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 原型理论主要知识讲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型理论
一、原型理论的产生
1.范畴的定义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有其特性,人们根据这些特性来认识事物。

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范畴化过程,其结果即认知范畴。

亚里士多德(1999)提出[人]拥有两个本质特征,即“两足”和“动物”。

这两个特征是[人]范畴成员必须具备的,如果某一个体缺乏其中任一特征都不可以归为[人]的范畴之中;同时,它们也是[人]范畴的充分特征,若某一个体同时具备了这两个特征,那么它就属于[人]的范畴了。

这些观点对“经典范畴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经典范畴理论(Taylor2003)
(1)“范畴划分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决定”;一个事物要么符合充要条件属于这个范畴,要么不符合充要条件被排除在范畴之外。

(2)“特征是二元的”,对于某一特征,个体只有两种可能,具备或者不具备,因此范畴可采用二元划分法,即,某一个体要么属于该范畴,要么不属于该范畴。

(3)“范畴具有清晰的边界”;符合范畴定义特征的实体就是范畴成员,不符合的实体肯定就不是范畴成员。

(4)“范畴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成员之间没有典型性差异,不存在某一成员比另一成员更为典型。

3.对经典范畴的挑战
“家族相似性”的提出
Wittgenstein(2001[1953]),他指出范畴各个成员之间未必具有共同特征。

例如在[游戏]范畴中,一些游戏仅仅为了娱乐,有的具有竞争性,涉及到技巧,还有的要全靠运气;同时,尽管没有一个或几个特征是所有游戏共有的,但是许许多多的[游戏]成员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各种相似点重叠交织的网络系统,有些是整体上的相似,有些则是细节上的相似。

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各种相似性正是以同样的方式重叠和交织的,因此,Wittgenstein将这种相似性命名为“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

“家族相似性”的进一步解释
Rosch&Mervis(1975)进一步将家族相似性定义为:
一组形式为AB,BC,CD,DE的项,每一项都同一个或几个其他项至少拥有至少一个或者几个相同的要素,但是没有或几乎没有一个要素是所有项共有的。

对“经典范畴”的进一步挑战
(1)Berlin&Kay(1969)调查了98种语言,发现不同语言中的基本颜色,即基本颜色范畴颜色等级,而且发现了某一颜色范畴中的最具代表性的颜色,发现人们根据这些定位参照点系统,即焦点色对颜色连续体进行切分和范畴化的。

(2)Labov(1973,1978)关于cup、bowl、mug的认知实验
(3)Rosch对[鸟]范畴进行的实验
4.经典范畴的缺陷
范畴成员间未必具有共同特征。

并非所有的范畴都遵循二元思维。

并非所有范畴都能划出清晰的标准界限。

范畴成员的地位并不平等,成员之间的例子典型性也不同。

5.范畴的两个维度
Rosch将范畴系统分为横向、纵向两个维度
横向维度中,原型理论为核心。

纵向维度中,包括范畴的基本层次等知识。

6.“原型”这一术语的产生
70年代,心理学家Rosch对焦点色的心理背景进行探索,并用“原型”(prototype)这一术语替换了Berlin&Kay研究中的“焦点”(focus)一词,避免了“焦点”暗含的“中心位置”之义。

二、原型理论的核心内容
1.“原型”的定义
目前认知语言学界对原型理论的阐释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原型是范畴中的典型成员,是与同一范畴成员有最多共同特征的实例,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

第二,原型是范畴成员的图式性表征。

原型是范畴的心理表征,是一种认知参照点。

(Ungerer&Schmid,2001)
2.原型理论的基本内容
(综合Rosch(1978),Lakoff(1987),Taylor(2003)以及Ungerer&Schmid(2001)的论述)(1)范畴内部的各个成员由“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并非满足一组充分必要的条件。

