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类报纸在时政报道上的创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市类报纸在时政报道上的创新时政新闻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具有政治性、政策性、广泛性、信息性、时效性等特征。

西方媒体发展史说明,一家做不好时政报道的报纸,严格意义上而言不能说是一家真正的报纸。时政报道一直是西方媒体树立报纸权威与影响力的重要保证,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的历史充分诠释了这一点。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一次“全国报纸读者调查”结果也表明,有44.5%的读者认为目前国内都市类报纸的主要问题就是“很少触及社会上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1]。

早期的都市类报纸,对时政新闻关注较少,或者基本不涉足,但是,经过多年发展,都市报纸主打的社会新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公众对于时政类新闻的关注度也在与日俱增。纵观各知名网站,一旦出现各地党政一把手任职,地方政府重大决策、制度的发布,以及国际政坛的风云变幻等等这些时政新闻,往往都会在第一时间挂在网站首页最醒目的位置,由此可见,这类新闻非常吸引读者关注,而各家都市类媒体也普遍意识到这一点,越来越注重时政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尝试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那么,作为一份都市类报纸,面对时政新闻报道这个命题,如何既能让报道得到上级领导及主管部门的肯定,又能赢得市场,受到读者肯定,甚至能获得更广泛的读者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从

事时政新闻报道的实践,并通过《山西晚报》、《齐鲁晚报》的一些相关案例,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以求抛砖引玉。

1提升时政新闻的可读性和贴近性

提到时政新闻,普通读者的第一反应就是“枯燥”、“离得远”,纵观目前很多报纸的时政报道,的确存在这些问题,事实上,随着百姓参政议政意识的不断增强,时政报道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小到一个县的人事招聘,大到国家领导人的出访、人事任命等,都很容易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话题。

可见,读者对时政新闻并不排斥,排斥的是报道的方式。因此,作为都市类媒体,要做好时政报道,首先应该提升报道的可读性和贴近性。近年来,从新华社到各地方媒体,对此也越来越注重。

2008年6月,德国前总理格哈特·施罗德访问山西,面对这个报道题材,山西晚报记者争取到参加新闻发布会的机会,在设计提问时,由于当时正值端午节,记者首先问起是否吃过粽子,随后又将话题引向了施罗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上。发布会后,记者又专程来到施罗德下榻的酒店餐厅,了解到午餐特意订制了可口的粽子。次日,该报刊发的《施罗德端午访晋品古赏今》这篇篇幅并不太长的报道,将切入点放在施罗德访问山西省博物院、皇城相府,在山西过端午节等细节上,展示了施罗德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三晋文明的浓厚兴趣。使读者看到了国际贵宾生活化的一面,提升了报道的可读性,贴近性。

2加强对时政新闻的整体策划能力,做好战役性报道

201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对全国的媒体来说,这是一个同题作文,面对这个题材,山西晚报推出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大型系列策划,从新闻报道和红色月主题活动两大板块着手,既圆满完成了主管部门交给的宣传任务,也通过一系列解密报道和互动活动,调动了读者的关注度和参与的热情。

2.1 整合优势,强强联手

这个大型策划,整合了报社多个部门的优势资源,在新闻报道板块,推出红色特工系列报道、寻访山西红色遗址系列报道、告诉你不一样的党员系列报道。

这些报道立足事实,将视角放在很多不为人知的红色遗址、红色特工上,挖掘背后的史实,向读者还原历史上人们不太了解的一些故事。

由于读者反响热烈,在系列报道结束后,报社又趁热打铁,策划组织了“红色特工见面会”,让读者和这些当年的幕后英雄面对面交流。

2.2重视与读者的互动

在互动版块,当年6月,报社推出“红色月”活动,举办了一系列读者可以参与的活动,包括红色短信大赛、“重温党的足迹”红色旅游活动、千张红色电影票免费大放送、“我家有宝”老物件展览、“黑鸭子”教你唱红歌、红色经典名篇朗诵会等活动,这些

活动形式各异,注重娱乐性、亲民性,老中青等各个年龄层次的读者,都可以选择参与,吸引了读者的目光,也为晚报的时政报道开拓了更加丰富的报道形式。

在后续的活动中,很多商家对这些活动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动要求冠名、赞助,为此类活动在商业效益等方面的拓展做除了有益尝试。

3对本土时政新闻报道,利用各种渠道做出声势,打造品牌

作为一张地方都市类报纸,在遇到本土的重大时政类事件,应该报什么?怎么报?笔者认为,本土时政新闻并非全部适合拿来报道,在上级主管部门并未做出硬性报道规定的前提下,对本土时政新闻,都市类报纸应该有所取舍,对于适合报道的新闻,则根据其重要性进行策划,打造品牌。

3.1结合本土特点,打造报道品牌

2011年2月,山西省“两会”召开前,面对这个年年都要报道的大会,怎样在报道上做出新意?在讨论中,很多记者提出来,每逢“两会”,在前期收集民间建议时,百姓参与的热情和寄予的期望都比较高。“两会”上,记者也会带着老百姓关心的民生话题,在会场上围追堵截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请他们谈看法提建议。百姓有呼声,代表委员有建言献策的责任和义务。那么,能不能搭建一个平台,让百姓和代表委员直接见面,沟通交流。

在确定了活动的可行性之后,当年省“两会”期间,山西晚报

推出了大型策划“两会直通车”,邀请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走进社区,面对面听取百姓的声音,同时通过官方微博、网站、电子邮箱、电话、信件等多种方式,征集各方意见和建议。

1月6日、10日,“两会直通车”首站走进太原市南海二社区,4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冒着严寒,与闻讯赶来的居民共话民生话题,近两个小时内,大家共提出40余条建议,涉及教育、社区建设、城市养狗、医保等方方面面。1月10日,“两会直通车”又走进太原市老军营桃南二社区,同样吸引了近百名居民的参与,活动的效果超出了之前的预期。

3.2 搭建全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

在两次走进社区活动的基础上,“两会直通车”第三站,以“全媒体沙龙”的形式,搭建了一个参与形式更广泛的平台,沙龙邀请了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各行各业的群众代表、大学生代表,并且提前在报纸上对沙龙的举办时间进行预告,“沙龙”举办当天,通过报社的官方微博全程直播,及时收集网友的建议和反馈。由于活动声势大、影响力强,吸引了山西电视台、山西新闻网等媒体主动前来采访报道。

活动结束后,该策划并未告一段落,因为在“两会直通车”活动中,有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百姓提出的建议非常感兴趣,随后又进行了详细调研,并准备形成建议、提案提交大会,因此,“两会”正式召开之后,报社专门派上会记者进行跟踪报道,让活动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