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环境恶化和治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环境恶化和治理
引言:人类,无论处于发达社会还是发展中社会,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是大自然的子孙而不是大自然的主人。

人类如果想保持相对于大自然的优势,就必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然规律。

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下面主要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治理为实例,浅析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在其中的作用。

关键词: 生态环境人类保护治理发展
1.自然地理概况
1.1总况
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地理坐标为东经97°10′-106°52′,北纬37°21′-42°47′,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

地形呈南高北低状平均海拔900-1400米,地貌类型有沙漠戈壁、山地、低山丘陵、湖盆、起伏滩地等,土壤受地貌及生物气候条件影响。

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由东南向西北依次分布有灰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在湖盆和低洼地区有盐碱土和沼泽土。

[1] 1.2气候条件
地处亚洲大陆腹地,为内陆高原,远离海洋,周围群山环抱,形成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冬寒夏热,四季气候特征明显,昼夜温差大。

年均气温摄氏6--8.5℃,1月平均气温-9--14℃。

极端最低气温-36.4℃; 7月平均气温22--26.4℃,极端最高气温41.7℃。

年平均无霜期130--165天。

由于受东南季风影响,雨季多集中在七、八、九月。

降雨量从东南部的200多毫米,向西北部递减至40毫米以下;而蒸发量则由东南部的2 400毫米向西北部递增到4 200毫米。

年日照时数达2 600 - 3 5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147--165千卡/千方厘米。

多西北风,平均风速每秒2.9--5米,年均风日70天左右。

[2]
1.3水文条件
黄河流经阿拉善左旗的乌素图、巴彦木仁苏木,在境内流程达85公里,年入境流量300多亿立方米。

额济纳河是盟内唯一的季节性内陆河流,发源于祁连山北麓,流至巴彦宝格德水闸分二支。

西为木仁高勒(西河),注入嘎顺淖尔(亦称西居延海);东为鄂木讷高勒(东河),下记分数支,注入苏泊淖尔(亦称东居廷海)、京斯田淖尔(又称古居廷海、天鹅湖)和沙日淖尔。

额济纳河在盟境内流程200多公里,年流量lO亿立方米。

贺兰山、雅布赖山,龙首山等山区许多冲沟中一般有潜水,有些出露成泉。

在三大沙漠中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湖盆500多个,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其中草地湖盆面积1.07万平方公里,集水湖面积400多平方公里。

这里绿草如茵,湖水荡漾,被称为沙漠中的绿洲,是良好的牧场。

[2]
1.4土壤条件
阿拉善荒漠区处于我国西北的干旱中心,土壤受地貌及生物气候条件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由东南向西北依次分布有灰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在湖盆和低洼地区有盐碱土和沼泽土。

该区四周被喜玛拉雅山运动抬生的中低山地和剥蚀残丘所环绕,内陆成波浪起伏的准平原化特征。

高原腹地覆盖着第三纪、第四纪的湖泊沉积物和近代冲洪积、风积物,因而形成巴丹吉林、腾格里以及乌兰布和三大沙漠。

[2]
2.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现状
2.1湖泊干涸,湿地消失,绿洲萎缩。

分布于黑河下游额济纳旗境内以东西居延海为主体,面积为2485平方公里,包括湖泊、盐化沼泽和泥碳地、芦苇地等湿地,自1961年开始相继消失。

地下水因得不到地表水的补充,水位持续下降,水质逐渐恶化,两湖地区井水含氟量、含砷量普遍超标。

东西居延海盐漠广布,湖岸沙丘向湖心逼近;古日乃湖与拐子湖周边已形成重盐土和斑状梭梭残林及流沙地;绿洲面积由6500平方公里退化到目前的3328平方公里,并且以每年13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减。

2.2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横贯东西800公里的113.3万公顷梭梭林仅剩38.6万公顷残林,并正以每年0.17万公顷的速度减少;贺兰山西麓天然次生林更新困难,目前仅存3.58万公顷;胡杨林面积由解放初的5万公顷减少到目前的2.94万公顷;草场退化面积达334万公顷以上,原有的130多种植物种现仅存30多种;植被覆盖度降低了30—80%,大面积的草场已无草可食;180余种野生动物(包括国家一、二、三类珍稀动物),或迁栖他乡,或濒临绝迹。

[3]
2.3沙漠化加剧,沙尘暴频繁发生。

全盟沙漠化土地面积已占总土地面积的82.3%。

在风力的作用下,乌兰布和沙漠以每年8—10米的速度前移,巴丹吉林沙漠也以每年20米的速度扩展。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沙尘暴频次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大,危害程度也越来越重。

2.4土壤盐渍化面积日趋扩大、加重。

人类活动如放牧、樵采,使原有的植被遭到破坏、牲畜践踏等影响,土壤盐渍化程度增高,地下水矿化度加剧,土壤剖面含盐量加重,地表结皮加厚,土壤变成盐土。

[4]
开垦荒地,机井漫灌农田,而又排水不畅。

引起盐渍化,使土地生产力下降,致使相当一部分农田成为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

3.环境问题产生根源
3.1人类活动加剧,荒漠草原长期超载过牧。

建国初期,阿盟人口3.41万人,至2000年人口总量达到19.63万人,为建国初期的5.75倍。

其增长幅度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人口的迅速增长主要是由于三年困难时期周边大量灾民涌入,生育政策失误,安置大量复转军人等。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牲畜数量也急剧上升。

1949年载畜量为80.14万羊单位,1980年达到历史的最高峰,为360.01万羊单位,到2001年为227.65万羊单位。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畜群结构也从大小畜同步发展逐步转变为以山羊为主,到2001年山羊占牲畜总量的67.73%。

