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十二所第二版教育学基础框架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2024年《教育学基础》教案ppt课件

2024年《教育学基础》教案ppt课件

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分析教育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 作用,探讨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 念融入教育教学实践。
2024/2/29
39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2/29
40
2024/2/29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省级政府统筹权。
15
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特点与改革方向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多元录 取机制。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和 能力。
2024/2/29
16
国内外典型教育政策比较分析
国内典型教育政策
如“双一流”建设、高考改革、职业教育改革等。
国外典型教育政策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2024/2/29
3
课程背景及意义
2024/2/29
01
教育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 教育问题的学科,对于培养合格 的教育工作者以及推动教育改革 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2
《教育学基础》作为教育学专业 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2024/2/29
结果性评价
对活动成果进行展示和评 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和成就感。
综合评价
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 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 的表现和成果。
28
05
CATALOGUE
师生关系构建及心理辅导技巧 分享
2024/2/29
29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途径和方法
2024/2/29
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32
06
CATALOGUE
评价方式与标准改革趋势研究
2024/2/29
33
传统考试评价方式局限性剖析

2022年教育学基础课程 第二章教育功能(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编)

2022年教育学基础课程 第二章教育功能(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编)

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一、个体发展的内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内涵:个体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 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 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Leabharlann 个体发展的影响因素:1
遗传
2
环境
3
教育
4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 社会化的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 个性化的功能
当她们被领进孤儿院时,一切生活习惯都 同野兽一样,不会用双脚站立,只能用四肢 走路。她们害怕日光,在太阳下眼睛只开一 条窄缝,而且不断地眨眼。她们习惯在黑夜 里看东西。她们经常白天睡觉,一到晚上则 活泼起来。每夜10点、1点和3点循例发出非 人非兽的尖锐的怪声。
她们完全不懂语言,也不发出人类 的音节。她们两人经常动物似地蜷伏在 一起,不愿与他人接近。她们不会用手 拿东西,吃起东西来狼吞虎咽,喝水也 和狼一样用舌头舔。吃东西时,如果有 人或有动物走近,便呜呜作声去吓唬人。 在太阳下晒得热时,就张着嘴,伸出舌 头来,像狗一样的喘气。她们不肯洗澡, 也不肯穿衣服,并随地便溺。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个体的社会化,指个体在出生后的发展中, 习得社会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 并借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过程,即由一 个“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1920年10月,一位印度 传教士辛格在印度加尔各答 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 的女孩。大的女孩约8岁, 小的1岁半左右。据推测, 她们是在半岁左右时被母狼 带到洞里去的。辛格给她们 起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 (Kamala)、小的叫阿玛拉 (Amala)。
(二)从作用的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 正向功能: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 和作用。 负向作用: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 作用。

十二校教育学基础重点

十二校教育学基础重点

基础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什么是教育‎1、“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日常生活‎用法(参见教材《教育学基础‎》p2-3)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特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专业化概念‎“教育”‎的词源(参见教材《教育学基础‎》p2):我国、西方“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社会的视角‎: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相联系2.对象的视角‎:整合,“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3.价值的视角‎:“促进”或“加速”4.实践的视角‎:实践活动,而非纯粹理‎论、行而上的活‎动教育的类型‎1.逻辑类型: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2.空间类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3.时间类型: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2、“教育”内涵的分化‎与统合(1)“教育”内涵的分化‎教育内涵的‎分化是指把‎浑然一体的‎教育分解为‎智育、德育、体育等成分‎。

这是在近代‎“人本位”教育目的取‎向形成过程‎中,基于对个人‎“完善发展”的具体解释‎而产生的观‎念(2)“教育”内涵的统合‎教育目的层‎面上的统合‎,强调各育的‎平衡、协调、和谐发展。

教育手段层‎面上的统合‎,只有教育目‎的的分解,没有教育手‎段的分解。

认定某些教‎育承担德育‎职责,另一些教师‎承担体育或‎智育之职,这实际上人‎为降低了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

3、教育的历史‎发展(参考《教育学基础‎》p9)(1)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教育和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它对培养人类智力、品德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中国,教育学专业被广泛设立于各大学,特别是一些重点院校,在教育学领域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本文将分享全国12所重点院校的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