“家族相似性”意味着范畴中所有成员都由一个相互交叉的相似性网络联结在一起。

例如:[鸟]中成员具有的特性:有羽、生蛋、有喙、会飞、短尾、体型小、重量轻等,知更鸟符合大多数的特征,属于这一范畴的典型成员。

(2)范畴的边界具有模糊性,相邻范畴互相重叠、渗透。

(3)范畴原型与该范畴成员共有的特性最多,与相邻范畴的成员共有特征最少;范畴边缘成员与该范畴成员相似的特征较少,而与其他范畴的成员共性更多。

也就是说,不同范畴的原型之间特征差异最大。

例如:Rosch实验中椅子原型与[家具]中的沙发、床、书柜、衣柜等成员共有特征最多,而与[水果]成员的共性最小,同时,椅子和[水果]的原型——苹果的差异最大。

(4)范畴成员依据具有该范畴所有特性的多寡,具有不同的典型性,因此范畴成员之间并不平等。

原型是范畴内最典型的成员,其他成员有的典型性显著,有的则处于范畴的边缘位置。

(5)范畴呈放射状结构,原型位于范畴结构的中心位置;多数范畴呈现的不是单一中心结构,而是多中心结构,即某些范畴通常具有多个原型,原型之间通过家族相似性获得联系。

汉语中[水果]范畴的成员梨、桃都是极具典型性的,都可以视为原型。

3.影响范畴原型的主要因素
(1)语境
a. 猎人拿上枪,离开了小屋并叫上了他的狗。

b. 比赛一开始,那些狗就开始追逐那只兔子。

c.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文化差异
文化背景不同的人所选择的范畴原型不同
中国文化里的“饮料”范畴的原型可能为“茶”;
欧美文化里的“饮料”范畴的原型可能为“咖啡”。

(3)个人因素
人们在描述“椅子”和“鸟”范畴的原型时,两个受试列举的特征中最高只有47%的特征相似;即使是同一个受试,他也可能在不同的测试情况下,给同一范畴列出不同的特征。

三、原型理论的应用
1.语音学中的原型效应
原型效应在音位、音节、语调等语音现象中普遍存在。

语言中音节结构的形式体现出了原型效应。

例如,汉语的音节构造的原型是“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一般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构成”,如“原”[yuan]、“韩”[han]。

我们不难发现[汉语音节构造]范畴中的边缘成员,儿化词的音节就是两个汉字为一个音节,如花儿[huar]等。

2.语义学中的原型效应
原型理论广泛用于语义学领域,尤其是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

我们以climb为例
a.The boy climbed the tree.
那男孩爬上了树。

b.The locomotive climbed the mountainside.
机车爬上了山坡。

c.Prices are climbing day by day.
价格天天往上攀升。

d.We climbed along the cliff edg
e.
我们沿着悬崖攀爬。

3.语法学中的原型效应
词类划分问题
英语传统语法对词类的划分主要采用定义、句法描写的方式。

Tayloy提出用原型理论来描写词类。

人们普遍认为,主要词类与其原型语义值有关。

名词表示物体,动词表示过程(和过程),形容词表示(物体的)的特征,而介词表示事物间的关系(尤其是空间关系)。

四、原型理论存在的不足
1.原型理论否认充分必要条件作为判定范畴成员的标准,而对语义特征在范畴成员判断中的作用却从未作直接论述。

2.原型理论难以解释一些复合范畴的内部结构
例如:PET FISH 中PET的原型特征是“绒毛状的”、“令人亲近的”FISH的主要特征为“灰色的”、“中等体型的”,为何PET&FISH分别具有的主要特征没有体现在PET FISH的原型特征(“小体型”、“颜色鲜艳”)中,原型理论无法解释。

参考文献
[1]陈勇,彭小川.汉语量词去范畴化现象考探[J] .汉语学习,2015(1).
[2]方梅.认证义谓宾动词的虚化——从谓宾动词到语用标[J].中国语文,
2005(6).
[3]韩蕾.事件词的语义基础及相关句式[J].语言研究,2006(3).
[4]黄月华,左双菊.原型范畴与家族相似性范畴——兼谈原型理论在认
知语言学中引发的争议[J] .语文研究,2009(3).
[5]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2-109.
[6]延俊荣,潘文.论“给予”的非典型参与者之建构[J].汉语学习,2006(1).
[7]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 .中国社会科学,1995(1).
[8]周启强,白解红.原型范畴与间接指令[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2).
[9]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5-63.
[10]曾亚平,钟文钰.从原型范畴理论看《老友记》的言语幽默形成机制[J].湖
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