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追踪——中国生态环境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科技的发展,二十一世纪的生态环境显得尤为脆弱。由于化石 燃料的大量使用,绿色植被的急剧减少,空气变得污浊不堪,雾霾开 始肆虐于全国各大城市,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 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由 于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雾滴提供了吸附和反应场所加速 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也容易作为 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 历史上雾
肥沃、保水性好,易于旱作物生长。土质疏松,用木石工具就可开垦 土地,进行耕作,创造了接近铁农具的生产效率。三代时期黄土高原 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塬上“原隔既平,泉流既清”《诗.小雅.黍苗); 黄河水清,“河水清且涟漪”《诗.魏风.伐檀》;气候温暖,黄河下 游有亚热带植物,“绿竹青青”《诗.卫风.淇奥》。良好的生态环境 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早熟的农业产生了早熟的文明。如果 以国家、城市、文字的出现作为文明的标志,则中国在夏、商时就进 入文明社会。
生态环境条件既是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又是经济社会的组成部 分。自从人类出现以后,人类作用于自然,自然也作用于社会,自然 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在相互作用中共同发展。自新石器时代的农业起 源算起,中国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上万年的历史。我国 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十分悠久,在距今 7—8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纵观我国数千 年的农业发展史,农业的兴衰与生态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生态 环境的优劣,不仅影响农产品产量及农业投入产出比,而且关系到农 业和农村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影响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根据各个历 史时期生态环境特点的不同,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大体经历了四个阶 段,即原始农业阶段、古代农业阶段、近代农业阶段和现代农业阶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霾天气时大气污染最严重的一次是1952年12月5日发生在英国伦敦的 大气污染事件,这次事件造成12000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并推动 英国环境保护立法进程。污染事件的直接原因是燃煤产生的烟尘、二 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造成,是典型的煤烟型污染,这与北京、石家 庄等地的雾霾天气明显不同。 雾霾天气时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 的主要器官有呼吸道、咽喉和肺。此时的细菌、病毒和真菌有可能吸 附在小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物上,随呼吸进入呼吸道,如果在咽喉 部生长繁殖,有可能会发生咽喉炎或慢性咽喉炎,在呼吸道中生长、 繁殖有可能会出现呼吸道感染,如果进入气管、支气管和肺,有可能 造成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在雾霾天气中,老年人或儿童,尽量 避免外出或户外活动,在不得不出门的情况,要尽量戴口罩,回家后 要将落在脸部,手、脚等裸露部位的细小颗粒洗干净。患高血压、心 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和体弱者,应尽量避免户外锻炼,防止或减少呼吸 系统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尽量关闭门窗,防止雾霾颗粒物向室内 泄露,保持室内空气干净。注意饮食清淡,多喝水。尤其是老年人还 要注意生活规律,不要过累,休息好。在雾霾天气中,人们,尤其老 年人,不管驾车,骑车还是步行时都要多加小心,避免摔跤,更要注 意交通规则,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也要通过心理调解,提高自身的 免疫功能,为身心“解毒”,以使为在雾霾天气中减少疾病的发生, 也是非常重要的。雾霾天气的危害及防护措施是一种生活常识,对雾 霾天气的危害及防护措施有一定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平日的生 活学习中,我们要多多注意才能身体健康。
到现在的21世纪初,,世界环境相继出现"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
坏、酸雨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物质扩散、人口爆炸、土壤侵蚀、 森林锐减、陆地沙漠化扩大、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十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正残酷地撕毁人类关 于未来的每一个美好愿望和梦想,这一影响不仅会殃及一代、两代人, 而且将影响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生存繁衍。
良好的生态条件和个体小农的积极性使中国跃居世界先进地位(春 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经过春秋战国到素汉,中国成为世界的先进国家。 这得力于良好的生态条件、个体小农的积极性和国家有效的管理。中 国自春秋到西汉是温暖时期,《史记》记载:竹生谓川,漆长陈夏, 许多亚热带植物北移。
