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烛
【任务一】理解标题
1.蜡烛有红有白,诗人为何以《红烛 》为题?
明确:本文以“红烛”为题,用红 色的蜡烛象征诗人对祖国的一颗赤 诚之心。
【任务二】逐节赏析 1.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
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 字写红烛?说一下理由。
“灰”与“泪” 2、3、4节——“灰” 5、6、7、8节——“泪”
2020
结 束
了解主张
新诗格律化 早期白话诗的作者如胡适、郭沫若等人,他们所写的新 诗是不讲究格律的,他们推崇“自由”与“自然”。但后来 徐志摩、闻一多等人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即用白 话写诗,也讲究诗的韵律。如徐志摩的新诗多以四行一节, 且多有押韵。闻一多提出了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 建筑美。建筑美就是要求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 要匀称,句(行)与句(行)之间要均齐。徐志摩、闻一多等是 新格律派的代表诗人。
【任务三】分析篇章结构
7.《红烛》一诗以什么为线索? 请梳理诗人的抒情脉络。
点拨:全诗以诗人与“红烛”心 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 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 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的宗旨求 索的过程和结果。
【任务四】把握情感,托物言 志
8.《红烛》你觉得用的什么表 现手法?
点拨:托物言志 像我们学过的 《爱莲说》《白杨礼赞》。
总结
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 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 “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 问耕耘”这样一个境界,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 人生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 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 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 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诗词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 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揭示作 品的主旨。 比如诗人闻一多在《红烛》一诗中托物言志,通过赞美 红烛精神,表达了自己献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 情怀。
9.《红烛》一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点拨: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 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这首诗是一 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拯救世人的灵魂。这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 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 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2.开头“红烛啊”贯穿全诗,这用什么修辞?对全 诗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复的修辞方法,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 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是全诗抒 情的中心和总纲
3.《红烛》一诗,第2节中说“一误再误”,而第3节却说“不 误,不误!”前后是否自相矛盾?
点拨:前后并不自相矛盾。“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 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 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 更强烈地表现了认 识的根本转变, 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 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 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4.怎样理解“烧wenku.baidu.com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 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点拨: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诗 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 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 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2020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
了解作者
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 改名多,又改名一多。
民主战士。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著有诗集《红烛》 (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 《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在《闻一多全 集》。
6.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点拨: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 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 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 果只落得“灰心流泪”,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 也是劝勉自己:耕耘者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 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 的献身精神。
了解作品
《红烛》:1923年9月出版。闻一多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感 情更为深厚,在吸收西方诗歌营养的同时,他未曾放弃过对中 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研习、摹写。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 是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李商隐的传世名 句“蜡炬成灰泪始干” 就被闻一多接受了下来,“红烛”成 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但是,《红烛》显然又不是 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 代的声音。
5.第五至第七节你认为写了“泪”的哪些内容? 参考: 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诗人运 用拟人手法,抒发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旋涡中,内心所涌现 的矛盾、痛苦和挣扎。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 明,不但要牺牲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红烛的泪便是对世人的贡 献。诗人托物言志,他既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也就不 怕不幸的遭遇,那些带泪的诗行,可以“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