一、北京大学教育学基础课程是北京大学教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涵盖了教育思想史、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等重要内容。

教育思想史主要介绍了教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着重分析了不同教育思想家的观点和贡献。

教育心理学课程将重点关注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并为教学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教育法律课程则介绍了国家教育法规和教育法律的基本原理,为学生提供了法律意识和法律常识。

二、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教育学基础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其中,教育社会学课程旨在分析教育现象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变革对教育的影响。

另外,学校还开设了教育科学与技术课程,介绍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三、复旦大学复旦大学的教育学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该校的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涵盖了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巧,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等,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此外,教育经济学课程则介绍了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投资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决策能力。

四、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教育学基础课程注重跨学科研究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育统计学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教育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方法,为教育政策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艺术教育心理学则关注艺术教育的心理过程和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理解艺术教育的独特性。

五、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的教育学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教育实习课程提供了实地教学实习机会,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教学,锻炼教学能力和教育观察能力。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推荐】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推荐】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推荐】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的概念与本质(1)教育的定义(2)教育的本质与功能(3)教育与社会、个体之间的关系2. 教育的历史发展(1)中国古代教育(2)西方古代教育(3)近现代教育的发展(4)当代教育改革与创新3. 教育学的学科体系(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2)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与分支学科(3)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二、教育的基本原理1. 教育目的论(1)教育目的的概念与功能(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3)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与发展2. 教育功能论(1)教育功能的分类(2)教育功能的实现与制约因素(3)教育功能的变迁与当代教育功能拓展3. 教育主体论(1)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本质(2)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定位(3)教师与学生互动模式4. 教育内容论(1)教育内容的构成与分类(2)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3)教育内容的改革与发展5. 教育方法论(1)教育方法的内涵与分类(2)教育方法的选择与应用(3)教育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三、教育制度与政策1. 我国教育制度的历史演变(1)古代教育制度(2)近现代教育制度(3)当代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2. 现行教育制度分析(1)学前教育制度(2)基础教育制度(3)高等教育制度(4)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制度3. 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1)教育政策的概念与功能(2)我国教育政策的历史演变(3)当代教育政策热点问题(4)教育改革的路径与策略四、课程与教学1. 课程概述(1)课程的概念与分类(2)课程的理论与实践(3)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2. 教学概述(1)教学的概念与功能(2)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3)教学策略与方法3.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与管理(1)课程计划的制定与实施(2)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3)课程与教学管理改革五、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1. 德育概述(1)德育的概念与功能(2)德育的内容与途径(3)德育方法与组织形式2.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1)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与意义(2)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3)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3.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1)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2)融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3)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六、教育评价与教育研究1. 教育评价概述(1)教育评价的概念与功能(2)教育评价的类型与方法(3)教育评价的实施与改革2. 教育研究概述(1)教育研究的概念与意义(2)教育研究的类型与过程(3)教育研究方法与应用3. 教育评价与教育研究的结合(1)教育评价与教育研究的关系(2)教育评价研究的方法与策略(3)教育评价与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3篇)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3篇)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3篇)教育学基础(一):教育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一、教育的定义与本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手段。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能够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特指学校教育,即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品德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个体。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社会的教育是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生产技能和生存经验的传授,教育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和模仿。

意义:这种教育形式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教育逐渐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制度。

例如,古希腊的“学院”和中国古代的“私塾”。

封建社会的教育:教育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

例如,欧洲的中世纪大学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特点:古代社会的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以宗教、伦理和政治为主。

3. 近代社会的教育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兴起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教育开始面向大众,教育内容更加注重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

教育制度的变革:各国纷纷建立现代教育制度,推行义务教育,教育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础。

4. 现代社会的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终身教育的理念:现代社会强调终身教育,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阶段,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

三、教育的基本功能1. 个体发展功能知识传授:教育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技能训练:教育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品德培养:教育通过德育课程和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学基础课件-十二所高校版

