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
现象
铝丝浸入 硫酸铜溶 液中
浸入溶液的铝丝表面 覆盖一层紫红色的物 质,溶液由蓝色逐渐 变为无色。
铜丝浸入 硝酸银溶 液中
浸入溶液的铜丝表面 覆盖一层银白色的物 质,溶液由无色逐渐 变为蓝色。
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5d2f6de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7f.png)
5.拓展延伸,学以致用: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开展课后调查,了解金属资源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评价反馈,查漏补缺: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辅导,提高教学质量。
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特点,掌握铁、铜、铝等金属在空气中氧化的反应方程式。
2.掌握金属与盐酸、硫酸等常见酸反应的原理,能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理解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掌握铁与硫酸铜溶液、锌与硫酸铜溶液等置换反应的方程式。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与应用是本章节的重点,学生需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并能运用该顺序分析金属的化学性质。
2.金属与氧气、酸、盐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是难点,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各种反应条件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是教学难点,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发现规律,提高实验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认识,激发探究化学世界的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真实性,遵循客观事实。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了解金属资源有限,倡导合理利用和回收金属。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之前,已经掌握了金属的基本概念、物理性质以及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可能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不够深入,对金属反应的应用场景认识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针对学生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帮助他们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善于探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金属活动性顺序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判断金属的活泼性程度。
(2)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对比实验,初步形成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的习惯,建立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意识。
(2)“真假黄金饰物”的鉴别,使学生体会到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
1.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教具准备】
锌片、铁丝、铜丝、铝丝、CuS0
4溶液、AgN0
3
溶液、NaCl溶液、Al
2
(S04)
3
溶液、试管
(若干)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以及置换反应的概念,现在让我们通过一组实验来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活动与探究】
请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P
11~P
12
实验,并记录好反应现象。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发现什么问题?(用化学方程式描述实验结果)【交流回答】
根据上述反应,同学们能否得出铜、铝、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得出结论】
金属活动性:A1>Cu>Ag
【归纳总结】
经过了许多类似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进行认真的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同学们是否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为什么有氢的位置,有何作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有何重要应用呢?
【交流回答】
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生成氢气,而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即不反应)。
【复习提问】
我们已经知道:金属能跟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是否所有金属都能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呢?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应满足什么条件?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仪器和药品完成下列实验探究活动:探究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活动与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金属是否都能与盐溶液反应。
实验用品:锌片、铁丝、铜丝、CuS0
4溶液、AgN0
3
溶液、NaCl溶液、试管(若干)
实验要求:取3支试管,分别加人一小片锌片、铁丝、铜丝然后分别加人CuS0
4
溶液,
AgN0
3
溶液,NaCl溶液,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
1.哪些物质间能发生反应,反应产物是什么?
2.对照金属活动性顺序,分析归纳出金属和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有什么规律?
【交流回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可以把位于其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归纳总结】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外)。
【学生练习1】
如何验证Zn、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
【交流回答】
方法1:将活动性居中的金属单质,例如取Cu丝,而Cu两边的金属取其溶液,如
ZnC1
2溶液和AgN0
3
溶液,然后将 Cu丝分别伸人两溶液中,通过是否有金属被置换出来
而确定金属的活动性。
即“中间的金属,两端的溶液”的方法。
方法2:将金属活动性居中的金属盐溶液,例如取CuS0
4
溶液,而Cu两边的金属取
其单质,如Zn片和Ag片,然后分别将Zn片和Ag片放人CuS0
4
溶液中,根据是否有紫红色的铜被置换出来,确定金属的活动性。
即“中间的溶液,两端的金属”的方法。
【学生练习2】
如何验证Mg、Zn、Cu、Ag的活动性?
【交流回答】
一般情况下四种金属可分成两类:一类氢前金属,一类氢后金属,所以通常先取四种金属的单质和一种稀酸(如稀盐酸),然后分别将四种金属放于稀盐酸中,根据是否有气泡产生,来确定Mg、Zn比Cu、Ag活泼,同时又可根据产生气泡速率的快慢来确定Mg比Zn活泼。
氢后金属,可根据金属单质与金属盐溶液的反应来确定Cu比Ag
活泼(例如将Cu丝放入AgNO
3
溶液中)。
【学生练习3】
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时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欺诈活动。
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交流回答】
方法1:能与稀HC1、稀H
2S0
4
反应的为黄铜、不反应的为黄金。
方法2:能与AgN0
3
溶液反应的为黄铜、不反应的为黄金。
方法3 :黄金与黄铜的密度不同,测一下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
方法4:黄铜与黄金的硬度不同,把它们互相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问题与思考】
常用的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有哪些?
【归纳总结】
方法1.利用金属与酸反应。
依据现象判断:放出气体速率越快,其金属活动性越强。
没
有气体产生的,其金属活动性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的后面。
特别提醒:设计实验时应注意控制变量:几种金属形状大小相同,酸应为同浓度的同种酸。
方法2.利用金属与金属盐溶液反应。
依据反应能否发生判断:能反应说明置换的金属比被置换金属活动性强。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且掌握了探究金属活动性的常用的几种方法。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板书设计
第2课时金属活动性顺序
一、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结论:金属活动性 A1>Cu>Ag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强。
2.位于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和稀硫酸中的氢。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外)。
三、探究金属活动性常用的两种方法
1.利用金属和金属盐溶液反应探究(验证Zn、Ag、Cu三种金属活动性)。
(1)“中间的金属,两端的溶液”的方法(Cu丝、ZnC1
2溶液、AgNO
3
溶液)。
(2)“中间的溶液,两端的金属”的方法(Zn片、Ag片、CuS0
4
溶液)。
2.利用金属和酸反应探究(验证Mg、Zn、Cu、Ag的活动性)。
教学反思
1.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获取过程,要组织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可以通过对一些实例和习题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感受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作为有关金属能否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等的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