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趋势》介绍9.7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书籍简介Megatrends:Ten New Directions Transforming Our Lives(1982)
一、作者简介
约翰·奈斯比特是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埃森哲评选的全球50位管理大师之一,约翰.奈斯比特的阅历丰富,有着哈佛、康奈尔和犹他三所大学的教育背景,他是美国《趋势报告》季刊的发行人,被一些人誉为研究美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技术发展趋势的权威,曾任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等大企业的顾问,出版的著作主要有:《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1982),《新趋势:展望1986年以后的年代》(1986),《2000年大趋势》(1990),他的这几部著作被看作是企业界和经济界决策者的必读书。

其中,《大趋势》与威廉·怀特的《组织的人》、阿尔文·托夫勒的《未来的冲击》并称“能够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的三大巨著。

据《金融时报》证实,约翰·奈斯比特最负盛名的《大趋势》一书中没有一条预言是错误的。

从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之后,约翰·奈斯比特先后进入犹他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此后曾供职于旧M与柯达公司。

1963年他进军华盛顿,担任肯尼迪总统的教育部助理部长,还曾任约翰逊总统的特别助理。

约翰·奈斯比特还拥有人文科学、科技等领域的15个荣誉博士学位。

约翰·奈斯比特是一个永远响亮的名字,他的未来学著作的销量已经超过1400万册。

这是一位具有全球影响的神奇人物,他曾以《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和《亚洲大趋势》两部著作奠定其作为未来学家的坚实地位,并始终以洞悉一切和敏锐感知未来的能力,永远独领风骚于他同时代的众多学者之上。

他首次提出中国新社会的八大支柱理论,洞悉中国未来大趋势,不仅给了中国信心,也给了世界信心。

二、主要内容
该书著者从十个方面论述了美国社会发展趋势, 认为美国社会正在蜕变之中, 目前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夹缝时期, 正在进行无情的结构调整这是一部论述人类未来经济信息化的未来学著作。

本书是1983年美国最畅销书之一,在美国的经济界和知识界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逐步向
信息经济发展。

许多学者都开始注意研究这一现象。

早在1962年,美国学者P.Q.马克卢普就在其《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析》一书中提出信息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日益重要的观点。

马克卢普测算,1958年美国信息经济(他称为知识产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9%,从事信息经济的劳动力占非农业劳动力的31%,而信息经济产值的年增长率远远高于工业产值的年增长率。

197年,美国经济学家波拉特发表《信息经济:定义和测量》一书,全面阐述了信息经济的含义,信息经济规模测算的理论与方法等。

整个20世纪70年代,有关信息经济学的论著大量问世,如美国学者霍罗威茨的《信息经济学》、日本学者增田米二的《信息经济学》等相继出版。

但这些著作主要侧重论述信息经济的技术性,很少涉及信息发展的社会趋势。

就是在这一情形下,奈斯比特发表了《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一书。

此书发表于1982年,它由美国威廉·摩罗按原著的篇章结构编写的,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纳如下:
一、从工业杜会向信息杜会的转变
美国的信息社会开始于一九五六年,当时正值美国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然而恰恰在这工业经济表面蒸燕日上的形势掩盖下,一个不被人注意的,然而却有着象征意义的里程碑在悄悄地出现,它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崭新时代的诞生。

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里程碑就是:美国白领工人的数字超过了蓝领工人。

了解美国人的工作性质很重要,因为工作性质的比例影响社会的性质。

1950年美国劳动大军中仅有大约17%的人从事信息工作,而目前从事计算机程序编制员、教员,职员、秘书、会计、证券经纪人、经理、保险行业人员、官员、律师、银行业和技术员等信息方面工作的人已超过60%。

另外还有许多人在制造厂商公司里从事信息工作。

据麻省理工学院的专家大卫·伯契统计,美国目前只有13%的劳动力在从事制造业。

信息社会的主要特点为:(1)在信息社会里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资本而是信息知识。