教育学基础课件-十二所高校版
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 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 到某些激励和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 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 求。”
2020/3/13
12
分析
▪ 有的是从社会需要出发来解释教育,有的则 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探讨教育。
▪ 他们各持各的观点,各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 教育的某些特点,但又各有自己的偏颇和局 限。
2020/3/13
13
从社会视角定义教育
1.广义: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
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狭义: 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
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 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 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更狭义: 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2020/3/13
6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认识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四、教育学的价值
2020/3/13
7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 认识教育的概念 ▪ 认识教育的要素 ▪ 认识教育的形态
2020/3/13
8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
▪ 教育的日常用法
某同学看电影后:“我从这部影片中 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020/3/13
30
我国教育学的萌芽
孔子:《论语》
2020/3/13
孟子:《孟子》
31
我国教育学的萌芽
▪ 老子:《老子》 ▪ 庄子:《庄子》 ▪ 朱熹:《四书集注》 ▪ 《礼记》 ▪ 《中庸》 ▪ 《学记》
▪ 《大学》 ▪ 韩愈《师说》 ▪ 程颐、程颢:《二程遗

教育学基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

教育学基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

教育学基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范文) $number{01}目录•课程介绍与目标•教育学基础知识•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学习者特征分析及应用•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建立01课程介绍与目标因此,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教育学基础知识,理解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教育学作为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对于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课程背景及意义123教学目标与要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热爱教育事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教育学知识分析教育现象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能够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以及教育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实践活动。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02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指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目的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学基础十二院校版

教育学基础十二院校版

学校体系,在总体上具有压制性、同质性和破坏性, 妨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降低了人类自我成长的
责任心。因此,应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
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学校化社会,代之以自主学习的
“教育网络”,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人人平等、自律 自助、愉快交往的“非学校化社会”。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 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一般的看书了解就可 要充分地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发 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优势与长处,最终形成“教育合力”
(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 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注意三方面: 1、首先要把握它们所处时代的生产力、经济状态 以及上层建筑的特征。 2、农业社会的教育不等于“农业教育”,前者是基 本的教育形态,后者是专门的教育类型。 3、三种形态的教育,是建立在前一种形态教育基 础上的,彼此是一种历史的连续性。
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
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
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 把他们培养
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 2、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
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 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二、教育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 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 社会发展的使命 ▪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 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 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 一种“规定”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一、引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它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本书汇聚了我国十二所知名高校的教育学专家,共同编写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部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的教育学基础教程。

一、教育本质与功能1. 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内在的规定性。

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这是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

(2)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

它以传授知识、技能、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目的。

(3)教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它既是文化的传承者,又是文化创新的推动者。

2. 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

教育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个体发展功能。

教育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2)社会整合功能。

教育通过培养具有共同价值观、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文化传承功能。

教育通过传授文化知识,使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4)社会进步功能。

教育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二、教育目的与目标1.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它规定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任务。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规定了教育活动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教育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

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实践、创新等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4)审美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1.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实际需要,对教育体系、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规定。

12所院校 教育学基础

12所院校 教育学基础

十二院校的教育学基础笔记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教育的认识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实践性耦合过程动力性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学习者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教育影响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述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教育学基础课程标准十二所

教育学基础课程标准十二所

附件二:《教育学基础》课程标准编写指南语文、英语、第4学期2015适用专业修读学期制订时间音乐课程代码课程学时48课程学分3课程类型B课程性质必修课程类别专业对应职业资格证或内容教师资格证合作开发企业执笔人合作者审核人注: 1. 课程类型(单一选项): A 类(纯理论课) / B类(理论+实践)/ C 类(纯实践课)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 / 专业选修课 / 公共选修课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专业通识课 / 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一、课程定位《教育学基础》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是语文教育,英语教育,音乐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

它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个基本问题为主线,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念,帮助学习者观察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发展教育思维,提高教育素养。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并在头脑中构建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能力。

引导学生建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厚的情感体验。

二、课程设计思路教育学要求基础性与时代性结合, 即以专科为学历定位, 准确阐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 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尽可能反映教育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 ; 适切性与发展性统一, 即考虑学习者的特点, 使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知识容量的多少既能适合专科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程度, 同时又能够激励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努力突破难点 , 从而促进学习者身心的良好发展; 理论性与实践性协调, 即本门课程既是教育对象对教育学理论的系统学习和提高, 同时所学的理论又应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即效作用,可帮助学习者把这些理论应用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中, 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水平。