在春秋战国发展的基础上,汉代出现了新的高峰。汉文景时“天下 宴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汉书.循吏传序》。“百姓无内外之遥, 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史 记.律书》。“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 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摈而不得 聚会”《史记.平准书》。汉代中国成为世界的先进国家。经过民族融 合,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形成,加上众多的少数民族,形成中华民族 大家庭,中华文明著称于世。
经过唐代的发展,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北方已经没有多少开发余 地。只是部分地区开辟了淤田,尤其在黄河流域把夹杂泥沙和营养的 河水引入荒野,使不毛之地变为沃土。王安石变法时推行淤田,“深、 冀、沧、胤间、惟大河、滹沦、漳水所淤,方为美田”(沈括:《梦溪 笔谈》)。宋元明时另一发展方向是进人山区,如秦巴山区在唐宋时 还人烟稀少,到明代则大批流民拥入。山区的开发带来森林破坏和水 土流失。淤田造成水路阻塞。明代黄河决口地点上移,至新乡一带。 黄河干流南摆,明代常夺涡、颖河人淮河。黄河改道决口频繁,给生 产、生活造成危害。这是中国古代生态史上的一大灾难。
黄土高原有适宜农业发生的条件,不可避免地成为农业起源地,成 为中国早期的农业起源中心。生态环境条件与中国农业和文明的早熟 (夏商周三代时期),中国农业起源比西亚晚一千多年,但中国农业起 源以后便很快地成熟起来。仰韶文化时期已有相当水平的农业。特别 是夏商周时期用木石工具创造较高水平的农业。黄土高原土层深厚、
生态对社会的影响表现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决定了一定 的资源利用方式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一经济制
度,经济制度决定社会组织方式一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决定了思维方 式—价值观念。反过来,直接作用于生态环境的是科学技术,而影响 科学技术的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在中国古代,生态环 境影响了中国的科学技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生态影 响科学技术表现在南北朝的气候干旱,而创造了早作保墒技术。对政 治的影响表现在古代的社会动乱往往和生态失调、自然灾害联在一 起。《史记.周本记》说:“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伊洛干 枯而夏朝灭亡,黄河干枯而商朝灭亡,都和干旱有关。伯阳甫解释说 “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夫水土演而民用 也,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科 技也影响生态环境。先秦时开发规模小,政府重视生态保护,当时的 生态环境比较好。汉以后开发规模加大,政府忽视生态保护,造成生 态环境的破坏。科学技术既能保护生态,也能破坏生态。古代生态破 坏常常和开辟土地、开矿冶练、建筑用树、砍柴烧炭等开发活动联在 一起。
雾霾追踪 中国生态环境的发展历程
结业论文
学院: 轻工学部资环学院 专业: 环境工程 姓名: 学号: 老师: 成绩:
雾霾追踪--中国生态环境的发展历程
作者:周浩东 摘要:人类在其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有 99%的时间是处在采集渔猎 的原始状态,对生态环境没什么大的影响,但是 16 世纪第一次工业革 命之后,随着人口剧增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全球生态环境开始急剧 恶化。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到目前为止,生态环境已经破碎不堪,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已经成为 了一个巨大的矛盾。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就在不断局部的改变 生态环境,而现在就中国的环境问题来说,雾霾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生 态环境难题。 关键词:中国 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 发展历程 雾霾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 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 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 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又分为自然 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世界生态环境的发展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 前和中国的生态环境的发展是差不多的,都是从农耕时代不断地变 迁,但是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局 部的,是地球可以承担的影响。但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尤其是20世纪
中国古代的持续农业集中表现在地力常新的思想和技术上。国时 《吕氏春秋》的“任地”篇里提出“地可使肥,又可使棘”。宋代的 陈甫《农书》“粪田之宜”说“或谓土弊则草木不长,气衰则生物不 遂,凡田种三、五年,地力已乏。其语殆然也,是未深思也。若能时 加新沃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其力常新壮矣,何弊何衰 之有?”这是地力常新说第一次明确论述。欧洲人对中国的土地长期 种植而地力不减是很吃惊的。中国古代创造了用灵活的耕作技术改良 土壤的性状,施用大量的有机肥料提高肥力,用轮作、绿肥等生物技 术来防止养分的过渡消耗。清代的《齐民要术》提出,稻子收获以后, 不要全部种麦,而抽出三分之一的土地种菜子,一亩能收菜子二石, 榨油80斤,饼120斤,可作三亩地的肥料,能供应两茬庄稼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