在工业社会里,战略资源是资本,例如一百年前有不少人懂得如何建造钢铁厂,但拥有建造钢铁厂资本的人却不多,因而由于受到资本的限制,人们很难参加经济活动。

在信息社会里,战略资源是信息,因而,只要拥有信息,人们即可参加经济活动。

正因为战略资源是信息,美国小企业的数字在爆炸性发展,五十年代美国新企业的增加数字每年约为九万三千个,而目前企业增加数字每年约
为六十万个。

新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工作机会,一九六九至一九七六年的七年中,劳动大军中增加了九百万人,但美国一千家最大的工业公司中却一个新职位都没有增加,小企业中增加了六百万工人,其余三百万进入了州和地方政府工作。

在信息社会里,权力的新泉源已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金钱,而是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的信息。

知识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

(2)价值的增长不再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在当前美国国外市场日益缩小的情况下,美国公司却在毫无困难地大量出售其工业技术专业知识和管理技术。

(3)人们注意和关心的是将来,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用了一百年,而当前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只用了二十年。

变化发生叫导如此之快,以致人们来不及作出反应,人们不得不转而预计将来要发生什么。

在农业社会阶段,人们习惯于向过去看,农民根据过去的经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工业社会的时间倾向性是注意现在,而在信息社会里人们注意的是将来。

(4)信息社会是诉讼密集(1itigious·intensive)社会。

农业社会里的对抗存在千人与大自然之间,工业社会里的对抗存在于人与经过人加工的大自然(fabricated nature)之间,而在信息社会里,对抗出现在人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之中。

由于相互交往大大增加,其中有些关系毫无疑间将恶化,结果诉讼案件增多。

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并不意味着物质生产将停止发展或变得不重要了,过去随着工业时代的出现农业并未停止,变化只在于在农业时代由90%的美国人生产美国所需要的粮食的100%,而目前是3%的美国人在生产美国所需要的粮食的120%。

信息社会的生产也是如此,生产过程中直接用手接触产品的人少了,但产量却提高了。

在估计美国经济情况时不应只看到经济萧条的统计数字,因为那是根据传统的工业,也即夕阳工业(sunset industry)的情况做出的,应该注意的是美国信息经济和其他朝阳部门(sunrise sector),而这才是代表美国经济发展方向的。

二、从强迫性技术向离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的变化趁势
三十年前,技术的引进到社会上来是强迫性的,亦即工人逆来顺受,没有不接受的余地,而三十年来,当某种技术引进到社会上来时,人类自然地产生一种要加以平衡的反应。

作者把这种反应称之为高情感(high touch),技术越高级,情感反应也就越强烈。

五十年代是美国历史上工业化最高潮时期,美国65%的劳动力在工业中工作,其中大部在强迫性装配线上工作。

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是大量推销工业品的时代,高技术进入了工厂、办公室、通讯、运输、医疗制度,最后甚至进入了私人家庭。

随着技术的无孔不入,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也在一起成长。

人们对周围的高技术的自发反应,就是发展出一套具有高度个人价值的对策以抵销技术的非个人性质,结果就是所谓的自助运动或个人成长运动(Personal growth movement),这个运动发展的高潮即人类潜能运动(puman potential movement)如静坐、按摩、瑜伽、气功、禅等,也就是所谓以软性来平衡硬性的技术。

举一些例子:随着学校中普遍使用电脑,许多学校恢复了宗教信仰活动,进行祈祷,静思等;随着最新的厨房技卜术等高技术进入家庭,软色调(即浅颇色)、舒适、饱满,未经加工的外观、怀古、民间艺术如手制的被单等大受欢迎,装饰品和艺术品都强烈地表现出个性,人们强调的是艺术原作和只此一件,工厂里大量采用了机器人等高技术,另方面讨论工作上的间题及其解决方法的工人小组也大量出现,即所谓的质量控制圈仇(quality control cirele)。

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到心脏移植、脑部扫描等高峰,人们却大量对家庭医生和附近的诊所产生了兴趣,在家中治疗和在家里生小孩也越来越流行,医院人员也试图在医院里创造一个更像家里的环境。