教育学基础_十二院校版

教育学基础_十二院校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

a)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b)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c)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d)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教育学基础(十二院校版)笔记(美化版)

教育学基础(十二院校版)笔记(美化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实践性耦合过程动力性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

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完整版)全国十二所第二版教育学基础框架

完整版)全国十二所第二版教育学基础框架

完整版)全国十二所第二版教育学基础框架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定义教育被定义为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

这个概念可以被分为广义、狭义和更狭义的定义。

二、教育的认识教育的要素包括教育者、研究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可以被划分为非制度化和制度化教育。

同时,教育系统运行的空间特性可以被划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

社会形态的变迁也可以被划分为农业、工业和信息社会。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起源可以被归结为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心理起源和劳动起源。

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以及信息社会的教育。

四、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产生可以被归结为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以及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

教育学的创立标志包括研究对象的教育问题、形成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范畴以及概念、范畴的体系、科学的研究方法、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以及出现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教育家及著作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

教育学的发展包括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制度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和批判主义教育学。

当代教育学的状况包括问题领域急剧扩大、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多样化、分工发生变化,形成庞大学科体系、研究和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学术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日益广泛以及对自身的反思,形成元理论。

第二章教育功能教育功能被定义为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可以被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以及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包括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

此外,教育还具有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这些教育功能可以被多维度地复合分类。

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正向和负向两个方面。

正向功能包括改善和提高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文化保存、文化选择、文化融合、文化创造、通过劳动力的生产和生产的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公民和人才的培养、思想传播和制造舆论、促进社会民主化等方面。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学基础》是一门介绍教育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教育学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基本认识和理解,以及对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该课程是教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教育学基础》的课程设置1. 课程目标《教育学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教育学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实践,了解教育问题的本质和特点,培养学生对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为其后续的教育学专业课程和教育实践打下基础。

2. 课程内容《教育学基础》的课程内容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教育学的实践等方面。

3. 教学方法《教育学基础》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个人研究等。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4. 评估方式《教育学基础》的评估方式通常包括平时表现、课堂作业、期末考试等。

其中,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比重较大,通常占60%以上。

二、《教育学基础》的重要性1. 为教育学专业学生打下基础《教育学基础》是教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可以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其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2. 帮助学生了解教育问题的本质和特点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通过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

通过学习《教育学基础》,学生可以了解教育问题的本质和特点,理解教育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其后续的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学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个人研究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其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育学基础》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育学基础》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通过讲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框架和体系,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提供指导。

《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教育学原理是我校师范类专业的必修课和部分非师范类专业的选修课。

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阐释教育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理论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促使学生了解并热爱教育事业,提高教育科学素养,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形成教育基本技能,能独立地开展教育和教学工作,成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

三、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掌握当代教育学理论基本知识;(2)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和教学思想;(3)形成正确的教师职业观,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认识;(4)形成课程与教学的规划和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基本技能;(5)掌握基本教学技能和课程与教学管理技能;(6)了解德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能够独立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7)掌握班主任工作的要求和艺术,具备带好一个班集体基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了解顺利成为一名教师的途径;(2)通过切身参与本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体验教学的基本流程和方法;(3)掌握观察分析教育现象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本门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将教育当作一项人生事业来思考,并鼓励他们搜寻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制定初步的行动策略,以使自己能够有意识、有计划地逐步走向专业化的教师职业。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是心理学,后续课程有学科教学法、德育原理、教育管理等。

教育学是教学法、德育原理、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和教育观的指导,学科教学法、德育原理、学校管理是基础理论的具体化和实践操作。

教育学侧重教育基本规律的阐释,而学科教学法、德育原理学等则侧重教育具体规律的陈述。

彼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1、选用教材: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推荐参考书: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第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六、课程进度表七、教学方法教学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取讨论/问答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和讲授法等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Pedagogy适用专业:全校师范教育专业课程学时:51课程学分:3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教育学》课程是师范院校所有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教育学课程共51个学时,3个学分。

