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抓诗句及注释
第一、写了什么:意象?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丛菊 孤舟 寒衣 刀尺 白帝城 暮砧
第二、表达了什么?
你认为这首诗主要 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问题:哪个诗句最能表明诗人感情?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明确主旨:
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方法总结:如何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万里作客、衰老 多病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战乱时代广 大人民的苦难。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临江仙·呈湘川使君丁郎中仲京》
尾联中“艰难” “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 是个人?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 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 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 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 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 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 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题解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 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 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 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 明人王嗣奭(shì )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 “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 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 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白露使漫山遍野的枫林凋落衰败,秋色已经很深,巫
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瑟阴森的景象。
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
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首联状秋季破败阴沉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 (哀景衬哀情)
问题: 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写了哪些意象?)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寒
砧
寒砧(zhēn),意为“寒风中的捣衣声”,
一般是用来烘托一种萧瑟、残败、凄凉的 气氛。多与战争相联系,体现军人远征在 外,家人绵绵的离恨和思念之情。 砧[zhēn],即捣衣石,又名“女须砧”。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子夜吴歌》 雨乍晴,月笼明,秋香院落砧杵鸣。二三更,千万声, 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 ——张可久《迎仙客·秋夜》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陶渊明《酬刘柴桑》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屈原《九歌·湘夫人》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王昌龄《长信秋词》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李白《赠庐司户》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
把握思想感情。 2、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 感的语句。
第三、怎么写?
试运用相关诗歌鉴赏的 常识进行分析。
(提示:如可以从本诗的意 象、意境,表达技巧(抒情 手法、修辞手法),炼字, 语言风格等方面去探讨。)
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 手法(抒情手法):
借景抒情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长江——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光流逝。
无边、不尽——透出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
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仰望/俯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读着两句诗让我们联想到什么?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泽东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
登 高
杜 甫
登 高 被誉为“杜集七言 律诗第一”、“古今 律诗之冠”
该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 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 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 动乱,民不聊生。此时,杜甫只能继续漂泊, 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朋友相继去世等许 多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为了排遣郁闷,他抱 病登台,但却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年之后便病逝了。
杜诗: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气、波 浪、风云、丛菊、孤舟、寒衣、白帝城 王诗:空山、新雨、天气、明月、松、清 泉、石、竹、浣女、莲、渔舟
杜诗:身处动乱,居无定所,诗中融入了 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叹, 感情沉郁厚重,悲凉沧桑。 王诗:政治上受到排挤,对仕途丧失兴趣, 向往田园生活,表现了田园的悠闲与恬适, 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喜爱之情,从而 表示了归隐的决心。
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共同特点:
年老、孤独、 伤感、多病、 颓丧,这正 是诗人晚年 生活的写照。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 明月松间照, 竹喧归浣女, 随意春芳歇, 天气晚来秋。 清泉石上流。 莲动下渔舟。 王孙自可留。
一、这两首诗各采取了什么意象来表现秋天?两种秋天 有何不同? 二、杜诗的情感取向与王诗有何不同?这种不同是因为 什么造成的?
杜甫诗三首
1 . 掌握借景抒情以及借古抒怀 的写作手法,学会鉴赏诗歌。
2 .从写景、抒情、炼字(句)、抓 意象等方面赏析诗歌。 3 .知人论世,理解诗歌主旨, 感受作者抒发的感情。
秋兴八首 (其一)
杜 甫
诗歌鉴赏: 一、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 二、抓作者:知人论世 三、抓诗句:(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写? ) 意象/意境、技巧、情感…… 四、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 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 ……)。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
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
垫——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
景物既具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又饱含着
诗人特殊的感情色彩(诗人特定的心 情)——主观化了的客观景物(意象)。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学法回顾
一、抓题目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 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 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 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即因秋感兴(触景生情),是他旅居夔 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 是其中的第一首。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 思,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 “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 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 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 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 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宋·秦观《浣溪沙》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宋·秦观《秋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意象意境:
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 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 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
遣词造句上:
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 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
不同点 :
感情基调上: 《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 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 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 境界上: 《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但 与《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相比还是有 点逊色。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登高所见所闻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风急——凄寒
天高——辽远 / 内心很孤单渺小
猿啸哀——叫声凄哀,闻者欲哭,悲情顿生 鸟飞回——“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暮年漂泊 的悲苦境况的真实写照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由树及人。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已到 生命的晚秋,有生命短暂之感。
二、抓作者(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河南巩县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初唐诗 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 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 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 工部。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显 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 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 沉郁顿挫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颈联: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 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两开——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 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心情的凄伤。 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
系——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 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 亡忧心如焚。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 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 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比
较
《秋兴》与《登高》
共同点:
感情基调上:
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愁国难, 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 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陈玉兰《寄夫》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南唐 李煜 《捣练子令》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小 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 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 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 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 《秋兴》被誉为是他七律中的“裘领”,是“一生 心神结聚之作”(见《唐宋诗醇》)
颔联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巫峡中的江水波涛
汹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 和地面贴近。 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 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 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诗中流露出诗 人忧国忧民的愁绪。
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诗作开篇前四句以极为酣畅的笔墨,描绘出 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色图。 图中既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有峰峦高 耸、江险涛急、恶浪凌空、气象萧森的巫山巫峡, 还有充塞于整个空间且与地阴相接的塞上风云。 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烘托自己凄清哀 怨的忧国伤时的情怀。 (衬托、以哀景衬哀情)
创作背景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 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 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 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 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 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 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秋兴八首》、 《咏怀古迹》、《登高》等就是在这样 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的社会背景写成的。此时,作者从成都 沿江而下来到了夔州。在寓居四川的近 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 心憔悴不堪。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 终无法实现愿望。
面对夔州萧森的秋 日山水,忧国伤时 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想起昔日在长安的 旧事,不禁老泪纵 横。他的心是和 “故园”、长安紧 紧连在一起的。
尾联: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 诗人却仍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孤 苦无依的羁旅伤感之情。 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中,含 蓄蕴藉,韵味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