避孕药是化学和药理学等高技术发展的产物,它的高情感反应导致了生活方式的全面革命。

社会反对婚前性行为虽然部分原因是出于现实考虑,因为怀孕会带来各种复杂间题,随着避孕药的出现,社会上跃跃欲试的冒险精神趋于旺盛,同居变得非常普通。

随着电子音乐的泛滥,人们对乡村音乐的兴趣大增,这也是对电子音乐的一种反杭。

高技术进入社会越多,人们也就越希望和其他人在一起,尽管有了电视可以着电影、听音乐,甚至通过电脑殉物,但人们仍愿上剧场、电影院,上街购物,一九七五年大屏幕电视出现后,许多人认为电影院要关门了,他们不了解高技术会产生高情感,人们去电影院并不只为了看电影,而是要同其他人一道哭,一道笑。

三、从一国经济向全球经济的变化趋势
美国可以主宰世界经济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目前的世界是个各国必须互相依赖的世界。

日本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工业领导国,它的钢铁和汽车生产都超过美国,但这并不表示日本取代了美国的地位,因为日本同样受到新加坡、南朝鲜和巴西的挑战。

在这新经济时代中,世界上所有国家都越来越互相依赖,但美国国内各州却越来越不依赖中央政府,因此,目前出现了一句流行的名言:“考虑问题要胸怀全球,行动时要始于足下”(thinking globally,acting locally)。

最能说明全球经济变化的是汽车业。

有四大趋势影响着汽车业的未来。

(1)美国失去了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的地位。

日本装有机器人的工厂生产一辆汽车只要九小时,美国工人要化三十一个小时。

一九八O年日本生产了一千一百万辆汽车,超过美国40%。

(2)全球汽车工业渐趋饱和。

世界上有八十六个国家拥有汽车装配线,价如墨西哥就已成为主要汽车生产国。

德国的大众,日本的日产,美国的福特、通用等汽车公司都在墨西哥设厂,墨西哥一九七九年生产了将近三十万辆车。

(3)许多汽车公司不可能继续生存,法国的雷诺公司已经买了伏尔伏(Volvo)旅行车厂10%的股份,法国汽车公司持有美国汽车公司(American Motors)的股票从5%跃到46%。

通用汽车公司拥有日本五十铃公司34%的股票。

英国已同意在英国生产本田车,拥有西班牙伊比利卡汽车公司37%股票的日本日产公司与阿尔法·罗米欧共同投资在意大利每年生产六万辆汽车。

上述情况只是一个开始,下一回合将出现合并、收购、破产等,汽车工业已成为第一个全球工业。

这将产生“世界车”,亦即由全球制造并装配的车。

(4)日本向日益高涨的压力屈服,在世界各地设立日本汽车厂。

一般来讲日本不愿到外国发展,他们担心这样会失去生产优势,但是现在西方要求日本设立工厂以弥补日本进入当地市场的损失。

1981年日本汽车零件占据了30%美国市场,1982年春进口车占加利福尼亚汽车销售量的70%。

协作生产(production sharing)将成为世界经济结合的流行方式,汽车业并非是这样做的唯一行业,小至美国的棒球手套,其中95%在日本生产,但使用的是美国牛皮,在巴西揉制。

又如袖珍式计算器,其中微处理硅片来自美国,在新加坡、印尼或阿尔及利亚装配,钢制外壳来自印度,计算机运到横滨再把日本制的牌子钉上去。

全球投资已大为盛行,由子七十年代美元的贬值,美国已成为欧洲投资者的圣地。

今天美国最大的投资者不是来白中东,而是来自荷兰、英国、加拿大、瑞士、日本与法国。

外国人在美国韵置产业数量日益增长,美国商业部统计外国投资为五百二十亿美元,而美国国会委员会调查的结果表明,外国人在美国的所有权达三千五百亿美元。

美国1978年在二百七十八家外国银行里投资,1979年增加到三百一十五家。

美国银行的资产中12%为外国人所有,日本的占有率很高,西班牙银行的占有率增长幅度巨大。

外国人全部或部分拥有一百家美国银行,财产总值七百七十亿美元。

在这个越来越互相依赖的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必须与第三世界交往。

唯有开发第三世界,北方的产品才能确保市场,在一个互相依赖的世界上,援助不是施舍,而是投资,这是一项特别重要的投资,因为传统市场很快就要饱和了。

人们将向海外购买更多的优良产品,而不是象保护主义者想象的那样会少买,企业,即使是小企业,现在也该考虑外销的间题。

越来越互相依赖的经济环境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希望。

例如美国在经济上和日本有密切关系,如果美日间发生间题,这两国就一定要设法解决。

全球的情况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和苏联、所有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做生意,因为世界贸易使我们更接近世界和平。