《教育学》是一门系统讲授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课程。

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教育科学,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等。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本大纲除绪论外,共14章,大体上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6章):着重阐明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教育目的、学校教育制度及教师与学生等问题。

第二部分(第770章):着重阐明教学的有关理论问题,包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的中小学课程现状与改革、教学意义任务、教学过程规律、教学原则要求、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其教学艺术和模式等。

第三部分(1172章):着重探讨有关德育的问题,包括德育意义、内容、任务、过程和规律、德育原则、途径、方法。

第四部分(第13—14章):论述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等问题。

绪论教学内容: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四、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方法基本要求:掌握教育学的概念;了解教育学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联系实际分析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一章教育的概述教学内容:一、教育的基本概念二、教育活动的特点三、教育的历史发展基本要求:识记教育的^念(广义与狭义);理解教育活动的特点;教育形态与现代教育形态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十二所第二版教育学基础框架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定义: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广义,狭义,更狭义)一、教育的认识(二)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1、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划分:(非制度化,制度化教育)(三)教育的形态 2、教育系统运行的空间特性划分(家庭,学校,社会)3、社会形态的变迁划分(农业,工业,信息社会)1.神话起源说(一)教育的起源 2.生物起源(英)沛西能(法)勒图尔诺3.心理起源(孟禄)4.劳动起源苏联和我国教育历史学家和教育学家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1、农业社会的教育;;(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2、工业社会的教育(各阶段教育的特征) 3、信息社会的教育(一)教育学的萌芽:《学记》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三、教育学的产生 1.条件(1)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2)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3)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发展(1)研究对象:教育问题;(2)形成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范畴以及概念,范畴的体系。

(二)教育学的创立(3)研究方法:科学的2.创立标志:(4)研究结果: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5)组织结构:出现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3.教育家及著作:培根、夸美纽斯(近代第一本《大教学论》)、康德、赫尔巴特(现代第一本《普通教育学》)、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三)教育学的发展实验教育学:(德)梅伊曼和拉伊文化教育学:(德)狄尔泰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杜威和克伯屈制度主义教育学:(法)乌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批判主义教育学:(美)鲍尔斯和金蒂斯(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多样化;(3)分工发生变化,形成庞大学科体系;(4)研究和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学术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日益广泛;(6)对自身的反思,形成元理论四、教育学的价值: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二章教育功能1、含义: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一、教育功能 2、类型:作用的对象: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概述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多维度的复合分类: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二、个体发展功能 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1、改善和提高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人口)1.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 2、文化保存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融合功能,文化创造功能。

(文化)三、社会发展功能 3、通过劳动力的生产和生产的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4、公民和人才的培养,思想传播和制造舆论,促进社会民主化(政治)2.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发展不协调1.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1)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一致(2)冲突,对立。

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 1、教育本体功能的形成2.功能行动的发生3.直接结果的产生:(1)社会各要素的直接影响与改变过程(2)受教育者的“影响”过程四、功能的实现产品的输入:毕业生和精神文化产品2、教育功能的释放两个环节产品的利用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第三章教育目的1、含义: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应教育在人才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 2、基本特点:(1)对教育活动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规定性。

(2)社会性和时代性类型及其功能(1)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型教育目的3、基本类型(2)终极性和发展性(3)正式决策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4)内在的和外在的(范围划分)4、功能:定向、调控、评价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1、基本依据:社会和人的依据(人的身心发展需要)二、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2、基本价值取向 1)人本位: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萨特,马斯洛等(观点代表人物) 2)社会本位: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涂尔干3) 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1)社会价值取向:可持续发展理念;适应与超越;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3、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2)人的价值取向:社会化与个性化;理性与非理性;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1、我国的教育目的精神实质:P76、P77三、我国的 2、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目的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德智体美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4、教育目的实现理性把握树立全面发展教育观;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正确处理各育的关系;防止教育目的实践性缺失。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第四章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概述 1、含义及其特点: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和强制性2、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政治、经济、文化。

