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建筑史的发展分期及其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古典建筑史

教师:

学生:

专业班级:

学号:

2011年12 月

印度建筑史的发展分期及其特点

内容摘要:印度的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其发展架构主要由宗教支配。印度建筑史的发展分期大致可分为:史前建筑史、古印度建筑史、中世纪前期和后期建筑史。史前建筑史的主要成就是发达的城市建设;古印度建筑史的主要成就是佛教建筑,特别是石窟建筑;中世纪前期建筑的主要成就是印度教建筑,其有南北之分;后期建筑的主要成就是伊斯兰建筑包括陵墓、宫殿和清真寺。

关键词:印度;建筑史;宗教建筑;陵墓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佛教、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的发祥地,后来又有伊斯兰教流行,其建筑文化源远流长;而其建筑发展架构主要由宗教支配。

印度建筑史的发展分期大致可分为:

史前建筑史,其中包括印度河文化时期(公元前2500—1500年)、恒河文化时期即吠陀时期(公元前1500—公元前600年)。

古印度建筑史即佛陀时期,其中包括列国时期(公元前600—公元前400年)、孔雀王朝、巽伽王朝和安达罗王朝(公元前332—公元100年)、贵霜王朝时期(公元100—公元300年)、笈多王朝时期(公元320—540年)、戎日王朝时期(公元606—647年)。

中世纪前期建筑史(公元7世纪—16世纪)。

中世纪后期建筑史,包括莫卧儿王朝时期(公元1526—1757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建筑史(公元1757—1947年)。

现代印度建筑(公元1947年以后)。

河流往往是文明的发源地,印度最早的文明也是发源于印度河。因此,印度的建筑史也可以追溯到印度河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出现了发达的城市文明,并开始出现活跃的贸易活动,由此出现了一大批的中心城市。以摩亨约达罗和哈拉帕为代表,体现了当时发达的城市文明。两座城相似,城区以单层和多层住宅为主,由烧制砖建造,有下水道和浴室;城堡内有大型谷仓、浴池、集会厅等公共建筑,出现了与宗教有关的建筑。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

进入北印度,并扩张到恒河流域,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发生了结合,出现了家庭,社会等级和种姓制度,建筑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多种等级建筑。

古印度时期又称为佛陀时期,这时期的宗教是以佛教为主,因此建筑也是以佛教建筑为主。列国时期佛教诞生,佛教建筑也随之诞生。

孔雀王朝、巽伽王朝和安达罗王朝时期(公元前332—公元100年)是佛教建筑兴起并不断发展的时期。到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代,佛教开始正式占据主要地位,佛教建筑开始兴建。佛教建筑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佛塔,叫做窣堵波;一类是石窟建筑,包括支提堂与毗诃罗。在佛陀时期这两种形式有了长足的发展。窣堵波是印度早期主要佛塔形式,半球形,没有内部空间,主要功能是保存佛陀的圣骨与遗物。在后期的王朝中窣堵波有了较大的发展,现今保存完好的只有桑奇大塔,桑奇大塔始建于阿育王时期,高约18米,直径约7.6米;建筑主体是一个大圆丘,高12.8米,直径32米,立于高4.3米的圆形台座上;上部建有一个粗石平台,中央树立一个三层圆盘的伞盖;建筑主体之外由一圈石造围栏所环绕,在象征宇庙四个方位的方向上各建一个由立柱与横梁构成的围栏大门,尺寸巨大,雕刻技艺高超。

佛教石窟建筑也源于阿育王时代,石窟内的所有构件,模仿普通木石建筑,遵循印度古老的建筑传统。早期的石窟建筑风格简朴单纯。石窟建筑主要包括支提堂与毗诃罗,即指神圣的崇拜场所和寺院。现存较早的有巴贾和加尔利的大型佛教石窟群,是巽伽王朝和安达罗王朝先后开凿的。巴贾支提堂靠支提拱采光,拱券周围的岩壁上,雕凿了早期的支提拱、栏杆、窗户、壁龛和楼台,主空间为中堂,两边有侧廊,窣堵波位于中堂端部,后有回廊,采用木结构建筑形式;毗诃罗开凿于支提堂的两边,主体建筑是一间长方形大厅,往里是僧人居住的小石室,风格简朴单纯。

贵霜王朝时期佛教建筑发生了重大转变,浮雕和圆雕中出现了以人的形象来表现的佛陀,建筑采用了大量的雕刻装饰,雕刻采用写实的手法。犍陀罗是当时世界性的文化中心,这为佛教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兴建了大量的窣堵波和寺院。窣堵波的形制发生了变化,圆丘和底座逐渐升高,伞盖层层张开,并在整个建筑上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不再像桑奇大塔那样垂直与水平处于和谐状态,而是特别高耸。

笈多王朝时期,建筑和文化进入了黄金时代,佛教建筑得到空前的发展。支提堂立面上装饰着丰富多彩的佛像雕刻;室内很精致,圆柱、柱头和柱上楣都布满了细致的浮雕。窣堵波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圆丘形状,而是坐落于鼓座之上,鼓座前方雕有佛陀像,细致传神。石窟建筑以阿旃陀石窟为代表,有29座支提堂和毗诃罗,室内外壁画与雕刻丰富多彩,色彩鲜亮。

戎日王朝时期,佛教走向衰落,建筑也发生转变,向印度教形制转变。窣堵波传统到了晚期阶段,代表建筑有那烂陀寺。

古印度史时期,建筑成就主要体现于佛教建筑方面,但其反映了当地草木结构的民居建筑传统。窣堵波不断发展,尺寸变大,塔座升高,塔顶伞盖级数增多,后期窣堵波的造型不再是半圆的覆钵形,而是向着直立塔的造型发展。石窟建筑从早期简陋僻远的静修僧房发展成融建筑、绘画和雕塑于一体的艺术综合体。

中世纪前期印度建筑仍以宗教建筑为主,宗教建筑以印度教神庙为主。印度教早期神庙包括石窟神庙和石砌神庙。

石窟神庙起源于早期佛教支提堂和毗诃罗,早期印度教神庙石柱门廊质朴而典雅,代表有公元6世纪兴建的拉德坎神庙,主体是方形的列柱大厅,称为“曼达波”;在曼达波上有一座方形塔楼,叫做“希诃罗”,是后来印度教石造神庙的主要特征。

到7世纪中叶,岩凿技术已经高度发达,神庙面积很大,分为几个空间序列,内有庭院、塔楼及大量的神龛和雕像。但石窟的开凿毕竟太劳民伤财,所以在中世纪逐渐消失,而石造神庙大规模发展,成为印度教建筑的主流。

到8世纪,印度教进入繁荣阶段。印度教神庙建筑形式与构造方法流派纷呈,十分复杂,根据神庙屋顶的造型和构造方法,分为南方的“维摩那式”和北方的“希诃罗式”。

希诃罗神庙是指有高塔且其屋顶上带有曲线造型的神庙。早期的希诃罗神庙,样式较为简单,朴素的长方形会堂,端部一座高塔,四壁由梁托支撑,向上渐向内收缩,顶端加上一块扁圆形盖石和宝瓶饰物;塔身有凹进的横向线脚,装饰性的小型支提窗。

到10世纪希诃罗神庙得到了发展,会堂上部采用了角锥形的屋顶,塔楼升高,其轮廓形成了肋状线条,有圆柱拱券构成的石门,代表有林伽罗阇神庙,主要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