四、从短期向长期的变化趋势
全世界都在批评美国企业目光短浅,只注重短期眼前利益,宁肯牺牲未来以换取本季度的好生意。

美国的作风恰好和日本练达的企业领导方式形成强烈的对比,日本宁肯牺牲现在以换取健全的未来。

不过现在有许多迹象显示美国管理人员已开始转变态度,长期计划已经成为许多商业界人士熟悉的题目,行销全球市场的企业尤其如此,例如,运输和建筑产品制造业者美国标准公司(American Standard),正值一九七四年公司营业情况很差的时候突然由短期考虑转向了长期考虑,一九七五年该公司的董事会为高级主管人员除每年规定的红利以外,再加上长期奖金,而这长期奖金的多寡是和每份股票在四年期间的盈余情况联系起来的。

由于采取了这个措施,一九七五年
以来该公司的利润以每年30%的幅度增长,目前该公司设立了三种主管人员长期奖金。

美国企业的这种转变除受日本的影响外,有关自然环境和不可再生资源的争论也是促进觉悟提高的因素,人们开始意识到短期作风的危险。

例如人们意识到了短期的方便而污染空气和饮水,就长期而言就会对生活和环境质量造成损害。

目前美国的林业公司都有可观的造林计划,人们都了解,如果只是伐树而不种树,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就没有可用的树木了。

短期观点的产生是一系列报酬制度造成的。

高级主管人员的薪金和红利是根据公司每年的收益定的,最高行政主管的任期平均只有五年,他们都希望在领导公司的任期内有所建树,希望证明自己可以在当年使公司达到高的收益,从而忽略了使公司能够维持二十五—三十年的策略。

从短期考虑向长期考虑改变的方法之一,就是应用所谓的“形势法则”(Law of the situation),也就是说要问问自己,“你到底从事的是什么行业”,企业环境改变后,公司必须根据变化后的世界重新考虑自己的目的。

美国的铁路业就是不懂得形势法则的一例。

现在大家都知道,铁路业当初应该了解自己是属于运输业,而不只是铁路业。

不久以前,铁路还是美国社会最大的行业,可是时代变了,美国出现了大量的大卡车,高速公路,巨型喷气式飞机,结果铁路成了落伍的行业,在迹象已经很明显的时候,铁路业的人员仍然毫不动摇,认为铁路是不会垮的,结果股票价格一落千丈。

这是一大教训,今天认识这个教训就是要懂得审时度势,过去曾经经营良好的一些其他的重要行业,也即将被新的行业所取代。

十二年前,当大钢铁厂正处在巅峰状态时,阿姆可钢铁公司(Armco Steel)已发觉钢铁的好日子不会维持太久了,因而决定脱离钢铁业进入其他行业,这个决定当时被有些人认为是疯狂之举,结果证明,它的决策英明,摆脱了其他钢铁厂目前的厄运。

又如胜家公司,这个名称曾经是缝纫机的同义字,现在他们却成了航空公司。

自从美国妇女抛弃了家用缝纫机之后,胜家逐渐转向航空业和电子业。

造成这个转变的原因是,胜家的股票从1972年的每股九十三美元,跌到1981年的六点五美元。

关键是要对周围的变化保持警觉,并预测这种变化对自己单位的影响,然后要有所反应。

应该在信号还不太强烈之前就能够听到它,汽车的附属工业如橡胶、钢铁、零件等企业,如果想等美国汽车工业复苏,那必然会惹祸上身,美国汽车工业不会复苏了,这些企业必须重新考虑自己所属的行业的处境,否则注定要遭受失败。