3、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1、含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2、学制类型:双轨(纵向划分—西欧)、单轨(横向划分—美国)、二、现代学校教育分支型(我国)制度 3、现代学校 1)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制度的变革双轨向分支型和单轨学制发展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2)从横向学校阶段看:各阶段发生重大变化三、我国现行学校 1、演变:第一个正式颁布的现代学制:壬寅学制 1902年教育制度第一个以法令形式推行的现代学制:癸卯学制 1904年六三三制:壬戌学制 1922年2、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形态:(1)学前教育(2)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4)高等教育3、学校制度改革适度发展学前教育普及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学制多样化,满足青年选择和社会需要)发展高等教育(多层次,多类型,向在职人员开放)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第五章教师与学生1、教师职业 1)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社会作用(人类文化传递者,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才生产的承担者)一、教师 2)地位与作用:个体作用(职业内在价值的体现)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法律地位,专业地位3)基本特征:专业性职业、以教书育人为职责,要持续专业化2、教师个体的 1)内涵:1.群体的专业发展专业性发展 2.个体的专业发展(理想的建立,知识的拓展,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2)过程:从教前关注阶段,早期求生阶段,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关注学生3)途径:师范教育、入职辅导、在职培训、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自我教育,同伴互助3、教师的专业 1)专业素质: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道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素质职业与 2)角色:学习者,传授者,培育者,设计者,组织者、朋友,榜样。

角色形象 3)形象: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人格形象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1、学生本质特征: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主体性、有明显发展特征二、学生 2、学生地位:社会地位:权利(《教育法》)和义务(教育基本法)在教育过程中地位:①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认识的客体②教师中心论③学生中心论 3、学生的发展 1)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稳定性可变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2)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1、在教育中的作用:教育活动顺利进行重要条件、学校生活质量重要指标、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2、类型: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心理关系三、师生关系 1)影响师生关系因素:老师、学生、环境3、理想师生关系 2)理想师生关系特征的建立 3)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策略第六章课程1、课程的定义广义:课程是受教育者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按照一定的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

一、课程与狭义:指一门学科。

课程理论 1)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为代表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2、课程理论流派 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4)存在主义课程论5)后现代主义课程论1、课程目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二、课程 2、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组织 3、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隐性教材和显性教材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4、课程实施:把课程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5、课程评价:(1)学生学业的评价和课程本身的评价(2)课程评价,学业评价与测量(3)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4)科学—实证主义教程评价观与人文—自然主义评价观1、影响其变革的因素: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学生发展三、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2、世界课程变革趋势3、我国课程改革未来发展趋势第七章课堂教学1、教学定义: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力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2、功能: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全面一、教学与 3、当代教学 1)重视教师—重视学生 2)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教学理论变革趋势 3)重视认知—重发展 4)重结果—重过程5)重视教法—重学法 6)重继承—重创新4、当代主要的教学理论流派:哲学取向、行为主义、认知教学、情感教学,建构主义1、特征:指导性,综合性,操作性,预演性,创造性2、教学设计程序:(1)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3)分析学生从始到终应达到的目标(4)方法方式呈现教材,提供指导(5)方法引起反应和反馈(6)科学的测量和评价3、教学设计的依据:现代教学理论、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二、课堂教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需要和特点、教师的教学经验学设计 4、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系统分析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1、教学目标设计2、教学内容设计(知识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基本内容 3、教学时间设计: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科学规划单元课时,注意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防止教学时间遗失和方法 4、教学措施设计5、教学评价设计1、定义:P197/ 特征/依据(1)复述策略;陈述性知识(2)精加工策略学策略:将新学习的材料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三、课堂教学策略 2、不同知识类型的教学策略(3)组织策略:整合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3、几种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讲授、对话、指导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1.概述概念:生活是指个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与个体的生存状态相关。

人活着就必然先生存着,生活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止的结果。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始终作为生活的主体而存在着。

分类:(1)时间维度:“当下生活”,“过去生活”,“将来的生活”(2)空间维度:“公共空间生活”和“私人空间生活”一、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2.生活世界:人生活于其中的关系世界,对人发生意义的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