3.2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很低。

以“山地—戈壁—沙漠—黄土高源”为代表的地表景观结构,不仅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区别于地球上其它地区的显著标志,而且,在空间分布和成因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边缘山地祁连山抬升并发育了巨大的内陆河水系,地表径流携带着山区剥蚀物穿过河西走廊以后,在阿拉善高原沉积下来。

在干旱的大陆性气候、荒漠性的植被与土壤的背景下,由于风力的分选作用,形成了大面积的戈壁和沙漠。

在“山地—戈壁—沙漠—黄土”系统中,阿拉善地区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

因而,阿拉善地区是祁连山以北生态脆弱区的核心区。

3.3气温升高,潜在蒸发能力增强。

20世纪90年代,全球平均气温较60年代上升了0.4—0.5℃,阿拉善地区观测显示,同期8个气象站的平均气温上升了1.29℃。

其中拐子湖地区上升了2.20℃。

若以温度最高的1998年与相对较低的1967年比较,平均上升幅度为3.63℃,其中额济纳和拐子湖气象站上升幅度达4.20℃,与其它地区相比,阿拉善地区的增温幅度是非常惊人的。

尽管有专家指出,西北干旱区的多数地区随着气温升高降水有所增加。

然而,在降水量低于200毫米的干旱或极端干旱区,降水量的微弱增加,本身不具备太大的意义,而且,因气温升高造成的蒸发能力增强,尤其是冬春季节气温升高,土壤水分散失加快,土壤干燥疏松,是造成沙尘暴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3.4黑河流域中游大量引水,向下游输水量大幅度减少。

额济纳旗处于阿拉善高原与北山荒漠的交接带。

气候极端干旱,自然条件极为严酷,生态环境极端脆弱。

幸赖发源于祁连山的黑河在穿越河西走廊以后有余水下泄,形成了面积为3.19万平方公里的额济纳干三角洲,并滋润着面积约0.33万平方公里的现代荒漠河岸绿洲,构成了额济纳旗唯一可适合于人类居住的荒漠绿洲。

从黑河中下游分界断面的水文观测显示,20世纪50年代过水流量为12.24亿立方米/年,到90年代为7.58亿立方米,进入额济纳旗径流量(狼心山断面)分别为5.0—6.0亿立方米/年和3.46亿立方米/年,其中1992年只有1.83亿立方米/年。

[4]
4.治理方案及取得成果
4.1积极迁移人口,减少人畜活动,禁牧还草。

通过对多年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在9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以“适度收缩、相对集中”为核心的“转移发展战略”,并将其作为全盟生态治理、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

目前已成功搬迁转移牧区人口2800多户11000多人。

在搬迁转移的实践中,各级政府积累了丰富的组织管理经验,基本做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特别是孪井滩移民开发建设,已经开始发挥整体效益,共吸纳生态恶化区牧民7400人,其中阿左旗腾格里沙漠腹地塔拉图嘎查整体搬迁137户441人,退出荒漠化草场面积3700平方公里,实现了迁出区大面积保护、迁入区农牧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的双赢效益。

[5]
4.2积极植树,封山育林。

贺兰山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育草取得了成功。

1999年至2000年迁出牧民856户3520人,退出牲畜15万头(只),实现了彻底的退牧还林草,保护区面积扩大到8.85万公顷,林区植被覆盖率由退牧前的32%提高到现在的42%,古树繁茂,绿草丛生,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多,彻底解决了贺兰山林区长期过牧、林牧矛盾突出的历史难题。

4.3力开发生态水利工程。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的抢救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经过多年的人工抚育,复壮更新胡杨林0.67万公顷,增加幼苗约800万株,使衰退的胡杨林开始恢复生机。

特别是随着黑河分水工程的顺利实施,今年7月东居延海进水面积已达23.6平方公里。

[4]随着黑河下游水利工程的开工实施,为顺利实现3年内再现东居延海碧波荡漾、天水一色美景的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更为额济纳绿洲的生态全面恢复带来了新的希望。

[6]
4.5加强科学成果的应用及推广。

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取得了人工种植梭梭林并接种肉苁蓉的成功技术和经验,形成了干旱区生态治理过程中具有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的技术体系。

以天然梭梭林为主的林草围封面积达到73万公顷,退化草场的恢复取得明显成效。

[7]天然梭梭林封育三年后,枝条长度增加2—3.6倍,平均株高增长121厘米,冠幅年均增大3.1%,覆盖度由封育前的9.13%增加到21.61%,生物量提高4.7—8.9倍,每亩平均新生幼树70株以上。

草牧场围封保护三年后,生物量提高3—5倍,植被覆盖度由8—12%提高到15—32%。

5.总结
自人类文明伊始,人类就依赖于大自然,但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自然环境屡次遭到破坏,以致进入环境破坏再到人类受灾的反复循环中,人类从中得到无数深刻的惨痛的教训。

但是灾难总是促进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时至今日,人们认识到只有与充分认识大自然,遵循大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阿拉善计划委员会,1991年《阿拉善国土资源》,内蒙古出版社
[2]阿拉善农牧业区规划委员会,1991年《阿拉善农牧业区划》,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3]刘魁中等,《阿拉善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社会文化的变迁》,内蒙古出版社
[4]刘钟龄、朱宗元《黑河下游绿洲生态受损与生态保育对策2001,干旱资源与环境 15卷 3期
[5]阿左旗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情况汇报
[6]王根绪,程国栋《近50年以来黑河流域水文及生态环境的变化》1998,中国沙漠 18卷 3期
[7]阿拉善双峰驼保护协会,《关于阿拉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建设新牧区相关政策的建议》
[8]王大纯、张人权等编著,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1995年
[9]中共阿拉善盟委、阿拉善行政公署1996年《跨世界宏伟蓝图》
[10]刘培桐主编,环境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