在当前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如果没有战略远见,一个单位的战略规划是一文不值的。

最重要的是要有战略远见。

五、从集权向分权发展的趋势
集权的结构在美国各地都处于瓦解状态,但美国社会并未瓦解,美国的非集中化正改变着美国的政治、商业和文化。

在政治上,谁当总统都已没有什么多大关系,国会也成为过时的东西。

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是美国最重要的政治实体,美国第九十七届国会(1981—1982)将提出一万五千个议案,但只有五百个能获得通过,而各州将提出二十五万个议案,其中五万个将成为法律。

美国的商业应将其重点从联邦转到州一级上去,美国的地方政府以越来越坚持自己意见的态度对待联邦政府。

在商业上,曾经一度是全能的总部已不再能够以强硬的手段对待地区性的分文机构了。

位于纽约市的广告公司已不再能搞一种产品广告设计供从上而下的全国性宜传运动使用并期待在全国各地都能取得成功。

甚至在美国各地均设有分店的麦克唐纳蛋馆也不能在各地区建造式样完全一样的餐馆了。

非集中化的趋势已进入美国最保守的企业—银行业,有些地区银行正退出联邦储备系统,这种情况在以前是不能想象的。

美国的文化也在非集中化。

美国人正在分散到小城镇和乡村去住,把老工业城市变成昔日文化正在腐朽的纪念碑。

随着美国人的非集中化,多样化发展了,人们强调的是自己的特点,而不是和别人的相同点。

过去美国人夸口说,在美国旅行,你无论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到同样的房屋、同样的办公室建筑物和联号商店。

现在情况不再是那样了。

七十年代,人们看到的是具有地区特点和色彩的房屋,许多联号商店已经关了门,由非常具有个性的小商店所取代了。

当代的美国人以地理特点来表现白己与他人的不同,住在什么地方,就表现出什么地方的特点。

美国人反对把自己看成是单一民族的国家,美国本身就是多样化。

在政治上美国人已经演变到人类种族大混合,无法建立中央政府,而从文化上讲,美国人已经失去了建立任何形式的集中体制的要求。

美国的非集中化是和美国工业的衰退同时发展的,美国的工业机器可能是历史上最使人集中的力量。

工业化社会要求有巨大的集中,如劳动力,物资,资本和工厂。

大规模工业化的组织原则是,在一个地方以一种方式生活的东西数量越多,每件产品的成本也就越便宜。

农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是非集中化社会,农民在各个适合生长的地方种植,而今天,只要有一部电话和一部打字机,就可以做信息生意。

除了美国的幅员辽阔适合分散之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强有力的中央领导是民主所诅咒的东西。

杰弗逊的主张“政府管的事越少越好”又时髦起来了。

1976年美国建国两百周年是美国非集中化趋势大发展的转折点,这个趋势不仅改变粉社会上各种关系之间的结构,也改变着美国的社会结构。

六、从组织机构的带助向自助的变化趋势
多少年来,政府、医疗机构、公司、学校等组织机构(institutions)是人们生活中发生问题,管如需要食物、住房、医疗保健、教育、生老病死时寻求帮助的方向。

但是,我们逐渐在减少对组织机构的依赖,转而信赖和依靠自己。

这个趋势开始于七十年代,这象是在绕圈子,经过四十年对组织结构的依赖,我们又回到了美国的自助传统。

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使我们对自己的传统信念动摇了,我们转而认为只有依靠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才能有效地应付生活的打击。

政府的传统职责本来只是保护公民,但是我们发展到要求它提供食品、住宅和工作。

到六十年代,政府的职责甚至扩大到试验儿童的玩具,调节环境及大部分的经济活动。

我们在维护自己健康的问题上依赖医疗机构,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依赖学校,在公司里工作,起初公司只管发工资,但我们把纯属自己私人的责任也推给了公司,例如要公司对我们自己的社会关系,自尊和社会地位甚至归属感负责。

但在四十年当中,这些组织机构在不同的节骨眼上使我们失望了。

大约在十—至十五年前,当一些组织机构辜负人们的期望变得明显的时候,人们的思想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